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之戰

滿城之戰

公元979年7月初,宋軍在高梁河(今北京城西)被遼軍打敗。9月,遼燕王韓匡嗣、耶律休格等又率軍南進,攻鎮州(今河北正定),進至河北滿城,與宋軍遭遇。宋軍先派人向遼軍詐降,以麻痹韓匡嗣,然後,以一部突然進至遼軍陣前,一部迂迴到遼軍背後,前後夾擊,大敗遼軍,史稱滿城之戰。

簡介

遼乾亨元年(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在宋遼戰爭中,遼軍攻宋,在滿城(今河北滿城北)被宋軍擊敗的一次作戰。

經過

滿城之戰滿城之戰

遼乾亨元年七月,宋攻遼高粱河之戰後,宋太宗趙光義料遼軍必將反攻,遂分兵屯守要衝之地,御遼南進。命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等鎮守關南(今河北高陽東);以都鈐轄劉廷翰、鈐轄李漢瓊戍鎮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令殿前都虞侯崔翰知定州,節制緣邊諸軍,準其便宜從事,並授陣圖予諸將。九月初三,遼景宗耶律賢果命燕王韓匡嗣為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率兵數萬自南京(即幽州,今北京)分兩路南下,企圖進攻鎮州。東路由韓匡嗣、惕隱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等率領,沿平原開進;西路由南京統軍使耶律善補率領,沿山後南趨。三十日,遼軍進抵滿城西集結。

時劉廷翰已率部列陣於徐河(今河北滿城北),崔彥進率所部自關南北上黑蘆堤(今河北容城西南)北轉向西進,沿長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潛師遼軍側後,對遼軍形成夾擊之勢。未幾,李漢瓊、崔翰亦領兵抵徐河,下令按太宗所授陣圖布八陣。右龍武將軍趙延進登高瞭望,見遼軍勢盛,冒違詔改陣之罪,力主集中兵力對敵。監軍李繼隆附議,崔翰乃示形應變,改八陣為二陣,前後相副。

及遼軍列陣,宋遣使赴遼營詐降。耶律休哥識破宋軍企圖,勸韓匡嗣嚴陣以待,不可輕信。韓匡嗣不聽,放鬆戒備,果遭宋軍突襲。遼軍倉促應戰,指揮失措,大敗。韓匡嗣引兵向西潰逃,又遭崔彥進伏擊,死傷甚眾,殘部逃往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西。宋軍乘勝追擊,又斬殺遼兵萬餘,獲戰馬乾余匹。耶律休哥整兵而戰,宋乃罷兵。遼西路軍聞韓匡嗣敗奔,亦收兵而還。

評析

滿城之戰滿城之戰

滿城之戰,遼人為報宋軍圍燕京之役而來,戰前目標是進攻鎮州,但這其實並不是其此戰的真正目標,因為鎮州、定州、關南是宋軍河北邊境屯兵的重鎮,決不會讓遼軍輕易奪取的,如果遼人真的要蠶食宋朝領土、占領大鎮的話,事先應有更加細緻的籌備,所以料想其目的不過是侵邊掠奪,順便再羞辱宋人一次而已,能取鎮州更好,取不得便不失時機地退回。

宋軍在高梁河敗後就已經做好了抵禦遼人南犯的準備,宋太宗在邊境要地置將屯兵,並任命了一個統一指揮官——都鈐轄劉廷翰。這個指揮官的設定大有文章,宋太宗在軍事上雖說糊塗,但還不傻,知道統一指揮權的重要性,但他又不敢讓威望高、資歷深的大將來做。他留下的各路屯軍將領中,孟玄喆、崔彥進、李漢瓊都是節度使(節度使在宋朝雖說沒有實權,但標示著資望或軍功),崔翰是殿前都虞侯,地位也與節度使基本相當,而劉廷翰是觀察使,比節度使要低一級。這就是宋太宗的“用心良苦”之處,故意在諸將中找個威望最低的來做總指揮,以平衡其它將領的影響力。當然,在此戰中,各路大將還是聽命於劉廷翰的,沒有造成矛盾和摩擦。

宋太宗能夠留兵屯駐邊境防守並統一指揮權,還給了便宜行事的權力,這說明他的腦子還是比較清醒的。可是他這個人最喜歡在關鍵時刻畫蛇添足,本來這樣已經很好了,他偏偏又留了個“陣圖”來束縛將領的手腳。宋軍將領在與遼軍對陣的時候,覺察到了這個陣圖完全不可行。趙延進、李繼隆勸諫主將劉廷翰變通一下,劉廷翰卻有些懦弱,不敢擅改詔旨,直到趙、李二人都表示願意為失敗負責時才答應,可見這個被趙光義欽點的主將果然是聽話。反觀趙延進、李繼隆二人,不但能夠就戰場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並有敢於負責的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宋軍知遼軍氣焰囂張、不可一世,還能將計就計,用詐降的辦法來麻痹敵人。

宋軍的幾路部隊因有統一指揮的部署,配置得也比較合理,崔彥進在北,崔翰、李漢瓊在西南,劉廷翰在東,布成一個口袋陣一齊突然進攻,使遼軍慌亂而潰,最終失敗。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