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底斯之戰

麥門底斯之戰是指蒙古第一次西征,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軍與花剌子模國進行的一場戰爭。

戰爭起因

麥門底斯之戰麥門底斯之戰

成吉思汗滅亡西遼後(參見蒙古攻西遼之戰),其地便與中亞最強大的國家花剌子模王國接壤。花刺子模王國原是裏海之東的小國,都城兀籠格赤(原名花刺模,一作烏爾達赤,蒙古人稱玉龍傑赤,在今土庫曼斯坦烏爾根奇)。宋慶元六年(1200年),摩訶末繼位後,逐漸強盛,奪取西遼西部地區;又通過多次遠征,吞併了波斯(今伊朗)、阿富汗等周圍各國,達到全盛時期。建新都於撒馬耳乾(今烏茲別克斯坦之撒馬爾罕),企圖遠征蒙古,派使節到中都(今北京),探聽大蒙古國虛實和路線。其後,由於分封諸子,政出多門,國力漸弱。

元太祖十年(1215年),成吉思汗派使節到花剌子模王國,締結通商貿易協定。成吉思汗按協定派出使臣與商隊450人,500頭駱駝,攜帶大批金銀珠寶與商品前往通商。至訛答剌(一作兀都刺兒,在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西北),總督亦難出見財起意,誣指商隊為間諜,上報國王屠殺之,侵吞商品與駱駝。成吉思汗為集全力攻金,避免中斷貿易,爭取和平解決,派出使臣,致書摩訶末責其背信棄義,要求交出兇手。摩訶末拒絕要求並殺害正使,剃光兩位副使鬍鬚,押送出境。成吉思汗遂以攻金事付木華黎,而自謀征討花剌子模之事。十三年(1218年),滅西遼後,蒙古西境遂與西域接壤。

戰爭過程

十四年,成吉思汗親統大軍西征,歷時五年。消滅了40萬軍隊,征服了花剌子模。十四年六月,成吉思汗親統大軍從額爾的失河出發,越過阿勒台山,經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仰吉八里(今新疆馬納斯西北)、天地(今新疆寨里木湖)、畏兀兒(今新疆東南地區)、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北)、哈刺魯(今哈薩克斯坦伊犁河以北地區)各以兵從,共23萬人,號稱60萬。摩訶末與大臣議定,命各城堅壁清野,不出戰。成吉思汗於是年中秋前後抵達虎思斡耳朵,稍事集中休整,立即向錫爾河進攻;以哲別率5000騎兵為奇兵,取道畏兀兒、可失哈兒(今新疆喀什市北)、拔汗那(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乾納地區),進入阿姆河上游,從花剌子模東南部,進攻摩訶末戰略上敏感的地方。以造成切斷王國與兩大資源地和新軍籌建基地阿富汗呼羅珊聯繫的假象,吸引摩訶末的注意力。摩訶末中計,派其主力指向拔汗那對付哲別。

成吉思汗率主力乘機推進到錫爾河的訛答剌,分軍為四;第一路軍由皇子察合台、窩闊台指揮,留攻訛答剌。經強攻六個月,最後占領訛答剌,活捉亦難出;第二路軍由皇子朮赤指揮,順錫爾河西北攻占昔格那克(也稱速黑納黑,今哈薩克斯坦契伊利東南)、訛跡邗(今吉爾吉斯斯坦烏支根)、巴耳赤邗(今契伊利西北),氈的(今哈薩克斯坦克齊爾·奧爾達東南);第三路由阿剌黑速亦客禿塔孩指揮,沿錫爾河東南攻占伯納克特(一作別納客,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乾西南)、忽氈(今塔吉克斯坦之列寧納巴德)。成吉思汗與拖雷率領主力,以速不台為先鋒,渡過錫爾河,通過600公里寬的基吉爾庫姆沙漠,直取不花剌(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撒麻耳乾,切斷摩訶末向受圍各城支援的通道。

成吉思汗於十五年秋,派以朮赤為主帥,察合台窩闊台為副,指揮第一、二路軍往攻玉龍傑赤,次年攻克(參見玉龍赤傑之戰)。成吉思汗用了一年零七個月的時間,消滅花剌子模國30萬軍隊,攻占花剌子模本土和河中地區,取得了具戰略決戰性的河中戰役的勝利,為滅亡花剌子模國打下了基礎(參見河中之戰)。成吉思汗軍至撒麻耳乾,獲情報:摩訶末已從忒耳迷(今烏茲別克斯坦捷爾梅茲北)渡河,暫住夏營地,兵力不多。於是派哲別、速不台、脫忽察兒三將,各率領l萬騎兵往攻,摩訶末認為新都撒麻耳干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沒有三至四年不能攻克,不料五天陷落,遂率部逃竄(參見撒麻爾乾之戰),路經納克休普(今阿富汗馬扎里沙里夫北)、巴里黑(馬扎里沙里夫西)、你沙不兒(今伊朗東北部內沙布爾)(參見你沙不兒之戰)、可疾雲(今伊朗德黑蘭西北加茲溫)、哈馬丹(今伊朗德黑蘭西南哈馬丹),馬三德蘭(今伊朗東北部馬贊德蘭省)至裏海阿疏兒·阿迭島(今伊朗戈爾甘河口以西,其島或已下沉)、阿必思渾島(今已無可考)隱蔽。哲別、速不台二將率領部隊跟蹤追擊,俘其母后禿兒堪可敦和嬪妃,繳獲了金庫,押送撒麻耳乾至成吉思汗大本營。朮赤、察合台、窩闊台待命往攻玉龍傑赤,阻擊乘船沿海北上的摩訶末軍。

當摩訶末得知其母后、嬪妃被俘,幼子喪命,又患肋膜炎,自知不久於世,乃立札蘭丁為嗣主。成吉思汗立即命令哲別、速不台率領3萬騎兵(包括脫忽察兒之1萬騎兵)北越高加索探察。哲別、速不台率軍由南面迂迴裏海,進入亞塞拜然(今亞塞拜然)進行了喬治亞(或稱谷兒只,即今喬治亞)之戰,掃蕩高加索南北諸役,舉行了帖雷克河之戰、迦勒迦河之戰,破俄羅斯聯軍10萬,打開了俄羅斯大門,班師回國。拖雷奉命率領軍掃蕩阿姆河以西呼羅珊地區(今土庫曼南部、伊朗東北部和阿富汗西北部地區)。成吉思汗率領主力攻占忒耳迷及渡口,進軍忽兒忒地區(今阿富汗北部)和撒蠻(今阿富汗北部之薩曼甘),攻占了巴達哈傷(今阿富汗東北部興都庫什山以北,噴赤河以南地區)和巴里黑、塔里寒(今阿富汗東北之塔利甘)(參見塔里寒之戰),平定了阿姆河以北地區,爾後進軍並攻克了另一個塔里寒(又稱言內思剌惕——苦黑)。札蘭丁繼位國王,決心據舊都玉龍傑赤抗擊蒙古軍。玉龍傑赤有9萬守軍,但守將不擁護甚至密謀殺死札蘭丁。

札蘭丁率領帖木兒·滅里等300騎逃奔到哥疾寧(今阿富汗喀布爾西南的加茲尼),廣事號召,奮力救亡,其部下從四面八方投奔而來,馬魯都督汗滅里(也稱額明木勒克)、賽甫哀丁———阿里拉黑各率領4萬人馬來到,札蘭丁信心倍增,重整軍備,準備反攻。兩軍在巴魯安(又作八米俺,在今阿富汗喀布爾西北巴米安)遭遇。成吉思汗聞報立即率領察合台、窩闊台、拖雷各軍向巴魯安急行軍,追殲札蘭丁,於十六年十一月舉行申河(今印度河)戰役,全殲札蘭丁4萬多眾,札蘭丁率50餘人向印度逃遁(參見申河之戰)。成吉思汗派拖雷、巴拉二將渡申河追擊札蘭丁,未獲而還。

歷史點評

成吉思汗西征花刺子模戰爭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點為軍事、政治、外交綜合運用。成吉思汗的戰略基本原則是: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在政治上,爭取對方貴族、官吏宗教領袖、軍事首領等代表人物降服,在軍事上,針對花剌子模分軍防守要點的特點,採用迂迴及突然襲擊等戰術,逐次占領對方戰略要點,從而取得了第一次西征的勝利。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