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灘鎮

連灘鎮

連灘鎮是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下轄鎮,是鬱南縣南部地區的商貿、文化中心,廣東省省級中心鎮。位於南江中游東岸,南與河口鎮接壤,西與歷洞鎮毗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雨量充沛。2011年,全鎮總面積95.1平方公里,其中鎮城區面積3.5平方公里。轄10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60005人。 連灘素有“鬱南僑鄉”之稱,僑屬和港澳同胞2萬多人。 2000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5年12月,被國家發改委批准為全國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及獲得省“文明鎮”和“省衛生先進鎮”稱號。 2014年1月15日被廣東省農業廳評為第一批廣東省名鎮並授予“廣東名鎮”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史載,連灘鎮歷史上自南北朝至隋末(420-618)曾為安遂縣治。

明代羅定州屬的晉康鄉巡檢司曾設於此。

明清時代屬西寧縣建康都盪村堡。

新中國成立初,名連灘行政村。

1953年改稱鄉。

1957年與連溪鄉合併稱連灘鎮。

1958年為東風人民公社的一個管理區。

1961年撤社改區。

1987年改為鄉鎮建制稱連灘鎮。

行政區劃

2011年,全鎮轄上橋村、天花塘村、平山村、望天村、連溪村、高梘村、思和村、西壩村、龍巖村、逍遙村和興盛社區、振興社區,共69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連灘鎮位於廣東省西部,南江中游西岸,東經111°43′,北緯22°55′,東與東壩鎮隔江相望,西接歷洞鎮,南靠宋桂鎮、河口鎮,北毗南江口鎮。連灘鎮地處鬱南縣東南部,南江河貫穿全境,歷史上是宋桂、東壩、河口、大灣、千官、大全、歷洞和雲安區的高村、白石等鎮以及羅定貨物流通的集散地。

地形地貌

連灘鎮東臨南江,全境屬丘陵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山峰有西面的大尖嶺,海拔361米,南有望君山,海拔472米。

河流

連灘鎮主要河流有南江,又稱南江河。由南向北沿鎮東邊向南江口流出,境內另有支流高梘河由西向東橫貫該鎮南部,逍遙河由西向東橫穿該鎮北部。

氣候

連灘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21.6℃,年均降雨量1355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連灘物產資源豐富,截止到2011年,有含鎂量極高、儲藏豐富的礦產白雲石;生物化石有文頭山的筆石,據考證距今約4億年歷史。

水能資源

截止到2011年,連灘鎮有幹流水電站4個,總裝機容量2.8萬千瓦,年發電量1.1億千瓦時以上,經鎮11萬伏輸變電站與省電網聯接。

人口民族

截止到2011年, 全鎮總人口60005人,非農戶口9340人,絕大多數為漢族。有眾多的華僑、居港、澳、台同胞,有“鬱南僑鄉”之稱。

經濟概況

綜述

2008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3.14億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13.36%;工農業總產值2.73億元,增長13.1%;其中工業總產值1.08億元,增長33.5%;農業總產值1.65億元,增長7.65%;一、二、三產業比例分別占36.49%、7.63%和55.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6億元,增長33.65%;農村人均收入5676.4元,增長9.87%;稅收收入775萬元。

第一產業

連灘鎮是雲浮市南江山區“三高”農業開發示範區的中心區,先後辦起萬畝優質水稻、萬畝林帶、千畝魚塘、千畝蔬菜、千畝肉桂以及鴕鳥場、蛋雞場、萬頭豬場等基地,並湧現一批有一定規模的種養專業村和專業戶。盛產松脂、木薯、龍眼、荔枝、芒果、薯類等農林產品。2011年,農業總產值1.60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26元。

第二產業

連灘鎮的工業基礎薄弱,工業企業有:石場、糧食加工、農機修理、松脂、木器製品、編織、五金家電裝配、機磚製造、石料製造、針織等。2011年,工業總產值2.685億元。

第三產業

全鎮個體私營資源型加工企業快速發展,商業、服務業、餐飲業、運輸業等第三產業興起。2011年,國、地稅收入1085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止到2011年,連灘鎮有完全中學1所,還有初級中學2所,國小27所,幼稚園4所。

醫療衛生

截止到2011年,連灘鎮有鬱南縣第二人民醫院1間,衛生站16所,醫護人員共150人。

文化設施

2001年連灘鎮有文化廣場1個、文化活動中心大樓1座、露天舞台1個、影劇院1座、工人俱樂部1幢、燈光球場3個。

水電配套

截止到2011年,全鎮實現電話交換程控化和傳輸數位化,自動、行動電話可直撥國內和世界各地;有日供水量1萬噸的自來水廠1座,能供30萬人飲用。

村鎮建設

連灘鎮發揮中心鎮的優勢和商貿集散中心效應,藉助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的優勢,搞好小城鎮建設。2005年12月,經國家和發改委批准列為“全國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截止到2011年,連灘鎮已建設雲浮市鎮級最大的文化廣場、省三級客運站、菩山機車專業市場、連東大橋和大昌商住區。新建和改建城鎮道路11.5千米,安裝街燈300盞,新增綠化面積1.2萬平方米。此外,對城區的髒、亂、差現象進行有效整治,加強市政設施的維護和管理,使小城鎮建設逐步向綠化、亮化、美化發展。

交通

連灘鎮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完善。1996年改道填平連溪河建設城中路,重新修編小城鎮建設規劃,城區面貌大為改觀。城區現有面積3.5平方千米,城區道路硬底化。交通主動脈省道德珠線硬底化公路貫通全鎮,北接“黃金水道”西江的南江口港並經西江大橋接321國道,南接羅定火車站及324國道,東西有廣梧高速G80連線鬱南縣城和雲浮市區,每天均有客車往返縣城、羅定、雲浮市雲城區、肇慶、廣州、珠海、中山、深圳、梧州、德慶等地。截止到2011年,全鎮已實現“村村通公路,公路硬底化”。

旅遊

景點

連灘鎮境內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文物古蹟有始建於宋朝,紀念“平南先鋒”楊文廣的文廣廟;祭祀明代廣東總兵張元勛,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張公廟;有“四奇靈庵”之稱,始建於清順治年間的天池古庵;有省著名古建築考古專家推崇備至,稱之為“廣東第一屋”或稱“清朝古堡”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光二大屋;有獨具嶺南風格,建築藝術突出,典型的粵西古民居建築代表的大夫第屋、朱氏大屋、瑞昌大屋、林氏宗祠、明清商業古街東勝街、維新路等歷史街區、民宅;有4億年歷史,已滅絕的古代海生群體生物化石——“筆石”。自然風光瑰麗多姿,有“山高龍過脊挨天”的天塘山天池勝景,有充滿南江特色的竹海銀灘。

光二大屋

光二大屋光二大屋

鬱南縣連灘鎮西壩村委石橋頭村,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古

民居建築—光二大屋,整座大屋呈四方形,外面還有一圈高大結實的圍牆,圍牆除了一個大閘門外,還有瞭望台,屋頂有鳳尾,照壁牆有鑊耳,瓦脊鑲嵌著各式各樣的圖案,檐下飾木雕的花草魚蟲,極富民族風格。光二大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己有200多年。因其建築規模宏大,占地面積達6667平方米,而且具有國內少見的防洪、防火、防盜功能,被有關古建築專家譽為“廣東第一屋”。著名建築考古學家,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吳慶洲教授考察後說:“雖然廣東潮州、梅州也有類似大圍屋,但其圍牆只能防火、防盜,而不能防洪,似光二大屋集防火、防盜、防洪功能於一體的大圍屋,在全中國也是極少的。”該屋創建者姓邱,名潤芳,別名光二,故稱為“光二大屋”。

2009年,光二大屋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張公廟

張公廟張公廟

張公廟位於連灘鎮的連灘中學右邊,始建於明代萬曆年

(1587年),廟宇經5次重修,最早的一次重修建於萬曆年二十七年(1599年),清朝也多次進行不同程度的修建和擴建。廟宇座西向東北,原是由內外建築物構成的建築群體。主要建築有前殿、正殿、四角亭、配殿和迴廊。前後院有戲台、炮台、六角亭、灰磚塑獅子和圍牆等附屬建築。廟宇向縱橫排列,前為前殿,中為四角亭,後為正殿,兩旁為配殿和迴廊。布局均衡對稱,平面呈方形。廟宇大門前設兩根花崗岩石柱承托下飾飛頭,上復以綠色琉璃瓦,正殿設六根格木圓柱承托重量,下有柱礎,尚有斗拱。柱子縱橫成行,排列規整,形成的明間,次間格外寬敞。畫棟雕梁,華麗堂皇。

1985年被列為鬱南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86年由港澳同胞及民眾捐資維修,逐步恢復原貌。

美食

連灘釀豆腐連灘釀豆腐

連灘特色風味雞仔米粉、釀豆腐

、大糠糍、印糍以及連灘鬥蟋蟀等享譽港澳地區及東南亞。

歷史文化

民間藝術

連灘民風淳樸,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傳統習俗更是源遠流長,多姿多彩,有武術、舞龍舞獅、山歌八音、工藝扎作、指畫、曲藝、人物扮飾、飄色造型等等。

是雲浮市唯一一個被評為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的鎮。

2001年興建起1萬平方米的張公廟文化旅遊廣場。民眾文化活躍,有曲藝、八音、舞龍舞獅、武術、紙紮工藝等活動。

1999年2月,被省文化廳命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山歌藝術)之鄉”。

2000年,被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山歌)”。

張公廟廟會

張公廟廟會張公廟廟會

張公廟位於鬱南縣連灘鎮,是為紀念明朝萬曆年抗倭將領、

廣東總兵張元勛而建的,至今已有400多年。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是張公廟廟會,雲浮、肇慶、廣西梧州等鄰近地區的民眾自發前來參拜祈禱,並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廟會主要內容有:參拜、燒香、燒炮、打蘸、唱山歌、演戲、傳統扮相巡遊、將軍出巡、八音朝賀等等。廟會盛期前來參與的信眾達十萬人之多。張公廟廟會保留了粵西地區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吉祥文化。是研究南江流域地區民眾世界觀和生活情況的重要根據,在雲浮市民俗研究中有較重要的作用。

連灘飄色

連灘飄色始於連灘張公廟“廟會”,引進年代不詳,是當地一項娛樂性較強的民間藝術,每年農曆正月二十的“廟會”,都有飄色助興。改革開放以來,連灘飄色得到發揚光大,多次應邀參加吳川、中山舉辦的飄色大賽,遠近聞名。

連灘山歌

連灘山歌連灘山歌

據《西寧縣誌》記載,連灘山歌始於明朝隆慶年間,

因源於鬱南縣連灘鎮而得名。主要流傳於兩廣鄰近農村。深受民間民眾喜愛,是民間民眾自娛自樂、抒發情感的民歌,是雲浮市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山歌。

連灘山歌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具有寓意深刻、形象鮮明、語言生動、句式精煉、富有韻味以及易懂易記,溝通感情的特點,是南江地區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的藝術結晶和歷史產物,是當地人民精神信仰的集中體現,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禾樓舞

禾樓舞禾樓舞

禾樓舞據傳源於鬱南縣連灘鎮,是古百越民族的一種

祭祀舞蹈。禾樓舞舞蹈動作原始、粗獷,跳舞者男扮女妝,身穿黑色衫裙,頭戴黑色涼帽,腰扎圍巾,腳穿麻鞋。領舞者分別手拿禾穗,邊唱禾樓歌邊擺身、搖手、踏足,向著東南西北方起舞。禾樓歌鏇律固定,曲調悠揚。

禾樓舞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禾樓舞對研究嶺南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作用。該舞已處於瀕危狀態。

連灘藝術節

連灘藝術節連灘藝術節

南江文化(連灘)藝術節,相傳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流傳清

朝,民國時期最盛。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日,張元勛誕辰是為節期,也稱“廟會”。張元勛曾經率部在連灘一帶平定“瑤亂”,當地人民為了緬懷他的業績建造張公廟,並以他的誕辰的農曆正月二十日為“廟會”,後來發展成為“廟節”和“藝術節”。藝術節從農曆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歷時六天。期間,有龍獅、電影、曲藝、歌舞等盛大的文藝晚會,在正月二十當天還舉行大型的、富有民間特色的節目表演及大巡遊活動,有禾樓舞及連灘飄色等。

連灘鎮從1991年起,連年於農曆正月十五至二十日期間舉辦民間藝術節,在繼承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努力創新,既做到“古為今用”,又體現民間藝術的時代特色。

雲浮行政區劃百科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西雲浮市部,西江南岸。總面積7779平方千米。總人口261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雲城區,郵編:527300。
五豐村
圍頭村
旺水村
衛星村
灣邊村
望天村
五龍村
碗窯村
圍底鎮
旺沖村
泰安村
桐油村
潭北村
棠棣村
塘沖村
塘屋村
塔腳村
通門鎮
太平鎮
潭陽村
棠梨村
鐵場村
天堂鎮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羅平鎮
羅平農場
龍灣鎮
龍甘村
葵洞村
金雞鎮
金田村
金灘村
逕心村
建城鎮
加益鎮
文崗村
五和村
烏龍村
旺洞村
灣中村
舊村
鏡坡村
金河村
江尾村
鏡西村
河背村
橫水村
會龍村
合江村
紅陽村
合河村
東一村
黃豆坪村
黃灣村
紅衛村
港口村
官坑村
思勞鎮
三合村
周村
振興社區
寨塘村
中圍村
鎮安村
竹圍村
中安村
腰古鎮
雲禮村
大地村
大窩村
大甲村
木林村
民強村
馬蘭村
馬路村
滿南村
龍慶村
南盛鎮
南山社區
南安村
南瑤村
高梘村
高嶺村
石牛村
石城鎮
石岩村
石坳村
石台村
石崗村
葵洞村
羅定市
龍鳳村
良官村
羅沙村
六馬村
燎原村
羅坪村
龍坪村
靈凡村
里午村
連城村
羅周圍村
羅溪村
馬塘村
馬崗社區
牧羊村
民安村
民福村
磨山村
木衝口村
滿塘鎮
木利村
木頭塘村
民樂村
松木村
石牌村
雙脈村
山田村
水擺村
思甲村
石龍村
羅平鎮
龍灣鎮
龍甘村
廟山村
馬安村
木坪村
水東村
上沙村
三坪村
宋桂鎮
司馬村
上台村
泗盆村
素龍村
泗盆村
上台村
司馬村
宋桂鎮
三坪村
上沙村
水東村
石巷村
十里村
沙沖村
石大村
水源村
石碑村
生江鎮
三和村
昇平村
三家店村
雙龍村
雙蓮村
雙東街道
合村
上賴村
沙口村
土門村
棠下村
太西村
水台鎮
四村
石底村
水塘村
雙鳳村
雙豆村
素龍街道
泗綸鎮
石淇灣村
梅竹村
木寨村
雲城街道
雲城區
永昌村
鬱南縣
雲安縣
永樂村
夜護村
雲龍村
雲浮市
永坑村
雲良村
楊村
新沖村
新朗村
新江村
西鎮村
新西村
西岸村
星光村
新樂村
逍遙村
許村
下沙村
新興縣
新城鎮
小洞村
西良村
新中村
新城村
西安村
新屋村
西水村
新星村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山河村
石咀村
稔村鎮
瑞平村
青桐村
前鋒村
千官鎮
清水村
慶豐村
平台鎮
平北村
東星村
大眾村
大社村
丁村
東南社區
杜村
都楊鎮
衝口村
洞心村
大雲村
大樂村
東成鎮
大朗村
東壩鎮
大灣鎮
大河村
都門村
大石村
大圍村
大未村
都近村
大旺塘村
大慶村
大林村
大方村
大方鎮
東北社區
澳塘村
矮嶺村
辦田村
步賀村
布坪村
步朗村
布馬村
古范村
古勇村
高峰村
高一村
高竹村
高朗村
古龍村
高二村
公安村
桂圩鎮
古田村
高峰街道
分界村
附城村
鳳西村
分界鎮
鳳凰村
豐盛村
駙台村
富強村
豐收村
富林鎮
芙蓉村
大平崗村
洞美村
大梘村
大台村
苹塘鎮
龐寨村
坡塘村
平西村
皮村
平山村
平南村
坪塘村
平垌村
蒲垌村
平沙村
彭山村
南充村
內東村
牛路村
農林村
南龍村
南洋村
逕口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