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東經104°32′—105°18′,北緯22°48′—23°33′之間。總面積2334平方公里,國境線長277公里,居住著漢、壯、苗、瑤、彝、傣、仡佬、蒙古等8種民族。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有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有亞熱帶和熱帶風景秀麗的自然風光。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位於雲南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東經104º33ˊ—105º18ˊ,北緯22º48ˊ—23º33ˊ,總面積2395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壯、苗、瑤、彝、蒙古、仡佬、八個民族,總人口27.7萬人。縣境東北部與 富寧、廣南兩縣接壤,北部與 西疇縣相鄰,西南部與 馬關縣毗連,東南部與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同文、安明、官壩、渭川、 黃樹皮、河江五縣一市接壤,國境線長277公里。縣境內有 天保國家級口岸。縣城距州府80公里,距省會昆明450公里,距越南河江市64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內市380公里。經天保口岸出境,是雲南省通往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河內及東南亞地區取道最直,里程最短的陸路通道,是文山州乃至雲南省對外開放前沿和 重要通商口岸。隨著我國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友好邦交的日益鞏固,外貿、旅遊合作的不斷深化,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麻栗坡成為大西南與越南及東南亞地區連線的國際大通道,具有發展國際經貿合作與交往、跨國旅遊的獨特區位優勢,隨著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構建,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發展已成為麻栗坡全縣上下共同的願望。麻栗坡縣委、縣人民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堅持科學的發展觀,進一步堅定“一心一意求發展”的招商決心,提出“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的招商服務承諾。

行政區劃

麻栗坡縣轄3個鎮、8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麻栗鎮大坪鎮董乾鎮南溫河鄉猛硐瑤族鄉下金廠鄉八布鄉六河鄉楊萬鄉鐵廠鄉馬街鄉天保農場、八布農場。

歷史沿革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
2000年,麻栗坡縣轄3個鎮、9個鄉:麻栗鎮、大坪鎮、董乾鎮、馬街鄉、新寨鄉、鐵廠鄉、六河鄉、楊萬鄉、八布鄉、下金廠鄉、南溫河鄉、猛硐瑤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6798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麻栗鎮 53010 大坪鎮 17182 董乾鎮 33321 南溫河鄉 19657 猛硐瑤族鄉 14158 下金廠鄉 10842 八布鄉 20888 六河鄉 20666 楊萬鄉 12825 鐵廠鄉 27222 馬街鄉 26730 新寨鄉 11485
2003年,麻栗坡縣行政區劃:
麻栗鎮 轄:城北社區、中心社區、城南社區、盤龍村、 下涼水井村牛滾塘村、老 地房村茅草坪村南歐村茨竹壩村天保村豆豉店村、沖頭村、紅岩村、潘家壩村、 南油村
大坪鎮 轄:大坪村、 馬達村新地房村阿老村、大石硐村、 上涼水井村
董乾鎮 轄: 董乾村、長槽村、 白沙槓村、者挖村、 普弄村馬坤村、馬林村、 馬崩村麻栗堡村、永利村、 嘎啊村、回龍村。
南溫河鄉 轄: 南溫河村高筧梁村瓦渣村戈令村八宋村、城子上村、分水嶺村、小寨村。
猛硐鄉 轄: 猛硐村昆老村、壩子村、 銅塔村老陶坪村
下金廠鄉 轄:下金廠村、大壩村、倉房村、 大火地村、中寨村、雲嶺村。
八布鄉 轄: 八布村、荒田村、 那燈村龍龍村羊皮寨村東油村、江東村、和平村。
六河鄉 轄: 六河村轉堡村南令村、聽慢村、銀廠村、營盤山村、龍林村。
楊萬鄉 轄: 楊萬村董定村、長田村、 紫膠村那都村、銅廠村。
鐵廠鄉 轄:鐵廠村、 關告村、普龍村、 董渡村、龍路村、孔抗村、 木扭村、太和村、坪子村、太坪村。
馬街鄉 轄:馬街村、 董浪村、普甾塘村、梁子街村、品樂村、石龍村、 黃家坪村普元村
新寨鄉 轄: 馬波村、新寨村、 董來村、馬龍村。
2006年,撤銷新寨鄉,其行政區域併入董乾鎮,鎮政府駐地不變。

民族文化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
麻栗坡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主要居住著漢、壯、苗、瑤、彝、傣、蒙古、仡佬8個主要民族,總人口273136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09322人,占總人口的40.1%;農業人口251111人,占總人口的93%。少族民族中:壯族32859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30.1%; 苗族45954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42%; 瑤族19317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17.7%; 彝族5442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5%; 傣族2833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2.6%; 仡佬族1178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1%; 蒙古族1315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1.2%;其他民族424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0.4%。除蒙古族外,其餘6種世居少數民族為跨界而居民族,在越南均有分布。
麻栗坡縣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小河洞遺址屬我國滇東南地區 新石器遺址中年代較早的一種類型,是滇東南地區現今發現的唯一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全縣共有省、州、縣文物保護單位14個,還有 春秋北宋時期的銅鼓、銅斧、銅錛、銅鋤以及援越抗法、抗美時期許多遺物、遺址等現已作為文物保護。有民族民間服飾、臘染及許多待開發的珍貴民族文化資源。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多姿多彩,有彝族支系倮家人“ 蕎菜節”、瑤族傳統節日“盤王節”、苗族傳統節日“花山節”、壯族傳統節日“花街節”,都各具特色,情趣濃郁。

自然條件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地處滇東南邊緣山區,地形從東向西南華南斜。地表因受 盤龍河疇陽河八布河的強烈切割,形成西北--東南向的山地與峽谷相間的地形。縣城麻栗鎮海拔1000米。境內有4大山脈,屬紅河水系,境內主要河流有盤龍河、疇陽河、八布河和南利河。境內均屬亞熱帶季風拭氣候,主要特徵:雨熱同季,乾濕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多旱,垂直差異十分明顯。麻栗坡西南部、中部、東北部4大河流的河谷區以白沙土、黃沙土、紅沙土為主,油沙土次之,宜種水稻。礦世故資源品種多,分布廣,主要有鎢、錫、銅、鐵、鉛、鋅、鋁、鈹和石棉等。境內水資源豐富,流經境內的4大河流落差集中,坡降大,全縣水能蘊藏量為101.8萬千瓦,可供年發電89.14億度。1980年11月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老君山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

資源現狀

土地資源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土地總面積約為359.7萬畝,其中:農 耕地28.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宜林地140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9%;牧場、草地2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9%;荒山、荒坡12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4.7%;水面1.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4%;不能利用的裸露岩石39.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全縣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共有磚紅壤、 赤紅壤紅壤、黃壤、 石灰岩土、 水稻土6個土類。全縣耕地土壤分為6個土類、10個亞類、15個土屬、17個土種。

礦產資源
麻栗坡縣礦產資源豐富,礦種多樣。目前,已探明的38個固體礦產中,黑色金屬有;有色金屬有錫、鎢、缶、鋅、;貴金屬有金、銀;稀有金屬有鉭、鈮、鈹;稀土元素有鎵;化工原料非金屬有硫、砷、重晶石、剛玉、雲母、石棉、高嶺土、水晶、矽石電氣石冰洲石粘土、天然油石、綠柱石(部分可達到寶石級即祖母綠);燃料礦產有煤。其中:錫礦床(點)28處,地質品位0.4%,累計地質儲量5455萬千克;鎢礦床(點)23處,平均地質品位0.45%以上,累計地質儲量6000萬千克。其他礦種地質儲量93億千克。

生物資源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內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有植物330餘種,水、陸野生動物120餘種。
植物資源。縣境內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 紅豆杉、雲南 穗花杉銀杏伯樂樹長蕊木蘭藤棗、異形玉葉金花等10多種珍稀植物。二級保護植物有蘇鐵蕨、桫欏、禿杉、紅椿等36種。
野生動物品種繁多。主要有虎、 黑熊岩羊蟒蛇眼鏡蛇鱷魚以及各種鳥類、昆蟲類和水生動物。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 蜂猴鱗蟲;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有老虎、 金錢豹、黑熊、蟒蛇、眼鏡蛇、紅原雞等30多種。    

水能資源
麻栗坡縣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有盤龍河、疇陽河、八布河和南利河4大河流,境內流程249公里。河川徑流量17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62.19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資源量22866.9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02.5萬千瓦,預計可開發利用82萬千瓦,現已開發利用22.65萬千瓦。

經濟

綜述

2012年,麻栗坡縣國民生產總值(GDP)達365967萬元,同比增長13.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1561萬元,增長6.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58806萬元,增長19.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5600萬元,增長10.5%。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5%,上升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4%,下降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1.6%,下降1.2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2年,麻栗坡縣實現農林漁牧業總產值148887萬元,同比增長7.4%。其中,畜牧業產值67970萬元,增長4.4%。完成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5.85萬畝,下降4.4%,其中,糧豆面積61.38萬畝,下降10%;經濟作物面積14.55萬畝,增長11.1%;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19.92萬畝,增長5.2%。糧食總產量達11355萬公斤,增長1.9%。

第二產業

2012年,麻栗坡縣完成工業總產值280194萬元,同比增長2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75802萬元,增長21.6%;規模以下工業完成產值104392萬元,增長40.9%。按經濟成分統計:集體企業完成產值155萬元,下降4.3%;股份合作企業完成產值239萬元,增長1.3%;股份制企業完成產值192336萬元,增長21.8%;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完成產值87464萬元,增長45%。建築業完成增加值38500萬元,增長14.4%。至2012年底,麻栗坡縣有資質建築業企業1個。

第三產業

2012年,麻栗坡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343萬元,同比增長17.3%。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業零售額2002萬元,增長25.6%;零售業零售額95691萬元,增長13.3%;住宿業零售額949萬元,增長32.8%;餐飲業零售額25701萬元,增長33.6%。實現郵政通信業務收入9703萬元,增長17%。接待旅遊人數達110.26萬人次,增長14.5%,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1708萬元,下降8.3%。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429216萬元,增長21.5%。其中,個人儲蓄存款235184萬元,增長18.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67434萬元,增長7.9%,其中短期貸款10975萬元,增長8.4%;中長期貸款256459萬元,增長7.9%。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2年,麻栗坡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88所,其中教師進修學校1所、完中1所、職業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1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完小117所、教學點42個(含一師一校13個)、幼稚園15所(含民辦幼稚園11所)。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46484人,其中普通高中和初級中學在校生15905人,職業高級中學在校生2058人,國小在校生23087人,幼稚園在校生5434人。共有教職工4359人(含民辦幼稚園教職工),其中專任教師3599人。

文化

截至2012年,麻栗坡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4.7萬冊;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11個;邊境廣播電視轉播台3座。

衛生

截至2012年,麻栗坡縣有醫療機構21個(不含診所),其中,縣醫院1個、衛生院1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保健院1個。衛生機構共有病床905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689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387人。

交通

截至2012年底,麻栗坡縣公路總里程3261公里,其中,四級以上公路1302公里。等級公路密度55.8公里/百平方公里,四級以上公路路面硬化率47.23%。2012年,完成客運量126.3萬人,增長38.4%;貨運量202.3萬噸,增長3.1%;旅客周轉量28000萬人公里,增長24%;貨運周轉量21540萬噸公里,增長24%。

文物勝跡

大王岩崖畫

位於縣城東1公里的羊角腦半坡上。崖壁高20米,崖畫高地面3.5米,用紅、黑、白三種顏色繪成。

小河洞新石器時代遺址

在縣城內疇陽河西岸,洞口高出河面6米,洞口寬平,有一條暗河從洞口流出。
馬達石碉 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位於馬達街心正西偏南,距街心約1公里,高出四同約70米的山頂上。

烈士陵園

麻栗坡磨山烈士陵園,1979年底 修建,座落在縣城西4公里的磨山上,占地面積50餘畝。

老山主峰

位於中越邊境,離麻栗坡縣城50公里,曾經自衛反擊戰主峰。

著名人物

項崇周(1856~1914) 苗族,猛硐區警衛連硐村人(原籍西疇縣鍋底塘村)。

麻栗坡縣 麻栗坡縣

盤總春(1895~1971) 瑤族,中寨村人。1950年帶領民兵配合解放軍解放猛硐。
唐興賢(1899~1973) 麻栗坡街人。1918年赴昆明入省立第一中學,次年與同學楊青田,柯促平等參加學生會工作,投入“五四”愛國學生運動。
梅貽海(1905~1972) 傣族,那秧村人。1951年與盤總春率民年擊退竄擾邊境的國民黨軍千餘人。
熊世禎(1930~1983) 苗族,石排村人。1948年任民兵中隊長,參加解放石排村的戰鬥。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段光祥(1964~1984) 梅子坪人。被評為二等功臣。 

現任領導

劉 揚(縣委書記):負責縣委全面工作。聯繫縣人大常委會工作。
杜 勇(縣委副書記):協助縣委書記處理日常事務,受縣委書記委託負責有關工作。主抓“英雄老山聖地、中國祖母綠都”兩張名片建設工作。協助書記、縣長督辦重點項目建設工作。分管農業農村工作和縣總工會、團縣委、縣婦聯、縣工商聯、縣僑聯。負責統戰和縣委黨校工作。聯繫縣政協工作和政府經濟工作。

中國縣城5

完善詞條,學習知識,也分享知識!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 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 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 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 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 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 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 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 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