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門第 孫子兵法

圖書簡介

作者: (春秋)孫武 著
出 版 社: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8-7-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300
  • 印刷時間:
  • 開本: 16開
  • 印次:
  • 紙張:
  • I S B N : 9787200071481
  • 包裝: 精裝
定 價:¥49.90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兵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著作,被譽為『武學之聖典,兵家之絕唱『一百世談兵之祖』,在中國軍事思想晚乃至世界軍事思想史上都有著極尊崇的地位。
孫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一令山東省博興北一人孫武的生平事還不詳,只知道他青年時因躲避齊國之亂來到吳國,在伍子胥的引薦下,孫武向吳王闔閭獻兵法13篇,口天王讀後大悅,遂任命孫武為大將,孫武率兵『西破強楚,八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最後終老吳國。
《孫子兵法:》13篇,每篇均有獨立的主題,合起來又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孫子在戰略和戰術兩個方面,提出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命題,它們被後世軍事家奉為圭臬。在戰略思想上,孫子主張一必以全爭於天下一,所謂的一全一,包括謀略、外交、軍事等多個方面。孫子雖是兵家,但並不一味推崇武力,他更讚賞『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戰術思想上,孫子主張速戰速決,以將戰爭的破壞降到最低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孫子詳細探討了戰術的靈活性,提出『因敵制勝』的論點。明人茅元儀在評價《孫子兵法》一書時說:一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一這一說法可謂中肯。
《孫孑兵法》作為中國兵家之聖典,在世界各國也受到了高度重視,美國最著名的軍校西點軍校,一直把《孫子兵法》列為必讀教科書,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國防部還將《孫子兵法》發給美國海軍陸戰隊,將官人手一冊。美軍採取了『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的計謀,陳兵數十萬於海上,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地從陸路發動突襲,數天之內便徹底擊垮了伊拉克的防線當時有輿論稱,是『一位看不見的中國人』指揮美國人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隨著人們對《孫子兵法》的不斷解讀,《孫子兵法中的思想方法與策略原則已被廣泛套用於社會中的許多領域尤其在商場上,《孫子兵法》幾乎成為必須研讀的經典一許多日本企業家都把《孫子兵法》作為商戰指南如今,我們將《孫子兵法》隆重推薦給讀者為了便於閱讀和理解,本書擷取了中國古代一百多個經典戰例,讀者可從這些實例中一窺《孫子兵法》之神奇力量。

目錄

計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宋襄公敗於“仁義”
 越滅吳之戰
 成皋之戰
 馬援“堆米為山”
 呂蒙“白衣渡江”襲荊州
淝水之戰
 諸葛亮“隆中對”
 郭子儀智退回紇
 狄青出其不意襲險關
作戰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美馬計
 漢武帝北擊匈奴
 司馬懿神速滅孟達
 垂惠之戰
 曹操大破烏桓
 孔明隴上搶割麥
 統萬城之戰
 東征高麗之戰
 柏鄉之役
謀攻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城濮之戰
 燭之武退秦師
 晏嬰智挫范昭
 墨子言語破雲梯
 張儀連橫戰六國
 蒯通妙計破秦城
 隋何巧舌說英布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陶侃完勝郭默
 左車獻計,韓信勝燕
 元嘉北伐
 陳霸先平定侯亂
 唐太宗便橋會盟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形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麻隧之戰
伍子胥疲楚敗楚
邯鄲之戰
度尚燒營平亂
司馬炎滅吳
柏壁之戰
宋遼三次大戰
于謙北京保衛戰
薩爾滸之戰
勢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田單妙計敗燕軍
 長平之戰
 耿弁神速平張步
 班超決斷勝匈奴
 官渡之戰
張飛沉著退曹兵
 甘寧百騎襲曹營
虛實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桂陵、馬陵之戰
 王翦滅楚
 草船借箭
 諸葛亮平五路大軍
 高歡破敵軍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
 營州之戰
 張仁願築城御突厥
 張巡草人借箭
 袁崇煥炮擊努爾哈赤
軍爭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長勺之戰
 柏舉之戰
 閼與之戰
 李牧破匈奴之戰
 漢中爭奪戰
 諸葛亮七擒孟獲
 淺水原之戰
九變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絞城之戰
 陸遜從容退江東
 周亞夫平七國之亂
 唐擊敗突厥
 東京保衛戰
 朱元璋巧施詐降計
 山海關之戰
行軍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至善察敗楚軍
 穰苴治軍有方
 關羽水淹七軍
 馬謖失街亭
 馬隆平涼州叛亂
 沙苑、渭曲之戰
 周軍“疑兵”阻敵
 虎牢之戰
 裴行儉果斷轉移紮營地
 犒賞為下,治軍為上
 黃天盪之戰
 采石之戰
 年羹堯聞雁即警
 馬援妙計制羌人
地形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晉軍崤山敗強秦
 皖城之戰
 魏滅蜀漢之戰
 參合陂之戰
 東晉滅南燕之戰
 剡家灣之戰
 永樂城之戰
 唐島之戰
釣魚城之戰
 高樓寨之戰
九地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秦晉爭霸戰爭
 巨鹿之戰
 項羽垓下之圍
 隋滅陳建康之戰
 韓信破趙之戰
 吳漢太勝公孫述
 李想雪夜襲蔡州
 襄樊之戰
 明援朝抗日之戰
火攻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諸葛亮火燒博望坡
 赤壁老戰
 獍亭之戰
 自江口海上火攻戰
 火燒雲梯
  鄱陽湖之戰
用間篇
 本經通讀
 本經詳解
 經典戰例
 樂毅之敗
 陳平施行反間計
 周瑜假書賺蔣乾
 諸葛亮與司馬懿互使反間計
 石勒用間勝王浚
 李世民智退突厥兵
 王德用不戰而勝
 鍾世衡借刀殺敵將
 岳飛施計廢劉豫
  應天之戰
 朱元璋計殺趙普勝
 胡宗憲離間海盜

書摘

計篇
 經典戰例
宋襄公敗於“仁義”
齊桓公去世後,各諸侯國君主蠢蠢欲動,意圖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長期以來受齊桓公遏制的南方強國――楚國想趁機攫取霸權。素被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此時北進中原,引起了中原各國的忐忑不安。在中原地區,宋襄公也一直夢想成為中原霸主。但在當時,宋國的國力遠不及楚國,宋襄公只能模仿齊桓公的做法,以“仁義”為號召,召集諸侯會盟,憑藉宋為公國、爵位最尊以及領導諸侯平定齊亂的餘威,妄圖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當上中原地區的霸主。
宋襄公的稱霸之舉,不僅遭到諸多小國的冷遇,更遭到楚國的算計。在盂地(今河南省睢縣西北)盟會上,宋襄公拒絕公子目夷提出的多帶兵車、以防不測的建議,輕車簡從前往,結果被“不講信義”的楚成王手下的軍隊活捉。楚軍押著宋襄公攻打宋都商丘,幸虧宋太宰子魚率宋國軍民頑強抵抗,楚軍的圖謀才未能得逞。後來在魯國的調停下,楚成王才將宋襄公釋放回國。
從此以後,宋襄公便與楚成王結下冤仇,因為楚國實力強大,所以宋國也無法與其硬拼。後來宋襄公聽說鄭國與楚國關係甚好,也最贊成楚成王做盟主,而鄭國又比宋國弱小,於是就想征討鄭國,以解心中怒氣。一天,宋襄公得知鄭文公要去拜會楚成王,他認為時機已到,不聽公子目夷與大司馬公孫固的勸阻,興兵伐鄭。鄭文公一聽宋國來犯,忙向楚成王求救,楚成王立刻出兵。
楚成王並未去鄭國援救,而是率領軍隊殺向宋國。宋襄公頓時驚慌失措,只得放棄攻打鄭國的計畫,率領軍隊於星夜按原路返回。宋軍在漲水邊(今河南朽城西北)安營紮寨時,楚軍也到了對岸,兩軍隔河相望。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軍前來只是為救鄭國,我們已經放棄了攻打鄭國。他們也達到了目的。我們兵力弱小,不能與楚國硬拼,還是講和好了。”宋襄公卻說:“楚軍雖然人多士壯,但缺乏仁義。我們雖然兵力弱小,卻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兵怎能敵仁義之師?”於是,宋襄公就專門讓人做了一面繡有“仁義”二字的大旗,要以“仁義”之旗來鼓舞士兵對抗楚軍。
第二天早上,楚軍開始渡河。公孫固又對宋襄公建議道:“楚軍今日就要渡河了,等他們渡到一半時,我們就殺過去,定能取勝。”宋襄公聽後卻指著那面“仁義”之旗,對公孫固說:“我們是仁義之師,怎能在人家渡到一半就開戰呢?”當楚軍全都安全渡過河後,就開始在岸邊布陣。公孫固又對宋襄公說:“楚軍現在還未站穩陣腳,我們趁機發起攻擊,定能取勝。”宋襄公聽後又忍不住罵道:“你怎能想出如此不義之計!對方尚未布好陣,你就出擊,怎配做仁義之師?”
宋襄公話音剛落,楚軍就擺好陣勢殺了過來。宋襄公帶隊衝鋒,率先沖入了敵陣。因為宋襄公深講仁義,體恤下屬,所以他的士兵都拚死保護他。但楚軍十分強大,宋軍大敗,宋襄公在士兵的保護下逃得一命,而那面“仁義”之旗,早已不知去向。對此,宋國的百姓們都罵宋襄公愚蠢,宋襄公卻說:“‘仁義’之君就要以德服人,作戰也應遵循仁義,不能乘人不備發動攻擊,君子從不俘虜年老體衰之兵,而且會善待俘虜。”他手下的將士們聽後,都暗罵宋襄公愚昧。
宋襄公講求仁義本不錯,錯就錯在他對自己的實力沒有正確估計。他自以為具備了仁義,就能稱霸諸侯,豈不知這種想法相當愚昧。實力和仁義都是霸主所應當具備的,但相對於仁義,實力才是稱霸的決定性條件,而宋襄公卻本末倒置。如果宋國當時具有強大的實力,在此基礎上又講求仁義,則必能稱王。可嘆宋襄公只知道一味地講仁義,忽略了發展宋國國力,因此缺乏稱霸的最根本條件。
越滅吳之戰
春秋末期,位於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從公元前510年至前475年的35年間進行了多次交戰。其間經歷了吳伐越的?李之戰,越伐吳的夫椒之戰、笠澤(今蘇州南)之戰和姑蘇圍困戰,最終以吳國的滅亡而宣告結束,史稱“吳越之亂”。
吳、越兩國原是楚國的盟國,後來吳國通過兼併和戰爭獲得了大量土地,疆域不斷擴大,實力也大為增強,脫離了楚國的管轄。公元前514年,闔閭登上吳國王位,即起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子胥和來自齊國的孫武,立新圖政,銳意改革,並擴充軍備,加強戰力,制定了擴張勢力的戰略方針。闔閭執政期間,吳國國力大增。當時的越國,地少人稀,國力弱小,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為了牽制吳國,楚國積極扶植越王允常,使得越國實力迅速增強。為了滅掉自己的心腹之患,公元前510年,吳國大舉進攻越國,兩國的戰爭由此開始,此後雙方你來我往,開始了長久的征戰。
公元前506年,闔閭率軍攻打楚國。第二年春天,越王允常趁闔閭出征伐楚之機,遂出兵襲擊吳國的都城姑蘇。闔閭連忙遣軍回國迎戰,允常知道吳軍勢不可擋,大肆掠奪之後主動撤兵回國。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其子勾踐即位。闔閭乘越國朝政動盪之時率軍前去討伐,吳、越兩軍對陣於?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南)。勾踐見吳國的大軍佇列威嚴整齊,便派敢死隊上前發動衝擊,幾次三番都失敗了。在此情形之下,勾踐迫使犯死罪的囚徒排成三行,持劍走到吳軍的陣前,同時舉劍自盡。吳軍將士上下皆因這一瘋狂舉措所震驚,不由得軍心渙散,紛紛前去看個究竟,吳軍的陣勢也因此大亂。越軍乘其不備突然發動襲擊,吳軍潰敗。闔閭本人也身負重傷不治而亡,臨死前再三囑咐兒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牢記殺父之仇,一刻也不鬆懈,在群臣輔佐下,每日勤於練兵,加緊備戰,準備攻打越國。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勾踐獲悉夫差欲伐越後,為達到先發制人的目的,不管自己的準備是否充分,也不顧大臣范蠡的勸阻,匆忙舉兵攻打吳國。夫差集合了全國精兵,與越軍會戰於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兩軍對壘,兵強馬壯的吳軍同心協力,奮勇出擊,無力招架的越軍則節節潰退,損失慘重,最後 只剩下5000人退守會稽山。吳軍乘勝追擊,迅速占領了越都會稽,一舉包圍了會稽山。
在會稽山即將失守、越國就要滅亡的危急關頭,大夫范蠡向勾踐諫言獻策,勾踐遂採納了他的建議:一邊準備與吳國血戰,一邊派文種去向吳王求和,並用美女和金銀財寶來賄賂吳國的太宰伯瓠,央求他勸說夫差答應越國成為吳的附屬國,甚至勾踐可以親自來侍奉吳王,如若吳王不答應,那么越國將拋開一切與吳國死戰到底。在文種的威逼利誘下,伯豁答應替勾踐向吳王求情。伍子胥察覺了越國卑辭厚禮背後的滅吳野心,力勸吳王不要聽信虛言好話,應一舉滅越,消除後患。但此時的夫差急於北伐同齊爭霸,認為越已不復盛世,不足為患,便答應了越國的求和,率軍回國。越國有幸逃過滅國之災。
越國經過此戰,國力銳減。為了安撫民心,勾踐下詔罪告天下: “寡人與大國結仇,又不自量力發 動攻戰,使我芸芸眾生暴屍荒野,此乃寡人的罪過啊。寡人無顏執政,請賢能之士代為管理吧。”並且下令厚葬在戰爭中死去的士兵,補償在戰爭中飽受疾苦的民眾。然後,勾踐把治國大權和國內事務託付 給文種等大臣來管理,自己則帶著范蠡等人去給吳王當奴僕。勾踐等人在吳國受盡屈辱折磨而從不反 抗,還極盡謙卑地侍奉夫差,最終取得了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下決心要復國滅吳。他和夫人住在草棚里,親自耕作種糧、紡紗織布,從來不 吃有肉的飯菜,也從來不穿綾羅綢緞。他還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不時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是不忘 過去的恥辱。他禮賢下士,厚待賓客,體恤百姓,和百姓共疾苦。在內政上,為了獲取民心,他招賢 納士,讓文種管理朝中政事,讓范蠡整治軍隊,還建立了招賢館,廣收各方面的良才;減輕刑罰,減免賦稅,大肆開墾荒地,鼓勵發展生產,獎勵婦女生育,增加國內人口。在軍事上,修繕被戰爭破壞的都城,築造防禦的城牆,訓練軍隊,擴充兵源。在對外政策上,奉行“結齊、親楚、附晉、厚吳”的方針政策,不斷給夫差送上優厚的禮物,表面忠誠臣服,麻痹夫差,使其減少對越國的敵意和戒備;使用美人計,送美女西施和鄭旦給他,使其沉湎於女色,荒廢朝政;賄賂吳國大臣,爭取同情和幫助;離間吳國的群臣關係,使吳國朝野不和;使吳王逐漸疏遠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轉而輕信陰險狡詐的伯韶;暗地裡破壞吳國的經濟,高價收買吳國的糧食,使其國內糧價高漲造成供應困難;挑選良材和能工巧匠送給夫差,促使他大興土木,耗費人力和物力。這些措施的實施,收效十分明顯,既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同時也削弱了敵人的力量,為越國的發展爭取了寶貴時間,為勾踐伺機出兵伐吳奠定了基礎。
就在越國上下一心、為報仇雪恨而精心準備之時,吳國卻在日漸衰敗。夫差因為勝利而驕奢淫逸,不思進取。為了討好寵愛的美人西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姑蘇台,與西施在此夜夜笙歌,尋歡作樂。
與此同時,夫差急於用武力征服齊晉,稱霸中原。公元前489年,夫差率軍進攻陳國,於次年攻破魯國,一路奏響凱歌,震懾了周圍的小國,為此後挺進中原開闢了道路。
夫差又徵調了大批民工建造邗城,開鑿邗溝,打通淮河,以方便運送軍備,並將此地作為北上的基地。勾踐為了使吳軍早日北上中原與晉、齊、楚三國交戰,自己趁機進攻吳國,於是向夫差大獻殷勤,讓文種率萬名民工協助吳國開鑿邗溝,加快夫差北進中原的進程。
公元前484年,夫差得知齊景公已死,遂出兵北上攻齊,聯合魯軍,一舉擊敗了齊軍。此戰的勝利,更激起了夫差稱霸中原的野心,他認為只要打敗晉國就可獲得中原霸權。公元前482年,夫差與晉定公和各國諸侯約定在7月7日到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臨行前,一心想得到中原霸權的夫差對太子友提出防範敵國乘虛而入的勸諫絲毫不予理睬,率領3萬精兵前往黃池,只留下太子友等老弱病殘1萬人留守姑蘇。夫差率兵遠征,留下的弱兵空城正好給了越國可乘之機。公元前482年6月12日,勾踐調集越兵4.9萬人,兵分兩路殺向吳國,一路由范蠡率領,從海道進入淮河,切斷了吳軍從黃池經由此地返回的道路;一路由大夫疇無餘等為先鋒大將,勾踐自己率領精銳主力軍隊隨後,從陸路北上直取姑蘇。得知越軍攻來的訊息,吳太子友率兵在泓上(今江蘇蘇州近郊)抗擊越軍的進攻。怎奈吳軍的精銳軍隊業已全部北上,太子友所率軍隊實力不足,所以極力主張堅守等待支援。但吳將王孫彌庸輕視越軍,不肯聽從調遣,自作主張率領5000人出城迎敵,打敗越軍的先鋒軍隊,首戰告捷,他更加驕傲輕敵起來。22日,勾踐率領主力軍隊到達,向吳軍發起了猛烈攻擊,並將潰不成軍的吳國軍隊包圍起來一舉殲滅,俘虜了太子友等人。越軍大獲全勝,占領了吳國都城姑蘇。
正在黃池與晉定公爭當霸主的夫差,接到越軍攻破姑蘇城的戰報,為了避免不利訊息渙散軍心影響自己爭霸,競一連殺掉了7個前來報告的信使,封鎖了信息,並且加緊武力威脅迫使晉國讓步,最終夫差勉強當上霸主。隨後他急忙班師回朝。回國途中,姑蘇失守,太子友被俘的訊息泄露了出去,一時間軍心大亂,將士們也喪失了鬥志。夫差深感反擊越軍沒有把握,便派特使向越國求和,勾踐也覺得還不能徹底消滅吳國,就答應了議和,撤兵回國。
夫差回國後,想馬上報復越國,但是由於連年戰爭,生產遭到破壞,國力衰弱,沒有實力實施對越國的報復。於是,夫差宣布“息民散兵”,企圖恢復力量,伺機再攻打越國。但事實上,夫差並沒有吸取失敗的教訓,依然沉湎於酒色,不理朝政,致使人心渙散,政局不穩。公元前478年,吳國大旱,倉廩空虛,民不聊生,勾踐趁機再次發兵大舉進攻吳國。同年3月,越軍進軍到笠澤,而後分為左、中、右三支,勾踐親率6000精兵為中軍。吳國發兵迎擊,兩軍隔江對峙。黃昏時,勾踐命左右二軍分別隱蔽在江中;半夜時,二軍鳴鼓吶喊,進行佯攻。夫差誤以為越軍分兩路渡江進攻,連夜分兵兩翼迎戰。這時,勾踐率中軍主力偃旗息鼓,出其不意地從兩路吳軍之間潛行渡江,對吳軍的薄弱部位突然展開進攻,攪亂了吳軍的陣營。吳軍大敗而逃,越軍乘勝猛追,占領了吳國大片土地,吳、越之間的強弱形勢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戰敗而歸的吳軍,退而固守姑蘇。姑蘇城池堅固,越軍一時不能攻破。勾踐於是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圍而不打。3年之後,吳軍終於勢窮力竭,越軍才發起攻擊,攻進姑蘇城。越軍攻進城後,夫差率領殘部逃到姑蘇台上負隅頑抗,又被包圍。夫差故技重演,又一次派人向勾踐求和,但此時越國滅吳之心已定,拒絕了議和請求。絕望的夫差自殺而死。勾踐率軍一路北上,與諸侯會盟,終於成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吳越之戰,留給後人的警示意義極為深遠,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十年磨一劍,最終功成名就;而夫差驕橫跋扈,居安忘危,不能聽信忠言,終致國破身亡。
成皋之戰
成皋之戰,發生於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至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歷時兩年零三個月。這場戰役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為了搶奪戰略要地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而進行的一場持久爭奪戰。
秦朝末期,由於秦王朝暴戾不堪,不堪忍受暴政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隨著秦王朝反動統治被推翻,國內的政治形勢敢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以起義軍首領項羽和劉邦為首的兩股勢力發展最為迅猛,他們為奪取統治而長期爭鬥,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時期。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