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村[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衙前鎮鳳凰村]

鳳凰村[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衙前鎮鳳凰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鳳凰村位於蕭山市東14公里,村區北靠鳳凰山,南臨104國道公路,東與衙前鎮南村、衛家村接壤,西面隔河與坎山鎮沿塘村相連。蕭紹運河穿村而過,蕭山至瓜瀝、頭蓬的公路通過村區。鳳凰村因村莊坐落在鳳凰山麓得名。隸屬於衙前鎮,下轄西曹、鳳凰2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西曹。1992年,有內地耕地450畝、圍墾耕地50畝,種植以水稻為主;山林145畝,水面40畝。全村252戶,814人。鳳凰村歷史悠久。相傳東漢末年,右車騎將軍、上虞人朱雋因病回鄉時,渡過錢塘江,見鳳凰山一帶風景秀麗,便定居下來,漸成村落。現鳳凰村有姓氏100多個,其中以曹姓為主。同時叫鳳凰村的還有山西省陵川縣鳳凰村。

基本信息

革命進程

鳳凰村是早期中共黨員沈定一、農民革命領袖李成虎的家鄉,是中國現代史上轟轟烈烈的第一次農民運動的策源地。1921年4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沈定一回村發動農民,開展農民運動。9月,建立衙前農村國小,並發表《衙前農村國小校宣言》。教師中有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及進步知識分子宣中華、徐白民唐公憲、楊之華、劉大白等。不久,沈定一、宣中華等領導發起成立衙前農民協會,制定《章程》,發布《宣言》,實行三折還租,李成虎等6位農民被選為農民協會委員,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早成立的農民協會。它領導農民開展轟打米店、減租反霸等鬥爭。數月間,影響遍及蕭紹平原,先後有82個村相繼成立農民協會。其中,蕭山縣36個、紹興縣44個、上虞縣2個,會員達10餘萬人,都是貧苦農民。11月,成立衙前農民協會聯合會。12月,農民運動遭到軍閥政府的殘酷鎮壓。當局一面強令入會農民衙前農民協會舊址銷毀會證,解散各地農民協會;一面四處偵查搜捕各村農民協會領導人。12月27日,衙前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李成虎被捕。李成虎,出身貧苦,童年討過飯,一生務農。被捕後,遭受嚴刑審訊,但始終堅貞不屈。次年1月24日在蕭山獄中被折磨至死。衙前農民運動影響波及全國。當時上海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刊物《新青年》曾全文刊登了農民協會的《章程》、《宣言》,以及《衙前農村國小校宣言》。邵力子主編的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發表了許多支持聲援衙前農民運動的報導和文章。中國共產黨的一些領導人,如陳獨秀、鄧中夏等亦都曾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在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也曾提及。1987年,中共浙江省委、蕭山縣委黨史研究委員會合編的《衙前農民運動》一書由中央黨史資料出版社出版。新編《蕭山縣誌》設專節記載。

歷史文化

鳳凰村鳳凰村
鳳凰村依山傍水,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勝跡頗多。為蕭山市旅遊的好去處。緊靠村北的鳳凰山,海拔90米,平地隆起,因山形像一隻臥著的鳳凰,故名。山上四季松柏蒼翠,修竹瀟灑,景色宜人。據清《(乾隆)蕭山縣誌》載:鳳凰山,又名慈孤山,山頂石崖間有一望夫石,上紅下綠,陰雨望去,儼然婦女形。鳳凰山南坡上,有李成虎墓。墓始立於1922年。原墓碑刻有“李成虎君墓”。在鳳凰山頂,原有上海工商友誼會全體同仁敬立的“精神不死”石碑。碑文為“李公成虎因集同志組織農民協會,要求田主減租被捕,遂死獄。同人佩公為謀公眾幸福而犧牲,爰立碑此以作紀念”。圍繞墓還建有東、南、北三條墓道。南墓道入口處原有石坊,正面刻有“中國革命史上的農人這位要推頭一個”,“四山亂葬堆里之墳墓此外更無第二支”,背面刻有吃苦在我、成功在人的對聯。幾經風雨,碑、墓、坊均已不復存在。1984年,蕭山縣人民政府撥款,農民義務出工,重建李成虎烈士墓。整個墓基占地600平方米,墓用石條砌成圓形,青石墓碑,刻有李成虎烈士墓。墓址兩旁有石砌長方形花壇兩個,山腳至墓地,為約5米寬的石級墓道。1990年,李成虎烈士墓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穿村而過的蕭紹運河,開挖於晉代。河面寬30米,兩岸用條石砌成直立河坎。遠近聞名的衙前東嶽廟就建在鳳凰村東的古運河畔。東嶽廟始建於宋代,清代重修。香火鼎盛時有99間房屋,規模恢宏。惜歷經多次戰火劫掠,精華殆盡。現僅存朝北山門。1921年,衙前農民協會就在東嶽廟開會辦公。1990年,蕭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東嶽廟山門整修一新後,內設有李成虎革命史陳列館。同年,衙前農民協會舊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嶽廟的東側,有一橫跨運河的古老石拱橋。原名雙童橋,建於五代十國之前,至宋代改名為白鶴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衙前農民運動爆發時,李成虎和他的農友們曾在這座橋上共商大計;地主集中80多隻大船下鄉強行收租,曾在此橋下被農民阻擋;軍閥政府派軍隊到衙前鎮壓農民運動,也是在這橋上將前來評理的農民推打落水……。石拱橋,可說是衙前農民運動的見證人。現在,洞橋兩岸一派興旺,倒映在運河水面上的五彩繽紛色調,與橋北風景秀麗的鳳凰山相映成趣,給人無限美感。

農業發展

鳳凰村地處蕭紹平原,又為衙前鎮人民政府所在地,這裡河港縱橫、土地肥沃,堪稱魚米之鄉。古代有驛站、郵鋪,近代有輪船碼頭。但在1949年前,因水、旱、蝗災頻繁,地主豪紳的欺詐與掠奪,村民往往生計無著,溫飽問題難以解決。衙前農民運動爆發的1921年,鳳凰村一帶因歉收斷糧,餓死達100餘人。1983年,農業生產落實了家庭聯產承包制。1992年,糧食總產量428噸,畝產916公斤,分別比1978年增長15.7%、3.2%。自1971年建立的山林隊,一直堅持集體經營,現有隊員9名,種植茶園20畝、毛竹園5畝、葡萄園2畝,山林特產年收入4.65萬元。

工業建設

1949年鳳凰村的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92年,已有蕭山電器五金二廠(前身是1974年創辦的鳳凰街鎮五金綜合廠)、鳳凰五金塑膠廠、鳳凰香木扇廠、鳳凰布廠、衙前加油站、鳳凰搬運隊、衙前土石方工程隊、鳳凰家具商店、鳳凰紡機配件商店、鳳凰鋸板加工廠、蕭山電子元配件廠、鳳凰飲食店、衙前飯店、鳳凰時裝廠等14家工商企業。共有固定資產450萬元;有職工540名,其中引進外地人才5名。1992年工業總產值達1600萬元,實現利潤65萬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10.9倍、9.5倍。主要產品為電器五金配件、香木扇、絛綸布等。

新農村建設

鳳凰村鳳凰村
1986年村里實行養老保險制度,凡本村務農村民男60周歲、女55周歲以上享受金為每人每月12元;村辦職工退休後再加1年1元的工齡工資;村、廠幹部退休後按原工資照發。村里建有市、鎮辦學校4所,凡幼稚園到高中均可就讀。1990年開始,實施9年制義務教育,國小入學率100%,國中入學率95%。村區有鎮辦衛生院1所。建有商業大樓、農貿市場,以及可容納250人參加文化娛樂活動的文化樓。建有3處新型的公共廁所。一幢幢新穎別致的兩三層住宅出現在村區。1992年,鳳凰村人均收入1717元,比1978年增長11.5倍;人均住房68平方米。是年起,村民參加了農民風險型合作醫療,村幹部及村級工作人員實行定額憑證醫療;企業職工參加人身保險和意外事故醫療費保險。1986年鳳凰村被評為蕭山市級文明村、標兵村;村黨支部被評為1989年度杭州市先進黨支部。村黨支部書記吳岳法被選為蕭山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杭州市第五屆黨代會代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