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強村

民強村

民強村位於富陽縣東部,距縣城12.3公里。清為江南東南區靈峰十莊,民國時期稱七保。50年代初改稱七村。1956年村里辦民強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寓"國富民強"之意,改稱民強村。現屬里山鄉,下轄水竹篷、小房裡、石塔塢、殷家宕、金家山5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小房裡。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1992年,全村有380戶,1389人。耕地300多畝,山林3800多畝。以林業為主,兼種水稻,是以產茶葉和土紙為主的山村。村民以夏姓為多數,是數百年前由蕭山夏家溪遷入。

基本信息


古村新貌

1949年後,有著傳統文化的民強人,借前人之長,發揚優良傳統,投身於建設事業。據統計,村裡有大專畢業生35人,農民企業家15人,分別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國營、集體企業擔任廠長、經理、工程技術人員,為繁榮經濟、振興中華作出貢獻。80年代民強村集體、私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發展。至1992年,全村有集體企業4家、私營企業8家。主要有裝潢、化工、制線、制茶等5大類12個品種。1992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60萬元(其中工業總值206萬元)。比1991年增長11.6%(工業10.8%)。實現利稅39萬,比上年增長14.57%,與1978年相比,企業增加5個,產值翻5番。養雞大戶夏文建,畢業於天津鐵路工程學校,原是手捧鐵飯碗的杭州鐵路局職工,1989年6月辭職回鄉,辦起江南養殖場,經5年艱苦創業,發展成為目前擁有 40萬元固定資產的養雞專業大戶。年飼養肉雞10萬隻,苗雞40萬羽,實行種雞、孵化、苗雞、飼料、飼養一條龍。1992年產值100萬餘元,利稅5萬多元。1991年獲杭州市級優秀農民企業家和科技星火帶頭人的光榮稱號。1988年以來村辦化工廠,依靠科技、信息,年產40餘噸清洗劑,打進上海市場,年產值30萬餘元,創利8萬多元。1987年辦起裝潢五金廠,依靠質量取勝,信譽第一,生產卷閘門鐵拉門等,銷往安徽等地,1992年產值60餘萬元,實現利稅10萬餘元。
全村根據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92年全村投入城市拆房隊的勞力達130多人,占全村勞力的14.5%,全年淨收入達100多萬元。 1992年,全村新建樓房總面積達3000平方米,其中70%是三層樓房。擁有電視機、電冰櫃的達270戶,是總戶數的67.8%。全村兒童入學率達 100%,村委會每年投資5000餘元,支持興辦老年事業,照顧烈軍屬、五保戶。村裡有儲蓄存款達40萬元,人均達288.6元,比上年增加43.2%,人均收入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古今名人

清代,里山鄉文風特盛,民強村稱文人墨客之最。清光緒年間(1875~1908)有夏震武等考中進士,有夏哎生、夏宗禹、夏鍾澍等先後留學日本,歸國後任職政界。民國時期,小房裡有私立心川國小。
清光緒年間,夏震武、何、朱彭年(今里山鄉春建村人)先後考中進士。三位進士的住宅相距僅數百步之遙,故有"百步三進士"的美稱,後世傳為佳話,給歷史上民強文化發達,作了形象的概括。三位進士不僅博覽群書,精通文庫,並具有一定的民族氣節和為政廉潔的品格情操。
夏震武(1852~1930),原名震川,字伯定,號滌庵。家住靈峰山下,自稱靈峰先生。石塔塢人。自幼聰穎,5歲時,能背誦經書。17歲以縣試第三名進學為秀才。清同治十二年(1873),考中舉人。次年晉京會試中進士。少年科第,文名卓著。曾任工部主事。不畏權勢,直言敢諫。
朱彭年(1837~1896),字莘潛,又字仲鏗,富陽縣靈峰十莊葉家棚(里山鄉春建村)人。自幼聰慧,勤奮好學。18歲以縣試第二名考中秀才。清同治六年(1867),考中浙江鄉試第一名--解元。光緒二年(1876),晉京會試中進士,授職知縣,分發江西,為地方辦了不少實事。光緒十八年(1892)春,因病卸職,定居省城南昌蟠桃街。曾將歷年積蓄匯寄原籍,為宗祠添置祭田。家鄉年歲荒歉,又匯款八百元,按人口勻分於族人。病逝於南昌寓所。著作有《春渚草堂故紙偶成》、《春渚草堂後七年譜》等。

瀘州市民強村

民強村瀘州市民強村
民強村地處瀘州市納溪區西部大渡口鎮,長江南岸,距納溪城區15公里,距大渡口鎮2公里。大(渡)灣(灘)公路貫穿全村。全村幅員面積3平方公里,7個農業合作社,504個農業戶,人口1769人,勞動力901個,其中:省外務工760人,本地務農勞動力86人。耕地面積1560畝(其中田1230畝,土330 畝)2007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4642元。2003年將全村土地使用權全部流轉給業主何生濤經營。
土地流轉取得的成績
2002年,大渡口鎮黨委對民強村班子進行了調整,新班子上任後對全村現狀和發展潛力進行了多次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分析,確定了“合理流轉土地,引進業主開發,調整產業結構,構建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2003年元月,通過走訪民眾,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在廣泛徵求村民意願的基礎上,抓住瀘州市大力發展甜橙產業的契機,將全村將1230畝土地以每年每畝250公斤稻穀實物作為租金,土330畝以每年150公斤玉米實物作為租金集中流轉,引進業主何生濤承包土地種植甜橙。並間套種植飼草,養殖良種生豬,現在已建成甜橙基地1526畝,500頭種豬場1個,年出欄商品豬5000頭的養豬場2個,建設戶用沼氣池200口,在甜橙園區內修建了石板路10公里,修建機耕道5公里,並在園區內實施了節水灌溉、肥水自流引灌、沼液循環利用等項目。現在甜橙園區已初具規模,到2008年整個園區內甜橙和養殖業初步試產,產值將達270萬元,實現利潤120萬元。

廣西省民強村

民強村廣西民強村
民強村位於:玉林市興業縣沙塘鎮。距沙塘鎮3公里,距興業縣33公里,現轄28個村民小組,農戶786戶,人口3586人,勞動力2123人,村域總面積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80畝,人均耕地0.8畝。民強村有黨員57名,村內有獨立完善的學校、衛生所和文化室等基礎設施,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村民生活用水全部是自來水,燃料主要以煤氣和秸桿為主。農業生產主要以種、養業為主,其中種植業以優質谷、木薯黃麻中藥材水果等為主,養殖業以三黃雞、二元、三元豬為主。2007年全村種植優質谷1500畝、木薯800畝、黃麻300畝、中藥材500畝,年規模養殖三黃雞110萬羽、二元、三元豬2130頭。2007年民強村農業總產值354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占總產值的50%,第二產業占總產值的21%,第三產業占29%。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430元。由於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條件限制,出外打工已成為民強村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全村每年現有常年外出務工(含縣內)920名,年收入可達632萬元左右。
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渠系破損嚴重,電力設施容量小,加之地下淺層水系水質差,嚴重影響和制約生產,需要硬化主渠道6公里,目前僅硬化主渠道1公里。
2、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競爭能力不強。
3、農民文化程度低,科技素質不高。現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民420人,僅占全村村民的10%。
4、村集體經濟薄弱,缺乏自我發展的能力。沒有任何村辦企業,集體經濟沒有積累。
5、缺乏統一規劃,布局混亂,村民居住雜亂,各戶房屋新舊不一,參差不齊。村巷道坑凹不平,沒有排水設施,雨後道路泥濘不堪。
6、門前屋後亂建廁所,堆放雜物的現象仍然存在。
7、村民除電視外,無文化娛樂場所,學習提高的機會較少。

雲浮行政區劃百科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西雲浮市部,西江南岸。總面積7779平方千米。總人口261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雲城區,郵編:527300。
五豐村
圍頭村
旺水村
衛星村
灣邊村
望天村
五龍村
碗窯村
圍底鎮
旺沖村
泰安村
桐油村
潭北村
棠棣村
塘沖村
塘屋村
塔腳村
通門鎮
太平鎮
潭陽村
棠梨村
鐵場村
天堂鎮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羅平鎮
羅平農場
龍灣鎮
龍甘村
葵洞村
金雞鎮
金田村
金灘村
逕心村
建城鎮
加益鎮
文崗村
五和村
烏龍村
旺洞村
灣中村
舊村
鏡坡村
金河村
江尾村
鏡西村
河背村
橫水村
會龍村
合江村
紅陽村
合河村
東一村
黃豆坪村
黃灣村
紅衛村
港口村
官坑村
思勞鎮
三合村
周村
振興社區
寨塘村
中圍村
鎮安村
竹圍村
中安村
腰古鎮
雲禮村
大地村
大窩村
大甲村
木林村
民強村
馬蘭村
馬路村
滿南村
龍慶村
南盛鎮
南山社區
南安村
南瑤村
高梘村
高嶺村
石牛村
石城鎮
石岩村
石坳村
石台村
石崗村
葵洞村
羅定市
龍鳳村
良官村
羅沙村
六馬村
燎原村
羅坪村
龍坪村
靈凡村
里午村
連城村
羅周圍村
羅溪村
馬塘村
馬崗社區
牧羊村
民安村
民福村
磨山村
木衝口村
滿塘鎮
木利村
木頭塘村
民樂村
松木村
石牌村
雙脈村
山田村
水擺村
思甲村
石龍村
羅平鎮
龍灣鎮
龍甘村
廟山村
馬安村
木坪村
水東村
上沙村
三坪村
宋桂鎮
司馬村
上台村
泗盆村
素龍村
泗盆村
上台村
司馬村
宋桂鎮
三坪村
上沙村
水東村
石巷村
十里村
沙沖村
石大村
水源村
石碑村
生江鎮
三和村
昇平村
三家店村
雙龍村
雙蓮村
雙東街道
合村
上賴村
沙口村
土門村
棠下村
太西村
水台鎮
四村
石底村
水塘村
雙鳳村
雙豆村
素龍街道
泗綸鎮
石淇灣村
梅竹村
木寨村
雲城街道
雲城區
永昌村
鬱南縣
雲安縣
永樂村
夜護村
雲龍村
雲浮市
永坑村
雲良村
楊村
新沖村
新朗村
新江村
西鎮村
新西村
西岸村
星光村
新樂村
逍遙村
許村
下沙村
新興縣
新城鎮
小洞村
西良村
新中村
新城村
西安村
新屋村
西水村
新星村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山河村
石咀村
稔村鎮
瑞平村
青桐村
前鋒村
千官鎮
清水村
慶豐村
平台鎮
平北村
東星村
大眾村
大社村
丁村
東南社區
杜村
都楊鎮
衝口村
洞心村
大雲村
大樂村
東成鎮
大朗村
東壩鎮
大灣鎮
大河村
都門村
大石村
大圍村
大未村
都近村
大旺塘村
大慶村
大林村
大方村
大方鎮
東北社區
澳塘村
矮嶺村
辦田村
步賀村
布坪村
步朗村
布馬村
古范村
古勇村
高峰村
高一村
高竹村
高朗村
古龍村
高二村
公安村
桂圩鎮
古田村
高峰街道
分界村
附城村
鳳西村
分界鎮
鳳凰村
豐盛村
駙台村
富強村
豐收村
富林鎮
芙蓉村
大平崗村
洞美村
大梘村
大台村
苹塘鎮
龐寨村
坡塘村
平西村
皮村
平山村
平南村
坪塘村
平垌村
蒲垌村
平沙村
彭山村
南充村
內東村
牛路村
農林村
南龍村
南洋村
逕口村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