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昆[京劇武生演員]

郭玉昆[京劇武生演員]
郭玉昆[京劇武生演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郭玉昆,京劇武生演員。他幼工紮實,身段利落,長靠、短打均佳,終身精研猴戲,造詣深厚,具有獨特風格。出手技巧堪稱一絕,在中國梨園享有“出手大王”的美稱。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年少時期

他的父親郭永福及姐姐郭玉蓉、姐夫均為京劇演員。自幼隨父學藝,6歲登台。先後師從鄭子玉、張連洲、李蘭亭等,攻武生兼學老生。他看過蓋叫天的《水簾洞》,下決心練好耍鞭。沒有鞭,他就背著父親攢零花錢。父親親自請來董月山教他。10歲搭班演於天津、上海等地。後加入小楊月樓的戲班,得到小楊月樓提攜及精心指點,技藝精進,戰爭時期隨其巡演,名聲漸起。在戲班時,郭玉琨對比他小兩歲的小楊月樓的女兒楊菊萍由關懷發展到相戀,但小楊月樓明確表示不認可。因為得到楊菊萍的支持,郭玉琨在東北時開始自立門戶。分別時,兩人留下了“三年後相會”的誓言。留在東北的郭玉昆躊躇滿志,日夜苦練,連演三月不衰。22歲時,郭玉昆回到天津,《螺絲塔》、《鐵公雞》等戲一炮打響,遠在上海的小楊月樓同意了這門婚姻。

江南美猴王

郭玉昆在《鬧天宮》中飾演孫悟空 郭玉昆在《鬧天宮》中飾演孫悟空

20世紀40年代,郭玉昆與妻子楊菊萍來到上海共舞台演出。“共舞台”素以武戲驚險、新穎著稱,要想在這個舞台站住腳,就必須練絕活、創新招。激烈的競爭中,郭玉琨的創造力達到頂峰,尤其是他的猴戲,造詣極深,出手技巧堪稱一絕,被譽為“出手大王”,“江南美猴王”美譽也得名於此。曾與六齡童並稱為“南北猴王”。

後期發展

郭氏於1948年應麒派大家陳鶴峰先生之邀,與妻江南名旦楊菊萍由滬赴漢演出漢口大舞台,之後與楊菊萍長期駐守武漢菊壇。1949年後主要演出猴戲。1950年郭玉昆夫婦參加中南京劇工作團,郭玉昆業務副團長,與高盛麟、高百歲、陳鶴峰、陳瑤華、關正明、李薔華、高維廉、楊玉華等合作;1956年曾率武漢市劇團赴西藏慰問演出;1957年曾率中國藝術團出訪東南亞高棉等國;文革期間,郭玉琨曾下鄉改造,也住過牛棚,但始終保持樂觀。1980年後,再任武漢市京劇團團長,示範演出《鬧天宮》、《十八羅漢斗悟空》等劇;1980年後調入武漢市戲曲學校任業務副校長,主要從事京劇教育。

代表劇目

擅演劇目有《殺四門》、《乾元山》、《劈山救母》、《四平山》、《雅觀樓》、《戰馬超》、《惡虎村》及《水簾洞》、《鬧天宮》、《斗悟空》、《真假猴王》、《火焰山》、《金刀陣》、《五百年後孫悟空》等。

再傳弟子

弟子有高德明、劉恆斌、王滬醒、桂漢慶等。

人物事跡

南派猴王 獨樹一幟

當年武漢京劇團演出《大鬧天宮》,乃郭玉昆先生主演開台打炮戲寶,久演不衰,南派武生由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張翼鵬之後,享名者有王少樓、小王虎臣、筱高雪樵、小王桂卿、李仲林、白玉昆、劉五立、牛震春等等,幾乎人人擅猴戲,唯郭玉昆以《大鬧天宮》接《十八羅漢斗悟空》,折服南北梨園同僚,為戲迷行家美稱《出手大王》; 郭玉昆先生之猴戲承傳南派猴戲鼻祖鄭法祥,蟠桃臉譜呈寬偏形,與北方李少春桃心臉譜上圓下尖,恰好正是南北兩派臉譜品味; 郭玉昆先生演至天兵下界開盪子再次上場,猴王改穿黃金繡甲改良軟靠、頭戴猴頭套加小金冠插翎子,與北方李萬春、李少春抱衣抱褲或箭衣大帶到底,正是南北兩派悟空扮相不同之處; 郭玉昆先生《大鬧天宮》兼融蓋叫天與張翼鵬父子之南派武技圭臬,賣點全在出手把子,可謂:匠心獨慧花樣百出、變化無窮運用自如,講究見一路神仙打一種把子、耍一樣傢伙兒(兵器)、露一招出手絕技,正是南北兩派猴戲藝品路數不同之處; 郭玉昆先生《大鬧天宮》情節脈絡尊《西遊記》原貌,由水簾洞坐山,土地傳旨,弼馬瘟桃園上任演起,偷桃盜丹、老君請聖降妖、天王點神派將,鬧天宮大開打,直至哪吒以乾坤圈套住猴頭吠天狗咬死猴尾,將妖猴打入老君丹爐為止。往後(或次日)必定接演《十八羅漢斗悟空》:妖猴逃出老君爐,老君請聖,十八羅漢不敵猴王、御帝無奈,冊封猴王為鬥戰勝佛。 當年武漢郭玉昆先生演釋之傳統《大鬧天宮》,成為中國梨園東南各地猴戲標準版本,令北方藝壇京朝派大武生李萬春、李少春諸角也翹首以望,極賞推崇郭氏猴戲。 當年與郭玉昆先生同在南方練功習藝之李少春先生,五十年代於北京中國京劇團,整理演出《大鬧天宮》,應酬毛澤東主席詩句: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改編結尾情節:猴王大敗天神全勝收兵,名曰:推陳出新。之後,北京李氏新編版本,與武漢郭氏南派傳統版本並存流傳,時至今日,中國梨園戲曲舞台,不論京戲、崑曲、梆子、紹劇,凡演《大鬧天宮》者,誰也跳不出南郭北李巢臼。

今生後世 終老漢皋

一九四八年,有麒派大家陳鶴峰先生攜妻雲艷霞、愛女陳瑤華獻演漢口大舞台,陳氏伉儷父女,上座極好;年尾陳瑤華披婚紗下嫁漢口巨賈魯氏公子,雙雙飛往南國香港蜜月。陳鶴峰先生特別由上海邀得江南名旦楊菊苹與出手大王郭玉昆伉儷,接替漢口大舞台碼頭,當年楊菊苹打炮戲:首演乃父小楊月樓獨門戲《李十娘三上橋》,由陳鶴峰陪演員外,捧足南方大牌名旦楊門本派;郭玉昆打炮戲:《大鬧天宮》接演《十八羅漢斗悟空》,寶劍入銷威振漢皋菊壇,武漢演期一再續展欲罷不能。一直演至一九四九年,江南戲劇世家於漢皋藝壇送舊迎新,見證中國政權變更,於一九五零年元月,正式加盟新中國首個國家編制中南京劇工作團,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參加革命隊伍之京劇演員,今生後世終老漢皋藝壇。

晚境寂莫 現身說法

2006年仲夏,長年閉門深居、從不踏足劇院的郭玉昆先生,不請自來,在漢口合作路武漢京劇院排戲現場,笑容可掬地款款說道:這幾天老伴天天催我,一定要我來看看排戲;這么多久未演過的老戲,一下子要去香港,生怕有閃失!我瞧菊苹白天著急、晚上睡不著,一定要我趕在楊明回港之前來一趟,大熱天閒話少說,先排雅觀樓、再排斷橋,響鑼排戲吧-----,眾人聞言即忙讓座奉茶,陪伴前輩審看排戲。是日於眾目睽睽之下,南京京劇團武小生周建加盟武漢訪港戲碼《雅觀樓》載歌載舞滿工滿調,一招一式直工直令,一氣呵成!鑼聲剛止,見郭玉昆起身招手叫周建近前,當眾指點評論說:不錯!挺好!你的腰腿(功力)都夠、手上傢伙(出手)也穩,難得你唱小生的能演南派武生路子。我給你說幾處,你再琢磨琢磨:

一、 要告訴這齣戲扮韓大人的演員,韓大人與沙陀國王李克用同輩份,他上場初見李存孝,乃是見侄小孩子,只可隨意擺手,不可抱雙手請安,這裡小角色也有大講究;  二、 一齣戲有一齣戲的玩藝,不可隨意搬弄,這齣戲長短傢伙(把子)盡可以拋甩出手花樣,唯獨不可耍大刀把下場花,刀把下場花是《挑滑車》或《收關勝》用的套路;

三 、我給你說一套下場出手花,替代你現在耍的大刀把下場花,這套玩藝是我演《雅觀樓》的準譜,全當是給你的見面禮,練好了再用!  說話間,八七高齡的出手大王接過周建手中把子,當眾耍了一套南派私房出手花,看得周建與眾人如墮五里雲中,直至老爺子一招一式地傳授六遍,才弄明白箇中雙手過招秘訣之所在,眾人大呼:絕招!絕招!我等守在老爺子身邊這么多年,今日才見識出手大王絕處何在-----

活動年表

1949年7月28日,農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時:中國戲曲改進會發起人大會舉行

中國戲曲改進會發起人大會在北京飯店舉行。

會場懸有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題詞:“推陳出新”、“開展平劇改革運動”,指示了戲曲界當前的任務。到會者發起人百餘人。由歐陽予倩主席,他說明召開這個大會是接受了文代大會的指示,來完成改革戲曲的任務。接著由全國文聯主席郭沫若講話,他說:在中國,舊戲曲的改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戲曲在民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它是土生土長的民族形式,一種綜合的藝術,是很重要的社會教育工具之一。在今天這個嶄新的人民自己的時代,不僅舊戲曲要改進,一切舊文藝都要改進,連同我們自己也要改造,應該堅決走向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方向。改進戲曲,不僅是改進戲曲本身,而是為了改進社會,改造人民的舊思想。戲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進行自我教育,從思想上改造自己,才能幫助教育別人,完成戲曲改革的任務。最後,他並就《霸王別姬》、《三岔口》兩戲提出改進的意見。

接著有前延安平劇研究院院長楊紹萱、全國劇協主席田漢、全國曲藝改進籌委會主任委員趙樹理、華北文委會舊劇處主任馬彥祥、北平國劇工會負責人葉盛章等發言,大家一致認為今後戲曲的改進要在毛主席的文藝方向下,為廣大的人民服務。並就“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有組織、有計畫、民眾性、全國性的進行改革”以及“培養新幹部”等問題提出具體的意見。

阿英同志報告籌備經過後,推選:王聰文、田漢、白雲峰、沙梅、阿英、阿甲、李一氓、李綸、李少春、吳天寶、周揚、周信芳、袁雪芬、夏衍、馬少波、馬彥祥、馬健翎、張庚、高步雲、梅蘭芳、程硯秋、焦菊隱、楊紹萱、葉盛章、董天民、趙樹理、趙子岳、劉芝明、韓世昌、齊燕銘、歐陽予倩等三十一人為籌備委員。隨後,周信芳、焦菊隱等多人發言,一致認為解放後舊藝人翻了身,今後應加強團結努力學習,改造自己為人民服務。最後並推出歐陽予倩、楊紹萱、田漢、阿英、馬少波五人負責起草宣言。

中國戲曲改進會發起人名單(以姓氏筆劃為序):丁聰、丁國岑、丁濤、于山、於伶、於宗昆、方華、王一達、王聰文、王學民、王頡竹、王瑤卿、王亞平、王諭、王鐵夫、王元和、王若愚、王金璐、王少芳、王瑞林、王敏、六歲紅、尤金圭、石小英、尹月樵、仇戴天、田漢、白雲峰、白家麟、巴南岡、史曼尼、史若虛、江新熔、伍月華、沙可夫、沙梅、任桂林、任均、任開民、阿英、阿甲、何海生、何遲、李伯釗、李一氓、李和曾、李桂雲、李金鴻、李紫貴、李雲、李綸、李長山、李瑞來、李少春、李碧岩、李仲英、李永華、李桐森、李鐵英、李實、宋之的、邱玉成、呂君樵、杜雲振、沈金波、沈雲陔、沈知白、沈傅斤、吳天寶、吳寶華、吳幻蓀、郭沫若、郭蘭英、郭硯芳、柯仲平、茅盾、林岩、林秋雯、林鵬程、金素雯、金素琴、孟麗君、武幗英、周揚、周巍峙、周亞川、周璣璋、周正、周奇之、周信芳、周達仁、周天棟、周嘯天、洪深、哈鴻濱、南鐵生、侯相林、荒煤、梁一鳴、栗金池、梁小鸞、唐遠之、孫盛武、翁偶虹、范季高、范瑞娟、徐平羽、徐繼聲、徐特、徐玉蘭、徐菊華、徐一鳴、袁世海、袁雪芬、袁靈雲、袁廣和、秦友梅、夏衍、夏青、馬義蘭、馬少波、馬齡童、馬茂嶺、馬健翎、馬彥祥、張致祥、許萬恆、張凌霄、張國礎、張春山、張青、張一然、張文俊、張夢庚、張庚、張和元、張東川、張僖、張革非、張忠民、張魯、高玉倩、高連榮、高維廉、高步雲、陶鈍、陸定一、崔嵬、崔炳玉、崔東升、崔克、陳伯達、陳山、陳綺霞、陳其通、陳梅森、陳德明、曹禺、曹克英、曹慕髡、陽翰笙、雲燕銘、湯增桐、康生、康農、程硯秋、梅蘭芳、焦菊隱、楊紹萱、楊韻甫、楊菊萍、姜椿芳、景孤血、喜彩蓮、董大民、郭玉昆、黃松齡、黃韋、馮玉昆、葉盛蘭、葉盛章、虞棘、趙樹理、趙子岳、趙毅敏、趙更生、趙光、趙奎英、筱文艷、熊佛西、管韻華、管韻聲、魯誥、劉芝明、劉沛、劉子西、劉小雲、劉乃崇、劉念渠、齊燕銘、齊濟民、蓋玉亭、蘇恩厚、潘之汀、潘喜雲、鄭振鐸、裴東籬、魏靜生、魏晨旭、關鳳奎、鄧澤、歐陽予倩、應雲衛、韓世昌、羅合如、蘇堃、蘇世明、蕭長華、蕭盛萱、蕭慎、嚴朴、蕭三、欒少山、顧仲彝

1950年2月17日,農曆庚寅年正月初一日,晚:中南京劇工作團1950年赴上海演出

中南京劇工作團赴上海演出,演於中國大戲院上演。晚場推出《三打祝家莊》。這齣戲是根據延安平劇院劇本整理排練,高百歲前鍾離老人後孫立,郭玉昆飾石秀,陳鶴峰飾樂和,楊菊萍飾顧大嫂,其餘名演員賀玉欽、張宏奎、董少英、楊玉華等都在劇中飾演角色。當時上海市舉辦春節戲曲競賽,共有榮譽獎和優勝獎兩類獎項,《三打祝家莊》獲京劇榮譽獎。文藝評論界在肯定這齣戲演出水平的同時,更對眾多名演員投入一齣戲,團結合作,嚴肅認真的新型舞台作風,感到難能可貴。上海的京劇同行到後台來看望老朋友,發現這裡名演員和一般演員一齊住在後台,吃公傢伙食,遵守集體作息制度,親切和睦的相處,一派積極向上的氣氛,都稱讚不已。周信芳未參加這次演出並被留在上海參加華東戲曲改革工作。

正是這次上海之行,劇團及賀玉欽邀請了高盛麟赴武漢參加演出,成就了高盛麟的後半生藝術發展生涯。

1952年,農曆壬辰年:武漢市京劇團成立

中南軍政委員會撤銷,中南京劇工作團歸屬武漢市文化局領導,改名武漢市京劇團。中南京劇院同時改名武漢京劇院,從民眾樂園劃出來,專供武漢市京劇團演出和排練。

武漢市京劇團首任團長高百歲,副團長為陳鶴峰、高盛麟、郭玉昆、於宗昆、李福德(專職幹部)。當時名家雲集:老生有:高百歲、陳鶴峰、董少英、關正明;武生有:高盛麟、郭玉昆、賀玉欽、倪海天;小生有:高維廉、楊玉華;旦角有:楊菊萍、李薔華、陳瑤華、王婉華;淨角有:葉盛茂、張宏奎、董俊峰;丑角有:高世泰、李正福、張嘯莊.此外還有不少二路硬里子演員,完全可用“行當齊全、文武兼備、名家雲集、流派紛呈”來形容,堪稱國內的一流劇團。梅蘭芳曾不無讚嘆的說:武漢和北京上海是京劇的三大碼頭。

1955年7月,農曆乙未年:武漢市京劇團1955年赴華北演出

武漢市京劇團高百歲、郭玉昆、楊菊萍、陳瑤華、高維廉一行對北方10個市作了7個多月的旅途公演。

1957年,農曆丁酉年:中國藝術團1957年赴高棉演出

由武漢京劇團和武漢歌舞劇院組成中國文化藝術團赴高棉等國訪問,團長丁西林。該團以京劇演出為主,以高盛麟、郭玉昆為主,高帶去了《雁盪山》、《三岔口》,郭帶去了《水簾洞》、《鬧天宮》,順利完成了與柬建交前的傳播友誼的友好訪問任務。

1962年3月,農曆壬寅年:張君秋、高盛麟“走馬換將”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漢高盛麟和北京張君秋兩人為主,各帶一個演出小組進行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演出,當時《人民日報》在報導中將這種演出形式稱之為“走馬換將”。張君秋為北京京劇團頭牌旦角演員,高盛麟則為武漢京劇團武生台柱,論名氣,二人在全國京劇舞台皆享有盛譽,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時,張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僅有陳少霖、劉雪濤、李四廣、鈕榮亮等幾人隨同,演出班底則為武漢京劇團。他來漢為武漢京劇團作助演,武漢文藝界齊到車站歡迎,演出中一票難求,場場演出爆滿,掌聲經久不衰。武漢京劇名家高百歲、關正明、王婉華等均配合演出,亦轟動三鎮。除了拿手戲《望江亭》、《狀元媒》、《詩文會》等代表作外,還演出了《玉堂春》、《鳳還巢》、《秦香蓮》等劇目。其中與武漢市京劇團聯合合演《四郎探母》,關正明、高百歲分飾前後楊四郎,楊菊萍飾蕭太后,高維廉飾楊宗保,董少英飾佘太君。聯合演出《紅鬃烈馬》,張君秋與李薔華、陳瑤華分飾王寶釧,高百歲、郭玉昆、關正明分飾薛平貴,王婉華飾代戰公主。此二場戲連團體票也不出售,個人限購2張,最高票價為1元8角。

武漢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僅帶倪海天、朱寶康、陳鴻鈞、楊正義等人,其餘由北京京劇團配演,其中有裘盛戎、譚元壽、馬長禮、張洪祥、李世濟、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圓滿返漢。其間場場暴滿,轟動京師,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戲迷也不得不佩服高盛麟的功夫。特別是形成了街談巷議楊派武生藝術氛圍,北京藝術界的名家和理論家還召開了研討會,對高的武生藝術進行了藝術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師蕭長華老先生親自為高先生配戲演出贊高的《挑滑車》,稱其撲、跌、騰、翻,整場步伐一步不亂。在北京先後演出了《挑華車》、《英雄義》、《鐵籠山》、《洗浮山》、《走麥城》、《連環套》、《長坂坡》等戲,頗受好評,特別是《鐵籠山》一劇,被楊派專家朱家溍列為榜首。期間周總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觀看演出並與高親切會見,而以蕭長華以及侯喜瑞為首的富連成科班在京之喜、連、富、盛、世、元、韻,各科師兄弟場場不拉,京劇武生名家孫毓堃、李少春、張雲溪、厲慧良、王金璐等先後或多次到場,台上觀摩,台下切磋,交流氣氛極為熱烈,在京掀起了熱議楊派武生藝術的熱朝。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連環套》,高盛麟飾黃天霸,裘盛戎飾竇爾墩,谷春章飾朱光組(原定其師葉盛章),馬長禮飾施公,高寶賢飾彭朋,張洪祥飾梁九公。演於北京展覽館劇場,兩天演出的6000多張戲票,兩小時一搶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長,工力悉敵,台下觀眾應接不暇興奮不已。演出後,觀眾在場外將他們重重包圍,高呼二人之名。氛圍熱到極至。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長坂坡》,高盛麟飾前趙雲後關羽,裘盛戎飾曹操,馬長禮飾劉備,李毓芳飾糜夫人。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走麥城》,馬盛龍、劉盛通、高寶賢均參加合作飾廖化等,譚元壽則飾高之馬童。高的關羽形象,被專家和觀眾稱為有天上關帝威嚴,有人間英雄氣概,各場演出後,總是在暴風雨般掌聲中多次謝幕。

高在京期間,又由北京文化局在廣和劇場組織兩次藝術報告會,由高先生作武生藝術的報告,受到文藝界聽眾和北京各劇團武生演員們、戲校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這次走馬換將,文化部還下達二人各自收徒任務。因此,張君秋在武漢收了陳瑤華、王婉華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了楊少春、李可後,茹富蘭堅持要高收其子茹元俊為徒,並要茹元俊正式磕頭拜師收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後四團又推薦俞大陸拜高為師。經高推薦,裘盛戎也收陳鴻均為徒。此次張、高二人走馬換將時間一個多月,掀起了京劇在京漢兩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園傳為佳話。

1962年6月22日,農曆壬寅年五月廿一日:武漢市京劇團1962年赴滬演出

武漢市京劇團在人民大舞台公演。主要演員有高盛麟、高百歲、郭玉昆、關正明、楊菊萍、李薔華、高維廉、張宏奎、董少英、高世泰等。

1982年,農曆壬戌年:武漢市京劇團建團三十周年紀念演出

武漢市京劇團建團三十周年紀念演出在武漢人民劇院舉行,劇目包括董少英的《徐策跑城》,關正明、李薔華的《武家坡》,郭玉昆的《鬧天宮》,高盛麟的《古城會》。其中高盛麟先生離漢赴京多年,此次演出極受歡迎,一票難求。京劇名家張宏奎、倪海天、楊正義、王婉華等都參加了三天的紀念演出。

2007年12月9日,農曆丁亥年十月三十日:武漢京劇院遷址漢口北湖正街

武漢京劇院新址竣工典禮在漢口北湖正街舉行。武漢市長李憲生出席典禮並剪彩,郭玉昆親臨現場指導。

武漢京劇院新址原為武漢市藝校校址,共五層樓,面積約4000平方米,擁有一個可容納300餘人的多功能小劇場“天一戲院”,以及8個排練廳、2個練功房、10餘間辦公室,使京劇院人均占地面積從過去3點7平方米擴大到現在的24點7平方米,從根本上改變了市京劇院的排練環境和辦公環境。

相關報導:

昨日,在中國京劇歷史上有“出手大王”、“南猴王”之稱的武漢市京劇團團長郭玉昆,在黃陂長樂園陵園安葬。

郭玉昆於今年9月14日在武漢去世。

1919年出生於天津的郭玉昆6歲就登台演出,10歲搭班演於天津、上海等地。後得岳父、民國京劇大腕小楊月樓提攜及精心指點,技藝精進。其夫人楊菊萍則是“小楊月樓派”的青衣開山弟子。

郭玉昆在解放後進入武漢市京劇團,1979年後任武漢市京劇團團長,後調入武漢市戲曲學校任副校長。在京劇界,郭玉昆有“江南美猴王”的盛譽,“南猴王”郭玉昆與“北猴王”李萬春相提並論。郭玉昆有一手“寶劍入鞘”的絕活——寶劍在前面從劍鞘中拋出,然後背手將劍接入鞘中。

市戲曲研究所專家方月仿先生曾評價:“整套動作嚴絲合縫,容不得半點差,當真出神入化,嘆為觀止。”當年武漢京劇團的《大鬧天宮》,由郭玉昆主演且久演不衰,被戲迷、行家稱為“出手大王”。

武漢京劇院院長、著名京劇表演家劉子微女士昨日告訴記者:墓志銘“崇尚德藝,淡泊名利”就是爺爺一生的寫照。

遵從郭玉昆生前一切從簡的遺願,昨日葬禮有其親友、學生10餘人出席。

走近京劇生角演員(一)

京劇中的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李宏圖[京劇小生]
常東
陳大濩
陳少霖[京劇老生]
程正泰
杜喆
高寶賢
高彤[京劇老生]
賈洪林
金仲仁
李和曾
李萬春
包飛
李光[京劇演員]
錢浩梁
茹元俊
時慧寶
尚和玉
唐韻笙
汪笑儂
王鴻壽
汪桂芬
余叔岩
言興朋
俞振飛
周少麟
鐘鳴岐
費賀楠
高慶奎
高盛麟
畢英琦
高百歲
白家麟
顧典劇
貫大元
貫盛習
高連甲
關盛明
黃炳強
何澍
黃元慶
黃月山
黃齊峰
何金海[京劇演員]
韓劍光
黃正勤
黃世驤
胡盛岩
安舒元
曹藝斌
賈勁松
靳萬春[京劇演員]
姜鐵麟
劉鴻聲
劉榮升
梁慶雲
李甫春
劉硯芳
李卜春
李鳴盛
李浩天
蔡榮貴
李寶春
李玉聲
蔡寶華
李伯培
李盛藻
李德彬
李世霖
劉漢臣
李文林[京劇老生]
劉勉宗
李春來[京劇武生]
雷喜福
李亮[京劇武生]
劉世勛
梁一鳴
露蘭春
曹世嘉
李寶櫆
劉宗楊
劉奎官
李桂春
李吉瑞
李家載
李金聲

凌珂
李蘭亭
李桐春
李岩[京劇演員]
李環春
鮑吉祥
穆宇
閔兆華
那正鑫
錢富川
秦占寶
遲月亭
鮑福山
茹萊卿
茹富蘭
瑞德寶
白玉昆
畢高修
孫盛輔
孫興珠
沙世鑫
孫毓堃
沈金波
沈富貴
孫盼雲
孫鈞卿
宋寶羅
孫元彬
孫洪勛
時佩璞
宋鋒
德珺如
白元鳴
王金璐
董文華[京劇武生]
汪正華
王九齡
杜鵬
王珮瑜
王平[京劇武生]
王立軍[京劇演員]
翁國生
王世續
王喜秀
王和霖
武正豪
王雨辰[京劇老生]
王榮增
辛寶達
蕭潤增
奚嘯伯
夏月潤
徐小香
蕭潤德
小王桂卿
徐東明
奚中路
蕭連芳
邢威明
余三勝
楊淼
葉金援
楊乃彭
丁俊
楊少彭
楊盛春
葉鳴蘭
楊長秀
傅希如
於世文
尹月樵
楊菊芬[京劇演員]
葉春善
楊隆壽
傅德威
於萬增
樊德春
張榮培
張建國[京劇演員]
趙麟童
張建峰
張文涓
周龍[京劇演員]
張桂軒
趙永偉
趙如泉
張元智

張盛利
朱秉謙
祝元昆
趙松樵
張春彥
鄭永春
房玉麟
周少樓
周仲博
張世蘭
蘇德貴
高世壽
孫柏齡[京劇老生演員]
高亞樵
關正良
李如春
高牧坤
沈鶴鳴
劉春喜
高維儒
孫盛雲
蘇富恩
尚長春
安雲武
程繼仙
董維賢
高維廉
董玉傑
李鑫甫
李桂芬
宋玉慶
丁晨元
譚孝曾
譚正岩
劉雪濤
王文源
王少樓[京劇老生]
龍德雲
王少生
李繼春[京劇武生]
厲慧良
劉奎童
王寶利
關維芳
王則昭
李鳳翔
郭三增
王小蟬
王璽龍
陸地園
王斌芬
王楞仙
吳盛珠
王世霞
王元綱
王慧群
李少樓[京劇武生]
丁震春
高蕙蘭
郭玉昆
李宗義[京劇老生]
董鳳岩
曹韻清
王大興
王榮山
陳富康
遲世恭
李順亭
筱蘭英
薛印軒
許蔭棠
鮑盛啟
何連濤
盧勝奎[京劇老生]
恩曉峰
筱高雪樵
謝正喜
劉盛通
范以程
薛鳳池
徐元珊
黃雲鵬[京劇武生]
遲金聲
夏蔭培
言少朋
葉盛長
陳鶴峰
梁益鳴
姚宗文
劉木鐸
哈寶山
程富雲
李紫貴
婁廷玉
楊少春
俞菊笙
俞振庭
梁慧超
韓長寶
葉慶榮
呂君樵
俞大陸
產保福
俞步蘭
蔣慕萍
江世玉
方震濤
陳盛泰
駱連翔
姜培培
由奇
袁金凱
張克[京劇演員]
馬長禮
孟筱伯
米喜子
曹連孝
朱寶光
馬少山
張少樓
朱丁奇
馬德成
張春孝
周維俊
朱素雲
江長春
張幼麟
張威[京劇小生]
倪海天
朱桂芬
張榮奎
裴永傑
張連福
張軍強
潘月樵
朱福俠
陳喜光
江世升
康雲翔
關正明
張世麟
李保良
鄭法祥
常連環
茹富華
趙世璞[京劇老生]
鄭亦秋
張增明
陳喜興
張二鵬
周正榮
高雪樵
鄭盛薌
孫岳[京劇演員]
張淇林
朱福
朱金琴
周瑞安
雙闊亭
趙盛璧
張翼鵬
張盛祿
厲慧蘭
郭仲衡[京劇老生]
康喜壽
許錦根
陳秀華
費世威
朱雲鵬
馮蕙林
李元瑞
張躍孚
韓金福
夏月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