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村

龍虎村

龍虎村是南陽鎮的一個大村,人口近6000人(包括外來人口2000多人)。該村離集鎮較遠,給農副產品的流通和村民的生活帶來不便。村黨支部、村委會下決心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快社會事業建設,把“集鎮”搬進村。。

基本信息

村莊介紹

龍虎村龍虎村
龍虎村位於蕭山市東北部20公里處,隸屬於南陽鎮。東鄰岩峰村,南接南豐村,北倚青龍、白虎山,與河莊鎮為界,西臨錢塘江。1992年,全村總面積為1.68平方公里,其中農業耕地2052畝,山林雜地321畝,水田127畝。村委會下設26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小組,共1162戶、382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4戶、161人)。村民中大都姓高。

龍虎村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清末民初,村里出了個農民起義領袖高其金(又名長子阿金)。為了反抗封建地主的壓迫和剝削,他毅然領導南沙九鄉民眾,打起抗租旗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沙田大荒會,深受窮苦百姓的稱讚,後因叛徒出賣,高其金遭當局逮捕,不久在白虎山的岩門被槍殺。但其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村民至今仍在頌揚和懷念。

經濟現狀

龍虎村龍虎村運輸業
村內主導產業為種植業和運輸業,其中:種植業主要品種有中藥材、馬鈴薯和綠色蔬菜,個體運輸主要經營煤炭運輸和工程基建運輸。2006年農村的經濟總收入達到49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290元。

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中藥、有機水稻、出口蔬菜和商品大豆的種植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2006年中藥材的產植已達到120萬元。

2、個體運輸業和服務業穩步發展,全村目前從事汽車運輸業的村民有10多戶,從事各種服務業的村民有100多人,每年農民收入近50萬元。

3、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兩年來,龍虎村外出務工人員達70人,打工收入達180萬元。

村里投入社會公益事業建設資金超過1000萬元,先後對村內的機耕路進行硬化,對村電網進行全面改造,有線電視和自來水實現進村入戶。現在,該村已基本上做到了家家戶戶通柏油路

龍虎村位於蕭山市東北部20公里處,隸屬於南陽鎮。東鄰岩峰村,南接南豐村,北倚青龍、白虎山,與河莊鎮為界,西臨錢塘江。1992年,全村總面積為1.68平方公里,其中農業耕地2052畝,山林雜地321畝,水田127畝。村委會下設26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小組,共1162戶、382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4戶、161人)。村民中大都姓高。

隸屬多變

龍虎村龍虎村古街
龍虎村早先稱山山(音新)街,相傳在清鹹豐同治年間,白虎山、烏龜山之間建有南沙繁華的商市,故名。後因此地為頭蓬最西的鹽倉,改名西倉,又因街市建於鹽倉之前,亦稱倉前,現仍為自然集鎮,西倉街長1282米,除少量二層樓房,大都為磚木平房,兩面開店,以東側為最鬧區。據民國《海寧州志稿》記載:西倉原先為海寧縣北六都八莊,為錢塘江北岸沙灘,是海寧的最南端,故為南沙,隨著江道北移,龍虎曾為錢塘中小門。據清《(康熙)錢塘縣誌》載:“庚申(1680)四月望日,錢塘江海潮自東入小門”。又載:中小門是一狹長地帶,江面較窄,河床不能切滌,很易淤塞,故系南北大門過渡時期的流路。其間雖經4次重開中小門,3次通流,且都鏇通鏇塞,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完全淤塞。

18世紀初,江出北大門後,南沙切為南北兩塊,南塊漸與海寧分開,於嘉慶十八年(1813)遂劃歸蕭山。宣統二年(1910)稱西倉鄉。1928年為第八區西倉村。1930年為第七區西倉鎮。1934年至1949年屬河莊鄉管轄,以保為名。1950年為瓜瀝區西倉鄉。1956年時稱赭山鄉龍虎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為瓜瀝人民公社龍虎管理區。1961年歸屬南陽人民公社(後改鎮)至今。1956年,因當時已無鹽民、鹽倉,村(居)民又居住在青龍山、白虎山一帶,故以兩山得名為龍虎村。

勝跡眾多

龍虎村龍虎村--石刻
龍虎村境內有許多名勝古蹟,人文景觀,尤以“江濱八景”聞名於世。“江濱八景”,因白虎山古稱河莊山,又名“河莊八景”。雖經歷史滄桑,但遺蹟尚存。八景分別是:

臥龍觀潮位於美女壩戍城岙的沿江大堤和烏龜山一帶,在不同的地段可飽賞回味無窮的回頭潮,情趣盎然的船頭潮,蔚為壯觀的一字潮,其觀潮勝景不亞鹽官鎮,每年農曆八月十八前後,數萬名中外遊客前往一睹風采。

龜背夕陽烏龜山背,相傳是東晉葛洪煉丹的遺址之一,它三面臨江,形似浴海烏龜,龜背可觀賞波光粼粼的萬點金奇景和怒潮夕陽奇觀。

灘頭漁火每年初春之夜,成千上萬的漁民擎掛著燈具,下江捕撈鰻苗,漁火與星星交相輝映,形成五光十色的夜景。

戍城懷古戍城為明朝尹施公所建,距今400多年,據民國《海寧州志稿》記載:“河莊山西(今白虎山)建築司城,有抗協官兵駐紮,巡查商漁等船,管轄並催征沙地錢糧”。明朝戚繼光於此曾屯兵戍城抗倭。

雲天神炮是明朝戚繼光在白虎山巔布下的11尊長2米、直徑25厘米的鐵炮,抗擊倭寇的遺址。

馬蹄秋月白虎山巔有蓄水一斗,終年不枯,形似馬蹄的石井,在此賞月令人心曠神怡。

北院松濤白虎山陰有甘露禪院,著稱“小南海”。院外有茶園松林。古時,在此品茶、聞濤者絡繹不絕。

龍潭迷宮白虎山頭的百尺樓,相傳是越王勾踐所建,旁邊有白龍潭、老人洞、梵音洞,此處有許多神奇的傳說。

龍虎村龍虎村聖旨碑
另外,村區的古蹟尚有高家祠前“聖旨碑”的遺蹟,以及黃山廟、元帥殿、將軍殿等,經民間修復,現香火繚繞。

出生在龍虎的縣團級以上幹部和具有高中級職稱的技術人才,僅當代就有30多人。較著名的有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教研室主任高小霞教授。幾十年來,她以分析化學見長,特別是極譜催化液波的研究,引發了國內有關單位繼續提出40多種元素的靈效分析方法,並結合國情解決了地質、冶金、半導體和環保監測等不少分析問題。近年,她又開創對稀土元素極譜分析的研究領域,除套用於工業材料分析外,還就稀土對農田增產作用進行研究。高小霞教授寫的100多篇論文和電分析化學專著三冊,受到國內外化學界的高度評價。另外,解放軍總政畫報社原社長、總編高帆,原林業部副部長周樹松,中國京安公司經理高建成,高級工程師高宜畏、高元華、葉桂興等都是龍虎村人。村里近年來又有10多位村民考入了大專院校,人才輩出,後繼有人。

農工興旺

龍虎村龍虎村水陸交通
龍虎村水陸交通方便,自然資源豐富,又有自然集鎮,有利於發展村級經濟。其眾多的歷史古蹟和人文景點,新近已被南陽鎮列為南陽工業小區的旅遊區塊,規劃開發旅遊事業。

龍虎村的傳統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絡麻、油菜、黃豆等農作物,近年來,以傳統的蘿蔔和國外引進的黃瓜等蔬菜為主的多種經營發展較快。隨著農業投入的增加,農業設施的改善,昔日低洼鹽鹼地,如今成為高產良田。1959年,龍虎村的高產絡麻在北京參加展覽。現在村民口糧達到自給有餘。

靠山近水,是村的地理優勢。現全村從業山林人員382人,種植樹木、毛竹和其它旱地作物;從業山石、黃泥開採人員102人;長年捕撈作業人員192人,每年冬末春初,許多村民自備漁船、拉網等工具,特別是"潮頭魚"本領高超,從明清始一直沿襲至今,歷史久遠。近年來又發展臨時捕撈貴如黃金的鰻苗,最多的一年超過60萬元,成為農民致富的一大門路。1992年,全村農業總收入達823萬元。

龍虎村龍虎村蔬菜調味廠
發揮資源優勢,發展村辦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村里先後辦起了蔬菜調味廠、五金膠木廠、汽車工具廠和3家石料廠,共有職工226人。1992年,實現工業產值280萬元、利稅31萬元。村辦蔬菜調味廠被杭州市進出口公司評為先進集體。同時,村裡的自然集鎮(西倉街)商業興旺,各類店、攤近百個,年營業額100多萬元。

由於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社會公益事業建設步伐加快。現在全村人均住房25平方米,農民擁有機車53輛、汽車2輛、拖拉機32輛。村內12條主要機耕道路鋪上了石沙;集鎮上投資5萬多元,興建了小型農貿市場;村衛生室達到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甲級標準;學齡兒童均可就近在村完小讀書。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達1533元,村民安居樂業。1979年,村治保組被公安部評為全國7個先進村級治保組之一。1991年,村黨支部被中共蕭山市委評為市級先進。1992年,龍虎村又被中共蕭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

事業發展

龍虎村龍虎村遠程教育
在開展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活動中,資興市蓼江鎮龍虎村黨支部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遠程架橋、培養典型、面向民眾、講求實效”的工作思路,以“讓黨員幹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民眾長期得實惠”為目標,採取靈活教學方式、豐富播放內容等措施,在建、管、用上狠下功夫,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農村的經濟建設跨越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全村主要道路60%路面鋪設水泥路,電話普及戶數80%,90%的戶建有單獨廁所,有線電視覆蓋率90%,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其他各項事業均穩步發展。

一、落實“四個到位”,夯實工作基礎

在農村開展遠程教育,是黨中央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村黨支部把此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一是領導到位。成立了以支部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抽調專人抓落實。二是人員到位。培育和選拔2名專兼職遠程教育管理播放人員,選送參加市委組織部、市農機校舉辦的專業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三是設備到位。新建面積達160平方米的遠程教育播放室,購置電腦、投影儀音響等電教設備,製作高標準遠程教育信息發布欄,做到設施齊全,配置完備。四是宣傳到位。村黨支部召開不同層次的會議,及時傳達上級精神,統一思想,並在村醒目處懸掛橫幅2條,刷寫固定標語2條,營造一個良好的宣傳氛圍。

二、建立“四項制度”,促進規範管理

一是設備管理制度。教育設備由專人管理,建立設備使用檔案,並精心保管維護設備,確保設備完好正常作業。二是定期收看制度。制定教育計畫,每月定期舉辦培訓2期。根據黨員幹部及民眾的需求,適時改變教學內容。三是信息發布制度。堅持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信息發布欄每月及時更換信息,方便民眾查閱。四是定期檢查制度。村遠程教育領導小組成員每季度對播放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三、靈活教學方式,擴大教育覆蓋面

龍虎村龍虎村
一是採取集中播放的方式,每月定期舉辦培訓4期,組織黨員民眾觀看黨中央的有關惠農政策先進人物事跡、最新實用技術等;二是利用每月3號黨員活動學習日,組織黨員進行遠程教育培訓,邊學邊討論,寓教於樂,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三是充分利用信息發布欄,從網路下載一些學習內容如最新黨對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實用技術等以供黨員民眾學習參考,及時掌握種植需求信息,學以致用;四是樹立典型,通過遠程教育培訓,樹立典型帶領民眾共奔小康致富路。

截至目前,該村共舉辦各種培訓150期,參訓黨員幹部民眾達6320餘人次,公布實用技術100餘條,通過培訓,真正達到了“讓黨員幹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民眾長期得實惠”的目的,有力促進了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到處都顯現出一片蓬勃發展的喜人景象。

遠景規劃

龍虎村龍虎村村容
龍虎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又地處邊境一線,位置特殊。因此,龍虎村要認真抓好農村各項工作的規劃,為村民致富增收創造條件,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工作。

1、發展中藥材生產基地100公頃,每畝地的淨產值達到1500元以上,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

2、依託中藥材種植基地,引進中藥材加工廠,投資達200萬元。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泥村路修到各戶,完成村自來水工程,加強農村新居工程建設,完善村容村貌。

4、充分利用開發本村區域內的旅遊資源,引入資金開發龍虎石刻、穩城大橋等旅遊景點,以此帶動龍虎村的服務行業的發展。

5、全村工農業總產值五年內增長30%,總數達460萬元,村集體純收入五年內達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到2010年達到6000元。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