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鎮

龍虎山鎮

龍虎山鎮,貴溪市轄鎮。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53年置魚塘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0年更名,建龍虎山鎮。位於市境西南部,上清溪中游。鎮府駐張家,距市區30公里。面積80平方公里,人口0.8萬。鷹廈鐵路縱穿東境,設肖家站,206國道經西部。轄魚塘、龔店、舒家、西源、龍虎5個村委會。上清溪流貫西境。鄉鎮企業有釀酒、飲料、醬油、磚瓦等廠。農業主產水稻,盛產板栗。有水岩、仙岩。春秋戰國崖墓群、龍虎山、觀音頂、雲錦石等景點。

基本信息

龍虎山鎮龍虎山鎮
龍虎山鎮,貴溪市轄鎮。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53年置魚塘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0年更名,建龍虎山鎮。位於市境西南部,上清溪中游。鎮府駐張家,距市區30公里。面積80平方公里,人口0.8萬。鷹廈鐵路縱穿東境,設肖家站,206國道經西部。轄魚塘、龔店、舒家、西源、龍虎5個村委會。上清溪流貫西境。鄉鎮企業有釀酒、飲料、醬油、磚瓦等廠。農業主產水稻,盛產板栗。有水岩、仙岩。春秋戰國崖墓群、龍虎山、觀音頂、雲錦石等景點。

概述

龍虎山鎮龍虎山鎮茶山
龍虎山鎮原名魚塘鄉,1990年經省政府批准撤鄉改鎮,列名為龍虎山鎮。該鎮位於鷹潭市西南16公里處,土地面積90平方公里,人口1.02萬人,下轄6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

龍虎山鎮地處龍虎山核心景區,距離鷹潭16公里,現有人口1.1萬,面積90餘平方公里,下轄6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龍虎山鎮交通便捷、發達,206國道橫貫其境,北有龔資線、南有圩桂(聖景)公路、東有鷹廈鐵路。通訊完善,水中設施齊全。龍虎山鎮物華天寶、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山林覆蓋面積6.6萬畝,境內水晶石黑曜岩有很大開採價值,礦泉水是該鎮另一大資源,山地多以紅黃壤為主,適宜果業開發,現全鎮已開發果園面積5000餘畝。

龍虎山鎮是一座新興旅遊城鎮,通過努力,集鎮規劃建設初具規模,旅遊設施日漸完善,以旅遊為發展中心的第三產業如雨後春筍,蒸蒸日上,龍虎山風光秀麗,山光水色融為一體,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每年吸引大量遊客觀光旅遊,年接待國內外遊客近30萬人次。

歷史

龍虎山鎮龍虎山鎮金龍峰
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發祥地,為中國道教二十九個福地之一。祖天師張道陵,早年在龍虎山下結廬煉丹,潛心學習“黃老之道”,研究《道德經》,感太上授《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諸呂經纂,創立了道教,外以神明符咒,內用醫藥之術為人治病消災,從此,道教深入人心,廣播天下。山腳下坐有著名的“正一觀”,觀後有煉丹岩,前臨深淵,乃正一道祖庭的象徵,傳說是第四代天師張盛,自四川回龍虎山“永宣祖教”,為祭祀祖天師而建的廟宇,每歲三元日登壇傳道,廣度弟子,是為龍虎宗,歷經1900餘年,自古就有“晝夜長明羽人國,春秋不老藥仙官”之美譽。龍虎山道教非常重視養生,強調自我鍛鍊,重視精神的作用,包含有精神療法和心理療法的道理,所以道教中名醫很多,長壽之人多,故有“名醫多羽客,壽星出道家”之說。

龍虎山鎮以其“溯道教之源,攬離江之勝,探崖墓之奇”而名聞天下,境域有70餘處春秋戰國時期懸棺組成的大型崖墓群,其中最大的棺木全長3.94米,通高1.22米,棺壁厚8-16厘米。崖墓的主人多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古越族人,把房屋建於山邊或山腰,駕竹木為屋,講究在二樓建有走廊,1989年由同濟大學教授陸敬嚴和他的“中國懸棺研究”課題組提出的繩吊法,揭開了古越族人如何運懸棺進洞之謎,具體操作是由人從後山上到山頂,在山上固定原始的滑輪,將繩索繞過滑輪通到山下,山下由船載棺木到頂定洞口下方,後用繩索將棺木吊入洞中。

龍虎山還有著博大的儒教文化,最為代表的為“百世大儒”陸九淵,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陸九淵應門人彭世昌的邀請到龍虎山遊覽,見此地“陵高而邃,林茂而泉清”,便在此結廬講學,創辦象山精舍,陸九洲以理學為最,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陸九淵的陸學又稱“心學”,他提出“心即理”,認為“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主張學以致用,以精熟為貴,以意旨為的。

龍虎山鎮可謂三教齊全,境內各執一方,在距龍虎山仙水岩西北三公里處,有一馬祖岩,其初名為立馬岩,後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在此傳授禪經,遂改為馬祖岩,自古以來馬祖岩集佛、儒於一體,是江南佛、儒文化的一個中心點,當時全國眾多名山寺院的高僧雲集於此,聆聽馬祖道一傳禪授經,主張“自心是佛”、“凡所見色、即是見心”的禪理,後形成“洪州宗”派系,將禪學與中國文化融合。

現今的龍虎山人,隨著時代的變遷,改革的深化,正以飽滿的精神,熱誠的態度,迎接著每一天,他們思新求變,以思想創新、體制創新、工作方法創新為源泉,以百倍的氣魄、勇於開拓的精神謀求發展,做到誠信第一、服務齊進,共同發展的目的,智慧的龍虎山人正以勤勞的雙手編織著美好龍虎山。

名稱來歷

龍虎山鎮前身為魚塘鄉,90年改為龍虎山鎮,以境內龍虎山命名。龍虎山原名雲錦山,據《龍虎山志》記載,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與弟子游淮入鄱陽,於永元初(公元89年)至貴溪雲錦山,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山因此名”。

自然特徵

龍虎山鎮龍虎山鎮漁民捕魚

該鎮地處丘陵地帶,地勢由東南向北傾斜,滬溪河由東南向西北流經境內中部。年平均氣溫17.9℃,無霜期257天,年降雨量1860.7毫升。

耕地大部分分布在滬溪河兩岸、分屬紅壤及沖積沙壤,礦藏有珍珠岩、水晶岩、黑耀岩金礦等。

交通

206國道從西至東貫穿全鎮,省道龔資線自北至南穿越全鎮,鷹廈鐵路貫穿全境,縣道洪豪公路、嚴華公路起源於該鎮,境內旅遊公路四通八達。

農業

該鎮農業經濟發展迅速。撤鄉改鎮前,農業以糧食作物為主,占農業生產面積的98%,農業結構單一,效益低,自改為龍虎山鎮,尤其是劃歸龍虎山風景旅遊區管轄以來,憑藉旅遊優勢,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現已初步形成早熟蓮藕基地。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茶葉基地、板栗生產基地,觀光農業項目已正式啟動,有望成為農業經濟的又一支柱。

旅遊景點

龍虎山鎮龍虎山鎮象鼻山
龍虎山景區有99峰、24岩、108個景物,景觀面積達200平方公里左右,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規模宏大的崖墓群構成了龍虎山風景旅遊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三絕”。龍虎山由紅色砂礫岩構成,形成了赤壁丹崖的“丹霞地貌”,福建的武夷山廣東丹霞山也屬這種地貌。明淨秀美的瀘溪河從山中流過,如一條玉帶由南向北把上清宮、龍虎山、仙水岩等旅遊景點串連在一線上,從上清古鎮乘竹筏順瀘溪河而下的20里山水景色宛若仙境,令人流連忘返。

無蚊村

座落於景區滬溪河東畔,是龍虎山景區黃金線路上的一顆明珠,以村內無蚊子而聞名,號稱“中國無蚊村”,無蚊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占地面積50畝,是觀光、旅遊、避暑、休閒的好去處。

仙女岩

舉世無雙的天下絕景——仙女岩。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龍虎山的自然景觀仙女岩,卻是華夏惟一、域外無雙的奇中之奇!這一絕景,深藏於瀘溪河畔的曲徑幽處,坐南朝北,數十丈高,其形態逼真,自然和平,毫不忸怩作態,被稱為“大地之母、萬靈之源”。這一絕景集高貴與平易於一表,兼巧俏與敦厚於一身,踞萬仞之上、俯億兆生靈。山有絕景當為名山。龍虎山擁有此景而聞名,仙女岩又飽蘸著龍虎山文化更平添了濃濃仙氣。

天門山

綠色醉人的生態王國——天門山。天門山生態遊覽區位於上清古鎮的東南5公里處,是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峰巒連綿,瀑布疊飛,綠樹婆娑,珍禽歡歌,環境幽靜,天人合一。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造就了她茂密的森林和繁多的物種,其中許多是國家一級、二級和省級保護動植物。人類生活源於森林,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是現代人所嚮往並且是旅遊的最高境界。天門山就是這樣一個綠色醉人的生態王國。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貴溪上清鎮東端。該宮始建於東漢,原為張道陵修道之所,名曰天師草堂。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改天師草堂為傳篆壇。

唐會昌年間(841年-846年),改名為零點仙觀。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敕改上清觀。正和三年(1118年),名為上清正一宮,簡稱上清宮。這裡是歷代張天師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祀奉道教教祖太上老君之地。唐代開始修建殿宇,後經宋、元、明、清歷代修茸擴建,形成規模巨大的上清宮。

有福地門、九曲巷、下馬亭、午朝門、鐘樓、龍虎仙峰、玉門殿、東隱院及元、明石刻等珍品。東隱院在上清宮院內東側,是龍虎山上清宮的一座著名道院,創建於南宋寧宗年間(1195-1224年)。元代初期,因該院道士張留孫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特殊禮遇,東隱院亦聲名大振。

現東隱院為明代建築,有門屋一間,正廳三間,左右四間,後廳三間,左右房各一間。院牆外設有“善惡分界”和“神樹將軍”等古蹟。

天師府

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和祀神的處所,占地5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築群,座落於上清古鎮中部,北靠西華山,南對琵琶峰,門臨瀘溪河,依山帶水,氣勢恢宏。府內豫樟蔽日,鳥栖樹頂,環境清幽,恰似仙境。作為道教領袖的私第園林,在中國絕無僅有。

象鼻山

象鼻山位於瀘溪河東側,與清澈見底的河水並駕齊驅,形成龍虎山水陸聯游的最佳線路。這裡一座形象逼真、巨大無比的天然石象立於山中,碩大的象鼻似乎從天而降,又深深扎入大地之中,惟妙惟肖、靈性暗蘊,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神象”。象鼻山遊覽區是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重要組成部分。區內峰崖崔嵬,紅流奔騰,赤壁四立,綠樹上覆,騰蘿倒掛,瀑布斜飛,極具奇、險、秀、美、幽之景觀特點和千姿百態的造型特徵,是難得的一處丹霞地貌的景觀集錦和科考、休閒之地。

正一觀

魯訊先生說得好: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而中國道教的發祥地就在龍虎山麓的正一觀原址。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率弟子入雲錦山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雲錦山便由此而改名為“龍虎山”。第四代天師張盛回龍虎山,為祭祀祖天師而興建起“祖天師廟”,每逢三元節,登壇傳錄,各地學道者紛至沓來,形成了“晝夜長明羽人國”的繁華景象。桑海滄田,“天師廟”也幾經修葺,名稱也多次更改,明嘉靖時改為“正一觀”至今。現在的“正一觀”,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築風格重建,並吸收了明、清時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藝術特點,整個建築灰瓦白牆,古樸典雅,氣勢雄偉,仙骨傲然。

仙人城

仙人城素稱仙岩,為一座巨峰,東鄰瀘溪河,遠遠望去,四面陡峭。山上到處洞穴中通,石竇如井,茂林修竹,雲蒸霞蔚。此山之所以叫仙人城,是因為它自古就是“仙人”所居。魏晉時,第四代天師張盛就在此山之頂修建廟宇,即今日“兜率宮”,塑老子神像,以誦老子功德。宋熙寧年間,寶月禪師自浦城來此建寺,香火興旺,2002年4月,在仙岩之巔發掘出的曠世文物——七層“靈函”,就刻有“寶月行源,心記淨空”的字樣,唐代大詩人顧況的《安仁港口望仙人城》,把仙人城描寫的仙氣縹紗,令人神往。現在,橫跨絕壁的仙風橋和環山游步道已全面貫通,登臨絕頂,龍虎山九十九峰龍騰虎躍之雄峻盡收眼底,恰似“千尺雲崖上,仙城白蓮開;徘徊凌絕頂,好景勝蓬萊”。

仙水岩

仙水岩是龍虎山六大景區之核心,碧水丹山的山水文化、華夏一絕的崖墓文化和久遠純樸的古越民俗文化渾然一體,使她成為國內獨一無二的高品位景區。這裡“一條澗水琉璃合,萬疊雲山紫翠堆”,山因水活,水因山媚。四季有佳景、四時不相同。春遊,水青山黛、艷陽融融,岩峰若明若暗、水波或皺或舒;夏遊,清溪流翡翠、山蔭草木香;秋遊,錦崖如屏、倒影斑斕,紅樹迎霜、落英繽紛;冬遊,銀蛇飛舞、澄江似練,萬千鷺鷥繞岩盤鏇,好象在與遊人共迎新春。

上清鎮

上清鎮位於鷹潭南面25公里處,鎮上的街道弄巷至今依然保留著古代建築的格局,尤其是沿瀘溪河畔的十多個碼頭,寬厚堅實的麻石砌成的台階,被一代代人的腳力踩得溜光,它用為歷史的見證,昭示著上清鎮悠久而古老的歷史。

上清鎮歷經千年,地名也曾幾易。唐、五代時,這裡叫雄石鎮。南宋教育家、哲學家陸九淵在應天精舍講學時,曾為雄石鎮石貼撰寫過跋。近兩里長的街道叫沂陽市,因唐末倪亞曾在雄石鎮任過鎮遏使而得名。宋元時期稱上清鎮,明初稱沂陽市,明末又改稱上清鎮。

古色古香的上清鎮,有歷代遺留下來的眾多古民居,以明清為主的民居群,高高的馬頭牆,別致的門第,鵝石古道,方磚畏就的廳堂,通光天井,石雕窗花,古韻依舊,使人感受到古建築工藝的高超。沿瀘溪河近兩里長的民居形成了江南建築的特色-----吊腳樓。這種建築是木柱豎在河旁之上,上為廳堂、住房,下為廚房。晚上睡在樓上,望窗外明月,聽潺潺河水,確實富有“蘇州人家盡枕河”的詩情畫意。白天憑欄遠眺,群峰連綿,村舍相望,山嶺涼亭、車馬行人盡收眼底。古鎮市景繁榮,明清時招徠了不少徽州、樟樹人來此定居經商,合古鎮原有的張、蔡、李、魯四大姓四五百口人猛增到上千戶人家。

千年來古鎮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留下了唐末鎮遏使倪亞、南宋“象山書院”創始人陸九淵、“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元代畫家方從義、明代嘉靖時首輔夏言、明代偉大旅行家徐霞客的足跡,更為施耐庵《水滸傳》扣人心弦、氣勢磅礴的第一回提供了材料。正是這些名人,為古鎮留下了不朽的齊心記載,給古鎮增添了永不磨來的歷史光彩。

旅遊注意事項

為了您的安全請特別注意鞋的選擇。

龍虎山距南昌機場為120公里。景德鎮羅家機場150公里,距安徽黃山機場205公里,距福建武夷山機場116公里。南昌機場到鷹潭可乘快客空調汽車,每50分鐘一班,早班5:50。龍虎山主要以船筏飄流為主,水上遊覽在4-10月份為最佳。旱路景點一年四季皆宜。春天去龍虎山采青,夏季消暑納涼,秋觀田野金輝,冬天觀龍虎山雪景別一番情趣。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