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少鎮

黎少鎮

黎少鎮,隸屬於廣東省羅定市,位於羅定市中西部,東接素龍街道、生江鎮,南與連州鎮相鄰,西連泗綸鎮,北與榃濱鎮接壤,總面積134.2平方公里,2014年末總人口61701人,轄19個村(社區),鎮政府駐地黎少圩,距羅城街道13公里,鎮境屬羅定紅盆西段丘陵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農林特產有桂皮、桂油、松脂、上石粉等。省道荔珠線由東向西橫貫鎮境。2014年,全鎮工業生產總值40674萬元,比2013年增加了11827萬元,增幅為41%。 2003年12月24日,黎少鎮獲廣東省“文明鎮”稱號。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至明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屬瀧水縣地。

明萬曆五年至清末隸屬羅定州管轄。

民國時期屬羅定縣第四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屬羅定縣第六區。

1958年9月成立黎少人民公社。

1983年8月撤銷公社設立區。

1987年3月撤銷區,建立黎少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黎少鎮地處羅定市中西部,中心區位於東經110°28′,北緯22°43′。東與素龍街道、生江鎮相鄰,南靠連州鎮,西接泗綸鎮,北同榃濱鎮、附城街道接壤。全鎮總面積134.2平方公里(其中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岑溪市筋竹鎮黃凌村六局坑自然村有飛地2.03公頃,由松木油二自然村胡洪標等15戶耕作)。距羅定市區13公里。

地形

全鎮以丘陵地帶為主,屬羅定紅盆西段丘陵地區,山坡低平。

氣候

全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降水量約1445毫米,無霜期359天。

水文

泗綸河(俗稱三都河)流經鎮境,在榃濮與生江河(俗稱二都河)交匯。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2008年,全鎮有耕地50405畝,其中水旱田25425畝。

水資源:2007年底,全鎮有小(Ⅰ)型、小(Ⅱ)型水庫7座,水庫儲水量646萬立方米。

行政區劃

2014年,黎少鎮轄黎少、寨坪、田心、里塘、榃濮、麗芝、泗片、大塘、園珠、隆久、榃澤逕、三家店、橫崗、大陂、赤嶺、松木、黃沙口、坡塘18個村和黎少社區,388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地黎少圩。

人口民族

2008年年底,全鎮總人口57473人,出生率10.54‰,死亡率5.03‰,自然增長率5.51‰,男女比例為110∶100,農業人口50018人,非農業人口7544人,勞動力(從業人員)25980人。 2014年末全鎮總人口61701人,全鎮出生470人,出生率10.78‰,自然增長率5.20‰。 全鎮人口主要為漢族,少數民族多為婚配和工作調入。

經濟概況

綜述

200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為33265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為26845萬元,工業總產值為6420萬元。2008年,全鎮財政收入為765萬元。2003-2008年,全鎮引資新辦了選礦廠、電子廠、林產化工廠、紡織製衣廠、膠粒廠、加油站等企業45家,其中規模企業4家,年均新增產值3050萬元,新增稅收65萬元,提供就業崗位455個。

2013年12月止,全鎮工業總產值34847萬元,比2012年增長42%;工業銷售產值33092萬元,比2012年增長41%;第三產業總產值3691萬元,比2012年增長61.1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900萬元,比2012年增長41%。2013年,全鎮完成33家企業升級,其中工業企業23家,商貿服務類企業10家。

2014年,全鎮工業生產總值40674萬元,比2013年增加了11827萬元,增幅為41%;農業總產值為43045萬元,比2013年增加了4441萬元,增幅為11.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300萬元,比2013年增加了5300萬元,增幅為44.2%。

第一產業

羅定市黎少鎮-漫山桂林 羅定市黎少鎮-漫山桂林

黎少鎮是以“三高”農業為主的農業大鎮。2008年,全鎮以播植水稻為主。盛產花生、木薯、蠶繭和各種水果。2008年,糧食總產量為15618噸。林業特產有肉桂、桂皮、桂油、松脂、上石粉等。

2013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達45093萬畝,糧食產量達17198噸;荔枝、龍眼、沙糖桔為主的水果產品產量達8721噸,肉桂種植5.5萬畝,蠶桑種植4782畝,蔬菜播種面積1356畝,牲豬飼養量3.5萬頭,三黃雞飼養量250萬隻。全鎮農業總產值38742萬元,比2012年增長8%;2013年人均收入為9116.5元,比2012年的8109元增加1007.6元,增幅達12.4%。

2014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39447畝,糧食產量達16186噸。已形成肉桂、蠶桑、花生、松脂、水果五大農業生產基地,黃沙口、赤嶺兩個村還羅定市評為“羅定市肉桂生產基地”。全年農業總產值為43045萬元,比2013年增加了4441萬元,增幅為11.5%。

第二產業

2007年,黎少鎮工業總產值為10800萬元,全鎮村級企業以資源型為主,有桂油加工廠、石場、果場,抽沙場、酒廠、造紙廠等近100家。全鎮民營企業有選礦廠、林產化工廠、股份紅磚廠、針織廠、編織廠、桂皮加工廠等200多家,鎮規劃發展電子或其他新興環保型工業的“榃濮工業園”座落在荔珠線新榃濮大橋西側,距羅城5公里。 2008年,全鎮有選礦廠、桂皮加工廠、桂油加工廠、針織廠、林產化工廠、電子加工廠、木器加工廠等企業350多家。全年全鎮工業總產值為6420萬元。 2013年,全鎮工業總產值34847萬元,比2012年增長42%;工業銷售產值33092萬元,比2012年增長41%。

第三產業

2008年,全鎮有黎少、橫崗、榃濮三個集貿圩市,商鋪共395家,商鋪面積8800多平方米。 2013年,全鎮第三產業總產值3691萬元,比2012年增長61.18%。

交通

省道荔殊線連貫黎少鎮8個村,經黎少鎮境17公里,屬二級水泥道路,路基寬12米,水泥路面9米,已全線竣工通車,新舊荔殊線黎少圩鎮路段的過境公路有兩條四車道,總長近6公里的主街。全鎮19個村(社區),基本實現了水泥道路硬底化。 2014年,全鎮共投入資金448萬元建設三家店、黃沙口、大陂、隆久、赤嶺、大塘、榃濮等7個村硬底化村道16公里。

社會事業

鎮村建設

2004-2008年,全鎮共創建生態文明村27個。全鎮示範村有農戶1250戶,人口5205人;硬底化道路19843米,排污水渠18.09公里,污水處理池39個,垃圾池31個,垃圾處理率達100%,綠化率達60%。2008年年底,全鎮有榃濮、隆久、三家店、橫崗、黎少等中心村7個,總面積1.7平方公里。 2014年,全鎮有垃圾中轉站1座、垃圾屋37個、垃圾收集點285個,省道、縣道沿線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率達100%。全年共完成沼氣池建設9座。

基礎設施

水電:2008年,全鎮有水電站7個,35千伏變電站1個;水電總裝機容量790千瓦,年均發電量270萬千瓦時,其中當年建成的黎少洪輝水電站裝機容量165千瓦,年發電量100萬千瓦時。全鎮388個自然村村村通電。有日供水量2000噸的自來水廠1間,供水總管長25公里。
飲水:2005年12月8日,投資75萬元對圩鎮飲水管道進行改建擴容。2008年8月,投資480萬元的泗片大塘飲水工程動工興建,工程鋪設主管長約7000米。
通信網路:鎮內設有電信支局、郵政支局及移動通信辦事機構,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信號覆蓋全鎮。2008年年底,圩鎮87.5%、農村69%的家庭安裝了固定電話,行動電話數量超過固定電話,網際網路用戶671戶。電信支局有在崗職工6人,郵政支局有在崗職工10人。

教育

2008年,全鎮有學校25所,其中中學2所,完全國小20所,在校學生7724人,教職工456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287人)。全鎮校舍全部樓房化。全鎮有幼稚園3所,占地面積共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3900平方米。2008年末,有在園幼兒280人,教師12人。

文化

黎少鎮文化中心大樓 黎少鎮文化中心大樓

黎少鎮文化中心大樓高三層,建築面積900多平方米,附設活動場地1000多平方米,總投資75萬元。內有影視廳、農村幹部實用技術培訓廳、圖書閱覽室(內有藏書1.2萬冊)、文娛室、黨員活動室、少年活動室、卡拉OK室,老人健身活動場、書報廊等。全鎮19個村(社區)均有文化室和圖書閱覽室、黨員活動室。2003年,黎少鎮文化科技中心被雲浮市評為鎮級“十佳文化中心”。2005年9月22日,黎少鎮被廣東作家協會授予“廣東省鎮級文學創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04年6月,田心村婦女李勇堅創作的長篇小說《瀧江情結》由中國戲劇出版社正式出版,全書20多萬字,共九章。2007年3月,以黎少居委、大塘、榃芳垌為試點建設農家書屋。2008年末,全鎮農家書屋藏書5000多冊。2003年12月,承辦羅定市第二屆西片鄉鎮文藝匯演晚會並獲優秀組織獎,參演節目獲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創作獎1個。2008年12月,承辦羅定市第七屆西片鄉鎮文藝匯演晚會並獲優秀組織獎,參演節目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

體育

黎少鎮每年春節都舉辦各類體育活動:籃球賽、桌球賽、象棋比賽等。2003-2008年,共舉辦23場籃球賽,19場桌球賽,18場象棋比賽。

衛生

2008年,全鎮共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站19個,鄉村醫生65名。黎少中心衛生院位於黎少圩。占地面積6116平方米,建築面積4203平方米。2008年年底,有醫務人員48人,其中主治醫師2人,醫師18人,護士15人。內設門診部、留醫部,開設內科、外科、五官科、兒科、急診科、婦科、骨科、中醫科、中醫肝病科和防疫科等。

2008年,全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43382人,覆蓋率99.3%。至2008年末,全鎮共有467名居民參加城鎮合作醫療,占城鎮居民人數的27.73%。 2014年,全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53806人,保費收繳322.83萬元。

風景名勝

梁家莊園 梁家莊園

榃濮梁家莊園坐落於榃濮村,距羅城6公里,建於清末民 初。莊園占地面積6.6萬平方米,原有26座大屋,6座炮樓,現存其中最大的大屋1座,俗稱“九座屋”。“九座屋”面積7465平方米,坐北向南,由東往西三座,由南往北三座,一氣呵成,混為一體。每座各有天井,典型四合院結構,風火式山牆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雕樑畫棟。“文革”時,風火式山牆及炮樓被拆低,屋脊灰塑被破壞,但整個莊園建築保存較好。

梁家莊園的建築為風火式山牆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面積7465平方米,分三個大門,大門間有兩個小門,以通巷將縱列廳房隔開,中以兩條橫巷連在一起。兩側還各有一排廂房。大屋門前為長100餘米、寬10餘米、高3米的高台地坪。離河岸40米,河岸砌有碼頭。北邊為一座大糧倉、曬場、炮樓等。糧倉設有門樓,有石台階直通河邊碼頭。莊園內所有道路均用石板鋪砌,就連屋內的排水渠、道口的建設也十分講究。

圓珠萃廬大屋 圓珠萃廬大屋

黎少鎮民國時期的大宅以麗芝三慶堂和圓珠萃廬最具特色。其中圓珠萃廬為越南華僑於1937年建造,一式水磨青磚,建築捎帶法式風格,大天井內有仿石磚柱迴廊。

雲浮行政區劃百科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西雲浮市部,西江南岸。總面積7779平方千米。總人口261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雲城區,郵編:527300。
五豐村
圍頭村
旺水村
衛星村
灣邊村
望天村
五龍村
碗窯村
圍底鎮
旺沖村
泰安村
桐油村
潭北村
棠棣村
塘沖村
塘屋村
塔腳村
通門鎮
太平鎮
潭陽村
棠梨村
鐵場村
天堂鎮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羅平鎮
羅平農場
龍灣鎮
龍甘村
葵洞村
金雞鎮
金田村
金灘村
逕心村
建城鎮
加益鎮
文崗村
五和村
烏龍村
旺洞村
灣中村
舊村
鏡坡村
金河村
江尾村
鏡西村
河背村
橫水村
會龍村
合江村
紅陽村
合河村
東一村
黃豆坪村
黃灣村
紅衛村
港口村
官坑村
思勞鎮
三合村
周村
振興社區
寨塘村
中圍村
鎮安村
竹圍村
中安村
腰古鎮
雲禮村
大地村
大窩村
大甲村
木林村
民強村
馬蘭村
馬路村
滿南村
龍慶村
南盛鎮
南山社區
南安村
南瑤村
高梘村
高嶺村
石牛村
石城鎮
石岩村
石坳村
石台村
石崗村
葵洞村
羅定市
龍鳳村
良官村
羅沙村
六馬村
燎原村
羅坪村
龍坪村
靈凡村
里午村
連城村
羅周圍村
羅溪村
馬塘村
馬崗社區
牧羊村
民安村
民福村
磨山村
木衝口村
滿塘鎮
木利村
木頭塘村
民樂村
松木村
石牌村
雙脈村
山田村
水擺村
思甲村
石龍村
羅平鎮
龍灣鎮
龍甘村
廟山村
馬安村
木坪村
水東村
上沙村
三坪村
宋桂鎮
司馬村
上台村
泗盆村
素龍村
泗盆村
上台村
司馬村
宋桂鎮
三坪村
上沙村
水東村
石巷村
十里村
沙沖村
石大村
水源村
石碑村
生江鎮
三和村
昇平村
三家店村
雙龍村
雙蓮村
雙東街道
合村
上賴村
沙口村
土門村
棠下村
太西村
水台鎮
四村
石底村
水塘村
雙鳳村
雙豆村
素龍街道
泗綸鎮
石淇灣村
梅竹村
木寨村
雲城街道
雲城區
永昌村
鬱南縣
雲安縣
永樂村
夜護村
雲龍村
雲浮市
永坑村
雲良村
楊村
新沖村
新朗村
新江村
西鎮村
新西村
西岸村
星光村
新樂村
逍遙村
許村
下沙村
新興縣
新城鎮
小洞村
西良村
新中村
新城村
西安村
新屋村
西水村
新星村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山河村
石咀村
稔村鎮
瑞平村
青桐村
前鋒村
千官鎮
清水村
慶豐村
平台鎮
平北村
東星村
大眾村
大社村
丁村
東南社區
杜村
都楊鎮
衝口村
洞心村
大雲村
大樂村
東成鎮
大朗村
東壩鎮
大灣鎮
大河村
都門村
大石村
大圍村
大未村
都近村
大旺塘村
大慶村
大林村
大方村
大方鎮
東北社區
澳塘村
矮嶺村
辦田村
步賀村
布坪村
步朗村
布馬村
古范村
古勇村
高峰村
高一村
高竹村
高朗村
古龍村
高二村
公安村
桂圩鎮
古田村
高峰街道
分界村
附城村
鳳西村
分界鎮
鳳凰村
豐盛村
駙台村
富強村
豐收村
富林鎮
芙蓉村
大平崗村
洞美村
大梘村
大台村
苹塘鎮
龐寨村
坡塘村
平西村
皮村
平山村
平南村
坪塘村
平垌村
蒲垌村
平沙村
彭山村
南充村
內東村
牛路村
農林村
南龍村
南洋村
逕口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