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飲

香薷飲

香薷飲來源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要食材香薷10克、 厚朴5克、白扁豆5克(或加白糖適量),具解表清暑,健脾利濕之功效。

基本內容

【原料】香薷10克 厚朴5克 白扁豆5克(或加白糖適量)

【製作】將香薷、厚朴剪碎,白扁豆炒黃搗碎,放入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蓋嚴溫浸1小時。

【用法】代茶頻飲。

【用法】代茶頻飲。

【功效】解表清暑,健脾利濕。適用於夏季感冒,夾暑濕證。

【主治】陰暑。惡寒發熱,腹痛吐瀉,頭重身痛,無汗,胸悶,舌苔白膩,脈浮。

方解

本方所治為夏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暑濕所致的陰暑證。夏月感寒,邪滯肌表,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等風寒表實證;夏月喜冷飲,濕傷脾胃,氣機不暢,則胸悶泛惡,腹痛泄瀉。舌苔白膩則是寒濕之候,治之以外散肌表之寒邪,內化脾胃之濕滯。 香薷辛溫芳香,可解表除寒,祛暑化濕,是夏月解表之要藥。(故香薷又稱“夏月麻黃”)厚朴行氣除滿,內化濕滯,為臣藥。又用白扁豆健脾和中,祛濕消暑,為佐藥。加入少許酒同煎,意在增強散寒通經之力。

注意事項

1、“有濕時一定要注意理氣”

2、“有汗者禁用香薷散”

3、方劑中含有香薷的一定要冷服,以防格拒(引起嘔吐)。

4、胖人多濕,故本方對於夏季胖人的感冒多用。

5、厚朴、枳實常相須為用消除痞滿,其中厚朴除滿,枳實消痞。(痞:堵塞,面積較小;滿:脹滿,面積較大。二者時常兼見。

6、陽暑與陰暑的區別:

陽暑-惡寒發熱,大汗淋漓,忽然昏倒;

陰暑-陽被陰遏所表現出的暑證。

香薷飲香薷飲

中藥方劑之香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常見疾病民間偏方

偏方,即單方驗方。指藥味不多,對某些病證具有獨特療效的方劑。偏和正相對,偏方一般沒有被正式的藥物或醫學典籍收載,但有時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的治病的方法。
鮮菊芋煎
雙皮湯
茵陳公英湯
沙參玉竹
佛耳草地龍
川貝母末
莧粥
葫蘆粥
薤白粥
杏仁粥
豆腐漿粥
薑糖飲
地骨皮粥
菠菜根粥
紫蘇麻仁粥
酸棗湯
小米龍眼粥
五仁粥
烏靈參燉雞
人乳粥
鯽魚羹
包心菜粥
大蒜粥
雞汁粥
蔥豉黃酒湯
大麻仁粥
五神湯
茵陳粥
茵陳車前飲
天花粉粥
冬瓜赤豆粥
柴胡疏肝糖漿
松花淡菜粥
飴糖飲
枇杷葉粥
蜜餞百合
落花生粥
桑菊薄竹飲
糖餞加味紅棗
松仁粥
土豆汁
貝母粥
黃豆芫荽煎
黃芪雞汁粥
桑椹密膏
陳草蜜膏
紅棗黑木耳湯
蔗雞飲
玉竹粥
玉泉丸
土茯苓豬骨湯
白及粥
清蒸茶鯽魚
蘿蔔粥
花生葉茶
茯苓粥
海蜇荸薺湯
蔥豉湯
小米棗仁粥
綠茶煎
秫米粥
君達菜粥
柏子仁粥
鴨粥
柿葉速溶飲
佛手柑飲
消炎利膽茶
茅根赤豆粥
山藥桂圓燉甲魚
豬肺粥
蔗漿粥
蘇子粥
四仁粥
萊菔子粥
橄欖蘿蔔飲
蜂蜜蘿蔔汁
車前子粥
北杏燉雪梨
百合杏仁粥
竹筍米粥
豬脊羹 | 豬肚粥
山藥燉豬肚
枸杞子粥
遠志蓮粉粥
夜交藤粥
小米粥
酸棗仁粥
玫瑰花烤羊心
商陸粥
青鴨羹
茅根鳳梨速溶飲
車前葉粥
白菜苡米粥
魚鰾當歸湯
羊骨粥
山藥紫荊皮湯
山藥天花粉湯
蓮子龍眼粥
荔枝幹大棗
雞血藤煲雞蛋
花生衣
動物肝粥
野莧湯
葡萄姜蜜汁
馬齒莧綠豆湯
綠茶蜜飲
韭菜粥
附子粥
炒麵粥
白木耳粥
白蜜馬齒莧汁
鮮包菜飴糖汁
土豆粥
糖蜜紅茶飲
旱蓮草紅棗湯
玉米粉粥
山楂荷葉飲
蜜餞山楂
菊花山楂茶
撥粥
鮮芹菜汁
夏枯草煲豬肉
桃仁粥
桃花粥
蓮肉粥
決明子粥
菊苗粥
胡蘿蔔粥
葛根粉粥
冰糖酸醋飲
冰糖燉海參
銀花飲
香薷飲
米醋蘿蔔菜
杭菊糖茶
地瓜葛根煎
蔥白粥
芹菜蜜汁
蘇麻粥
泥鰍粉
芹菜粥
蒲公英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