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莊

冠莊

冠莊,又名官莊。位於寧海縣中部,屬城關鎮。南離縣城5公里,北距梅林鎮4公里,東沿省道甬臨公路。村西相見嶺,1927年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與軍閥周蔭人部曾在此浴血奮戰。冠莊分勝利、民主、翻身、建設、上洋5個行政村。1992年全村1146戶,3515人。居民以潘、朱、張、鄭4姓為多。潘姓於宋末元初由深獨山遷此;朱姓約在明正統年間(1431--1449)由縣城內遷來。村內建有回浦國小,回浦初級中學,城關醫院冠莊分院;村東南有農貿市場。

基本信息

村莊簡介

冠莊冠莊
冠莊位於寧海縣南部丘陵山區,東臨楊林、南灣,西接德圳、大浦;南與衡南縣花橋接壤,北靠吳集、栗木。冠莊是一塊流金溢彩的寶地,盛產稻穀、竹木、藥材,魚肥豬壯,牛羊成群。地下礦藏比比皆是,大量的地質勘探資料表明,莫井位於湘東富礦帶的葫蘆肚上,礦產資源特別豐富,、鎢、鉛鋅蘊藏量大,埋藏淺,品位高,還有螢石、重晶石、花崗岩等非金屬礦。

冠莊又是令人心馳神往的旅遊勝地。小橋流水,茂林修竹,令人流連忘返,“山涌蓮花勝過西湖三月景、水垂楊柳迎來南海一枝春”的楹聯,就是此地的真實寫照。遠近聞名的將軍廟,長年遊客不斷;月形山的青松,亭亭如蓋;新林水庫的白雲龜島,象一浮在水上的巨龜,活靈活現;還有那雞公岩洞,悠悠界溪,巍巍群山,真是美不勝收。

農業發展

冠莊冠莊--邊貿城

冠莊自古以來,莫井商賈雲集,自清代乾隆年間開始,這裡就成了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每逢墟集日,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叫賣聲此起彼伏。村黨委和村政府因勢利導,積極帶領農民籌建了莫井農民街邊貿城,為全村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2004年,全村複種冬瓜。確立了農業生產為旅遊觀光服務的發展思路,以冬瓜和遲菜心生產基地為平台,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遊。

2004年12月25日,成功舉辦了增城菜心美食節,打響了增城菜心的品牌,全村冬季種植菜心,帶動農民增收,實現了以旅遊帶動農業生產,促進旅遊與農業的協調發展。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關於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實施意見》 ,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參加多場勞動力轉移就業招聘會,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直接增加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同比增長9.2%,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抓好全村種植戶的種糧補貼工作,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

冠莊冠莊蔬菜
冠莊地處城北平原,土質肥沃,交通方便。全村耕地主要種植糧食作物,是寧海重點糧區之一。1949年後,重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60年代,在村西九龍山腳建九炮龍水庫,壩高11.5米,可蓄水10多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 70多畝。70年代,發動民眾大規模改造土壤,平整土地,造機耕路,基本實 現田塊成方、水渠成行、主要田畈通機耕路。耕種、排灌、脫粒機械化、半機械化。

80年代末,民主、勝利兩村分別投資10多萬元,在顏公河上造活動閘門 ,建起溪旁徐翻水站和楓樹潭翻水站,分別鋪設400米、600米地下水管,解決灌溉用水。隨著農村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農業開始向“一優二高”(優質、高產、高效益)發展,在抓緊糧食生產同時,根據市場需要,發展經濟作物。培育平菇、草莓,種植葡萄、柑桔,引種獼猴桃、雷竹,飼養各種經濟動物。糧食產量,1961年畝產僅145公斤,1972年首次超千(市)斤,達到530公斤1984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畝產700公斤。1992年, 全村耕地2734畝,糧食畝產661公斤,總產1710多噸。每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45萬多公斤,加上集貿售糧,商品率50%左右。村民鄔小利開辦寧海縣小利糧行,為寧海縣內銷售量最大的私營糧行。

工業發展

冠莊冠莊五金廠
1976年開始辦廠,產值幾十萬元。建設工具廠後轉鄉辦。民主五金廠續有擴展。1980年後,以民主村村長潘興元為主,將村辦冰棍廠擴建成為冷凍食品廠,冷庫容量650噸。1988年,又組建信遠工貿公司,下屬有冷凍食品廠、毛巾被單廠、塑膠原料廠、車隊等,當年產值500多萬元。

1991年,台灣統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00萬美元,在冠莊創辦寧海縣首家台商獨資企業--寧波銓隆紡織有限公司,生產經營毛紗、針織布、毛布等產品,主銷香港日本等地,1992年產值160多萬元。近年來,還先後辦起翻身儀表配件廠、華生拉絲廠、建設陶器廠、寧海鐘錶元件廠、工藝教具廠、翻身綜合廠等。至1992年,村辦集體工廠14家,個體私營工廠15家,年產值近1000萬元。1992年,全村總收入312.47萬元,農業收入占40.7%,工業收入占13.6%,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及其他占45.7%。

特色資源

冠莊冠莊漁業
地貌以丘陵、崗地、平原為主,總體格局:五山一水三份田,一份道路與莊園。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逐漸下降。農業總收入1.3億元,主要農產品有:糧食、棉花、油菜蔬菜、瓜果、雜交制種、轉基因抗菌棉製種、漁業、牲豬、麻鴨

冠莊以糧食生產為主,在政府的引導下,農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雜交水稻制種和轉基因抗蟲棉製種已成為全縣的特色產業;其他經濟作物林果、畜禽、水產齊全,產量也較大;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有種植業收入,主要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糧食種植每畝純利潤穩定在200元左右,制種每畝可增收200元左右。棉花每畝利潤在350-400元左右。其二是養殖業收入。主要以麻鴨、魚、豬、雞為主,共有麻鴨養殖戶200餘戶,年出售肉鴨近500萬羽,孵小鴨1500萬羽,可創利潤800餘萬元。其三是勞務輸出。冠莊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9000餘人,主要從事的士、超市、招待所、豆腐作坊等。占冠莊總收入的60%左右。

社會事業

醫療

冠莊冠莊--醫療
寧海縣冠莊村衛生院始建於1953年,現擁有衛技人員23人,其中主治醫師2名,本科2名,主管藥師2名。新建了門診大樓、職工宿舍、中藥材加工室及附屬生活用房,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添購了100毫安X光機,上海阿洛卡B超機,心電圖機,九孔無影燈,萬能手術床等,開設了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骨傷科、預防保健科,內設檢驗室、B超室、心電圖室、放射室、消毒供應室、藥房等。1997年7月接受美國克拉拉大學教授路易斯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考察,得到較高的評價。1993年通過了省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驗收達標,1995年復檢合格。2000年經衛生局驗收為合格村衛生院。年門診1萬人次,住院150人次,下腹部手術50餘例,業務收入50萬元。

招商引資
冠莊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該村成功引進礦石精選、冶煉企業8家,建材企業2家,機械製造企業1家,水電企業1家。逐步完善了該村的礦石採掘、冶煉、加工產業鏈,並形成了以煤炭、礦產、建材為主的支柱產業。三年來該村共引進固定資產投資過百萬的項目11個,契約投資達6000多萬元。創新思維抓招商。把精力花在招商引資上是專才,把關係花在招商引資上是通才,把資金花在招商引資上是聚財。”過去冠莊都是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五小”企業。

村莊名人

在各地工作的冠莊人中,有許多是優秀的專家、學者。如原國防科工委某基地常委、總工程師潘瑞康,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副教授潘公凱,上海南浦大橋綠地雕塑《橋》的製作者陳大成,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潘以驥 ,上海鐵道醫學院英語系副教授潘裕明,海軍某部無線電高級工程師鄭美芬,鎮海石化總廠高級工程師潘海立等等。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等功臣潘功祥也是冠莊人。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