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戶鄉

新戶鄉

新戶鄉位於河口區西北部。西與濱州市霑化縣徒駭河農場隔潮河相望,南與本區太平鄉、義和鎮相連,東與河口街道辦事處接壤,北靠渤海灣。東西最寬21.6公里,南北長距7.95公里,總面積493.5平方公里。2006年底,轄35個村民委員會,54個自然村,總戶數5185戶,總人口1355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11人,農業人口12140人。

基本信息

簡介

新戶鄉新戶鄉

新戶鄉位於河口區西北部,距區政府駐地35公里,面積493.5平方公里。2006年底,轄54個自然村,35個村民委員會;有5185戶,13551人,其中女6792人,非農業人口141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9‰。
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3.1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7099萬元、10404萬元和351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9%、47%和15.5%。工業總產值3.0126億元,實現利稅3296萬元。財政收入316.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00元,比上年增加630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277萬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60公頃,總產0.54萬噸;瓜菜18公頃,總產0.0785萬噸;棉花1350公頃,總產3037噸;種植業產值6949萬元。林果總產11000噸,林業產值598萬元。年末大牲畜存欄10632頭,豬存欄1.32萬頭,羊存欄3100隻,家禽存欄6萬隻;畜牧業總產值5072萬元。水產品總量33000噸,漁業總產值20257萬元。有水庫35座,總蓄水能力1200萬立方米。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6427千瓦。農村用電量70萬千瓦時。鄉鎮企業總產值3.75億元,利稅4056萬元,其中個體私營企業產值3.75億元、利稅4056萬元。有中學1處,國小2處,在校學生共143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醫院1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26.36部。有7個村達到市級小康文明村水平。2006年,被授予2005年度全省科技興漁先進集體、2005年度全省海洋管理先進集體、2005年度新聞報導先進集體、全省計畫生育協會先進集體、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單位、全省“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單位、全省綠化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新戶鄉所轄村居名單

麻郭村、東華村、南王村、新華村、四頃二村、太平村、友誼村、北台子村小坨村、牟橋村、永合村、丁家村、大王村、三義村、西村、東村、雙合村、鹽山村、杏行村、九頃村老鴉村、東鮑井村、西鮑井村、南六合村、海豐村、北李村、東風村、新立村、公司村、八頃村、興合村、中合村、奇古村、郭局村、東六合村。

境域

新戶鄉境域為退海之地,形成的歷史僅有百餘年,有人居住的時間更短。據有關資料顯示,1885年(清鹹豐五年)以後境內始有少量鹽民、漁民、墾戶居住,1904年至1921年,黃河決口、改道,淤出大片良田移民、墾戶逐漸增多。起初為零星分散的種地屋子,後逐漸形成村落。1929年霑化縣孫遷戶村民李世卿兄弟二人來此墾荒,立村時,起名“新遷戶”。意為以“新”來之“戶”聚集而成的村,久而久之為“新戶”。1957年建鄉後,鄉政府駐該村,沿村名至今。

歷史沿革

新戶鄉新戶鄉
該鄉建制之初,轄屬原惠民地區霑化縣。1968年改稱新戶人民公社。1982年11月,國務院批准成立東營市,同時批准設定河口區。1983年9月,原霑化縣新戶、太平、義和、四扣人民公社和河口辦事處以及利津縣六合人民公社一起劃歸東營市河口區。區政府成立前,各公社和辦事處暫由利津縣代管。1984年7月,恢復鄉村建制,新戶人民公社改稱新戶鄉,原生產大隊改為村。1984年9月26日,利津縣將代管的新戶鄉、太平鄉、義和鎮、四扣鄉、六合鄉和河口辦事處移交河口區。

氣候

該鄉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冷夏熱,雨熱同季。境域屬淺平窪地和海灘地貌。有耕地88043.5畝,園地4869.2畝,林地569.2畝,牧草地258.9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6120.5畝,交通用地4830.9畝,水域304719.3畝,未利用土地320817.1畝。該鄉水資源充足,沾利河、馬新河、潮河縱向穿境入海,正在建設的綠色生態河、濱海大道橫貫東西。

資源

新戶鄉新戶鄉
境內石油、天然氣礦藏豐富。1985年,華北油田來此會戰。1987年,勝利油田新會戰指揮部遷至新戶,進行大規模石油開發。1996年,華北油田、勝利油田單位撤離。現境內有河口採油廠二礦、四礦、東勝河口公司、東勝東安公司、東營石油開發勝發管理區5個油田三級單位,涉及大王北、大35、英雄灘等三大油塊,屬勝利油田開發重地。

新戶鄉有35公里的海岸線,30多萬畝的灘涂面積,境內海產資源極為豐富。河口區成立後,大力實施建設“海上新戶”戰略,確立了“灘涂抓養殖、淺海抓管護、深海抓捕撈,以養為主,養殖、捕撈、加工綜合發展”的漁業發展思路,引導民眾向大海要財富,向灘涂要效益。自1991年起,該鄉連年被評為東營市漁業生產冠軍鄉。1995年被省政府授予“山東省水產生產先進鄉鎮”稱號。該鄉出產的對蝦文蛤牡蠣、鱸魚等名優特產品走出國門,打入了國際市場。

1999年以來,新戶鄉在穩定糧棉生產的同時,全面發展冬棗、水產、鹽業三大支柱產業,逐步形成以東華管區為主的棉花生產基地,以新戶管區為主的冬棗生產基地和以東風管區為主的海上捕撈、水產養殖、蘆葦種植基地。2006年底,全鄉棉花種植面積達到3畝,蘆葦面積4.3萬畝,冬棗園面積3.5萬畝,海水養殖面積11.5萬畝,淺海護養面積16萬畝,漁船303隻。此外,該鄉充分發揮灘涂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鹽及鹽化工產業,構築起了以原鹽生產為基礎,“一水多用”、潔淨生產、連續開發、循環發展的鹽及鹽化工產業格局。目前全鄉鹽業開發面積達20萬畝,原鹽生產能力達80萬噸,溴素生產能力達4000噸。近年來,新戶鄉“漁棗富民、鹽業強鄉”的奮鬥目標逐步成為現實,2006年,全鄉完成地方生產總值3.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00元。

招商引資

取得豐碩成果。立足資源優勢,最佳化招商環境,創新招商方式,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成效。2006年,以鹽及鹽化工和海產品加工、冬棗加工為重點,共引進項目6個,並建成投產,到位固定資產投資2.29億元。

民營經濟

按照“主題是發展,主攻是工業,主體是民營”的經濟發展思路,立足當地實際,建立完善相關運作機制,培育、扶持和壯大民營企業,促進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民營企業成為全鄉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2006年,新增民營企業10家,全鄉民營企業達到18家,個體工商戶達到41家,個體私營企業實現納稅額206萬元。

農業生產

新戶鄉新戶鄉
投資220萬元,完成丁王片2000畝漁農項目開發,動用土方近百萬方,配套建築物9座,開挖引水溝5條。協助區政府做好北部沿海防潮堤和一期工程的遷占工作,修築路基5.5公里;配合區政府實施截滲排鹼河工程的規劃、測量、遷占工作,一、二期開挖17.1公里;配合區政府完成馬新河清淤新戶段治理,總長度11.81公里,動用土方77.26萬方。投資9.4萬元,清淤治理新戶乾、沾郭乾、九支排、丁王引水溝等引水渠道8000米,實施小坨村西排水溝開挖工程;投資15萬元,完成豐產河生產橋、“上農下漁”項目區生產橋的配套建設;投資11萬元,完成新立水庫改建工程。積極推廣新型能源,完成129個沼氣池建設。

新農村建設

以村莊適度集中並點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切入點,按照“規劃先導、試點先行、重點突破、分類推進”的原則,徵求民眾意見,尊重民眾意願,分類補助,試點示範,組織小坨、牟橋、海豐村村民到新規劃區建房。2006年,共建設新村住房51戶,3個村46戶實施搬遷,其中海豐村實現整體搬遷。投資200餘萬元,永合、東村、東六合、雙合村新修公路8.5公里;投資153萬元,對東村、永合新村規劃區進行統一填土整平,對道路、供排水等基礎設施進行統一配套;籌資350餘萬元,全鄉實現城鄉集中供水“村村通”;投資26萬元,改造鄉直駐地集中供水管網。

社會穩定

新戶鄉新戶鄉
對村綜治辦主任實行“七職六化”管理改革,完善村級綜治工作管理和運行機制;在全區率先成立農村契約監管中心,健全和完善農村契約監督管理網路體系,減少因農村契約管理不善造成的不穩定因素,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2006年,清查清理農村契約1700餘份,完善口頭協定、違規契約協定71份,按規範程式簽訂農村契約11份,將這些契約協定統一收存到鄉農村契約監管中心,消除農村項目發承包暗箱操作、契約亂扔亂放、損毀隱匿等現象,從源頭上減少農村矛盾糾紛的發生。

安全生產

充分利用“安全生產月”活動,加強農村安全用電、用氣和交通法規的宣傳,提高廣大民眾的安全意識,營造濃厚的安全生產氛圍。加大對各工業企業、建築安裝工地、校園的安全監管力度,積極開展重點部位安全檢查活動,查找事故隱患,落實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隱患,全鄉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精神文明

新戶鄉新戶鄉
以村容村貌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素質為重點,全方位推進小康文明村創建工作,東村、西村、老鴉、東六合等4個村累計投資480多萬元,新建文化大院2個,改造文化大院2個,新修公路2公里,改造公路3公里,整建排水設施4500多米,襯砌房台2000多米,拆除閒置危房130多間,植樹10000多株,粉刷沿街外牆10000平方米,4個小康文明村順利通過市級驗收。著眼於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科技、法律“五大素質”,切實加強全民科普知識、法律知識教育,民眾的科技意識、法律意識明顯增強。大力倡導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廣泛開展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戶和“十星級文明戶”評選以及文明進農家活動,在全鄉形成人人爭先進、戶戶創文明的良好風氣。2006年新增文明信用村3個、文明信用戶384戶

各項社會事業

新戶鄉新戶鄉
投資200萬元建成計畫生育綜合服務樓,認真開展計畫生育清理清查,積極組織開展育齡婦女健康查體,穩定低生育水平。積極開展敬老院規範化管理活動,五保集中供養條件明顯改善,集中供養率達到100%。完善“五保五救助”社會保障體系,做到應保盡保,共發放低保金37.52萬元,發放各類救濟救災款40萬元。嚴格落實各項優撫政策,共發放撫恤金5.97萬元。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共轉移農村、城鎮剩餘勞動力304人,為25名下崗失業人員辦理再就業優惠證。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鄉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到12484人,參保率99.8%,實施大病補償396人,報銷住院費用38萬元。加大教育投入,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投資60萬元採購實驗儀器和維修配套中國小實驗室;投資52萬元,建設教師住房8套;投資25萬元擴建中心國小,順利完成四頃二和興合國小的撤點工作;投資5萬元,對中學校內道路進行整修;投資210餘萬元建設中心幼稚園及配套相關設施。全面落實“三農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嚴格按規定核實小麥面積,兌現糧食直補金5.51萬元和農藥化肥直補金4.85萬元;為民眾補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費25萬元。

政府效能

堅持“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切實踐行執政為民理念,政府自身建設得到不斷加強,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逐步提升。充分發揮人大參政議政作用,自覺接受人大監督,積極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意見,主動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支持工、青、婦等群團組織,推動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狠抓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思想作風建設,認真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力推進機關效能建設,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機關幹部行政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認真實施政務、財務公開,制定出台《新戶鄉機關工作規範》,促進政府工作規範化。

黃河入海口

東營是萬里黃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黃河之黃、草原之綠、大海之藍,共同繪製了一幅多彩畫卷。這裡還有中國最完整、最廣闊、最豐富的濕地生態系統,著名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鳥類的天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