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村

聯盟村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縣聯盟村位於餘杭縣縣城南2公里處,東臨赭山港,西靠喬河港,北與滬杭鐵路臨平站僅一村之隔,南距杭州市區25公里。這裡由1956年運芳、王家畈、新連、郭和4個初級社合併為高級社時,商定聯盟為村名,沿用至今。水陸交通方便,喬(司)莫(乾山)公路穿村而過,309路公共汽車在村中設站。1992年,全村291戶,1140人,其中男女勞動力693人;有耕地754畝,其中糧田255畝,絡麻250畝。一向以生產糧食,種植絡麻、甘蔗、蔬菜等經濟作物為主。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縣聯盟村

聯盟村村民委員會辦公樓
聯盟村原是一片灘涂平原的蘆葦、雜草和不毛流沙地,村民90%以上是清末民初因旱澇和沙地坍陷等自然災害,從蕭山溫州等地逃荒來的後裔。1949年前,由於灘涂土壤以沙粉、黃鬆土為主,土層淺瘦,地形高低不一,經不起旱澇災害,每年種種一大片,收收一籮擔,還要受官府和地主的重重剝削。儘管終年日夜勞累,仍然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悽慘生活。到40年代末,百來戶的村莊,只有14幢瓦平房,多數住的是草舍茅屋。1949年後,村民翻身作了主人,經過40多年的經營,聯盟村田園、村莊舊貌換新顏,田成方,路成行,農民住的花園式三層四層新樓房,排灌機械化,路邊搞綠化。水陸交通方便。生產結構、勞動力結構,都發生根本性變化。1992年,全村務工和參與第三產業的有580人,占勞動力總數的83.69%,務農113人,占勞動力總數的16.3%。全村經濟總收入634.54萬元,其中農業收入88.80萬元,占經濟總收入的13.99%;工業企業和第三產業收入545.74萬元,占經濟總收入的86.01%。農民人均收入1632元,比上年增長5.36%。聯盟村被命名為文明示範村,村黨支部連續3年被命名為杭州市先進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徐德興為全縣十大標兵村幹部。
農業發展
50年代初土地改革以後,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熱情很高。人民政府因勢利導組織村民走合作化道路,發動村民以集體力量興修水利,改造自然。經過幾年努力,聯盟村的水利條件有所改善後,黨支部的一班人帶領民眾集中精力改良土壤。1960年,全村耕地通過喬司拖拉機站的大型拖拉機全面深耕,並把深翻出土的蘆葦、馬塘子等雜草根,一根根拾起來曬乾燒灰,接連10多個冬春,全村每天有20條農船捻河泥,有30多輛鋼絲車上臨平、塘棲等集鎮扒垃圾、換雞糞,到德清桐鄉換毛灰等,以多種積肥形式,改良土壤。耕作制度上採取稻麻輪作,良種良法種植,稻麻產量逐年提高。1965年,全村糧食畝產1226斤,絡麻畝產604斤。到1974年的10年間,糧食畝產突破噸糧,實現2084斤,絡麻畝產765斤。隨著科學種田深入發展,1977年,聯盟村在縣農業科技部門技術人員指導下,採用以化學殺菌制種的雜交小麥,組合是:66139×(泰和×寧701)、早白×揚麥1號、鄂麥6號×揚麥1號、早紅×揚麥1號,試種50.535畝。收穫小麥37042斤,平均畝產733斤。其中4.295畝,畝產814.5斤。這是雜交優勢、配合移植和深溝精管的豐碩成果,引起市、省和中央等科研部門的重視。1978年5月,在杭州召開的南方13省市小麥工作會議上,部分代表慕名專程來聯盟村參觀。大隊長郭阿法先後兩次赴河北省石家莊參加全國小麥工作會議,交流經驗。
因地制宜 發家致富
聯盟村南北長839米,東西長1300多米,呈長方型。西北沿河港一帶地勢稍高。為方便耕作和排灌,全村耕地南北分4段開窪,隔段東西向建2條機耕路,兩旁種水杉樹,沿路開排水溝,前後兩段中間開一條大排水溝,做到小溝通大溝,大溝通河港,達到雨停水乾。村黨支部發動和組織村民在種好糧麻同時,充分發揮聯盟村交通方便的地理條件,農民商品意識較強,信息較靈,善於經營的特點,種植經營效益高的經濟作物。1960年,糧食緊張,聯盟人利用閒散高地培育番薯苗床30多畝,成為當時的緊俏商品,每當剪苗期,顧客等在田頭,苗頭遠銷上海、寧波等地,收入可觀,彌補了當時生產、生活上的困難。1973年,山東、江蘇等地急需速生的苗木植樹,市場上苗木需要量很大。聯盟村的幹部民眾摸準行情,集體、個體插種水杉,培養桉樹苗,投放市場後,多的戶收入七八千元,少的也收有一二千元。1981~1983年,由苗木向花木轉變,家家戶戶種龍柏、雪松、黃楊、茶花、月季等等,多的年收入上萬元;一般也有五六千元,參與販運和進行花木生意的年收入數萬元。隨著城鎮和鄉村企事業的發展,蔬菜需要量逐年遞增,全村家家戶戶種植蔬菜,房前屋後青菜芹菜絲瓜等等四季常青,每天為臨平鎮居民提供新鮮蔬菜,年產值20多萬元。
1976年4月,村里以1萬元資本購買2台膠木壓機,利用舊房創辦了餘杭縣翁梅鄉聯盟膠木廠,生產農用、工用、醫用儲水器和拉線開關,當年盈利2萬元。次年8月,又利用收剝絡麻後至冬種這段土地空隙搶種的小白蘿蔔,自製鹹窖,進行小白蘿蔔粗加工。以後又發展到鹹制醬瓜、大頭菜等,當年僅幾個月時間,13個男女正半勞動力,創利7600餘元,由此對興辦村辦企業摸到了路子。1979年8月,聯盟綢廠投產,1984年又新辦聯盟印染廠,1986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408.70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376.27萬元,占總收入的97.70%,農業產值32.43萬元,占總收入的2.30%。創利65.87萬元。上交稅金34.61萬元,受到中共餘杭縣委、縣人民政府表彰。1992年,全村已有郵電電纜廠、絲織製衣廠、印染廠、蜜餞廠、水泥預製廠、花本廠等6家村辦企業,擁有固定資產436.56萬元。此外,農民個體企業5家。至此,全村務工和參與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有580人,占全村總勞動力的83.69%。

雲南省東川區因民鎮聯盟村

聯盟村雲南省東川區因民鎮聯盟村教學樓及操場
該行政村隸屬雲南省東川區因民鎮,地處因民鎮中部,距因民鎮政府所在地30公里,到因民鎮道路為土路,通村公路正在修建當中,交通不方便,距區政府所在地111公里。東鄰牛廠坪村,南鄰伙麻箐村,西鄰生態林,北鄰桃樹坪村。轄大地上組、大地下組、聯盟上組、聯盟下組、蕎山、半山、上黃草嶺、下黃草嶺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13戶,有鄉村人口1204人,其中農業人口 1191人,勞動力70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26人,外出務工人員278人。
全村國土面積11.20平方公里,海拔1,850.00米,年平均氣溫16.00 ℃,年降水量725.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紅薯、馬鈴薯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575畝,人均耕地1.3畝,林地13578畝,荒山1991畝。 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9.62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86.3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業,外出務工收入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575畝(其中:田13畝,地1562畝),人均耕地1.3畝,主要種植玉米、紅薯、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13578畝,主要種植核桃花椒、梨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991畝,有低品位礦產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四通,因民到村委會的鄉村公路正在修建當中,無路燈。全村有238戶通自來水,有31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08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6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7戶(分別占總數的68%和54%)。
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15.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5.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4輛,機車4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7畝,有效灌溉率為16.8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1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27戶;建有小水窖57口;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31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9.62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0.6萬元,占總收入的40.5%;畜牧業收入34.4萬元,占總收入的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48頭);第二、三產業收入 46.3621萬元,占總收入的31%。農民人均純收入1786.3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外出務工收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5.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78人(占勞動力的23.09%),在省內務工278人。
聯盟村村間道路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鎮內。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500.00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距離鎮中學30.0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93人,其中小學生54人,中學生39人。
人文地理
該行政村隸屬東川區因民鎮,地處因民鎮中部,距因民鎮政府所在地15.00公里,到因民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區111公里。東鄰牛廠坪村,南鄰伙麻箐村,西鄰生態林,北鄰桃樹坪村。轄大地上組、大地下組、聯盟上組、聯盟下組、蕎山、半山、上黃草嶺、下黃草嶺8個村民小組。適合種植玉米、紅薯、馬鈴薯等農作物。
由於受交通道路的影響,該村現在正在修建因民至村委會的鄉村公路,該村道路的暢通將對當地經濟和文化等發展起到積極的效果,全體村民齊心協力、在鎮黨委政府和村幹部的領導下將保留和延續著艱苦樸素的精神,並充分利用僅有的資源進行耕種和養殖,努力發展本地的經濟和提高生活水平。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