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嶺塢村

仇嶺塢村

仇嶺塢村是浙江省桐廬縣境內的名村,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為主的工業經濟作為全村的支柱。仇嶺塢村統一全村的植保、灌水、農技等工作,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提高糧食產量,保障人民生活。仇嶺塢村工業管理得法,產值、利潤逐年上升,加強任期目標制,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使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生產效益成倍增長。織帶產業是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撐。仇嶺塢村多次被評為桐廬縣的“全縣奔小康示範村”。村落較散,四面環山,形似葫蘆,道路南接桐千線,交通便利,在黨支部書記徐朝榮的帶領下仇嶺塢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基本信息

概述

仇嶺塢村仇嶺塢村村貌
仇嶺塢村位於浙江省桐廬縣中部山區,東距縣城5公里。仇嶺塢舊稱稠林莊,諧音成仇嶺塢。村中的稠林澗水流經塢谷,南過金村畈入分水江。約在19世紀80年代末期,一饒姓人氏從外地到此落戶。爾後,溫州、麗水等地的逃荒者陸續遷至。江山人來此墾植,居以草棚,俗稱江山棚村。1949年屬舊縣鄉第三保,由橫塘、廟裡、崗里、江山棚、橋頭、大弄里、牌坊村7個自然村組成。1950年屬聯絡鄉。1956年為雙聯鄉仇嶺塢村。1958年為桐君人民公社聯一大隊。1963年牌坊村劃出改為聯三大隊;1981年7月為桐君人民公社仇嶺塢大隊。1984年為桐君鄉仇嶺塢村,1992年屬桐廬鎮。村委會駐地崗里。村中姓氏有徐、周、留等17個。村落較散,四面環山,形似葫蘆,道路南接桐千線。1992年,全村156戶、524人,耕地375畝,山林2000畝。

農業

仇嶺塢村仇嶺塢村農業
1949年前,仇嶺塢村民主要靠墾荒種番薯、賣柴炭為生。村民住的茅草棚,走的石頭路,吃的紅番薯。1949年後,興修水利,改善自然條件,提高抗災能力。1957年,建立高級社,發動村民投工新建蓄水約100立方米的高嶺岙山塘。從60年代開始至70年代初期,村里又採取集體投工的方式陸續建起了仇嶺塢水庫、千畝畈水庫和過路丘水庫,蓄水總量達18萬立方米,使全村400畝耕地旱澇保收,糧食產量每畝從50年代初期的100多公斤,提高到700多公斤。

1982年始落實農業生產責任制。1990年以來,村委會籌集資金,發動村民整修2000多米渠道,4個機埠,增添抽水機4台,使全村水利設施得到了順利運轉。為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從1990年開始,每年從村辦企業中撥出近萬元資金,建立一支由7人組成的,以村配藥站為主體的專業服務隊伍,統一全村的植保、灌水、農技等工作,促進糧食生產連年穩產。1992年農業總收入達到33.4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261噸,比1978年分別增長4.1倍和10.4%,為開發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村民收入,1992年又劃出60畝耕地和鎮農業服務站聯營,組建了水果專業隊伍。

工業

仇嶺塢村仇嶺塢村織帶產業
仇嶺塢村曾是個生產落後,生活貧困的山村,直至1978年全村尚有65%的戶住著茅草房,番薯半年糧。村級經濟是個“空殼”。為改變貧窮面貌,在六七十年代曾嘗試過養蜂和開發畜牧業養殖業及水泥袋加工,均未成功,拖欠國家貸款數萬元。

1978年,村民徐朝榮籌集資金1000多元,購置10台編織機,在他的帶領下,村利用集體僅有30平方米的畜牧場,建立桐廬織帶廠,開始加工帶子。當年獲利2000多元。由於產品對路,管理得法,產值、利潤逐年上升。1983年該廠落實企業經營承包責任制,加強任期目標制,提高職工的整體素質,使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生產效益成倍增長。至1992年,該廠年產值達240萬元,創稅利20多萬元,擁有400多台織機、150多名職工,固定資產59.9萬元,新蓋1000多平方米廠房和辦公樓。產品款色也由一種增加到100多種,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和美國加拿大日本中東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織帶廠成了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柱。

以織帶廠為龍頭,1991年後村里又投資90多萬元,相繼辦起桐廬第二皮件廠、桐廬長毛絨玩具分廠、桐廬工藝塗裝廠及桐廬易拉罐廠。在此同時,私人企業得以迅速發展,至1992年共有5家私人織帶廠,年收入都超過萬元至10萬元。全村工業總產值352.6萬元,創稅利91.34萬元,比1978年8.2萬元增長47倍。工業就業人員達190人,人均收入1491元,比1978年淨增1384元,村民生活得以普遍提高,徹底改變了過去光棍多、草棚多、番薯多的舊貌,家家蓋起了新樓房,戶戶買起電視機、腳踏車、煤氣灶、電冰櫃,錄像機也開始走進農家。全村有汽車1輛、機車11輛、拖拉機11輛,農用運輸車1輛、電冰櫃21台、彩電25台、錄像機4台、煤氣灶15隻。

特色產業

仇嶺塢村仇嶺塢村的織帶產業
仇嶺塢村的織帶拉鏈產業遠近聞名。30年前,華新織帶廠名為桐君織帶廠,還屬於集體經濟,從生產到供銷只有幾個人、四五台機器,當時廠里只生產小收音機的手拎提帶,有時做些零碎的加工活,老村支書徐潮榮說,當時是既愁生產又愁銷售,而現在年產值達到600餘萬元,在銷售上反倒是輕鬆了,足不出戶,滑鼠一點,生意全在網上做。

30年,桐君織帶廠快速發展變化,光從織帶的樣品就可以看出,從原先的單一品種發展到現在的幾百個品種,從當初的內銷發展到現在全面走向國外市場。

1984年,村支書徐潮榮開始承包織帶廠,一年做幾十萬銷售產值,但無論在生產品種和銷售市場都已停步不前,很難突破。老徐認識到,靠內銷市場畢竟有限,只有拓展才會有所發展。1998年,老徐“鄉巴佬進城”,闖入了廣交會。在交流中,老徐遞出了不少名片,也有不少人看了他帶的樣品。就在第二年,老徐接到了一個“肥肥”的單子,也是他經營織帶廠以來最大的一個定單,130萬元,生產一批“工作牌掛帶”銷往義大利,這讓老徐興奮了幾天幾夜。這筆生意不僅打開了國門,也使他的廠子打出了名氣。這以後每年的廣交會,老徐一次都沒有落下過,而參加廣交會的心態卻在悄悄地變化,當初是以銷售為目的的,而現在是去和銷售商交流,看看自己的產品還要做什麼樣的調整和改進。

發展

仇嶺塢村農業現代化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的迅速發展。1990年,村黨支部書記徐朝榮拿出自己承包款14萬元及有關部門投資的3萬元,將村里一條長2600米的田間小路,擴建成寬8米的簡易公路。村中主要支道澆了水泥路面。1991年下半年村投資18萬元,新建國小校舍,面積700平方米,配有實驗室、電化教研室、圖書室等設施,使山村的孩子有了一個舒適優美的學習環境,從而結束了國小高年級學生翻山越嶺到外村國小就讀的歷史。1992年,村又投資2萬元,架設一條從縣城到村20門的電信電纜,新裝兩部國內直撥電話。村黨支部還決定,凡在村辦企業工作的女工,子女從入幼稚園到大學讀書,學費全部由村里承擔。

仇塢嶺村1989年被中共桐廬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92年被中共桐廬縣委、縣人民政府確定為“全縣奔小康示範村”之一。黨支部書記徐朝榮連續兩年被評為市、縣優秀共產黨員、縣十大優秀黨支部書記,市脫貧致富黨支部書記,當選縣十屆人大代表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