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又稱額菲爾士峰或艾佛勒斯峰。是世上最高大最雄偉山系。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綿亘於中國和印度、不丹、尼泊爾、錫金之間。西起帕米爾,東到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長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它擁有8000米以上高峰10座,7000米以上高峰40多座。其中,位於中國與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喜馬拉雅山脈由19條主要河流排水,其中以印度河與布拉馬普得拉河為最大,各擁有約259,000平方公里的山地匯水面積。具有多重科考價值。

基本信息

概況

(圖)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Himalaya Range, Himalayas, Himalayan Mountains )是世界上最高,也是最年輕的山脈之一。據地質學家考證,7000萬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3000萬年前,由於造山運動,南方的印度洋板塊與北方的歐亞大陸板塊相互碰撞,交疊相擠,使喜馬拉雅山不斷抬高。到了300萬年前,已上升到3500米,而近10萬年以來,上升更快,平均高度今已達到6000米以上,現在還在繼續上升。喜馬拉雅山驟然隆起,構成一道凌空屏障,阻擋了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北上,造成青藏高寒乾旱氣候,一直影響到大西北。

它由許多平行的山脈組成,東西全長2450公里,南北寬200-300公里。呈向南延伸的弧形,是構造複雜的年輕褶皺山脈。

南坡從海拔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離不過幾十公里,自然景象卻迅速更替:低處溫暖濕潤,常綠闊葉林生長得鬱鬱蔥蔥,形成常綠闊葉林帶;海拔升高,氣溫遞減,喜溫的常綠闊葉樹逐漸減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針葉樹則漸增加,在2000米以上為針葉林帶;再往高處,熱量不足,樹木生長困難,由灌叢代替森林,出現灌叢帶;在45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帶;5300米以上為高山寒漠帶;更高處為高山永久積雪帶。北坡氣候乾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觀的垂直分布的層次也比南坡少得多。

名稱由來

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這個美麗的名字來源於印度梵文,意為冰雪的居所。 這些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藏語“喜馬拉雅”即“冰雪之鄉”的意思。“珠穆朗瑪”是藏語雪山女神的意思。她銀裝素裹,亭亭玉立於地球之巔,俯視人間,保護著善良的人們。時而出現在湛藍的天空中,時而隱藏在雪白的祥雲里,更顯出她那聖潔、端莊、美麗和神秘的形象。作為地球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對於中外登山隊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攀登目標。(原創)

形成

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板塊向北俯衝,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併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

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衝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衝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中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地理

位置

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分布在中國西藏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境內,其主要部分在中國和尼泊爾交接處。西起帕米爾高原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急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全長約2500公里,寬200-300公里。 經緯度:27°59'N,86°56'E(北緯27度59分,東經86度56分)。

地貌

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嘆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複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氣候不同生態聯繫的系列海拔帶(或區)。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至今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喜馬拉雅山脈可以分為4條平行的縱向的不同寬度的山帶,每條山帶都具鮮明的地形特徵和自己的地質史。它們從南至北被命名為外或亞喜馬拉雅山脈;小或低喜馬拉雅山脈;大或高喜馬拉雅山脈;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東西綿延2400多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公里,由幾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國境內是它的主幹部分。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脈自南向北大致可分為三帶:南帶為山麓低山丘陵帶,海拔700—1000米左右;中帶為小喜馬拉雅山帶,海拔3500—4000米左右;北帶是大喜馬拉雅山帶,是喜馬拉雅山系的主脈,由許多高山帶組成,寬約50—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數十個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各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

喜馬拉雅山脈在地勢結構上並不對稱,北坡平緩,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帶,是我國青藏高原湖盆帶,湖濱牧草豐美,是良好的牧場。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幾乎都發源於北坡,切穿大喜馬拉雅山脈,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峽谷,河水奔流,勢如飛瀑,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喜馬拉雅山連綿成群的高峰擋住了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濕潤氣流。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較少,植被稀疏,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區的自然景象也不斷變化,形成明顯的垂直自然帶。

氣候

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脈作為一個影響空氣和水的大循環系統的氣候大分界線,對於南面的印度次大陸和北面的中亞高地的氣象狀況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由於位置和高度,大喜馬拉雅山脈在冬季阻擋來自北方的大陸冷空氣流入印度,同時迫使(帶雨的)西南季風在穿越山脈向北移動之前捐棄自己的大部水分,從而造成印度一側的巨大降水量(雨雪兼有)和西藏的乾燥狀況。南坡年平均降雨量因地而異,在西喜馬拉雅的西姆拉(Shimla)和馬蘇里(Mussoorie)為1,530公釐(60吋),在東喜馬拉雅的大吉嶺則達3,048公釐(120吋)。而在大喜馬拉雅山脈以北,在諸如印度河谷的查謨和喀什米爾地帶的斯卡都(Skardu)、吉爾吉特(Gilgit)和列城(Leh),只有76~152公釐(3~6吋)的降雨量。

當地地形和位置決定氣象的變化,不僅在喜馬拉雅山脈的不同地方氣候不齊,甚至就是在同一山脈的不同坡向也有差異。例如,馬蘇里城在面對台拉登(Dehra Dun)的馬蘇里山脈之巔,高度約為1,859公尺(6,100呎),由於這一有利位置,年降雨量為2,337公釐(92吋),而西姆拉城在其西北一系列高度為2,022公尺(6,600呎)的山嶺之後約145公里(90哩)的地方,記錄到的年降雨量為1,575公釐(62吋)。東喜馬拉雅山脈比西喜馬拉雅山脈緯度低,較為溫暖;記錄到的最低溫度在西姆拉,為-25℃(-13℉)。5月份平均最低溫度,在大吉嶺1,945公尺(6,380呎)的高度記錄到的是11℃(52℉)。同月,在鄰珠穆朗瑪峰近5,029公尺(16,500呎)的高度,最低溫度約為-8℃(17℉);在5,944公尺(19,500呎),氣溫降到-22℃(-8℉),最低溫度為-29℃(-21℉);白天,在能避開時速超過161公里(100哩)的強風的地區,即使在這樣的高度,太陽也多是和煦溫暖的。

南坡從海拔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離不過幾十公里,自然景象卻迅速更替:低處溫暖濕潤,常綠闊葉林生長得鬱鬱蔥蔥,形成常綠闊葉林帶;海拔升高,氣溫遞減,喜溫的常綠闊葉樹逐漸減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針葉樹則漸增加,在2000米以上為針葉林帶;再往高處,熱量不足,樹木生長困難,由灌叢代替森林,出現灌叢帶;在45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帶;5300米以上為高山寒漠帶;更高處為高山永久積雪帶。北坡氣候乾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觀的垂直分布的層次也比南坡少得多。

南坡雪線比北坡低,雪線高低的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溫度,即陰坡陽坡的問題,陽坡溫度高,雪線高,陰坡溫度低雪線低;二是降水量,即迎風坡背風坡的問題,迎風坡降水量大,雪線低,背風坡降水量小,雪線高(降雪速度與融雪速度的問題)。兩個因素那個影響為主很難區分,但現在見到的題基本上表現出來降水量的影響要大於溫度的影響,即迎風坡背風坡的問題大於陰坡陽坡的問題。例如:喜馬拉雅山南坡是陽坡,應該雪線高,但南坡也是迎風坡,所以雪線應該高,出現矛盾,但實際上南坡雪線低,因而說明迎風坡背風坡的問題大於陰坡陽坡的問題。判斷雪線高低應以此為準。

水系

喜馬拉雅山脈由19條主要河流排水,其中以印度河與布拉馬普得拉河為最大,各擁有約259,000平方公里(100,000平方哩)的山地匯水面積。在其他河流中,有5條屬於印度河水系——傑赫勒姆(Jhelum)河,傑納布(Chenab)河,拉維(Ravi)河,貝阿斯(Beas)河,以及蘇特萊傑(Sutlej)河——總匯水面積約為132,090平方公里(51,000平方哩);9條屬於恆河水系——恆河、亞穆納(Yamuna)河、拉姆甘加(Ramganga)河、卡利河(Kali,薩爾達〔Sarda〕河)、卡爾納利(Karnali)河、拉普提(Rapti)河、根德格(Gandak)河、巴格馬蒂(Baghmati)河,以及戈西(Kosi)河——疏泄另外217,560平方公里(84,000平方哩)匯水面積;還有3條河屬於布拉馬普得拉河水系——蒂斯塔(Tista)河、賴達克(Raidak)河,以及馬納斯(Manas)河——疏泄183,890平方公里(71,000平方哩)匯水面積。

動植物

喜馬拉雅山脈的植被可以大體分為4帶——熱帶亞熱帶溫帶及高山帶——主要是根據海拔和雨量畫分的。地方地形和氣候以及光照和風吹的差別,造成每一帶內植被構成的相當大的變化。熱帶常綠雨林局限於東喜馬拉雅山脈和中喜馬拉雅山脈潮濕的丘陵地帶。常綠龍腦香科森林——一個可產木材和樹脂的樹群——是常見的;它們的異種生長在不同的土壤上和陡峭程度互異的山坡上。鐵木(Mestuaferrea)可見於183~732公尺(600~2,400呎)這一高度內可滲透的土壤上;竹子生長在陡峭的山坡上;櫟樹和栗生長在石質土上,覆蓋了從阿魯納恰爾邦西向至尼泊爾中部,在1,097~1,737公尺(3,600~5,700呎)高度的砂石。榿木可見於較陡的山坡水道沿線。在更高處,它們為山地森林所取代,林中典型的常綠樹是一種露兜樹。除了這些樹外,估計約有4,000種開花植物生長在東喜馬拉雅山脈,其中20種是棕櫚。

隨著西向雨量的減少和高度的增加,雨林次於熱帶落葉森林,珍貴的木材樹娑羅雙樹(sal,即柳安)成為主要樹種;娑羅雙樹在海拔914公尺(3,000呎)的高原(濕娑羅雙樹)及高達1,372公尺(4,500呎)的高原(乾娑羅雙樹)生長最為繁茂。再往西,草原森林(即廣闊平原上的森林)、草原、亞熱帶棘草原及亞熱帶、半沙漠植被次第出現。溫帶森林從大約1,372公尺延伸到大約3,353公尺,包括針葉樹和溫帶闊葉樹。

東喜馬拉雅山脈的動物主要源於華南和中南半島地區︰主要是可以在熱帶森林中找到的動物類型,其次才是那些適應了在較高海拔和較乾西部地區的亞熱帶、山地和溫帶條件的動物類型。然而,西喜馬拉雅山脈的動物卻與地中海、衣索比亞和土庫曼這些地區的動物有著較多的類同之處。一些非洲動物過去在這一地區的存在,例如長頸鹿與河馬,可以從外喜馬拉雅錫瓦利克(Siwalik)山脈沉積層的化石遺蹟推斷出來。在樹線以上高度的動物幾乎完全由適應寒冷的當地特有物種構成,它們是在喜馬拉雅山脈升高後從草原野生動物進化而來的。象、美洲野牛和犀局限於尼泊爾南部低矮山麓森林覆蓋的達賴(Tarai)地區中的某些區域——現在已被大體疏泄的濕地或沼澤地。印度犀牛在整個喜馬拉雅山脈的丘陵地帶曾經大量存在,但是現在濱臨滅絕;麝和喀什米爾鹿也達到了滅絕的程度。喜馬拉雅黑熊、雲豹、長尾葉猴(一種亞洲長尾猴)和貓,是喜馬拉雅山脈森林中其他恒生動物的一部分。喜馬拉雅岩羚羊,例如塔爾羊,也可以見到。

在樹線以上更高的地方,雪豹、棕熊、赤熊貓(即小熊貓)和西藏犛牛偶能一見。犛牛已被馴化,在拉達克(Ladakh)被用作役畜。然而,樹線以上的典型棲息動物是多種類型的昆蟲、蜘蛛和蟎,它們是能夠生活在高達6,309公尺(20,700呎)之地的僅有動物種類。

氣候變暖

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中國科學家於2001年和2002年在位於珠穆朗瑪峰北側海拔6518米的冰川上鑽取了3個冰芯,為研究喜馬拉雅山2000年來的氣候變化提供了大量數據。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專家介紹說,每年夏天,珠穆朗瑪峰這一高海拔地區的表面積雪會部分融化,融化的雪水會滲透到雪層深處重新凍結。這個過程影響冰川內所含氣泡的密度和體積,即冰川內的氣體含量與夏季雪水融化程度直接相關。

多國科學家對珠穆朗瑪峰冰芯取樣結果進行分析後發現,喜馬拉雅山冰川內蘊藏的氣體量比2000年前明顯減少,夏季冰川表層的雪融量比2000年前顯著增加。儘管目前還無法根據冰川內的氣體含量準確計算出2000年來的氣溫升高值,但他們的研究完全可以證明全球氣候變暖已對喜馬拉雅山常年積雪產生影響,被冰雪覆蓋的世界屋脊也無例外地受到“熱浪”的衝擊。

居民

居民區居民區

在印度次大陸的3個主要種族集團——印-歐人集團,藏-緬人集團和達羅毗荼人集團——中,頭兩個集團在喜馬拉雅山脈中都有非常對應的社區,儘管他們在不同地區以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他們的分布是西來的歐洲人集團、南來的印度各民族和從東面及北方來的亞洲人部落漫長滲透歷史的結果。在占喜馬拉雅山脈中部1/3的尼泊爾,這些集團相互交織和混合。對於低喜馬拉雅山脈的滲透,促成了進入和通過南亞河流平原通道移民的活動。一般來說,大喜馬拉雅山脈和特提斯喜馬拉雅山脈居住著藏民和其他藏-緬民族,而小喜馬拉雅山脈則是高大白皙的印-歐人之家。在查謨和喀什米爾的外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印-歐人社會被稱為多格拉王朝。生活在小喜馬拉雅山區的加迪人和古加利人,也屬於歐洲人集團。加迪人實質上是一種山地民族;他們擁有大量綿羊群和山羊群,只是在冬季才和羊群一道離開他們在外喜馬拉雅山脈雪域的住所到山下來,在6月則再返回最高處的牧場。古加利人是一個靠綿羊、山羊群和少數牛生活的遊牧民族,他們在各種高度為自己的牛羊尋找牧場。

經濟

資源

從太空看喜馬拉雅山從太空看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脈的經濟狀況與這一由各種地質帶構成的廣闊而又多樣的地區內可資利用的有限資源相適應。主要經濟活動是畜牧業,但是對野生生物群的利用和貿易也舉足輕重。喜馬拉雅山脈富於經濟資源,包括肥沃的耕地、遼闊的草原和森林、可以開採的礦藏及易於駕馭的水力。在西喜馬拉雅山脈中最多產的耕地是喀什米爾河谷、岡格拉(Kangra)河谷、蘇特萊傑河流域和在烏塔拉坎德(Uttarakhand)的恆河及亞穆納河側翼的台地;這些地區出產水稻、玉蜀黍、小麥和黍類。在尼泊爾的中喜馬拉雅山脈,2/3的耕地在山麓和毗鄰平原;該國水稻大部分產自該地。這一地區也種植大量玉蜀黍、小麥、馬鈴薯和甘蔗等農作物。

1940年代以來在喜馬拉雅山脈發生的人口激增已經對許多地區的森林施加了巨大的壓力。由此導致的為農業奪取空間和為獲得木材而砍伐森林的活動已經發展到小喜馬拉雅山脈較陡較高的山坡,引發環境退化。祇是在錫金和不丹還有大片地區依然為茂密的森林所覆蓋。

喜馬拉雅山脈礦物豐富,不過開發局限於較易進入的地區。查謨和喀什米爾是礦物最為集中的地區。在札斯卡爾(Zaskar)山脈發現藍寶石,在附近的印度河河床找到沙金。在伯爾蒂斯坦(Baltistan)有銅礦床,在喀什米爾河谷找到鐵礦。拉達克蘊藏著硼砂和硫磺礦。在查謨山找到了煤層。鋁土礦也在查謨和喀什米爾出現。尼泊爾不丹和錫金有著廣布的煤炭、雲母、石膏和石墨礦藏,以及鐵、、鋅礦石。

喜馬拉雅山脈的河流具有巨大的水力發電潛力,從50年代以來,在印度已經得到密集利用。一項浩大的多用途工程坐落在外喜馬拉雅山脈的蘇特萊傑河上的巴克拉-楠加爾(Bhakra-Nangal,1963年竣工),水庫蓄水能力約為100億立方公尺(3,480億立方呎),發電總裝機容量為1,050兆瓦。此外,戈西、根德格(納拉亞尼〔Narayani〕)和賈爾達卡(Jaldhaka)這3條喜馬拉雅山脈河流也已經為印度所利用,向尼泊爾和不丹供電。

交通

在喜馬拉雅山脈有兩個主要小型機場,一個在加德滿都,另一個在斯利那加(Srinagar);加德滿都機場有國際及地區航班服務。此外,在低矮山區和尼泊爾的達賴地區,也不斷增加具有地方重要性的小型機場,可以容納短途起落飛機。空中和地面交通運輸方面的改善使得旅遊業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經濟日益重要。旅遊業被視為促進浩闊而又多樣的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式,同時也被當作保護喜馬拉雅山脈環境和文化資源的方法。

登山記事

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

人類攀登珠峰的不完全歷史,對珠穆朗瑪峰的攀登活動,開始於20世紀之初。20世紀以來,各國曆次攀登珠峰的情況如下:

1、1921年,英國登山隊(隊長克·哈瓦德巴里)首次從中國西藏境內攀登珠峰,他們沒有越過北坳頂部,自己宣稱到達的高度是6,985米,由於沒有成功,他們宣布這是一次偵察登山活動。

2、1922年,英國第二支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吉·布魯斯),仍取中國西藏境內的北坡路線,他們越過了北坳,但在到達8,225米的高度時,因死亡七人而告失敗。

3、1924年,英國第三支珠峰登山隊(隊長弗·諾頓),仍從珠峰北坡中國境內登山,當諾頓等人到達北坡“第二台階”下邊的8,572米附近時,因氧氣不足而被迫下山,隊員瑪洛里和阿賓堅持繼續前進,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國登山隊,由十六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仍使用中國西藏境內北坡路線,但也失敗了,該隊隊員溫·哈利斯和威格爾兩人到達海拔8,570米的高度時,發現了1924年英國珠峰登山隊隊員瑪洛里的冰鎬,證實了瑪洛里等二人死在這個高度附近。5、1934年,英國人米·威爾遜使用輕型飛機進行單獨登山,結果飛機損壞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輕傷,後來他又雇用當地一些舍爾巴族人協助登山,但在一場風暴之後,他被凍死在東俄布冰川上。6、1935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伊·希普頓),只偵察到中國西藏境內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十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到達海拔7,007米的北坳頂部後而返[註:北坳頂部過去用7,007米,1975年中國登山隊經過實地測量計算出確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仍從中國境內的北坡登山,在到達海拔8,29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動,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當地一些山地居民當搬運工,仍走北坡中國境內,未超過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後也失敗而返。

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

10、1950年,由美國人克·修斯頓等人組成的登山隊,從尼泊爾境內南坡首次對珠峰進行試登,只到達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區附近,便返回來了。

11、1950年,英國登山隊,由五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事先聲稱是一支從南坡攀登珠峰的偵查隊,在到達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後返回。

12、1951年,英國登山隊,由伊·希普頓任隊長,全隊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達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個叫克·貝加·拉爾遜的丹麥人,非法偷偷越境進入中國西藏地區。擬從北坡攀登珠峰,但他連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沒有越過就失敗了。

14、1952年5月,由隊長勒·狄特瑪爾率領的十人瑞士登山隊,從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和他們雇用的搬運工尼泊爾人藤辛,到達海拔8,540米的高度後,因天氣變壞而告失敗,但他們卻開創了一條從珠峰南坡通向頂峰的路線。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領的瑞士登山隊,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雨季之後,從南坡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是同年春季瑞士隊的參加者。隊員恩·吉連富爾特和春季受僱的尼泊爾人藤辛兩人到達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於天氣變壞而失敗。

16、1953年,英國登山隊在隊長約·漢特領導下(由十人組成),有兩名隊員登上了珠峰頂峰。登上頂峰的隊員是依·希拉蕊(紐西蘭人)和藤辛·諾爾蓋(即1952年春、秋兩季隨瑞士登山隊兩度登上八千米的那個尼泊爾人)。隊員埃文斯和布爾吉朗到達了8,720米的高度。英國人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國際空間站太空人拍到喜馬拉雅山穿透雲層國際空間站太空人拍到喜馬拉雅山穿透雲層

17、1956年,瑞士登山隊(隊長阿爾貝爾·埃格爾)由五人組成,隊員埃·施米特,尤·瑪爾米特,阿·列伊斯,格·貢欽,在大批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嚮導人員的支援下,於5月23日,先後分兩個結組登上了珠峰。他們使用的路線,是1952年由瑞士運動員所打通後來為英國隊首先通過並取得成功的路線。即從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達珠峰與其姊妹峰洛澤峰(海拔8,501米)之間的山坳(通稱南坳),然後沿東南山脊登頂。所用珠峰標高是8,848米。

18、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總指揮韓復東,隊長史占春),在突擊組長王富洲的率領下,首次從北坡中國境內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頂峰的三名隊員是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在當時國際帝修反的一片反華叫囂聲中,在三年自然災害和功修背信棄義單方面退出中蘇兩國登山運動員共同攀登珠峰的活動的時候,我國登山運動員這次從北坡首次成功地登上珠峰的勝利,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嚇不倒壓不垮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這次登山戰鬥中,中國登山隊共有二十九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頂隊員外尚有十三名隊員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1960年5月,當中國登山隊正在從北坡向珠穆朗瑪峰突擊時,一支由印軍少校吉·辛格率領的印度登山隊也在從珠峰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當他們到達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時,宣布由於風大無法前進,而放棄了這次登頂活動。

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

20、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隊,在隊長——印軍陸軍中校捷·狄阿斯率領下,再次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為怕大風而宣告失敗,隊員中有兩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21、1963年,美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恩·狄林法斯),採取從尼泊爾境內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頂的路線取得成功。美國隊先後相隔二十一天進行了兩次突擊,第一次5月1日有兩人登上頂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兩次共上去六人,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個登山隊。

22、1965年,印度登山隊(隊長是印海軍少校穆·郭利)於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後共四個梯組從南坡尼泊爾境內登上珠峰頂峰,四次共上去九人,登山隊的正副隊長和隊員,全部是從印度現役軍人中選拔的,所用路線是過去英、瑞等隊使用過的老路線。

23、1969年春,日本登山隊從珠峰南坡首次進行試探性登山,在登達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區之後,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氣象觀測人員,他們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對氣象、冰川等作了較長時間觀測,為1970年日本隊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24、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隊(隊長藤田佳宏),企圖在當年春天登山偵察的基礎上,爭取從南坡拿下珠峰,但他們在到達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後,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偵察任務”而返。

25、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隊,在七十歲的老隊長松方三郎率領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雖然參加了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動中的全部時間是在大本營渡過的,既未參加適應性行軍,也未參加登頂活動。他的參加說明日本登山界對這次活動很重視),分兩組對珠峰進行突擊。

26、1971年春,由歐洲英、法、意、奧、瑞士和印度等十一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聯合組成的“國際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在隊長、瑞士登山運動員恩·基連富爾特的率領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線登頂(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國登山隊的路線)。由於一開始步調就不一致,內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隊員胡古納遇雪崩死亡後,宣告失敗。

27、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費爾率領的歐洲八個國家(英、法、意、奧、西德、瑞士等國)登山運動員組成的“歐洲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沿傳統路線從南坡登頂,在到達海拔8,20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28、1972年秋(9-11月),英國軍事登山隊(隊長博寧頓),沿南坡傳統路線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擊營地之後,由於氣候變壞被迫宣告失敗。

29、1973年春(2-5月)義大利軍事登山隊,在義大利軍事登山學校校長基多·蒙齊諾的率領下,組成一支包括義大利陸、海、空軍,警察部隊,海關人員,醫務、氣象和其他軍事科學工作人員的大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於當年5月5日和5月7日兩次,每次一個結組(四人), 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頂峰。

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

30、1973年秋,日本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水野祥太郎),從當年8月間進入珠峰,原企圖從1970年日本隊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線登頂,事先曾想方設法改進了裝備,如適合于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裝備,但仍未能越過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那一條大岩壁,結果被迫採用備用方案,沿東南山脊經南坳的傳統路線登頂。兩名隊員,石黑久和加藤保男,於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頂峰。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頂成功。

31、1974年春,西班牙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洛倫特·蘇加薩,生理學家),由十六人組成,使用南坡傳統路線,在5月19日突擊隊員到達第6號營地(8,600米)時,由於強烈大風使他們不能前進而宣告失敗,當時距離珠峰頂峰只有350米。

32、1974年秋,由法國著名的登山滑雪運動城——沙莫尼市(阿爾卑斯山的小山城)的市長德渥阿松擔任隊長的法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由十名法國人組成,雇用390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嚮導,選定1963年美國登山隊沿西南山脊的路線登頂。這次登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試驗人體在高空的生理變化,他們專為每個登頂隊員製作了遙控心電圖裝置,準備對運動員從山下到頂峰的全部心電圖作一次系統的觀測。但是在9月19日夜間,發生在海拔6,400~6,900米附近的一次較大的雪崩,使隊長和五名尼泊爾搬運工人死亡,全隊的登山活動因此而宣告失敗。

33、1975年春,一支由十五名日本婦女組成的日本女子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久野英子),由一名日本男記者陪同,於3月16日在珠峰南坡海拔5,350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大本營。副隊長田部井淳子(36歲)於1975年5月16日中午當地時間12時30分同尼泊爾嚮導安則林(27歲)一起,沿南坡傳統路線登上了珠峰頂峰,共停留25分鐘。

34、1975年,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黨委書記王富洲,隊長史占春),由漢、藏、回、蒙古、朝鮮、土、鄂溫克等七個兄弟民族的隊員組成,共434人,其中運動員179人,包括女運動員36人,其餘255人有科考、氣象、通訊、新聞、醫務、交通運輸、炊事及其他後勤人員,絕大部分成員來自工農兵。

35、1975年9月24日尼泊爾時間下午6時,英國登山隊的兩名隊員黑斯頓(32歲)、斯科特(33歲),從珠穆朗瑪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36、1988年,中國、日本和尼泊爾三國登山家攜手挑戰珠峰,從南北兩側會師頂峰、雙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國的3名隊員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頂,次仁多吉創造了在頂峰無氧停留99分鐘的世界紀錄。

37、1990年,中國、蘇聯和美國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義會聚珠峰,向世界展示了愛好和平的美好願望。中國的7名藏族隊員在這次登山中先後站到了頂峰上。

38、1993年,海峽兩岸的6名登山運動員首次攜手登上珠峰,在歷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頁。吳錦雄成為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台灣同胞。

39、在之後的1996年和1997年,中國先後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開展聯合攀登活動,4名藏族隊員登頂,其中次洛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大齊米、開村成為兩次登過珠峰的人。

40、1999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隊10名藏族隊員一次全員登上珠峰,並在8848·13米的頂峰採集到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聖火火種。這是一次充滿智慧和奇想的壯舉,是12億中國人滿懷信心走向新世紀的見證。桂桑成為世界上首位兩次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和吉吉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上珠峰的夫妻。

41、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歷史不僅僅是專業隊員的專利,近年來不斷有業餘愛好者挑戰珠峰。2000年,中國第一個民間單人挑戰珠峰的黑龍江勇士閻庚華於5月21日登頂,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難。

42、2002年,一名勇士王天漢終於單人挑戰珠峰獲得成功。

43、2003年,中韓聯合登山隊和2003中國珠峰登山隊的14名中國隊員分別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他們是小齊米、普布卓嘎(女)、倉木拉(女)、尼瑪次仁、梁群(女)、陳俊池、阿旺、普布頓珠、扎西次仁、旺堆、加拉、羅申、王石和劉健。

44、截止2003年5月,在過去的43年中,中國健兒已經14次登臨“地球之巔”,先後共有61人次把的足跡留在地球之巔。同時,在攀登珠峰的眾多登山者中,多名勇士長眠於珠峰潔白的世界裡,一些人留下了終身殘疾。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歷史,是一個前仆後繼和不斷取得勝利的可歌可泣的歷史。

45、2005年3月20日到6月2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測繪局將再次對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綜合科學考察,還將聯合中國女子登山隊員登上珠峰頂,用雷達的手段以及GPS定位方法重新測高。

46、2006年,格倫·辛格萊曼和希瑟·斯萬均40歲出頭,是一對來自澳大利亞悉尼的中年夫婦。自5月1日起,他們從印度喜馬拉雅山腳出發,開始攀登海拔6604米的梅盧山峰。經過長達22天的艱難跋涉,也就是今年的5月22日,格倫和希瑟終於如願攀上了峰頂。 令人驚訝的事就在這時發生了。當天下午2時04分,他們穿著特製滑翔服從幾乎垂直於地面的山峰東面縱身躍下起跳1分20秒後,格倫和希瑟雙雙打開了身上的降落傘,40秒鐘之後他們安全降落在海拔4850米的冰河附近的雪地上,總計下山時間僅為2分鐘。47、2006年,共有17支登山隊獲準攀登珠穆朗瑪峰。

48、2007年,20歲的夏爾巴小伙子塔什·拉克帕·謝爾帕已經從加德滿都出發,向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發起第三次衝擊。此次,他準備在世界之巔創造一項新的世界紀錄——在珠峰峰頂舉行他的音樂專輯《尼泊爾的夏爾巴姑娘》的發行儀式。

49、2008年5月8日9時17分,象徵“和平、友誼和進步”的奧運火炬登上珠穆拉瑪峰峰頂。

50、2014年10月15日,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兩個地區遭受暴風雪和雪崩襲擊。根據尼泊爾警方最新公布的數據,大雨和大雪已造成包括12名外國徒步者在內的至少24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另有上百人失蹤,其中有85名外國人。據了解,兩名來自中國香港的遊客在雪災中被凍傷,但他們沒有生命危險。

旅遊資源

博卡拉谷地博卡拉谷地
絨布寺絨布寺

冰川景觀是喜馬拉雅山最奇麗的景色之一。喜馬拉雅山發育了許多規模巨大的現代冰川,雪線以下數公里範圍內遍布千姿百態、瑰麗罕見的冰塔林,冰牆、冰斗、冰蘑菇、角峰、刃脊等冰川地貌分布廣泛,僅在珠峰周圍50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就有大小冰川548條。最著名的是珠峰北麓的絨布冰川和冰塔林。迄今所知,大規模的冰塔林景象只出現在喜馬拉雅山和喀拉崑崙山。喜馬拉雅山脈的三條大裂縫———吉隆溝、樟木溝、亞東溝的河谷地帶,瀑布眾多,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飛瀑景觀,比比皆是。溝谷植被垂直分布,種類繁多,春秋兩季五彩繽紛。位於喜馬拉雅山卓姆拉日神山下的多慶湖,可能是世間最美麗的湖泊了:一長列雪山聳立在湖畔,晶瑩的冰川直抵湖邊,天空碧藍如洗,湖水澄淨泛綠,魚兒翻躍,鳥兒戲水,湖岸水草豐美,牛羊撒歡……

絨布寺 此處建有一座世界最高的寺廟絨布寺。此寺於1899年由紅教喇嘛阿旺丹增羅布創建。絨布寺也是觀看珠穆朗瑪峰的最佳位置;兩者直線距離25公里。

大喜馬拉雅山 由北向南分為柴斯克山、拉達克山大喜馬拉雅山小喜馬拉雅山西瓦利克山等4帶,主脈以大喜馬拉雅山最為高峻,寬約50-90公里,主要有結晶岩石構成。大喜馬拉雅山脈習慣上分為三段:阿里普蘭以西到印度南迦帕爾巴特峰為西喜馬拉雅山;普蘭以東那木尼那峰到亞東綽莫拉利峰之間為中喜馬拉雅山;亞東以東到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南迦巴瓦峰為東喜馬拉雅山。大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超過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聳立在中國和尼泊爾邊境。

樟木口岸 樟木口岸地處中尼邊境中段南麓溝谷坡地上,海拔2300米,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鎮。周圍自然環境很美,現代化建築和一些古老的木結構房屋依山交替地散落在盤山而下的公路兩側。樟木地屬亞熱帶,氣候潮濕,風景宜人。鎮裡車水馬龍,能看到不少印度、尼泊爾等地的舶來品,各種膚色的遊客、商人來來往往。

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像一條銀色的巨龍,從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瑪拉雅山中段北坡冰雪山嶺發源,自西向東奔流於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後於巴昔卡附近流出國境,改稱布拉馬普特拉河,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它在中國境內全長2057多公里,在全國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積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國第六,流出國境處的年徑流量為1400億立方米,次於長江、珠江,居全國第三位;天然水能蘊藏量達7911.6萬千瓦,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羊卓雍湖 羊卓雍湖譽稱西藏三大聖湖之一,位於浪卡子和貢嘎縣境內,當您越過海拔5400米的崗巴拉山口,群山環抱中碧玉般的羊卓雍湖便展現眼前,一覽無遺。湖面海拔4000多米,面積630平方公里,是集高原湖泊、雪山、島嶼、牧場、溫泉、野生動植物、寺廟等多種景觀為一體的獨特的自然風景區。

博卡拉 博卡拉谷地在博卡拉市區北邊,地勢漸高,喜馬拉雅山脈猶如屏障橫亘天邊,連綿不斷的雪峰矗立天的邊緣。魚尾峰、安娜普納峰等數座雪山距博卡拉市區最近的距離為三十多公里,天氣好時,在市區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雪山的壯美,特別是魚尾峰,好像無處不在,隨處抬頭可見邊緣銳利如刀鋒的頂峰。欣賞喜馬拉雅山脈日出日落是在博卡拉旅遊度假最激奮人心的項目,當地最佳觀賞位置是沙拉闊,海拔1500米,市區北面五公里的一處小山頭,那裡有不同地點的觀景台,供遊人觀看雪山日出日落奇壯之景。 其次是位於費瓦湖南面的和平塔山,山頂建有一佛教白塔,成博卡拉一處標誌。上到山頂,可居高臨下觀賞博卡拉市區景觀、費瓦湖全貌,還可以觀看雪山日出日落景觀,只是爬山要費些力氣。

科學研究

2012年9月研究發現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冰川類似於地球其它地區,正處於加速消退狀態;而喜馬拉雅山脈西部冰川則處於穩定增長狀態。

傳說

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

在廣泛流傳的藏族民間故事中,有這么一個關於喜馬拉雅山區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這裡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濤捲起波浪,搏擊著長滿松柏、鐵杉和棕櫚的海岸,發出嘩嘩的響聲。森林之上,重山疊翠,雲霧繚繞;森林裡面長滿各種奇花異草,成群的斑鹿和羚羊在奔跑,三五成群的犀牛,邁著蹣跚的步伐,悠閒地在湖邊飲水;杜鵑、畫眉和百靈鳥,在樹梢頭跳來跳去歡樂地唱著動聽的歌曲;兔子無憂無慮地在嫩綠茂盛的草地上奔跑……這是一幅多么誘人的和平、安定的圖景呀!有一天,海里突然來了頭巨大的五頭毒龍,把森林搗得亂七八糟,又攪起萬丈浪花,摧毀了花草樹木。生活在這裡的飛禽走獸,都預感到災難臨頭了。

它們往東邊跳,東邊森林傾倒、草地淹沒;它們又涌到西邊,西邊也是狂濤惡浪,打得誰也喘不過氣來,正當飛禽走獸們走投無路的時候,突然,大海的上空飄來了五朵彩雲,變成五部慧空行母,她們來到了海邊,施展無邊法力,降服了五頭毒龍。妖魔被征服了,大海也風平浪靜,生活在這裡的鹿、羚、猴、兔、鳥,對仙女頂禮膜拜,感謝她們救命之恩。眾空行想告辭回天庭,怎奈眾生苦苦哀求,要求她們留在此間為眾生謀利。於是五仙女發慈悲之心,同意留下來與眾生共享太平之日。五位仙女喝令大海退去,於是,東邊變成茂密的森林,西邊是萬頃良田,南邊是花草茂盛的花園,北邊是無邊無際的牧場。那五位仙女,變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的五個主峰,即:祥壽仙女峰、翠顏仙女峰、貞慧仙女峰、冠詠仙女峰、施仁仙女峰,屹立在西南部邊緣之上,守衛著這幸福的樂園;那為首的翠顏仙女峰便是珠穆朗瑪,她就是今天的世界最高峰,當地人民都親熱地稱之為“神女峰”。

中國山脈·平原·高原·盆地·沙漠

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不僅有著雄偉廣袤的高原,縱橫綿延的高山,茫茫無垠的沙漠,更有巨大富饒的盆地,極目千里的平原,以及崗巒起伏的低山和丘陵。各種地形相互交錯,但又井然有序,真是山河壯麗、氣象萬千!

中國的五大山系

東西走向:有天山--陰山--燕山山系;崑崙山--秦嶺--大別山山系以及南嶺山系
南北走向: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等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有長白山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等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岡底斯山等山脈
弧形山脈:主要為喜馬拉雅山台灣山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