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嶺村

父子嶺村

長興縣夾浦鎮父子嶺村,位於浙江省的最北端,104國道蘇浙交界處,東臨太湖,三面環山。全村420戶,1585人,黨員72名。改革開放以來,父子嶺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農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1991年,該村的農村總產值僅2.36萬元,人均收入1600元;到了2000年,該村的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98億元,人均收入8500元,平均以3年翻一番的速度持續高速發展。

基本信息

簡介

父子嶺村位於長興縣最北部,距縣城18公里。北與江蘇宜興市交界,江、浙兩省界牌立於嶺脊。據清《長興縣誌》記載:屬安化區第九圖四十一莊。1950年後屬鼎新鄉十一村,1956年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為大隊,1983年改為村,屬鼎甲橋鄉;1992年屬夾浦鎮轄斯圻、父子嶺、迭樓灣、響水澗、上埠、楊家瀆6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斯圻。斯圻為長興三圻三城之一,圻為春秋吳王屯戌水軍之地,與吳城聯。到明代成為太湖泊舟的港灣,人煙稠密。迭樓灣系軍事要地,1923年9月,江蘇軍閥齊燮元與浙江軍閥盧永祥戰於此。1992年有423戶、1452人,其中勞動力986人,從事工業和第三產業413人。

工業

父子嶺村父子嶺村的升旗儀式
1983年前,企業僅有1隻耐火窯,集體經濟收入1.6萬元,人均收入280元。1984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後,黨支部在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同時,留下2000畝山作為統管山,辦起兩個林場和金鋼砂廠、陶土廠、小耐火廠等。但因產品老、規模小、效益差,黨支部決定依靠科技興村,抓住機遇,突破傳統辦廠。1986年,一種新型耐火材料--瀝青鎂碳磚剛問世,支部書記劉阿苟和村委會主任王柏成立即到湖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地聯繫,1988年終於從上海鋼鐵一廠引進技術,創辦了當時全省唯一生產瀝青鎂碳磚的長興鎂質材料廠,投資180萬元建成一條年產3000噸的生產線。但主要原材料石墨一直沒有著落,劉阿苟即趕到東北一家石墨廠,他白天幫他們幹活,晚上和他們交涉,磨了20多天,終於感動對方,一下子弄到500噸。劉阿苟常年在外顧不上家,自家一年損失好幾千;廠辦公室主任趙雲祥跑石墨,穿夏衣出門到寒冬臘月回家;基建缺少資金,王柏成便把家中積蓄萬餘元無息借給廠。鎂質材料廠10月投產,當年即獲利幾十萬元。1989年不僅收回全部投資,還淨獲利120萬元。

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50萬元,利潤156萬元,人均收入1320元,一下子名列全縣前茅。1990年3月投資55萬元新開發鋁鎂碳鋼包磚,填補了省內空白,7月投產後,產品銷往中國29家冶煉廠,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是年實現產值1200萬元,利潤200萬元。1991年,新建廠房18000平方米。同年被省民政廳命名為骨幹企業,11月,《浙江日報》公布為全省效益最佳企業。承包廠長趙順先按契約可拿12萬元超產獎,可他硬是把11萬元交給了廠里和村里;談衛平等幾位黨員、廠供銷業務員也紛紛要求降低獎金。村幹部多年沒有節假日,全年只休息一天半,而收入與職工最高工資一樣。黨員沈如金原在家辦織機,年收入幾萬元,但當村里需要他辦廠時,二話沒說,關掉織機,一年為村創利3.6萬元,而自己報酬僅2000元。1992年,村里又投資550萬元,擴大鎂質材料廠生產規模,與北京鋼鐵研究總院聯姻生產高強度節能型真空油浸鎂碳磚,又填補了省內空白。9月投產以來,產品銷往中國大中型鋼廠。全村兩家企業依靠科技,先後開發4隻新產品,累計創產值1億多元,創稅利1000多萬元,產品都通過省級鑑定,其中瀝青鎂碳磚獲中國星火計畫成果展覽會金獎、湖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鎂質材料廠連續年被評為縣先進集體,獲省星火先進集體三等獎,被冶金部列為中國生產鎂碳磚的專業廠家之一。

村耐火廠1992年銷售收入1348萬元,比上年增長100.9%;創稅利246。12萬元,比上年增長200。3%,被評為縣跳躍式發展重獎企業、湖州經濟效益顯著企業。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8986萬元,擁有集體固定資產1050萬元。

農業

父子嶺村地處太湖灣畔,濱湖負山,風景秀麗,104國道縱貫南北。由於太湖水體溫度調節,年平均氣溫16℃,無霜期265天,氣候宜人。使特產楊梅,李、茶葉歷史悠久,聞名蘇南,為長興縣內重點產區。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太湖,曾於父子嶺避風。時值楊梅成熟季節,乾隆嘗了斯圻碩大無刺、酸甜可口的楊梅後滿口稱讚,從此名聲大震。至今父子嶺村常年約產楊梅70噸。

福利

父子嶺村走進父子嶺村的陳時龍
工業發展後,使農業基礎更加穩定。全村實行雙田制,32戶承包了320畝田,負責全村30萬斤國家糧食任務。1989年新開發了50畝桔園、200畝楊梅、300畝茶園等。每畝農田村里補助75元,1990年又增補30元,投資6萬多元改造了低壓線和機耕路,投資1萬多元購買收割機和開溝機,投資20萬元用於太湖圍堤和環山溝建設,農業生產平均每年村里投入3.7萬元,1992年全村完成工農業總產值9151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65萬元,人均收入2100元。

父子嶺村戶戶用上了自來水,32名殘疾人安排進了廠。投資40多萬元建起了全縣最漂亮的國小,全村學齡兒童免費上完國小,每人發春、夏二套校服。黨支部捨得花錢培訓科技人員,有18名黨員成為技術骨幹,200多名村民分別學到了農業、林業、園藝、茶葉、耐火工藝等科技知識和管理知識,全村已擁有一支過得硬的科技隊伍。為改善投資環境,村里化50多萬元建造了現代化辦公大樓,投資9萬元建造6條道路,用1萬元興辦黨支部活動室。村里還成立了老年協會,平均每年照顧老、弱、病、殘村民3000元,平均每年用於誤工補貼7000元,基本上家家造了新樓房,全村有60多輛機車,戶戶都有現代化家俱和家用電器,村民萬元存款較為普遍,集體還購買了兩輛小轎車,建成了村總機室,安裝了電話。自1988年以來,村黨支部先後被評為省、市、縣先進基層黨組織,同時被評為市、縣文明村。父子嶺村的黨員、幹部以自身的奉獻吃苦精神,贏得了巨大的凝聚力,帶領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評價

國家文明村創建是各項工作的有力支撐。國家文明村工作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幅射力強、影響力大,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嚴格要求和較高標準,在各項工作開展中,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文明村。同時,她也成為工作的領頭羊和橋樑,各項工作圍繞國家文明村鎮創建,和諧互動,共同推進。人們把目標瞄準“國家文明村”,就是要推動各項工作開展,達到全面進步,所以國家文明村創建對我村說是各項工作的有力支撐,是開展工作的抓手,是必須做好的工作。

通過創建能有力推動各項工作。創建工作是虛實結合的工作,國家文明村鎮的創建可以與項目推進、為民辦實事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相互促進、相互推動,花小錢辦大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國家文明村鎮的創建,有利於人們廣大黨員幹部鬥志昂揚地開展下一步工作,提高工作熱情,增強戰鬥信心和凝聚力。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