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灣

大連灣

大連灣是位於大連市的一個海灣,地理位置是在大連市區東北。灣北側是大連開發區。名稱來歷據傳有三,一為該片海域周邊海岸有眾多小海灣,故稱為“大連灣”,另一說法為源於滿語,另一說法為系灣形如褡褳而得名。唐朝稱為三山浦,得名於灣外側的三山島。鴉片戰爭後,英軍頻繁襲擾遼東半島沿海,海圖上即標明該片海域為DALIANWAN。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在此興建炮台,大連灣一名見於李鴻章的相關奏摺中,是此名首次出現在官方文書中。大連灣岸線長72公里,東西長8海里,水域面積4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最深處達35米。灣口有大山島、二山島和小三山島。灣內平均流速2節。潮差3~4米,為規則半日潮汐。

基本信息

簡介

大連灣大連灣

大連灣地處遼東半島最南端的海灣,隸屬於大連市甘井子區。水土資源豐富,具有可觀價值,建有大連港(大連港、香爐礁雜貨港、和尚島煤港和大連新港)以及大窯灣港(新建),構成巨大的港口群。大連港年吞吐量達7600萬噸。大連港位於灣南岸,大連造船廠位於灣西岸,大連鋼鐵(大鋼)、大連石化(大化)位於造船廠東北灣岸。

範圍

大連灣包括蘇家、毛瑩子、土城、後鹽、前鹽、後關、前關、大連灣、大房身等地組成。

地理特徵

大連灣是位於大連市的一個海灣,地理位置是在大連市區東北。灣北側是大連開發區。大連灣三面環山,並有三山島作為天然屏障,水深灣闊,風平浪靜,不淤不凍。大連灣岸線長為72公里,東西長有8海里,水域面積達4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是15米,最深處有35米。灣口有大山島和二山島及小三山島。灣內平均流速2節,潮差3至4米,是規則半日潮汐。

名稱來歷

一為該片海域周邊海岸有眾多小海灣,故稱為“大連灣”,二為源於滿語,三為系灣形如褡褳而得名。唐朝稱之為三山浦,得名於灣外側的三山島。鴉片戰爭以後,英國軍隊頻繁襲擾遼東半島沿海,海圖中標明該片海域是DALIANWAN。洋務運動時期,清朝政府在此興建炮台,大連灣一名見於李鴻章的相關奏摺里,是大連灣名稱第一次出現在官方文書中。

歷史

光緒十三年,在和尚島及附近的港灣大規模興建海防棧道及炮台設施。甲午戰爭後,這些海防設施被廢棄,眾多漁船藉此靠泊交易,逐漸形成自發的民眾性漁港。到20世紀30年代,這裡已發展成為當時聞名的海產品集散地,每天渤海灣周邊近千艘漁船在此靠泊交易,眾多捕魚歸來的漁船和商賈漁販在此聚集,很是壯觀,當時的媒體驚呼:“這是亞洲最大的民眾性漁港”,“亞洲漁港”由此得名。

解放後,這裡成為新中國重要的水產品基地,亞洲漁港幾經修建逐漸發展成為擁有十幾個碼頭、幾千艘漁輪棲泊的母港,成為東北亞最著名的水產品加工中心和集散地,海產品吞吐量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經考證,大連的歷史至少已有六乾餘年,據史記載,大連地區在戰國時期由燕國的遼東郡所轄;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大連地區仍屬遼東郡;漢初,在遼東郡所設的18個縣中,沓縣即今大連市的金州區及其以南的大連市區,波縣即今金州區以北的大連市的普蘭店市和瓦房店市。唐初,稱大連為“三山浦”,得名於今大連港外的三山島;唐代中葉,易名“青泥浦”,因其中心為青泥窪漁村。明、清時,又稱“青泥窪口”。從唐至明、清,州縣行署均設於今天的金州城和復州城。而“大連”之名則得於“大連灣”。大連灣由許多小海灣綴連而成,它包括現在的青泥窪橋、香爐礁、甘井子、大孤山、鮎魚灣這一大半圓形的海灣。“大連灣”最早見之於文獻,是1880年(清光緒六年)北洋大臣李鴻章關於大連灣軍港建設方案的奏摺中。最初,“旅大”系旅順和大連灣的合稱。後來的“旅大市”系旅順和大連的合稱。

大連灣街道

大連灣作為行政區域名,是大連市甘井子區大連灣街道的簡稱,位於大連市區與開發區之間的一個半島上。該地原名柳樹屯,1895年沙俄占領遼東時曾計畫在此建市建港,後因水深不足改至南岸的青泥窪,即今大連市區。現為遼寧漁業集團(遼漁)駐地,北方第一大漁港。大連港也在此設有碼頭。城鎮建設已有一定規模。
大連灣因灣形似錢褡字,俗稱褡褳海。

漁業

在中國提到海鮮,首選是大連海鮮,提到大連海鮮,首選產地大連灣。大連灣是大連海鮮的發源地,眾多國內外知名的海產品加工商以大連灣及亞洲最大漁港為依託,迅猛發展。瑞馳集團旗下的本土品牌“大連灣”、專注海鮮10多年,堅持“做海洋食品專家,為大眾健康服務”的宗旨,同遼漁集團“遠洋”和“亞洲漁港”是大連海鮮走向全國的領導者,帶領著大連海鮮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海鮮產地

大連灣擁有亞洲最大的漁港,眾多知名品牌海產加工商,以其為依託,發展國內海鮮加工業。以遼漁集團為例,該集團擁有國內最大的遠洋及近海捕撈船隊,幾十萬噸級低溫貯藏冷庫群,水產品年加工能力近十萬噸,是東北亞最大的水產品交易中心及集散地。集團擁有包括兩家上市公司在內的三十餘家子公司,年營業額近二十億元人民幣。集團致力於發展為國內消費者所喜愛的海鮮食品,並通過旗下的亞洲漁港及遠洋品牌分別適應餐飲及零售客戶的發展需求,我們的經營宗旨著重於發展和有效利用海洋資源,以期更好地服務於客戶和消費者。

大連灣牡蠣

大連灣牡蠣俗名蚝、白蚝、海蠣子、蠣黃、蚵,學名OstreatalienwhanensisCrosse,牡蠣科。大連灣牡蠣因其產地在大連灣附近海域而得名。貝殼大型,殼長達1厘米,殼高6厘米許。殼頂尖,延至腹部漸擴張,近似三角形。右殼較左殼小扁平,殼頂部鱗片趨向癒合,邊緣部分疏鬆,鱗片起伏呈水波狀,放射肋不明顯。左殼堅厚極凸,自殼頂部射出數條粗壯的放射肋,鱗片粗壯豎起。殼表面灰黃色,雜以紫褐色斑紋。殼內面為灰白色,有光澤。鉸合部小。韌帶槽長而深,三角形。閉殼肌痕大。

大連灣炮台

大連灣炮台坐落在大連灣和尚島山上。大連灣炮台包括海防炮台5座和陸防炮台1座,是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光緒十九年(1893年)6月間所建。炮台都是用砂石水泥構築,由炮位、兵舍和子彈庫組成,四周有高大土圍牆。現存有大連灣和徐家山炮台殘址。大連灣炮台開始由提督劉盛休統銘軍十三營駐守。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8月16日,除留6哨兵力外,其餘軍隊開赴大東溝接迎朝鮮清軍。隨後總兵趙懷業六營3哨淮軍調補到大連灣駐守。在日軍兵臨金州得危急之時,趙懷業貪生怕死,棄台逃往旅順,致使堅固炮台並未發揮固守疆土得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