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鎮

郝家鎮

郝家鎮位於黃河入海口,地處勝利油田腹地,是母親河——黃河千百萬年孕育出來的既古老又年輕的一方沃土。

基本信息

概況

郝家鎮郝家鎮
位於黃河入海口,地處勝利油田腹地,是母親河——黃河千百萬年孕育出來的既古老又年輕的一方沃土。總面積2204平方千米。優勢明顯,是山東省跨世紀工程——黃河三角洲開發的前沿陣地。基礎設施完善,境內有勝利黃河大橋、東營飛機場、東營海港,公路四通八達。電力供應充足,城鄉電話普及率居山東省前列。

郝家鎮位於縣(區)境西南部,距縣城30公里,面積61.67平方公里。2006年底,轄29個自然村,28個村民委員會;有5516戶,16924人,其中女840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千分之三。

郝家鎮郝家鎮

2006年底,國民生產總值5.44億元,比2005年增長27.9%,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6705萬元、34022萬元、13672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1%、29.4%、34.5%。工業總產值26億元,實現利稅2800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130萬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826公頃,總產1.10萬噸;瓜菜267公頃,總產0.78萬噸,棉花1165公頃,總產1311噸,種植業產值6170萬元。全年造林32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7.5%,林果總產440噸;林業產值178萬元。年末大牲畜存欄6006頭,存欄0.68萬頭,存欄1.07萬隻,畜牧業總產值4254萬元。水產品總量60噸,漁業總產值38萬元。有水庫5座,總蓄水能力385萬立方米。農業機械總動力15355千瓦時。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達1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35.5元,比上年增加447.5地鋪。有中學1處,國小4處,在校生共133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行政區劃

2006年底,轄29個自然村,28個村民委員會;有5516戶,16924人,其中女840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千分之三。

歷史沿革

郝家鎮郝家鎮
1994年9月6日,撤銷墾利高蓋鄉,設立高蓋鎮。1994年9月26日,撤銷墾利縣郝家鄉,設立郝家鎮。

2000年,墾利縣轄4個鎮、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42654人,各鄉鎮人口:墾利鎮44877勝坨鎮32610郝家鎮16648高蓋鎮30008永安鄉12280下鎮鄉9914新安鄉11078建林鄉19306西宋鄉13936寧海鄉20645勝利鄉11648董集鄉19704
2001年,墾利縣撤銷高蓋鎮,併入墾利鎮;撤銷永安鄉、下鎮鄉,設永安鎮;撤銷建林鄉、新安鄉,設黃河口鎮;撤銷勝利鄉、寧海鄉,併入勝坨鎮。

主要領導簡介

郝家鎮於泮義: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於泮義,男,漢族,1964年1曰14日出生,籍貫東營市廣饒縣,1981年7曰參加工作,現任郝家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簡歷:

1981.07至1983.09墾利造紙廠技術員

1983.09至1984.12墾利縣糧食局幹事

1985.01至1987.02墾利縣廣播局股長

1987.03至1991.02墾利縣紀委秘書

1991.02至1992.08墾利鎮政府副鎮長

1992.08至1995.05墾利鎮黨委副書記(期間:自1994年9月至1996年12月

在山東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班學習)

1995.05至1998.03墾利縣機關黨委副書記(過渡,縣委組織部,1997.09)

1998.03至2000.03墾利縣計生委副主任

2000.03至2003.03墾利縣西宋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2003.03至2006.04墾利縣西宋鄉黨委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2006.04至今墾利縣郝家鎮黨委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領導職能

黨委書記、人大主席於泮義同志,主持黨委、人大全面工作,側重“三農”和油區工作。

黨委副書記、鎮長李慧芬同志,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側重工業和財稅工作。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郭新吉同志,協助黨委書記處理黨委日常工作。分管紀檢監察、政法、綜治、信訪穩定、團委、婦聯、油區和油地共建工作。

郝家鎮郝家鎮
組織委員許義強同志,負責組織工作,老幹部和老齡工作。分管人口與計畫生育、民政、殘聯工作,任中管區書記。

黨委委員、副鎮長張德峰同志,分管財稅辦公室、審計所、農經站、村鎮建設站,負責聯繫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環保局、公路局、交通局、電業局、供銷社等單位。

宣傳統戰委員耿麗娟同志,負責宣傳、統戰工作,分管文化廣播、新農村和小康文明村建設、旅遊工作,任西南管區書記。

黨委委員、人武部長周偉同志,負責人武工作,分管防雹增雨、氣象、任西北管區書記。

副鎮長李善文同志,主抓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分管水利水產站、農林站、科技科普工作、土地管理、畜牧獸醫、動物疫病防控工作,負責聯繫糧食局、物價局、國土資源管理局、縣科協、科技局等單位。

副鎮長馬新起同志,分管工業、招商引資、安全生產、民營經濟、統計工作,任西郊工貿發展基地黨總支部書記、主任和東北管區書記。

人大副主席戴景鵬同志,主持人大日常工作,負責工會、史志,分管分管黨政辦公室,負責黨委政府的日常值班、教育工作。

政協聯絡員張松海同志,分管衛生院、藥檢所、勞動保障所。

副主任科員薛安源同志,負責信訪工作。

榮譽稱號

郝家鎮被市安全生產委員會授予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被市教育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授予全市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先進單位;被市人事局、市教育局授予全市學前教育單位;鎮司法所被市司法局授予全市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司法所。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石油地質儲量達18.72億噸,勝利油田開採以來,70%的油氣產量出自墾利境內。黃河每年為這裡攜沙造陸3萬畝,墾利縣成為中國沿海土地後備資源最多,農業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草場面積116萬畝,生長著近百種野生天然牧草和野生藥材,發展畜牧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淺海灘涂廣闊,非常利於魚、類的養殖。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墾利經濟的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工業發展

郝家鎮郝家鎮
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已形成一個農業以畜牧、水產為主導,工業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鹽業化工、機械加工、新型建材、製藥、紡織、食品加工為主導的日趨最佳化的產業結構體系。為加快黃河三角洲的開發與建設,實施了“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戰略,出台了一系列優惠的投資政策,已成為海內的新的外投資熱點。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為根本,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培植高新技術產業,先後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等40多家大院大所建立了緊密型產學研結合關係,聯合開發、轉化高新技術項目50多項。有十多家重點企業與科研院校聯建了科研開發機構和一批科研開發基地,相繼建成了石油化工、鹽業化工、機械加工、紡織建材、食品加工等工業企業,湧現出了石化公司、萬達、勝通、東辰、天輪等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集團,推出了一批出口創匯產品

綠色農業

郝家鎮郝家鎮
山東省重點建設的能源、化工和農牧漁業基地之一,被省委、省政府列為“黃河三角洲開發”與“海上山東”建設兩大跨世紀工程主戰場,被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列為“支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第一個優先項目。自1988年實施大規模農業綜合開發以來,已累計開發荒鹼地2.5萬公頃,改造中低產田1.5萬公頃,年均生產糧食1.65億公斤,人均糧食占有量居山東前列。畜牧、水產兩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冬棗、留蘭香、黃河口蜜桃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農業生產逐步向市場化、科技化、企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濃濃鄉情

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縣,居民來自11個省107個市縣。他們帶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西部多為利津籍人,他們多靈氣,善思辨,長於經商貿易;中部多為壽光籍人,他們尊克儉,善持業,長於勤奮勞作;東部則以魯西移民為主,他們耐艱辛,性剛烈,長於拼搏創業。多種類型的風俗民情各具特色,精彩紛呈,經過長期的融契約化,不少習俗漸趨一致。形成了既具有傳統特色,又極具時代氣息的獨特精神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豐富而獨特。國家級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是地球暖溫帶地區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1.3萬公頃槐林,萬頃柳林,2萬公頃蘆葦盪亦野趣天成,構成了黃河口“野、奇、新、特”的獨特景觀

生態旅遊

郝家鎮郝家鎮
滔滔黃河攜大量泥沙推海造陸,形成了崗、坡、灘相間的獨特而複雜的三角洲地貌和秀麗的自然風光,成為山東省重點旅遊勝地之一。國家級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是東北亞內陸和環太平洋鳥類遷徙的終要“中轉站、越冬棲息和繁殖地”,使世界重點保護的全球十三處濕地之一。區內有野生陸地和海洋生物千餘種,野生植物300種。這裡草原一望無垠,一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塞北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這裡成為百鳥嬉遊的樂園,暮秋時節,成千上萬的丹頂鶴、白頭鶴、金雕、黑嘴鶴、白天鵝、鴛鴦等百餘種珍奇鳥類雲集其間,把新生地裝扮得更加美麗和神奇。河口落日、大橋餘輝、蘆花夕照、晚秋紅野以及1.4萬公頃槐林、萬頃柳林、數萬公頃蘆葦盪野趣天成。登上入海口瞭望塔,可以遠眺浩蕩蘆葦、莽莽林海、黃龍入海、河口日出、長河落日等景觀,體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壯美的意境,每年都吸引著眾多的遊客眼光。

獨特文化

郝家鎮郝家鎮
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歷史進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黃河口文化受到了黃河流域文化與渤海文化的深刻影響,同時又得到了傳統齊魯文化的浸潤,既有黃河文化的源遠流長,又有齊魯文化的博大精深,極富區域特徵和鮮明個性。精神文明建設紮實深入,文化事業發展迅猛,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設施不斷完善,各種文藝社團遍布城鄉,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逢年過節人們扭秧歌、踩高蹺、舞龍、舞獅自娛自樂,每年的節日晚會、消夏廣場文化活動好戲連台,文藝團體則常年活躍在城市鄉村,為人民民眾送上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風俗風情

生活習俗服飾

20世紀80年代後,衣著大為改觀,款式更換頻繁,城鄉人穿戴難以區分。西裝牛仔夾克裙裝直筒褲喇叭褲蝙蝠衫旗袍超短裙八角帽前進帽絨線帽禮帽紗巾圍巾披肩高跟鞋三緊鞋涼鞋拖鞋膠靴等應有盡有。衣料多為化纖、毛、絲、革麻之類,純棉織品成了時髦。身上的裝飾品,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20世紀80年代後,少數男子戴黑色眼鏡、佩領帶卡、掛BB機、戴戒指(極個別的戴單耳環)等為時髦;女以戴變色眼鏡、挎坤包,佩黃、白金、珍珠項鍊、手鍊、寶石鑽戒、耳環耳墜耳釘及玉鐲、胸花為美;兒童佩飾有玉佛、銀手鐲、彩色眼鏡、發卡、串珠等。

郝家鎮郝家鎮
飲食生活菜餚

1986年開始,人民生活主食粗細不勻,但都能吃飽。進入90年代後,城鄉居民普遍以細糧為主,偶爾吃點粗糧算改善生活,如蒸玉米、小米、大豆面窩窩頭或煎餅,往往當“禮品”送給鄰居、好友。其麵食花樣也越來越多,由原來的饅頭、花捲、蒸包為主,發展到“千層”油餅、“五香”酥餅、火燒、麵包、煎包、鍋貼、餛飩、油條、麻花等。肉食類有豬肉、牛羊肉、、鮮魚、鮮蝦、乾蝦、蝦皮等。70年代前,墾利境內的蔬菜類以白菜蘿蔔豆角茄子辣椒黃瓜南瓜西葫蘆為主。80年代後,增加了洋蔥土豆西紅柿甘藍菜花蘑菇萵苣芹菜油菜台菜蒜薹香椿芽等。民眾歷來喜食大蔥大蒜、面醬、豆醬、蝦醬。利津人大都喜歡喝茶,尤喜茉莉茶;魯西人喜歡喝酒;壽光、廣北人喝茶麵不廣,但現在煙、酒、茶多數家庭具備,主要是接待客人用。

筵席菜餚

1986年前後,農村婚喪待客宴席,多數遵循其原籍風俗習慣。如利津人,一般是四盤、八碗、兩大件(一盤方肉,一盤整魚);魯西人相當講究,有“八大碗”、“十大碗”、“兩大件”、“四大件”等名堂。用料多以雞、魚、肉為主,間以時鮮蔬菜及禽蛋,稱之為“擺席”。赴宴稱“坐席”;壽光、廣北人較為節儉,一般為“九大碗”(即9樣菜)。90年代後,不論城鎮、農村,多數在酒店(飯店)設宴,宴席菜餚日趨統一。

郝家鎮郝家鎮
宅居1986年,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世紀90年代後,在墾利境內,不論利津、廣北、壽光或魯西戶,房屋建設日趨向城鎮化邁進。建材由過去的土坯、棍棒、秫秸為主,變為燒磚、沙、石、水泥、鋼筋、瑪賽克;木板門、欞子窗,已被鋁合金框、玻璃門窗代替。經濟條件好的農戶,除石頭坐窗磚到頂外,式樣新穎,水磨石地面、瓷磚地面和前出廈帶走廊的房屋也越來越多。進入21世紀後,農村新建住宅,一律按鄉、村總體規劃,由村民委員會安排宅基地,分批建設。

器具餐具:20世紀80年代,盆、碗、盤、碟多細瓷、搪瓷,並飾以烤花。90年代,塑膠製品、成套細瓷餐具大量進入百姓家。

飲具

20世紀80年代後,多數居民家庭都備有成套細瓷茶具和酒具,城鎮家庭還大多配有飲水機、電熱壺、冷水瓶、啤酒套具等。

炊具

主要有鍋、炒勺、鏟、籠、篳、笊籬、案板(面板、菜板)、鏊子等。20世紀70年代,不少城鄉家庭用上高壓鍋、電飯鍋。

臥具

本境居民習慣為一代人一室。鄉村中、老年人喜睡火炕。青年及城鎮居民則多睡木床。一般居民的木床也非常簡陋,上鋪秫秸箔、草苫。富裕人家使用雕花床、棕屜子床。20世紀80年代出現鋼絲床、木製高低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的好轉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臥具花樣、質量也在不斷更新。20世紀末,席夢思、床頭櫃等高檔臥具也相繼進入百姓家。

家具

20世紀80年代,城鄉出現置辦家具熱,盛行捷克式、鏡框式成套家具,沙發、茶几也進入普通百姓家。90年代後,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電風扇、收錄機等已不是城鎮居民獨有了。

日常用具:20世紀70年代,部分村開始使用電燈。90年代初,全縣村民普遍用電燈照明。汲水用具,原來多用木桶(利津叫“筲”)、瓦罐配鉤扁擔(魯西人叫“鉤擔”)挑水,存在瓷缸(利津人叫“瓮”)或瓦缸里。20世紀60年代,木桶逐漸被鐵桶替代。90年代後,村民絕大多數用上了“自來水”。盛物用具,20世紀80年代,塑膠筐、塑膠盆,因廉價、輕便、不怕摔,而倍受青睞。取暖用具,20世紀70年代後,憋拉氣爐進入普通百姓之家;90年代前後,城鎮和油區村莊居民用上了暖氣、空調。

交通用具

20世紀80年代後期,嘉陵、木蘭等機車成為城鄉青年人的時髦交通工具。90年代,三輪機動車、拖拉機、家用汽車成為農村主要交通工具。進入21世紀,麵包汽車、轎車、電動腳踏車也大量進入鄉村。

行旅一般外出行旅、辦事,通稱“出門”。離家外出都選擇吉日,俗語曰:“待要走,三六九(日)”,忌農曆初一、十五(日)。親人若遠離,多置辦酒飯為之送行,也叫餞行,並煮雞蛋、備食品,以便途中食用。一般送行至胡同口或村頭,多數至車站或碼頭。

郝家鎮郝家鎮
迎接客人一般迎至村外或車站或碼頭。到家後,先茶、煙,後酒、飯款待,名曰“接風”,又稱“洗塵”。
生產習俗農業境內民眾生產一向以農業為主。墾利縣城以西農民,慣於深耕細作,養豬攢肥,餵牛、驢耕田、運輸。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地瓜、小雜糧、棉花及瓜果蔬菜等。種植習慣套隴間作,如棉花地裡帶芝麻,玉米地裡帶綠豆、漿豆,高粱地裡帶豆角等。縣城以東農民,主要靠開墾淤荒地生活。因土地廣闊,村莊稀,人口密度小,耕地分散,離家遠,不便施農家肥,耕作粗放,有“大孤島(黃河入海口周圍地區),土地多,劃拉上種子情撈摸”之說,墾荒者搭蓋臨時屋子或窩棚居住,俗稱“種窪地”、“爬窪的”。一般春季種大豆、高粱,定苗後,鋤一遍,直到秋後不再管理。由於“種在人,收在天”,往往遇到陰雨連綿,地鋤不出來,草苗不分,加之蟲害嚴重,收成很不穩定。

一年四季,以夏秋兩季最忙。民間有“爭秋奪麥”、“三秋不如一麥忙”之說。期間,素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姑娘、小媳婦也都參加農忙,曬場、打場、做飯送飯,忙個不停。農閒主要有兩個時節。一、夏鋤後,雨季來臨,曰“掛鋤鉤,歇伏”。其實,多數農家趁此割條子(荊條、綿柳)編筐、簍、籃子,割茅草打“拍蓋子”(鍋蓋)、編蓑衣、打茅囤子等。二、收完大秋、種上小麥,進入冬閒。勤快人家,女人在家經文緯武、織布、做鞋、做襪;男人外出拾草、拾糞,有條件的外出打工、做小買賣,掙點零花錢以備來年種地費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各家各戶自由安排生產,農民大多習慣歇大響,早出、晚歸乾農活。耕種、澆水、施肥、除蟲等,均運用現代科技管理,糧棉單產成倍增長。許多農民利用塑膠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瓜果,收入可觀。同時,由於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節省了大批的農村剩餘勞力,進城經商、打工、搞副業生產;還有的大面積承包荒地,實行集約化經營,成為農業生產大戶、畜牧業大戶。傳統的農業生產習俗,正在發生著根本性變化,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漁業 

郝家鎮郝家鎮
墾利縣地處黃河入海口,海岸線較長,漁業資源非常豐富,沿海民眾素有下海捕魚撈蝦的習慣。舊時,捕魚用木帆船、燕尾船,有些船很小,稱“柳葉船”、“小鬼歡喜”。捕撈工具有線網、幌鉤、粘網子、轉軸網、大扒網等。一般是在近海和海溝河汊捕撈。只有少數大點的船到深海作業。農曆3~5月、7~9月為最佳捕撈季節。一般是“雨水”時節出海,“立冬”時節收船回岸。所捕魚、蝦隨捕隨醃,回岸銷售。漁民船隻簡陋,缺乏科學知識,僅靠經驗觀天測象和把握風暴、潮汐,很難保證安全,船翻人亡時有發生。故漁民祈求安全的迷信思想很嚴重。多數船上供奉“海龍王”、“海神娘娘”。每次出海前,都要選擇吉日,燒紙錢求吉祥。在墾利縣沿海一帶,漁民上船前,還擺供、燒紙、焚香、磕頭、祈禱:“天神、地神、龍王爺,大發慈悲保俺平安,俺到時給您披袍、上供來還願”,親屬們鳴放鞭炮,敲鑼打鼓歡送出海。每月農曆初一、十五,不管船上、家裡普遍燒香、焚紙作禱告,祈求神靈保佑。漁民喝酒時,亦必先敬海龍王頭一杯。漁民在黃河、海上生產、生活禁忌也很多。如,“翻”字乃漁民大忌,帆船稱“風船”;烙餅或煎魚,不說“翻過來”,說“轉”、“調”、“劃”過來;器皿忌扣放,如碗、盆、碟、杯、酒盅、帽子等,口均朝上;曬鞋不曬鞋底;飯筷不能放在飯碗上。此俗至今如故。

牧業 

墾利縣百姓雖來自五湖四海,風俗習慣各興地道,但家庭飼養習俗大致相同。20世紀80年代前有“養雞為花錢,養豬為過年,養牛為耕田”之說,幾乎每個農戶都有餵養雞鴨鵝和豬牛羊的習慣。有的用剩飯菜和糠作飼料,也有的用加工飼料餵養。

郝家鎮郝家鎮
養雞,一般農戶都是春夏之交,賒下小雞(雛雞)到秋後再把雞錢還給賒小雞的人。飼養數量多的10隻、20隻、30隻不等。小雞長大後,分出公雞、母雞時。留下母雞繼續餵養,公雞挑1隻最好的留下打鳴、踩雞用,其餘到集市上賣錢花,有的人家來客人時殺只半大公雞作為佳肴待客,還有的過年過節自己用。母雞繁蛋(下蛋)後,一般人家不捨得自己吃,大都到集市上去賣,賣雞蛋論個不論斤(多少錢1個),有不少人家以此作為零花錢的來源。五天一集,一般一集賣一次,而後換回油鹽醬醋或時令青菜。20世紀80年代後期出現養雞專業戶、專業村。

養豬,一般人家都是當年開春買頭小豬圈養,幾乎每個農戶都有豬圈。餵到農曆臘月,一般豬都長到80~150公斤左右,賣掉換錢用於家人添置衣帽,購買年貨。比較富裕的人家把自己養的豬給殺了,除留部分自用外,其餘賣給鄰里鄉親,價格低於集市。人民公社時期,公家辦的食品站收不到豬,曾一度限制農戶自己屠殺豬羊,但各村都有私下屠殺現象。20世紀90年代,出現有許多專業戶、專業村,政府實行定點屠宰,以防傳染病發生。
養牛(馬、驢、騾), 墾利人大多是逃荒來的,解放前養不起牛。人民公社時期又不準農戶家庭餵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戶開始飼養大牲畜,目的是為耕田種地、運輸。進入20世紀90年代,不少農戶買了12馬力拖拉機,用於農田耕作,機械代替了畜力。隨之飼養的牛(馬驢騾)開始轉為食用,稱肉牛(菜牛)等。所以,有的農戶不再餵養。但也有的農戶作為一種副業,大量飼養,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養牛專業戶。

養羊,有的農戶以觀賞為目的,飼養1隻或幾隻山羊,有的圖賣零花錢,餵母羊十幾隻或更多。當年系列的小羊羔來年賣,隨繁殖隨賣。有的餵養奶羊,供缺奶的嬰兒或條件較好的老年人及病人食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養羊成為一種專業,有的農戶飼養上百隻,甚至幾百隻,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好門路。

歷史名人拾遺

蓋希雲(1924~1966),男,郝家鎮黃店村人。
1944年參加八路軍,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戰士、班長、排長、偵察連長等職。參加過解放無棣城戰鬥、孟良崮戰役、萊蕪戰役、德州戰役、泰安戰役、沂水戰役、濟南戰役、開封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福州戰役等大小戰鬥120餘次,負傷11處,榮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1945年被渤海軍區授予“爆破大王”稱號,1947年、1948年獲華東野戰軍頒發的“二級人民英雄”獎章各1枚,建國後,曾受到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1966年病逝。

黃河入海口

東營是萬里黃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黃河之黃、草原之綠、大海之藍,共同繪製了一幅多彩畫卷。這裡還有中國最完整、最廣闊、最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著名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鳥類的天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