蒙古平李璮之戰

蒙古平李璮之戰

蒙古中統三年(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在蒙宋戰爭中,蒙古將史天澤、哈必赤率軍至濟南平定李璮叛蒙附宋的作戰。

戰爭簡介

李璮李璮

蒙古中統三年(宋景定三年,1262),世祖忽必烈遣將平定江淮大都督李璮反叛的作戰。據守山東的李璮(降蒙紅襖軍首領李全之子)久有異志,三年二月乘忽必烈與宗王阿里不哥在北方爭戰之機,舉兵殺蒙古戍卒,以漣(今江蘇漣水)、海(今屬連雲港)等三城歸宋,被宋理宗封為齊郡王。鏇引水陸軍還據益都(今山東青州),並攻占濟南;遣人四處遊說各地策援,然回響者甚少。忽必烈聞訊,命宗王合必赤統領蒙古軍、漢軍及真定(今河北正定)、邢州(今邢台)、河南等路兵往討。同時,派兵一部鎮守興和(今河北張北),以防北方宗王兵襲擾;令山東其他路、府加強衛戍,圍困叛軍基地。李璮見勢不利,集兵固守濟南。三月,前鋒將史樞、宿衛將軍阿朮奉命率部趨濟南,在城外及高苑(今博興西南)等地大破叛軍,俘斬數千人。忽必烈將捷報詔諭諸路,釋放、安撫脅從將士,孤立李璮。五月,忽必烈又命右丞相史天澤往濟南輔佐合必赤節制諸將,合必赤納史天澤建策,令軍築環城合圍濟南三月余,使城內糧盡援絕。七月,史天澤派人招降,叛軍田都帥以城降,李璮被俘殺,山東復為蒙古所有。戰後,忽必烈實行軍民分治,削弱漢人世侯兵權,罷其世襲,以加強中央集權

戰爭經過

忽必烈忽必烈

忽必烈繼汗位後,因全力進行與阿里不哥的戰爭,為穩定對南宋的防禦,封益都行省李璮為江淮大都督,並節制戍邊的蒙古、漢軍。李謊報敵情,誇大戰功,藉以獲得大量賞銀和兵器,逐步擴充實力。同時與中書平章政事王文統暗通音信,密謀發動叛亂。蒙古中統三年正月,在京師為人質的李璮子李彥簡逃歸。二月,李璮便發動兵變,盡殺蒙古戍兵,以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海州(今連雲港西)、漣水(今屬江蘇)三城歸宋;獻山東郡縣以贖其父李金叛宋之過。宋理宗趙昀詔授李璮為保信、寧武軍節度使,督視京東、河北路軍馬、齊郡王,又復其父李全官爵。李璮率海舟還攻益都(今山東青川),入城後以府庫財犒賞將士。遣騎兵攻掠蒲台(今山東利津西南)。忽必烈聞訊,急調軍討李璮:命水軍萬戶解誠、張榮實,大名萬戶王文斡及萬戶嚴忠范會師東平(今屬山東);濟南萬戶張宏、歸德萬戶邸浹、武衛軍孢手元帥薛軍勝等會師濱、棣(今山東濱縣西北、惠民);詔濟南路軍民萬戶張宏、濱棣路安撫使韓世安各修城塹,盡發管內民為兵,做好應戰準備。十八日,命宗王哈必赤總督諸道兵征李璮,征行萬戶史樞、北京宣撫撒吉思、行軍總管張弘范等將從征。三月十七日,李璮率軍出掠輜重,於老倉口(今濟南東北)被史樞擊敗,死4000餘人,退守濟南城。四月,哈必赤集十七路兵樹柵鑿塹會圍濟南城。李璮乘夜率軍突圍,蒙古將懷都率軍反擊,斬百餘人,俘200餘人,奪兵仗數百,李璮退入城內死守。忽必烈慮李璮凶勢甚盛,復遣右丞相史天澤前往增援,並詔諸將皆受其節制。時南宋知淮安州兼京東招撫使夏貴乘機攻宿州(今屬安徽)、滕州(今屬山東)、徐州(今屬江蘇)、邳州(今江蘇邳縣南)等七州和蘄城(今安徽宿州南)等四縣。五月初五,史天澤至濟南,哈必赤及真定路行軍千戶奧敦希尹建策:鑒於李璮兵精多譎,不宜力角,應築外城圍之,深溝高壘,俟其糧絕,坐以待斃。史天澤納其策,遂命諸軍離城數里開河築環城,凡三河三城圍困濟南城。忽必烈遣撒吉思安撫益都百姓,各務農功。六月,李璮同黨太原總管李毅奴哥、達魯花赤戴曲薛等欲起兵回響,事泄被誅。南宋知李璮被圍,遣青陽夢炎率師赴援,進至山東不敢解圍,即引軍南歸。七月十三日,李璮遣軍向城西突圍,陷於張弘范所浚深壕中,皆為伏兵殺死。鏇遣軍從城西南大澗突圍,又被史樞所部擊敗,死傷不可勝計。李璮被圍數月,糧盡援絕,形勢窘迫。為穩定軍心,取城中子女賞將士,分軍就食民家,不足則以人為食。至此,軍心渙散,眾叛親離,李璮愛將田都帥也縋城出降。二十日,蒙古軍攻城,李見城破,手刃妻室,乘舟入大明湖,投水未死,為蒙古軍所獲,被殺。次日,史天澤引軍東行,未至益都,城中人已開門迎降。李璮起兵徹底失敗,山東復為蒙古占有。忽必烈在平定李璮後,遣軍攻宋,相繼奪回被宋收復的7州4縣。

戰爭點評

此戰,李璮乘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汗位之機起兵,若瀕海搗燕,閉關居庸,則對忽必烈是甚大打擊。但因李璮實力不強,只5萬人,且無遠途奔襲的決心和能力,又沒有得到民眾的支持,終致失敗。忽必烈平定李璮後,解除了攻宋的後顧之憂,使南攻兩淮的基地更加鞏固了。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