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半島之戰

遼東半島之戰

遼東半島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這場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英、美等國支持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非正義戰爭,自1894年10月24日開始,到1895年3月9日結束,歷時近5個月,中經鴨綠江防之戰、金旅之戰、遼陽東路之戰、遼陽南路與規復海城之戰、田莊台大戰,最後以清政府的屈辱求和而告結束。

基本信息

(圖)遼東半島之戰遼東半島之戰

遼東半島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這場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英、美等國支持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非正義戰爭,自1894年10月24日開始,到1895年3月9日結束,歷時近5個月,中經鴨綠江防之戰金旅之戰遼陽東路之戰、遼陽南路與規復海城之戰田莊台大戰,最後以清政府的屈辱求和而告結束。

簡介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10月至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3月,中日甲午戰爭中,中日軍隊在中國遼東半島進行的作戰。

(圖)《中國戰爭史地圖集》內頁《中國戰爭史地圖集》內頁

1894年9月,日本陸海軍分別在朝鮮平壤黃海擊敗中國陸海軍。為在來年實施直隸(今河北省)平原決戰,日本政府決定擴大侵略戰爭規模,將戰火燒到中國境內。

按照既定的冬季作戰計畫,日軍大本營首先發動了對中國遼東半島的進攻。10月22日,日第1軍2.5萬人在朝鮮義州(今朝鮮新義州)集結完畢,24日夜強渡鴨綠江,26日攻占清軍防禦要地九連城。駐守安東(今遼寧丹東)的清軍不戰而退,鴨綠江防線隨即崩潰。日第1軍分路繼續進攻,左路(南路)相繼攻陷大東溝(今遼寧東港)、大孤山、岫巖(今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析木城;中路攻占鳳凰城(今遼寧鳳城)、海城以東的古洞峪;右路(北路)攻占長甸、寬甸(今遼寧寬甸滿族自治縣)、靉陽,但在薩瑪吉堡草河堡至連山關一線遭到清軍依克唐阿和聶士成部的頑強抵抗,其攻勢在摩天嶺被挫敗。

1895年1月中旬至3月上旬,清軍對海城實施了五次反攻,均未獲勝。

在日第1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攻入中國境內的同時,日第2軍在遼東半島東部中端的花園口登入,南下貔子窩,進攻金州。駐守金州的清軍徐邦道部奮勇抗擊,力戰不支。1894年11月6日,金州陷落。駐守大連灣的清軍趙懷業部也隨之潰散,日軍於7日不戰而據大連灣。17日,日軍開始進攻旅順口。萬餘清軍互不統屬,軍心渙散,只有少部分清軍進行了抵抗。22日,日軍攻陷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此後,日第2軍轉而北上,從12月中旬到1895年3月上旬,相繼侵占復州(今遼寧瓦房店)、熊岳城、蓋平(今遼寧蓋州)、大石橋、營口、田莊台等地。遼東清軍全線潰退。

戰略地位

遼東半島面臨黃海,不僅是日軍從海上進攻東北的唯一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與山東半島遙望相對,共同封鎖著渤海海峽,因而是保衛京津的重要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位於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地勢險要,又是控制渤海海峽的鎖鑰。其地東有黃金山,西有老虎尾,互相環抱,雄峙口門。口門內水域寬廣,港闊六百餘米,水深六米左右,可錨泊艦艇三十餘艘。平均氣溫為攝氏十度左右,嚴冬不凍。

(圖)遼東半島之戰遼東半島之戰

清王朝鑒於旅順的戰略地位和易守難攻的良好地形,決定在些構築船塢、炮台、廠房、倉庫和電報局等軍事設施,作為北洋艦隊的基地。自1880年開始修建,1890年基本完工,歷時十年之久,費銀數千萬兩。建於東岸的大船塢,是旅順軍港的主體工程之一。李鴻章奏稱,“北洋創辦海軍,歷年添購鐵甲鋼快等船,規模略具。從前並無修船巨塢,遇有修理要工,必須駛赴日本、香港各港廠,諸多不便。自旅順造辦石船塢,各戰艦均可就近修理,無須藉資外國,緩急可恃,洵為海軍根本至計。”

旅順口炮台林立,至甲午戰爭時,東西海岸新舊炮台總計十二座,安設各種海岸炮七十餘門,另有依山建築的陸路炮台十七座,大小火炮近八十門。總兵黃仁林和張光前各統親慶軍四營,分駐於東西海岸炮台。四川提督宋慶統毅軍九營一哨,專防旅順。

與旅順口互為犄角的大連灣,也建有炮台、倉庫、火藥庫、水師學堂等。甲午戰爭爆發時,大連計有海岸炮台五座、陸路炮台一座,共有大小火炮近四十門,由提督劉盛休統銘軍十二營駐守。

宋慶和劉盛休所部由北洋大臣直轄。為便於節制,在旅順設有北洋前敵營務處,由道員龔照負責。

具有堅固設防的旅順口,是日軍從渤海灣登入,遂行直隸平原決戰方針的嚴重障礙。

戰爭前期

日本原來是一個封建領主割據、閉關自守的國家。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迅速地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實行對外擴張的侵略政策。在明治初年,日本統治者就制定了先征服朝鮮和中國台灣,進而征服中國,稱霸遠東以至世界的“大陸政策”,並於1874年付諸行動,首先出兵中國台灣,接著入侵朝鮮。1894年1月,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的機會,大舉出兵朝鮮。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挑起了侵略中國的中日甲午戰爭。

對於這場戰爭,清朝統治集團中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一派是堅決主和的。她一向最怕惹怒帝國主義;這一年又是她的60歲生日(11月7日,舊曆十月十日),一心只想隆重舉行“萬壽慶典”,以粉飾太平和炫耀自己的權威,所以更加厭戰,只求儘快求和,以免耽誤她做壽。

作戰部署

(一)日軍方面

黃海海戰之後,日軍大本營為在來年進行直隸平原決戰,決定按照其冬季作戰方針,首先實施遼東半島的登入戰役,奪取旅順、大連。9月21日起,大本營即著手組建由第一師團、第二師團(預備隊,後未參戰)和第十二混成旅團(第六師團的一半)編成的第二軍,以陸軍大將大山岩為司令官。為了蔭蔽攻占遼東半島的企圖,大本營命令第一軍在鴨綠江東岸義州一帶集結,以牽制對岸清軍,屆時向九連城(今丹東市東北二十五里)發起進攻,掩護第二軍的登入作戰。

(二)清軍方面

(圖)遼東半島之戰地圖遼東半島之戰地圖

1、清軍戰略方針的轉變

為陰遏日寇向中國本土進攻,李鴻章提出了“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瀋陽以顧東省之根本”的方針,同時強調,必須“多籌巨餉,多練精兵,內外同民,南北合勢,全力專注,持之以久,而不責旦夕之功,庶不墮彼速戰術成之詭計。”李鴻章還要求指派大臣專門督辦奉天軍務。清廷採納了李鴻章的建議,隨即令宋慶幫辦北洋軍務,由旅順馳赴九連城一帶,督率前敵各軍合力嚴守鴨綠江西岸。不久,又將從平壤潰退過江的葉志超衛汝貴撤職,所部交由聶士成統帶。

清廷採納李鴻章的上述建議,意味著由海守陸攻的戰略方針轉變為戰略防禦的方針。按照這一方針,清廷命北洋艦隊儘快修復受傷各艦,不時巡弋於大連、旅順、威海之間,扼守渤海灣門戶;為力保瀋陽,以東三省軍隊之大部集結於瀋陽、遼陽之間,並增強第一線兵力;為保衛北京,在天津、大沽間,山海關與秦皇島間,以及通州(今通縣)附近,厚集外省兵力。

2、鴨綠江沿線的防禦部署、

清軍以九連城一帶為主防禦陣地。九連城南依鴨綠江,東枕雲愛河。雲愛河東面的虎山,是屏障九連城的要塞。再東至安平河口,逾安平河而東為蘇甸,再東為長甸。九連城以西為安東縣(今丹東市),再西為大東溝,更西為大孤山(今孤山)。

在這一沿江地帶,清軍部署分中、東、西三段。

中段:幫辦北洋軍務宋慶率親兵四百人,設司令部於九連城北面的葦子溝;總兵劉盛休率所部銘軍專防九連城;總兵聶士成率牙山軍駐守栗子園及虎山附近;總兵馬玉昆率毅軍五營駐守九連城北面的榆樹溝附近;總兵宋得勝率毅軍四營駐守榆樹溝北面的葦子溝一帶。

東段: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率齊字練軍及鎮邊軍共十二營分守安平河口至長甸河口一線。

西段:豐升阿聶桂林率奉天盛軍和原左寶貴所部奉軍共十二營分守安東、大東溝、大孤山各城邑。呂本元、孫顯寅率原衛汝貴所部盛軍十八營駐守沙河鎮(安東縣)一帶。

鴨綠江沿線清軍雖有七十餘營,兩萬三千多人,但因是一線設防,兵力分散,縱深內沒有強大的預備隊實施機動,加之宋慶與依克唐阿互不統屬,因而總體防禦能力是脆弱的。

3、旅大地區的防禦部署

遼東半島正面的沿海陸地,西起老鐵山,東至鴨綠江口,整個地形前低後高,山地重迭,原是組織抗登入作戰的良好地區。但是,自1888年以來,由於西太后挪用海防經費頤和園,以及官吏們中飽私囊,以致除旅順、大連有堅固設防外,全線並沒有完整的防禦體系。當日軍攻占平壤進逼鴨綠江時,李鴻章等不了解日本大本營的戰略意圖、錯誤地判斷了日軍的主攻方向,加之奉天是清王朝的陪都,以致陸續把長期守備旅順、大連之兵(宋慶所部毅軍和劉盛休所部銘軍)調赴鴨綠江前線。為了填防,李鴻章令宋慶所部的分統薑桂題新募桂字四營、提督程允和新募和字三營調赴旅順,後又令提督衛汝成新募成字六營及所部馬隊兩營,正定鎮總兵徐邦道新募拱衛軍三營並所部馬隊兩營、炮隊一營,由天津調赴旅順協防,而以銘軍分統趙懷業新募懷字六營,代替銘軍防守大連灣。日軍進攻時,旅大地區清軍的部署是:

金州大連地區:副都統連順率捷勝營步隊一營守金州城,以馬隊二哨駐皮子窩(今皮口)監視附近海岸;總兵徐邦道以拱衛軍步隊三營守徐家山,以炮隊一營駐金州城南,馬隊二營巡防金州東北一帶;總兵趙懷業親率步隊二營守大連灣和尚島,另以二營守老龍頭及黃山,一營守南關嶺,一營二哨守蘇家屯。連順受奉天將軍裕祿遙制,徐邦道、趙懷業受李鴻章節制,互不相屬,而無統一的指揮。

旅順地區:總兵張光前率親慶軍四營守西炮台,總兵黃仁林率親慶軍四營守東炮台;毅軍人發統薑桂題新募桂字四營、提督程允和新募和字三營、提督衛汝成新募成字六營,均依陸路炮台分守旅順後路。凡無炮台處,則配置野戰炮,野戰炮間的空隙,則配置步兵,依託山地修築臨時工事。

戰爭過程

日本侵略者在占領了朝鮮以後,為了迫使清政府屈服,於1894年10月24日兵分兩路對中國發動進攻。第一路在山縣有朋大將率領下,從朝鮮義州攻擊清軍的鴨綠江防線;第二路以陸軍大將大山岩為司令官,由海路在遼東半島東岸的花園口登入,進犯大連和旅順。

當時集結在鴨綠江沿岸的清軍,計有宋慶的毅軍、聶士成的蘆榆防軍、依克唐阿的鎮邊軍、劉盛休的銘軍、呂本元的盛軍、豐升阿的奉軍和倭恆額的齊字練軍,近80營,約2萬人。這些軍隊分別由四川提督宋慶和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統率,以九連城為中心向左右沿鴨綠江布防。

(圖)遼東半島之戰介紹文字遼東半島之戰介紹文字

10月24日,日軍主力開始進攻九連城、虎山一線。當天夜間,日軍在義州與虎山之間架設了兩座浮橋。25日拂曉,日軍通過浮橋,開始直攻虎山。聶士成和馬金敘率軍奮勇抵抗,打退了日軍的四次進攻。但因兩面受敵,傷亡甚眾。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為了掩護大隊清軍後撤,聶士成、馬金敘一直堅持到午後才突圍到鳳凰城,虎山失守。26日清晨,日軍進攻九連城,宋慶感到兵力單薄,連夜撤往鳳凰城。日軍占領九連城,接著又占領安東(今丹東),清軍鴨綠江防線不到兩天時間就全線崩潰了。

日軍占領鴨綠江沿岸後,兵分兩路進攻奉天(今瀋陽)。

一路從鳳凰城經遼陽(東路),另一路繞道岫巖、海城,出遼陽之西(西路)。東路先由宋慶率軍防堵。10月30日,他放棄鳳凰城,退守大高嶺(又稱摩天嶺)。數日後,宋慶奉命回援旅順,東路守軍改由聶士成指揮。聶士成在當地人民的配合下,利用大高嶺天險抗擊日軍,從正面阻止日軍由東路進攻奉天。依克唐阿率部駐守賽馬集,從側面牽制鳳凰城日軍,支援了大高嶺的正面防禦。

在大高嶺保衛戰中,聶士成巧妙地使用疑兵計,使日軍不敢貿然攻嶺。經過十幾晝夜的苦戰,頂住了日軍的進攻,牢牢地守住了大高嶺陣地。

陣地守住以後,聶士成就改變戰術,組織兵力主動出擊。

11月25日,聶士成率部與依克唐阿、壽山等配合作戰,夾擊草河口一帶日軍,殲敵40餘人,擊斃日步兵大尉齋藤正起,打傷日軍炮兵大尉池田綱平和炮兵中尉關谷豁等。26日晚,聶士成又利用下雪天,密約盛軍接應,親率數百騎,突襲連山關,取得成功,收復了連山關。這是開戰以來,清軍第一次收復失地,得到清廷的嘉獎。

連山關大捷以後,東路戰場的形勢為之一變。日軍轉為守勢,清軍轉為攻勢。12月5日,聶士成精選將士1000餘人進攻分水嶺,並乘勝追擊到草河口。12月9日,聶士成部聯合依克唐阿騎兵,在金家河大破日軍,擊斃敵人數十名,收復了草河口。

日軍見東路難以得手,就加強西路的攻勢。11月19日,日軍自大孤山、鳳凰城兩路進攻岫巖,守將豐升阿、聶桂林率眾逃往析木城。12月12日,日軍進攻析木城,豐、聶又奔往海城。13日,海城也被日軍攻占。

在進攻鴨綠江防線的同一天,日軍第二路也開始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入。10月26日占領花園口。28日占領貔子窩。

11月4日,日軍開始進攻金州。駐守旅順的總兵徐邦道自告奮勇率部前往禦敵,5日與日軍大戰於石門子,因無後援,寡不敵眾,敗退旅順。日軍占領金州後,7日黎明兵分三路進攻大連。守將趙懷業貪生怕死,未戰而逃往旅順。9日,日軍占領了大連。

11月18日,日軍開始進攻旅順。旅順是北洋海軍的基地之一,山水交錯,形勢奇險,易守難攻,守軍也有30餘營,因諸將互相觀望,又無統一指揮,只有徐邦道率部拚死迎敵,並於19日在土城子一帶重創日軍。21日,日軍發動總攻,徐邦道部因傷亡過重,不得不突圍北撤。22日,旅順失陷。清政府耗巨資經營了15年的旅順軍港和當時東亞最大的船塢就這樣被日軍占領了。

(圖)日軍攻占旅順後,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日軍攻占旅順後,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

12月底,日軍第二軍8000餘人由第一旅團長乃木希典率領,從金州北犯蓋平(今蓋縣),守將章高元率軍英勇抵抗,營官楊壽山、李仁黨力戰陣亡,蓋平陷落。12月28日,清政府任命湘軍宿將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節制山海關內外各軍約8萬人,準備收復遼瀋門戶海城。1895年1月17日至2月16日,清軍3萬人先後三次會攻海城,但都無功而返。2月21日和27日,清廷增調吳大澄、魏光燾所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攻海城,兵力增至6萬。在清軍集中兵力圍攻海城時,日軍卻用“圍魏救趙”的辦法,分兵進攻大高嶺、遼陽和鞍山。清軍中計,長順和依克唐阿先後率軍馳援遼陽。3月3日,日軍又乘虛直撲清軍後方牛莊,魏光燾等急由前線撤軍回援牛莊。這樣,海城之圍不攻自破。

3月4日,日軍第一軍第三、第五師團合攻牛莊。魏光燾、李光久以11營約5000人的兵力抗擊日軍兩個師團1.2萬人進攻,雖頑強抵抗,並在巷戰中重創日軍,打死打傷日軍近400人,但清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經過一晝夜的激戰,牛莊最後被日軍占領。3月6日,日軍分路向營口進發,準備於7日拂曉向營口發起總攻。

駐守營口的清軍原來有50餘營,2萬多人。3月5日晨,因吳大澄迭次告急,宋慶揮師赴田莊台應援,營口只留3000餘人分守炮台。

日軍得知清軍大隊已撤向田莊台,立即向營口發起進攻。

這時,蔣希夷竟率所部5營步隊退往田莊台,使守城兵力減半。清軍雖奮力抵抗,但勢單力薄,擋不住日軍進攻,營口失陷。

日軍占領牛莊、營口後,立即向田莊台發動進攻。日軍出動了三個師團近2萬人,擁有91門大炮。當時守衛田莊台的清軍有69營,2萬餘人,炮40門。

3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田莊台。雙方展開大炮射擊,45分鐘後,清軍炮火逐漸減弱。日軍第三師團越過遼河,向清軍正面陣地發起攻擊,第一、第五師團也分別從西南和東北兩個方向發起進攻,使清軍三面受敵。清軍雖奮力抗擊,但未能擋住日軍進攻,陣地被攻破,田莊台失陷。

戰後結果

田莊台既失,遼東半島的主要城鎮盡被日軍占領,清軍在遼東戰場全部瓦解,遼東半島之戰遂告結束。

腐敗的清政府在日本的軍事進攻和外交壓力下,被迫於4月17日同日本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中日講和條約十一款》(即《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日甲午戰爭結束,表明清政府正式向日本屈膝投降。這個條約,被割占領土之多,喪失主權之重,賠款之巨,都開創了《南京條約》以來的記錄,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空前的賣國條約。這是日本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鎖,它嚴重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