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鎮

麻栗鎮

麻栗鎮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轄鎮,縣府駐地。1963年建公社。位於縣境東北部,面積345平方公里。農產玉米、水稻、小麥、煙等,特產八角、香蕉。有鋅、鋁礦。鎮內有小河洞舊石器時代遺址。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麻栗鎮麻栗鎮
麻栗鎮位於麻栗坡縣境西南部,東接下金廠鄉,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河江省接界,西鄰天保鎮,北與西疇縣接壤。鎮人民政府位於麻栗坡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距越南首都河內340公里,距省會昆明425公里,距州府文山80公里,麻栗鎮國土面積276平方公里,轄12個村民委員會和3個社區236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壯、苗、彝、瑤、蒙古等6個民族,2007年末總人口47515人,農戶數11858戶,農業人口總數32846人,其中:少數民族11030人,少數民族以壯族居多。有耕地面積38757畝,其中:水田面積9541畝,旱地面積29216畝,人均耕地面積1.18畝,地形以山地為主,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點,境內糧食主產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大豆和烤菸等;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其中鉛、鋅、錳、鐵、矽石等種類,以矽石儲藏量大。

麻栗鎮內森林覆蓋率為42.04%,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杉木、冬瓜樹等,經濟林主要有杉木、冬瓜樹等,生態林主要有杉木冬瓜林和雜木等。

麻栗鎮地處縣境西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04°37′30″至104°51′00″,北緯22°54′22″至23°13′45″,是文山州乃至雲南省通往東南亞的重要門戶和陸路通道之一。國境線長17.7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內380公里,國家級口岸天保40公里。境內最高海拔2269.7米,最低海拔668米,山高坡陡、峰巒重疊,高差大,大部分地區在1300米,有典型的立體氣候特徵,地處北回歸線南側,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年日照3189小時,年平均氣溫16.8℃ ,最高氣溫36.6℃,最低氣溫-3℃,無霜期達348天,有四季如春的特點。年平均降雨量1249.9mm,雨季集中在6—8月,乾濕季不明顯。

資源環境

麻栗鎮麻栗鎮水庫
麻栗鎮水能、礦產資源豐富。境內有疇陽河、沖頭、來西、南油、馬龍、柏木、馬毛等小溪河流十餘條,馬龍、糯谷沖、水淹沖等小水庫分布其中,有在建電站3座(岩臘山一級和四級,岩臘山二級)。麻栗鎮12個村民委員會均分布有鉛、鋅、錳、鐵、矽石等礦產資源。

麻栗鎮的旅遊資源集經濟價值、文化內涵和自然風光為一體,壯家特色花米飯獨具口感,民族服飾、手工刺繡引人入勝,瑤族風情竹筒飯回歸自然,踩高蹺,唱花燈,山歌對唱更讓人留連忘返。茨竹壩雲海在雲蒸霞蔚里如仙境一般,小河洞新石器時代遺址無比震撼,老山作戰紀念館磨山烈士陵園將英雄兒女的故事永遠流傳。

麻栗鎮有發展農業經濟的良好條件,以種植、養殖業為主,主導產業有烤菸、蔬菜、水果、特種畜禽。2007年末,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3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56元,實現糧食總產1441.5萬公斤,農民人均產糧439公斤,有糧395公斤。實現大牲畜存欄18285頭(匹),出欄3011頭(匹),生豬存欄43987。

特色產業

麻栗鎮麻栗鎮果林
麻栗鎮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調整和化產業結構,一、二、三產業調整情況是:經濟結為1:5:4。麻栗鎮經濟以工業為主,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戶,從業人員1745人,200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7983萬元,占經濟總量的的84.16%,實現利稅710萬元。有鄉鎮企業201戶,從業人員2685人。主要經濟支柱以工業為主。

2007年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88199畝,比2006年增長10.6%,糧食總產量達1441.5萬公斤,比2006年增加22萬公斤,增長0.15%。烤菸生產得到鞏固。完成烤菸種植面積4267畝,收購菸葉5550百公斤,實現菸農收入574.9萬元,實現菸葉稅收114.97萬元,上等菸葉比例達36.7%,與2006年基本持平。農業結構趨於合理。大力擴大油料、蔬菜、辣椒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引進優良品種,加大冬季農業開發力度,糧經比例由去年的6.5:3.5調整為6.4:3.6,複種指數達到了303 %。畜牧業健康發展。
2007年共完成牛凍精改良1112頭,豬人工受精1231窩。年末生豬存欄43987頭,比2006年增長1.03%,肥豬出欄46822頭,比2006年增長8.65%;大牲畜存欄18285頭,比2006年增長3.18%,出欄3011頭,比2006年增長34.54%;家禽存欄146042隻,比2006年增長8.32%,出欄152426隻;比2006年增長11.61%,肉類總產量完成46.51萬公斤,比2006年增長15.01%;禽蛋總產量12.17萬公斤,比2006年增長12.37%。完成退耕還林撫育管理8392.7畝,紅防工程撫育管理2304畝,公益林管護95863畝,兌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129.6萬元,公益林管護資金28.7萬元。加強林政管理,查處林政案件4起,查處率100%。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監測,防治面積5675畝,使34個村民小組的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蓋率達42%。

人文地理

麻栗鎮麻栗鎮
麻栗鎮主要有漢、壯、苗、彝、瑤、蒙古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1020人,占總人口的23.20%。
少數民族的主要節日有壯族的三月三花街節、七月初一“過小年”,苗族的正月花山節,瑤族的盤王節等節日。
麻栗鎮的旅遊資源集經濟價值、文化內涵和自然風光為一體,壯家特色花米飯獨具口感,民族服飾、手工刺繡引人入勝,瑤族風情竹筒飯回歸自然,踩高蹺,唱花燈,山歌對唱更讓人留連忘返。茨竹壩雲海在雲蒸霞蔚里如仙境一般,小河洞新石器時代遺址無比震撼,老山作戰紀念館和磨山烈士陵園將英雄兒女的故事永遠流傳。

農村經濟

麻栗鎮麻栗鎮
麻栗鎮2007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3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56元,完成糧食總產量1441.5噸,人均產糧439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95公斤。

2007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16175畝,同比增長2.72%,複種指數達到298.45%。在確保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完成烤菸種植138戶面積4267畝,發展小米椒生產1671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達14371畝,同比增長-6.4%,種植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養殖業生產方面。紮實做好品種改良和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積極推進茨竹壩鍋底塘等4個村民小組的養殖示範建設,大力培養和扶持養殖專業戶、重點戶。截至2007年,麻栗鎮完成牛凍精改良651頭,生豬存欄達到43987頭,同比增長1.49%,肥豬出欄46822頭,同比增長8.64%;大牲畜存欄18285頭,同比增長3.18%,大牲畜出欄3011頭,同比增長34.53%;家禽存欄146042隻,同比增長8.32%,家禽出欄152426隻,同比增長11.61%;禽蛋總產量12.17百公斤,同比增長12.37%,培養了劉成陽、卿三信等一批養殖業重點戶、示範戶,養殖業的出欄率和商品率進一步提高。

基礎設施

麻栗鎮麻栗鎮
2007年麻栗鎮通水、通電、通路的村民小組230個,達97.5 %;22個村民小組實施了村內道路硬化,占9%;建設科技文化活動室及娛樂為一體的公共設施22個,占9%;有公廁的村民小組22個,占9%;建有沼氣池3742口,普及率達26.56%;建有小水窖103口;建有商品批發市場2個,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
建有停車場2個,占地面積4300平方米;通訊、廣電方面,15個村(居)民委員會都已通固定電話,固定電話裝機量達到10430部,年未擁有移動電話3599部。電信、移動、聯通公司無線電話相繼在轄區內開通,覆蓋率達到90%。有電視地面衛星接收站2座,電視覆蓋率為80%。並安裝配備了鎮政府電視電話會議設備。

文化教育

麻栗鎮麻栗鎮
麻栗鎮2007年末共有農村初級中學2所,完小13所,二級完小9初小所,辦學點20個,一師一校10所,幼稚園1所。共有在校中小學生4327人。

有文化廣播電視站1個,職工4人。主要職責:一是運用多種文化藝術手段,對廣大民眾進行兩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性文化活動。二是舉辦各類文化藝術講習班,輔導和培訓民眾文化骨幹。三是開展圖書閱覽活動,傳播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四是蒐集、整理、保護民族和民間文化遺產。五是依法對文化市場進行監督檢查和管理。六是做好文物的宣傳保護工作。七是指導村、組文化室的工作。
麻栗鎮共有村文藝隊7支,分布在盤龍的小寨、盤龍街、迷董、雲盤、懂站、下南峰和沖頭的南朵七個自然村,參加人員108人。

新農村建設

2004年至2007年,麻栗鎮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現狀,共建設小康示範村、溫飽示範村共22個,其中2007年在建的有9個。

社會保障

麻栗鎮強化對困難民眾和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安排,累計安排救濟資金2萬元、慰問金31200元、糧食1340公斤,“五保戶”、特困戶、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得到妥善安排,認真開展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調查確認工作,對參戰退伍人員和支前民工進行了調查摸底和身份確認,進一步規範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運作機制。

通過廣泛宣傳,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及農村合作醫療等黨在農村的政策宣傳到戶,經動員到2007年底,鎮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24人;農村五保戶供養人數214人;享受低保人數134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總計34346人,參合率達94.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