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西村

鎮西村

鎮西村位於浙江省湖州市石淙鄉區腹地、中子河兩岸。由陳家木橋、漁林村、後腰、陳家、烏船浜、李家、東壩、施吳村、西匯角、南洋10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李家。隸屬石淙鄉。1992年,全村501戶、1973人。水田1138畝,魚塘256畝,桑地638畝,旱地78畝。是湖州市第一個億元村。本文還介紹浙江省南潯區石淙鎮鎮西村;海寧市袁花鎮鎮西村;黑龍江省虎林迎春鎮鎮西村。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1975年5月,經村黨支部集體研究,5位村民靠村里投資的250元資金和1個灶頭、1隻鐵鍋、2隻陶缸、3隻淘籮,創辦土化工廠。經過多少次的失敗、多少次的試驗,終於在那間小小的茅草棚里,用茶籽殼、棉籽殼的灰作為原料,提煉出碳酸鉀。首批產品銷往嘉興市五交化商店,獲利數千元。從此,村辦企業開始真正起步。如今,昔日的土化工廠已衍變成湖州第一家生產化工試劑的廠家--湖州化學試劑廠。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先後研製生產出試劑20多個品種、40多個規格。產品廣泛用於醫藥、食用和國防科學,獲得了化工部頒發的試劑生產許可證,成為化工部的定點廠家。
化工廠的創辦成功,使鎮西人堅定了辦企業致富的決心。1979年盛夏,又從3台染色機起家,辦起湖州第三絲綢印染廠。隨後採取滾雪球的辦法,先後增添了M141高溫高壓卷染機、臥式定型機、多輥筒整理烘乾機等染色的配套設備,工廠也從小到大,從土法生產發展到現代化生產。1988年籌建湖州絲綢煉染廠,擴建湖州第三絲綢印染廠的印花車間,印花台板從原有的4塊增加到12塊。主要生產真絲印花真絲煉白真絲染色等產品。產品質量的可靠和信譽,吸引著南通、杭州、上海等地的客戶到此進行化纖、麻紡、真絲的定型和染色、印花、煉白的加工。太子呢、麻紗、真絲電力紡、真絲水洗紗等產品還遠銷到日本和俄羅斯。
1992年,全村共有湖州第三絲綢印染廠湖州絲綢煉染廠湖州化學試劑廠3家骨幹企業,共有職工1100多名,固定資產1200萬元,工業總產值達到 1.48億元,比1991年增長34%。戶均創產值29.7萬元,人均年收入(包括農業)2000餘元。鎮西村是湖州市第一個億元村,被譽為湖州第一村。

經濟建設

鎮西村鎮西村
鎮西村黨支部、村委會在抓企業發展的同時,安排一位副村長專門負責抓農業。並聘請市、鄉農技部門的技術輔導員來村進行蠶桑及水稻種植的技術輔導,真正實行科技興農、科技興村,從而牢牢抓住農業這個基礎。幾年來,共澆築三面光渠道4531米,改造低壓線路13520米;更新和改造了3座排灌機埠;砌石護堤岸960餘米;加固加高外圍圩埂9.36公里,累計共投入資金42.72萬元,動用勞動力累計達10240工,使全村的所有耕地達到了旱澇保收。
鎮西村領導重視和建設文化設施和醫療保健。1991年投資8.6萬元,建造村教育大樓,實現村國小的配套工作,並舉辦常年幼兒班,同時為幼兒供應中飯,解決了雙職工家庭中午接送孩子的後顧之憂。民眾性的文體活動也能做到制度化、經常化。從1991年開始,恢復了村合作醫療制度,全村有1500多人參加合作醫療,占全村總人口的90%以上。村還建立了初級衛生保健室,免費上門為村民服務。村投資250多萬元興建的融科技、文化、衛生為一體的綜合大樓也即將竣工交付使用。
鎮西村的發展是和村黨支部的堅強領導分不開的。村黨支部十分重視自身建設,提高支部成員的整體素質,做到廉潔奉公,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係。1991年,鎮西村黨支部被授予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南潯區石淙鎮鎮西村

鎮西村位於石淙鎮西北部,區域內地勢平坦,河塘密布,屬典型的江南水網平原區域。鎮西村東鄰石淙村,南接花園灣村,西臨菱湖鎮菱東村,北靠和孚鎮橫港村,東南部分已進入鎮區範圍。村域內有菱莫公路穿越,對外交通十分便利。
鎮西村現有20個自然村,總戶數805戶,(未計入外來人口戶數),農業人口3075人,非農業人口及外來常住人口近400人,村域總人口約3500人,中共黨員85人。設一個黨總支,三個分支部。村域用地518.59公頃,其中水田2070畝,旱地180畝,桑地近1250畝,魚塘310畝,村莊建設用地約80畝。近年來,鎮西村依據原有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輕紡工業,現有轉資企業四家,個私前道12家,個私綢機286台。農業養殖方面:養雞場16個,溫室甲魚場13個,全年飼養蠶種近2000張,全村經濟實力逐步雄厚。2006年度工農業總產值約3768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74.1萬元,人均可支配資金達241元,村民年人均收入7744元。
鎮西村取得的成績離不開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更加離不開全村村民的積極工作和全力支持。將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引,勤奮工作、勤政愛民,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鬥。

海寧市袁花鎮鎮西村

鎮西村海寧市袁花鎮鎮西村
鎮西村位於袁花鎮西部,共有17個村民小組、817戶、2840人。2005年工農業總產值105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320元。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民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推進農村“雙建設”工作的總體要求和袁委(2004)29號檔案精神,結合本村實際,我村在2004年相繼建起了一個文化活動中心和一個文化活動室,落實了2戶文化活動示範戶,組建了4支文體骨幹隊伍,經常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2005年度,在上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重視下,文化活動也開展得健康有序,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黑龍江省虎林迎春鎮鎮西村

迎春鎮鎮西村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三江平原溫和濕潤氣候區。冬季溫長,嚴寒有雪;夏季短促,溫熱多雨;春季多風,易乾;秋季多雨降溫迅速,易秋澇早霜。年平均氣溫3.5℃,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8.3℃,歷年極端最低溫度為-36.1℃;7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1.6℃,極端最高溫度為35.2℃,年平均蒸發量為1110.7mm,年平均降水量為566.2mm(最多降水年份為1981年,年降水量為849.1mm,最少降水年份為1986年,降水量為358.5mm)。降水多集中在6、7、8三個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3%。全年日照為2274.0小時,大於等於10度積溫為2577.0℃,無霜期為14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0%。年平均風速為3.4米/秒,全年主導風向NNW,受大陸季風影響,在春秋兩季多為3-5級偏西風。融雪在2月下旬,結凍期約180天左右。
該村多方籌措資金,先後建成了120平方米的標準化辦公室、功能完備、設施齊全的文化活動室、科普(報紙)圖書閱覽室和鄉村休閒廣場,改善了村委會的辦公條件,為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科技意識創造了良好條件。
鎮、村兩級加大了投入力度,籌集資金26萬元,對鎮西村自來水工程進行改造,確保村民飲水的衛生。據了解,通過此次改造,水井深度由原來的30米加深到70米,並重接管道80餘延長米,工程完成後,水質將明顯改善,全村518人受益。

茂名行政區劃百科(二)

茂名市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背靠祖國大西南,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