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油村

南油村

南油村隸屬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麻栗鎮,轄南油、梅子坪等1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96戶,有鄉村人口3211人,全村國土面積23.29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南油村隸屬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麻栗鎮,
村情概況
地處麻栗鎮東邊,距政府所在地14.0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府14.00公里。東鄰下金廠,南鄰紅岩,西鄰牛滾塘,北鄰盤龍。轄南油、梅子坪等1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96戶,有鄉村人口3211人,其中農業人口3179人,勞動力196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763人。 
全村國土面積23.29平方公里,海拔1,140.00米,年平均氣溫17.40℃,年降水量1,056.7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598.00畝,人均耕地0.82畝,林地6,780.00畝。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598.00畝(其中:田1,141.00
自然資源
畝,地1,457.00畝),人均耕地0.82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6,78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51.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4畝,主要種植八角、桔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00畝,其他面積 25,546.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
進村道路
電視、通電話五通(有二個村小組不通公路);。全村有753戶通自來水,有43戶飲用井水。有796戶通電,有67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7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5.05%和85.0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9戶(分別占總數的37.94%和25%)。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4.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4.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輛,拖拉機3輛,機車66輛。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16.00畝,有效灌溉率為50.6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09.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9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8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建有小水窖32口。全村有1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5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2.00萬元,其中:種植業
橙子
收入325.00萬元,占總收入的40.97%;畜牧業收入 301.00萬元,占總收入的35.1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887頭,肉牛314頭);漁業收入3.00萬元,占總收入的0.44%;林業收入47.00萬元,占總收入的6.31%;第二、三產業收入 117.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工資性收入65.00萬元,占總收入的9.54%。農民人均純收入1968.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5.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0人(占勞動力的4.59%),在省內務工27人,到省外務工6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
蔬菜種植
業為種、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63.9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2.67%。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桔子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93
藥櫃
戶,共鄉村人口3251人,其中男性1687人,女性1564人。其中農業人口3222人,勞動力 196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壯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415人,壯族790人,苗族8人,其他民族38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43人,參合率92.36%;享受低保30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72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
國小大門
校舍建築面積1,791.00平方米,擁有教師20人,在校學生409人,距離麻栗鎮中學11.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9 人,其中國小生274人,中學生135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9年底,
該村年末集體總收入4.15 萬元,有固定資產55.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民公約、財務收支情況。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
先進單位
部2個,共有黨員50人,少數民族黨員14人,其中男黨員39人、女黨員1 1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文書等組成,下設梅子坪、松山坡等18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171人。

人文地理

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
壯族服裝
壯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415人,壯族790人,苗族8人,其他民族38人。壯族的節日主要有小年節(農曆七月初一)節日這天做粑粑染花糯米飯,殺雞宰鴨宴請親朋好友;花糯米飯,用優質糯米和各種植物色素蒸製而成,是壯族傳統節令食品,每逢節日,親朋之間都要相互贈送花糯米飯,以表示盛情和敬意,祝福吉祥如意,愉快幸福,節日這天做的粑粑是用糯米、芭蕉、糖混合蒸製而成的。

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該村抓住
村容村貌
機遇,依靠政策,積極爭取資金、民眾自籌及投工投勞相結合,對引水工程、沼氣池、小水窯、進村道路、學校等基礎設施項目進行了改造建設。在村容村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生產發展、農民增收等各項基礎設施項目上得到進一步改善,生活環境得到進一步改觀,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發展重點

該村當前存在的
道路等級低
問題和困難:一是基礎設施差。二是缺乏可持續發展項目的支持,民眾增收緩,看病難的現象比較突出。
該村今後發展的思路:一是大力發展種植業。到"十一五"期末,發展經濟林果100畝以上,八角50畝。二是切實加強勞務經濟的創收。到"十一五"期末,戶均勞務收入達5000元以上。三是認真發展養殖業。到"十一五"期末,生豬出欄達4500頭以上,禽蛋產量達1噸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513元增加到1968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