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葉村

里葉村

里葉村位於浙江省建德市檀村鎮。周圍知名景區、景點豐富,東南連線蘭溪諸葛八卦村、西與龍游石窟毗鄰,西北與市境內大慈岩景區相連。里葉村人勤勞創業,其先祖建造有里葉祠堂,宏偉壯觀。祠建於明代末年,四合院,面寬36.05米,進深48.92米。每至夏季,里葉村到處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家家戶戶採蓮、剝蓮、通蓮(芯)、曬蓮、賣蓮。1949年,里葉村農業總產值僅七八萬元,人均幾十元,199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57.67萬元,人均收入770餘元,是1949年的10餘倍。

基本信息

概述

里葉村里葉村
里葉村位於建德市西南面,東與回回塘橋頭村相連,西與陳店村接壤,北與泉山村為鄰,村南隔硯山與蘭谿市雙牌鄉交界。龍(游)蘭(溪)公路穿過村境至三里之外蘭谿市諸葛鎮與330國道相交。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有二兄弟遷入今里葉村一帶,由於兄弟不和,分成里葉、外葉兩村。後來,外葉的人改姓為金(即今蘭谿市長樂村)。清雍正六年(1728)屬壽昌縣南鄉常樂莊,清宣統二年(1910)屬常樂鄉,1940年屬獅山鄉。1950年7月,屬里葉鄉,村為鄉人民政府駐地。村的建置名稱多變。1955年稱里葉農業合作社。1958年11月,壽昌縣併入建德縣,里葉村稱李村人民公社裡葉管理區里葉生產隊。1961年稱里葉人民公社裡葉大隊。1983年改稱里葉村。1992年裡葉鄉撤銷,併入檀村鎮,里葉村改屬檀村鎮。轄里葉、直塢2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里葉。全村463戶,1512人,男姓皆為葉。有耕地1222畝,山林4109畝。村區風景秀麗,北靠獅山月嶺,南對硯峰毓秀。《壽昌縣誌·名勝志》載,硯山在縣南三十里,山高百丈,山巔平直,有池如硯,故名。明代曾有詩云:“斷崖千尺倚勝空,一望江山盡下風,拍手危亭長短處,恍疑身在碧雲中。”北面獅山,地勢驗要,與硯山遙遙相對。《壽昌縣誌》載:“高山數千仞,有石在山頂,狀如獅,因之得名。”1927年1月,白崇禧曾率北伐軍與北洋軍閥孫傳芳部隊鏖戰於此。月嶺山壯觀秀麗,入春時節,白霧繚繞,身在山中,恍若仙景。有山名花岩,遠處望去,其上岩石形如動兔、金雞、牡羊、鯉魚,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沿山而上,有一古道,為通往壽昌、嚴州之要道。昔時,商賈學子常常經過於此。山頂有一石亭,供人們行旅疲乏時歇息。清嘉慶年間(1796~1820)壽昌邑令劉達曾作《雨亭記》讚美這裡的風景:“松濤嗚咽,如入桃源,雲影徘徊,如登仙宅。山嶺之月名也,宜哉!”其下有一水庫,亦因此而得名“月嶺塘”。壩高21米,庫容量86.5萬立方米,灌溉農田4000餘畝。其水清澈見底,飲之甘美,沁人心脾,微風起處,綠波蕩漾,饒有情致。

經濟發展

里葉村里葉村月嶺

每至夏季,里葉村到處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家家戶戶採蓮、剝蓮、通(芯)、曬蓮、賣蓮。村外的田畈中,蓮葉連線成一片無垠的碧綠,朵朵白色的、粉色的蓮花和一個個長滿子實的蓮蓬,點綴著這綠色的世界。微風吹過,可以瞥見蓮農在蓮田中摘蓮蓬的身影。里葉村至遲在清鹹豐同治年間就開始種植蓮子,主要品種有高腳蓮低腳蓮紅花蓮白花蓮,其中以白花蓮的品質為最佳。50年代初,蓮子種植得到較快的發展,後一度面積下降,幾成絕跡。1978年後,逐漸恢復發展。而今里葉村每年種植蓮子400餘畝,年產值達30餘萬元,為當地的一項重要產業。

里葉白蓮被列為建德名優土特產品,是中國蓮子中的精品,粒大圓潤,去皮後色白如羊脂。燉之易爛,食之清香,味道特別鮮美。現已開發出各種蓮子系列菜點,有蓮子銀耳湯、蓮子白糖湯、蓮子八寶飯蓮子香菇蓮子扣雞鯽魚戲蓮等,已成為宴請賓客的佳肴。隨著蓮子生產的不斷發展,里葉村已有18個蓮子專業經營戶,每年奔走於上海杭州金華溫州等地,戶平均銷售蓮子5000斤以上,獲利三四千元。

依塘而立 蔚然成市里葉村口有一池塘,距村邊的龍蘭公路僅100米。1949年前,塘四周開有雜貨、藥店等店鋪,故有店口塘之名。50年代,里葉鄉人民政府就設在塘邊。1978年後,特別是1985年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里葉人的思想逐漸活躍,村民們自發地在店口塘周圍擺攤。村處於建德蘭溪龍游二市一縣邊界,方圓幾十里之內有20多個村莊,去福建、江西的車輛都從村莊邊的公路經過,往來人員較多,店口塘周圍逐漸形成集市。開始時,只有幾個賣魚、賣肉、賣豆腐的,後來增加各種蔬菜攤、禽蛋攤、飲食店、裁縫店。店鋪多為架子式結構,一邊架於塘塍之上,一邊支撐於池塘的水中,然後鋪上木板、水泥板,建起一個個閣樓,宛如浮在水面上。現在,這個由村民自辦的市場越辦越紅火,從早上6時一直營業到下午4時,吸引了附近幾千農民前來購物,日均成交額上萬元。由於來此買賣的人不斷增多,非常擁擠,市場已適應不了流通的需要,里葉村村委會規劃在1993年投資3萬元,在塘邊的田裡建造一個占地面積150平方米的大棚,以滿足集市貿易之需。

古今建築

里葉村里葉村
里葉村人勤勞創業,其先祖建造有里葉祠堂,宏偉壯觀。祠建於明代末年,四合院,面寬36.05米,進深48.92米。有門廳、享堂、寢堂和廂房。門廳分為明間、左右次間和左右梢間。明間即大門,呈八字形,重檐歇山頂,檐角飛翹。通過門廳明間,為7.20米寬的天井。其次是享堂,呈方形,每邊長15.01米,高約13米,為廡殿頂,脊獸已殘,只存小獅一隻,四周布有迴廊,梁架與山東曲阜孔廟相似,用料粗壯,樑上雕有雲紋、戲劇人物等圖案,享堂有柱36根,其中檐柱20根、廊柱12根、中柱4根,為石質和木質。寢堂和右廂今已拆除。從50年代起至今,祠堂為里葉國小所在地。另有葉氏大廳,面積500平方米,有前、中、後三進。建於明清年間。其造法別出心裁,大門對出20米處有一田狀如毛筆,田前有一小水塘,恰似硯台一隻。里葉人稱之為“支筆丘”和“硯碗塘”。葉氏大廳今為村民公共活動場所。
自1979年至1992年,全村新建磚混結構房屋300餘幢。新建住宅中,尤以村民葉放明家的住宅令人矚目。其住宅位於里葉村邊沿,隔樹林、農田和村邊的公路相望,有一溪流從住宅後環繞而過。此住宅為三層磚木結構。一層有客廳、書房、餐廳、廚房、臥室、雜貨間、儲藏室和前後走廊、吊樓走廊等;二層有小臥室、大臥室、書房、會客室,並有一個露台,面積16平方米,供休息乘涼用;三層為大客廳、會客室、書房等;頂部有一儲量5噸的水塔。內部建築以“西洋式”為主,臥室裝飾豪華,水磨石地面,三合板吊頂,襯以各種花燈、壁燈、頂燈等;衛生間內有浴缸、洗滌盆、坐便器、淋浴器、沖水馬桶等。外部建築突出民族風格,有4開八角大門、八角小門和各種花雕八角窗、全堂玻璃花格窗、欣賞窗等,通風好,光線充足。二至三層樓外有4個挑台,其牛腿、掛落、扶手均雕有圖案;三樓屋頂為木頭結構,八字架,木板經刨花鋪墊而成。宅院內建有水池、花圃,四周有圍牆,院內外有橋與村內相通。宅院共占地約300餘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積500平方米,投資16萬元,1991年建成。
全村已有村辦企業3家,產值34萬元;個體辦企業2家,年產值5萬元;拖拉機運輸專業戶20餘戶,年收入10餘萬元;個體經商戶15戶,年收入13萬元; 柑桔187畝,年產600擔,產值6萬元。村莊四周和村內道路都為水泥路面,家家戶戶喝上清潔衛生的自來水,電視機已基本普及,45%的農戶擁有收錄機、洗衣機、電冰櫃等家用電器。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