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匠村

陳匠村

陳匠村位於平湖市東南部,距城區11.3公里,隸屬林埭鎮。東鄰黃姑鎮廟橋村,西與群豐村接壤,南靠光明村,北與農躍村相接。水陸交通便利。村以境內有一條長約1公里的陳匠浜,村民沿浜居住,陳姓都系泥水、木匠而得名。

基本信息

村莊簡介

清屬齊景鄉大堰莊。民國時屬大堰鄉。1949年後屬渡船鄉,建為陳匠、椿樹2個行政村。1954年組建民主、民豐、紅星3個初級社,1956年合併為陳匠高級社,劃歸林埭鄉管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與光明、全豐、高豐社合建為徐埭人民公社七大隊。1961年分建為林埭人民公社陳匠、紅星、劉公、光明、全豐5個大隊,1965年陳匠、紅星合併為陳匠大。1983年為林埭鄉陳匠村。下轄椿樹頭、陶家橋、魚池漾、黃連頭、石橋灣、三埭頭、陳匠浜、沈家廊、徐家宅基、幹家廊、荷葉地11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椿樹頭。1992年,全村476戶,1794人。村民主要姓氏有沈、徐、楊、陳4姓。有耕地2134畝。

以工促農

陳匠村陳匠村

陳匠村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糧食、棉花、油菜,農民收入較低。1978年,全村農業產值48.3萬元,村辦工業僅有一家綜合廠,工業產值5.5萬元,社會總產值為53.8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45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黨支部抓住改革開放機遇,解放思想,大力發展村辦工業,先後辦起了皮件廠、服裝廠、糖廠、竹廠。1984年,村辦工業總產值增至121萬元。1985年,投資43萬元創辦平湖第三造紙廠,全村工業總產值超過300萬元。1986年工業總產值突破400萬元。1987年,在調整工業基礎上創辦陳匠玩具廠,1990年發展橫向經濟,與上海浦江玩具廠聯營。1991年,平湖第三造紙廠與江蘇常州輕工機械廠聯營,投資995萬元新辦平湖東港造紙廠。村辦工業以發展造紙行業為主。平湖第三造紙廠現有固定資產207萬元,職工288人,1992年生產瓦楞紙箱板紙8800噸,年產值788萬元,創稅利128.7萬元,產品銷往上海福建廣東等地。東港造紙聯營廠現有固定資產995萬元,職工329人,引進1600型多缸多網板紙機,生產1號、2號牛皮箱板紙、紗管紙等產品。1992年8月試產,4個月產值388萬元。陳匠玩具廠現有固定資產33.5萬元,職工183人,生產長毛絨玩具,產品銷往國外,1992年產值202萬元,實現稅利21.1萬元。

1992年底,全村共有村辦工業3家,職工800人,擁有固定資產1236萬元。工業產值1378萬元,創稅利149.8萬元。個體、聯戶辦企業(服裝廠)8家,務工人員44人,年產值47萬元。全村工業總產值1425萬元,比1978年增長258倍。平湖第三造紙廠、東港造紙聯營廠已列為市重點骨幹工業企業。

此外,村境內還有一家鎮辦企業--林埭磚瓦廠。1978年創辦,1979年10月投產,現有職工265人。主要生產平瓦、多孔磚、8.5和9.5機制紅磚,1992年工業產值288.65萬元,創稅利59.17萬元。1989~1992年,連續被評為市(縣)先進企業。

陳匠村陳匠村皮件加工
村辦工業迅速發展,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黨支部為發展“一優兩高”農業,採取了三條“以工補農”的措施:一是按企業產值提取0.25%,上繳村作為管理費;二是按企業的利潤上繳20%,作為村里公積金;三是按企業職工人數年人均36元,上繳村作為農業發展基金。1984--1992年,村辦企業上繳村三項經費累計45.15萬元。村黨支部把這部分資金主要用於加強農業基礎設施:鋪設地下瓦管渠道3500米,實現了灌溉地下化;翻建機埠4個,更新水泵2台、變壓器3台、拖拉機14輛;高壓低壓電線全部更新,完成農村電氣化合格村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共投資39.5萬元。同時,還建立了一支38人組成的農技隊伍,分為機耕、排灌兩個農業服務隊,實行機耕、排灌、植保、栽培等統一服務,並落實了崗位責任制,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1992年,全村種植糧食1109畝,總產量1091噸;棉花565畝,總產量38噸;油菜1517畝,總產量272噸;年末生豬存欄1896頭。副業主要以運輸為主,有運輸船23條、280噸位,運輸拖拉機4輛,年收入30萬元。1992年,全村農業總產值210萬元。全村社會總產值為1669萬元,比1978年增長30倍。人均收入1750元,其中務工人員人均收入2500元。

文明建村

陳匠村陳匠村精神文明建設
陳匠村黨支部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重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1991年10月,陳匠村在平湖市率先開展依法治村的試點工作。1992年1月,為進一步提高全體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能力,促進全村的安定團結和兩個文明建設,根據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結合本村實際,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組織全體村民討論和制訂了《陳匠村村規民約》,於1月18日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 《陳匠村村規民約》內容包括農村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基層組織建設等方面。

陳匠村開展依法治村和《陳匠村村規民約》貫徹實施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個村民把《陳匠村村規民約》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都能自覺地遵守。村民的集體觀念得到了增強。以前村里搞基建,工地上材料不翼而飛,但1992年春,村造紙廠和玩具廠建新廠房時,工地上材料沒發生被人拿走的現象,不少村民看到散失的材料還主動幫助堆放整理,有的職工還主動為廠義務勞動。此外,村民應上繳村的款項和各項任務都能自覺地完成。社會治安穩定,全村形成無違法案件、無小偷小摸、無迷信活動、無賭博等良好社會風氣。村民無違反計畫生育和亂占耕地面積的情況。尊老愛幼,成為名副其實的市級文明村。

《陳匠村村規民約》的貫徹實施,既保障了村民民主權利,又引導村民充分、正確地行使民主權利。村實行財務公開制度後,財務帳目、收支情況每季度公布一次,這為村民參政議政開闢了渠道,調動了村民民主管理財務的積極性。同時,進一步完善了村民代表大會制度,村民通過它直接參與村務的重大決策、管理和監督。村定期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向代表報告工作,審議本村的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畫以及財務預、決算情況,討論了村辦企業擴建和村級公路、地下渠道、自來水、農村電氣化等建設事項,研究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村民代表大會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有力地推動了陳匠村各項工作的開展,促進了社會事業發展。

陳匠村陳匠村公路
村里集資28萬元建築1條4公里長的公路和2座橋樑,與鎮公路、乍(浦)嘉(興)公路接通;併購置5噸汽車3輛,3噸汽車1輛、轎車1輛、工具車1輛。投資6.7萬元新建了584平方米的教學大樓1幢,並添置了教學儀器,增加了體育設施。村國小現有6個班級,在校學生110人,教職員工9人;附設1個幼兒班,入托幼兒30人;九年制義務教育達到100%。1992年投資3.7萬元,打深井1口,使企事業單位職工和部分村民用上了自來水,不久將擴大到全村。福利事業不斷增加,全村221名60歲以上老年人都享受參加福壽保險,每人一次投保400元,共支出福壽保險費8.84萬元,並對每戶家庭實行財產保險和每個職工實行人身保險,規定村辦企業職工60歲退休,每月發給退休工資。村民享受合作醫療,看病可報銷10~50%的醫藥費,特殊情況者經村批准,最多不超過2500元。1986年以來,全村已有75%的農戶造起了新樓房。全村安裝電話機19部,村民家裡的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等已較普及。

陳匠村依法治村,加強文明建設的經驗,已在全市推廣。村兩個文明建設能取得顯著成績,關鍵在於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共5名幹部,他們具有開拓精神,積極創辦企業,發展集體經濟,帶領全村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團結一致,廉潔奉公,以身作則,關心民眾,作風民主,取得全村廣大民眾的信賴。村黨支部自1984年以來連續被評為市(縣)先進黨支部,1985年被評為嘉興市先進黨組織。村委會在1985年、1988年、1990-1992年均被評為市(縣)級文明單位。

土地流轉出效益

陳匠村陳匠村洋薊種植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陳匠村村民選擇進廠打工,單本村的30多家中小企業就吸納了全村2700多名勞動力。而與此同時,地里乾農活的人越來越少,導致出現了部分“拋荒”現象,尤其是油菜、小麥這一季,很多農田“拋荒”,極大地浪費了土地資源。去年上半年,距離陳匠村較近的乍浦的綠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了解這一情況,便主動上門提出租賃這些閒置土地種植洋薊。經過協商,最後以每畝200元的價格承租了該村385畝土地半年的使用權。村黨支部書記吳國鋒告訴記者,一開始農戶考慮到還要種植晚稻,所以只出租了半年,但在看到出租帶來的良好效益後,今年很多農戶主動要求把全年的土地使用權租出去。已有220畝土地出租,每畝年租金600元,共帶來收益132000元。預計到秋季時,全村還將有800餘畝土地租賃出去。

把土地租出去後,一些上了年紀的農民空了下來,而綠葉公司租賃了大量土地後正好缺少人手,大家便成了自家地里的“打工者”,每人每天可收入20元左右,一年下來少則也有兩三千元。現在全村共有近百名“打工者”,全年收入達30多萬元。村民繆永根說,原先種糧每畝年純收入只有千把元,而且還要“看天吃飯”,現在光租金就有600元,每天還有打工收入,一年下來比自己種地要多收益4000餘元。還有很多村民表示,雖然子女都很孝順,但總問他們要錢也不好,現在自己有收入,用起來就寬裕多了,有時候還能給家裡添點小物件;而且打工時間很自由,他們每天還能按時接送孫子孫女上學、放學。

到自家地里“打工”後,陳匠村一些農民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村里原來都是種植稻穀、油菜等傳統植物,現在看到種植洋薊等特色作物效益這么好,又通過“打工”掌握了種植技術,很多農戶也開始尋思著“自立門戶”,發展高效農業。村里已有了數家蔬菜種植戶,而且不斷有農民加入這個行列。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