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嶺會戰

野狐嶺會戰

野狐嶺會戰,是13世紀我國北方金朝女真族與蒙古貴族之間進行的一場戰爭。從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侵金開始,到1234年窩闊台滅金結束。蒙金最初交鋒的野狐嶺、會河川戰役。發生在河北省張家口區域內。具體地點應該在張北縣台路溝鄉春墾村南、萬全縣新河口鄉小麻坪村北、明長城上的“土邊壩”。此役之後,金軍是屢戰屢敗,在軍事上失去了主動。而蒙古軍則增強了敢打必勝的信心。最終導致金國內部發生弒君政變,加速了金國的滅亡。

基本信息

簡介

野狐嶺會戰是蒙金戰爭初期起關鍵作用,決定“蒙起金衰”的會戰。它發生於1211年八月(金國衛紹王大安三年,成吉思汗在位第六年),地點在野狐嶺(今河北省萬全縣)。在這場大型會戰及之後1213年懷來戰役中,金國連連挫敗,導致金國內部發生弒君政變,加速了金國的滅亡。野狐嶺會戰也是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金兵40餘萬,蒙軍9萬)典範作戰。

背景

野狐嶺會戰遺址野狐嶺會戰遺址

1206年鐵木真一統蒙古各部,受封號為成吉思汗,為擴張勢力與增加財富,立即面臨強大金國的威脅攻擊,雙方開始處於劍拔弩張緊張態勢;金國在長久“分化蒙古各部”為成吉思汗反抗策略失效後,也積極備戰,決意自隱身幕後操縱改採軍事策略,意圖一舉消滅新起之蒙古;自金章宗時代起,已沿蒙金邊界陸續開挖長達3000華里之“界壕”。

成吉思汗則先行擊敗收服為金國出征的蒙古“汪古部”,占領陰山以北囤積軍事物資,作為攻金之主軍事基地;並對金國招降納叛予以有效收買;當政之衛紹王則疏昧於漸增蒙、金邊境戰事,自峙金國帶甲雄兵百萬(實則不足)忱於太平,亦給慣戰蒙古用兵之念。 1211年初起,成吉思汗以“報父仇”(鐵木真父親30年前遭到金國奸細唆使“塔塔爾蒙古”部殺害)之名,傾蒙古全國兵力不足十萬,兵分兩路朝金國西境形同“自殺式”大軍攻至;初接戰蒙軍勢如破竹,金邊兵連連敗退至野狐嶺,敗兵集結金國王牌“中央軍”40萬共近50萬列隊布陣,由丞相親自押軍迎戰……

經過

野狐嶺會戰遺址 野狐嶺會戰遺址

山勢地形雖然能加強軍隊防禦能力,但同時也是分散自己的兵力,將領指揮傳達的速度,還有軍隊互相救援的速度都大打折扣,敵人只要一路重兵突破下去,其他險要的己方兵力相當於全部閒置,因此絕不是大兵力決戰的好地方。完顏承裕在野狐嶺一線分據險要的做法其實是自己分散了自己的兵力,自掘墳墓。

成吉思汗發現了完顏承裕這樣做的缺陷,仍採取重兵一路突破的做法,使木華黎率八魯營自獾兒嘴通道發起猛烈突擊,因為山勢險要,蒙軍全部下馬步戰,憑藉高昂的鬥志和銳氣殺得金軍大敗,木華黎部一路衝殺,直向完顏承裕的中軍指揮部突過去。

完顏承裕這時可以說已經喪失了大部分的軍事指揮能力,大部分的軍隊分散在野狐嶺各個山口險要,根本來不及聯絡調動,更別提支援了。而前方兵敗如山倒,蒙古人來勢太快太猛,他只得拉起手頭能調動的部隊向宣德方向逃走,主將下落不明,兵力再龐大也沒用,金兵軍心渙散,紛紛逃走,被蒙古人漫山遍野追殺,死者蔽野塞川,30萬主力就是這樣瓦解的。

完顏承裕手頭還有數千人,在逃亡的路上不少潰散的兵馬又跟他匯合,到了澮河堡時總算重新集結了數萬人,但他來不及喘息,成吉思汗親率追兵趕到了。

最後的決戰地就是這個澮河堡,圍困和又激戰了三天后,金兵喪失了最後的抵抗能力,成吉思汗親率3000精騎突入敵陣,隨即數萬蒙古軍對金兵發起全面總攻,鮮血染紅了澮河川,完顏承裕隻身逃走,他倒是撿了一條命,只是從此金國的中央機動兵力已不復存在,中原成了蒙古人來去自如的屠宰場。

完顏承裕當然是個庸將,早在守備野狐嶺的時候他就開始盤算著退路,當時三州和周邊的地主豪族聯絡他,說願為和蒙古交戰的前驅和眼耳,卻只顧向他們盤問去宣德的路程不問其他,於是諸豪帥失望而歸,後轉投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席卷口外三州後,他變得相當怯懦,已經早在心理上被打敗了,事先就留好了退路準備溜號了。最糟糕的是,金國的庸將絕不止他一個。就連戰績比較顯赫的完顏天驥,也就是蒙古第一次圍攻中都時的金國中都守將,其實也是個顧頭不顧尾的傢伙。

八月間野狐嶺大戰結束,蒙古軍順勢拿下德興府,而後一直衝到現在的延慶(注意,是沖不是打),居庸關守軍直接棄關跑了,蒙古軍於是順利越過居庸關直抵中都。

這場大戰後,曾經不可一世的女真人元氣大傷,不久後就在蒙古和南宋夾擊下滅亡。

評論

即便大敗重傷國力,金國原創建立“五個國都”戰略規劃發揮救護功能,避免遭到蒙軍一次攻擊致亡國厄運。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