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墩村

高家墩村

高家墩村位於長興縣西南部。距縣城1.5公里。原村區有楊少清古墓墩,村因墩高而得名。高家墩村緊依縣城,地理條件優越,過境的鐵路和公路集中。高家墩村歷來以農為業,生活並不富裕,高家墩村處平原地區,有水田1714畝,地1351畝,以種植水稻為主,並產油菜籽、大小麥、番薯。飼養豬羊。1978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元。高家墩村黨支部1991年被評為縣級先進支部。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高家墩村位於長興縣西南部。距縣城1.5公里。原村區有楊少清古墓墩,村因墩高而得名。北臨長湖申航道,東至古城村、新火車站,南與包橋鄉柏家濱村毗鄰,西與三星村、上楊村相接。全村面積2.2平方公里。據清《長興縣誌》載:"高家墩屬惟新區南鄉第二圖十二莊"。50年代初期屬夾塘鄉三村;1956年10月建立第五高級社;1958年建立高家墩大隊,屬雉城人民公社雉城管理區;1961年分為高家墩、三星、上楊三個大隊。1983年改為高家墩村,隸屬雉城鎮轄塘東高家墩東河、洋橋頭葉家黃土灘孫村、徐家灣泗水庵張家漾10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高家墩。1992年有339戶、1382人。

交通樞紐

高家墩村宣杭鐵路
高家墩村緊依縣城,地理條件優越,過境的鐵路和公路集中。1920年,長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籌建長興五里橋至煤山四畝墩礦區運煤專用小鐵路經過村區。1933年建成長興至安徽廣德公路(現稱318國道)。1936年以高家墩為起點,修築長興至虹星橋縣道公路(只建了路基,、涵和路面未建)。抗日戰爭時期,長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小鐵路設施被毀;1948年8月以原鐵路路基改建成腳踏車道公路,沿線分段設有交會台。但是地處交通要道並未給高家墩帶來益處,戰亂致使交通沿線的村莊遭受災禍,抗日戰爭期間,全村房屋被日本侵略軍燒毀。
1952年,長廣公路經過幾次整修,正式通行客車。1959年興建長興至牛頭山鐵路,在村過境1.5公里,1970年延伸至杭州。1979年,長虹公路建成通車,高家墩設停靠站;1987年延伸至和平,接通鹿唐線,村民至和平、安吉不必再繞道湖州。1992年10月建成宣杭鐵路,從村中心穿越,占地190畝(包括318國道改線30畝)。最多處設六股道。長牛鐵路宣杭鐵路畫溪橋匯合後通過村區,在村西設有折返機務站。
1990年,在村東新建一座大型鋼筋混凝土立交橋,全長444米,分27孔,中間兩主孔各跨長20米,每孔通行兩股道,引橋25孔,每孔跨長16米。橋柱墩最高6.4米,橋柱圓周直徑為1米。橋面通318國道、長和公路,北端引橋採用螺鏇形,銜接橋下的長牛公路,又修通至火車站廣場公路,稱廣場西路。立交橋面行車道寬12米,兩側人行道各寬2米,1992年10月正式運行。大橋建築雄偉,登橋可觀縣城全貌。宣(城)杭(州)鐵路、杭(州)牛(頭山)鐵路、318國道、長(興)牛(頭山)公路、長(興)和(平)公路均集於立交橋而過。

個體經濟

高家墩村歷來以 ,生活並不富裕,1978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元。1981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是年人均收入提高到346元。隨著交通建設和市鎮建設的擴展,村區土地逐年減少,勞動力逐步轉向工業貿易運輸等行業,農田耕作因灌溉翻耕已由機械替代,耕作任務由半勞力或正勞力的季節性參與就可完成。1992年,全村總勞力680餘人,已有70%的勞力向工業和第三產業轉化。工農業總產值逐年增加,聯戶個體經濟發展更快,已超過集體經濟比重。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507萬元。按性質分,村辦集體經濟占11.35%,聯戶個體經濟占88.65%,全村人均收入達1512.5元,比1978年翻了4番。全村固定資產148萬元,其中村辦占25.7%,其餘均為個體或聯戶所有。經濟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生活不斷改善,除了添置家用電器交通工具外,重點投入住宅建設。除個別戶外,均已建造了樓房,最高造價達三、四十萬元,不但是鋼混結構,且室內裝飾豪華。
高家墩村處平原地區,有水田1714畝,地1351畝,以種植水稻為主,並產油菜籽、大小麥、番薯。飼養豬羊。1959年用上電灌。1962年,全村普及了照明用電和電力加工、脫粒。1992年對低壓線進行改造,並通過驗收。通向田間的機耕路都已貫通。自1981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在種植養殖勞務投向有了選擇,由原來種雙季稻改為單季晚稻,並擴種油菜,不再大面積種植蠶豆、大小麥、薯類等。水稻種植優質大米,節省了勞動投入,增加了村民收入。家庭飼養業方面也發生了變化,大多不再飼養肥型肉豬,而轉向飼養瘦肉型豬種。家禽選擇周期短的雞、鴨、鵝,且逐步趨向群養。1992年農業總產值170.15萬元,占總產值的33.5%。
1981年籌建村辦拉絲廠,代客加工鋼絲,至1992年產值5.2萬元,利潤0.55萬元,固定資產原值5.2萬元。1992年又創辦中波水泥瓦廠,當年產值9萬元,創利0.8萬元,固定資產15萬元,產品除供應當地外,遠銷杭州等地。個體辦有鋸板廠、汽車修理廠等。1992年工業總產值186.4萬元,占全村總產值的36.8%。
高家墩村自1985年後發展運輸業,均由戶置戶運。至1992年,全村有拖拉機60餘輛,汽車14輛(其中小轎車5輛),從事客貨運輸,年產值14萬元,占村年產值的2.8%。西黃土橋北端村辦農貿交易市場,代客交易山貨柴類,占地面積15畝,年成交額300萬元,收益額6萬元,為縣城唯一的山貨交易市場。農戶個體辦商業有經營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飲食服務、修理加工、長途販運等。1992年,全村商業收入136.3萬元,占村總收入的26.9%。

工貿經營

高家墩村高家墩村建設
長興縣城建設逐步向郊區擴展後,1992年,全村有160畝土地劃為經濟開發區,從西黃土橋北100米處向東延伸,新辟東西向城南路,街道寬16米,與金陵南路相接通向新火車站。街道基礎設施工程已完成,鋪面房屋正在興建中,高層建築居多,村民參與工貿經營,村區和縣城已連成一片。
縣屬企事業單位駐村的有:長興變電所,占地1.5萬平方米,1983年11月土建工程竣工,1984年7月1日投入運行,設110千伏配電線路,主變容量31500千伏安。長興石油公司油庫,1978年建成投產,為長興縣第一座加油站,擁有油灌52隻,總容量達2600立方米,儲有汽油柴油煤油等。長興汽車技工學校,建於1979年4月,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校址1956~1958年為長橋農場畜牧場,1961年改為拖拉機站,又曾辦過縣委黨校,1979年改為技校。還有長興高級職業中學、長興農機研究所、長興農資公司倉庫、雉城環衛所等。
1991年投資15萬元,新建村國小教育樓,計560平方米,設6個班級,專業教師9人,全校占地1000平方米。村民飲用水已安裝自來水的有兩個村,其餘將在1993年完成。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