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刺頭

藍刺頭

藍刺頭(拉丁學名:L)為菊科藍刺頭屬植物,分布於東歐、非洲至亞洲,中國約10餘種,主產西北至東北。粗壯草本,有些似薊,莖和葉背多少被白色綿毛;葉互生,常羽狀齒裂或深裂,齒和裂片有刺;頭狀花序各有1小花;總苞由刺狀外苞片和線形或披針形的內苞片組成,全部花聚合成一稠密、圓球狀的復頭狀花序,下有俯垂而藏於花序底的葉狀苞片;瘦果長形,四棱形或圓柱形,常被長柔毛,頂端有短鱗片多枚。 是一種優良的蜜源植物,很有藥用價值。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藍刺頭藍刺頭

種中文名:藍刺頭

別名:藍星球

科屬:菊科藍刺頭屬

分布:藍刺頭屬植物約有120餘種,分布於南歐、中歐、北非、和前蘇聯(中亞、高加索、西伯利亞)等地區。我國有17種。藍刺頭生態適應性廣,在我國新疆天山地區、東北、內蒙古、甘肅東部、寧夏、河北、山西及陝西均有分布,常見於山坡草地及山坡疏林下,海拔1200~2200m,是一種高山花卉。

種拉丁名:Echinops sphaerocephalus Linn.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拉丁名:Echinops

命名來源:[Sp.P1.:814.1753]

中國植物志:78(1):015

族中文名:藍刺頭族

族拉丁名:ECHINOPSID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用途:優良蜜源植物。 

形態特徵

藍刺頭藍刺頭

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株高40~120cm不等。莖單生,上部分枝長或短,粗壯,全部莖枝被稠密的多細胞長節毛和稀疏的蛛絲狀薄毛。基部和下部莖葉全形寬披針形,長15—25厘米,寬5-10厘米,二回羽狀半裂,側裂片3—5對,三角形或披針形,邊緣刺齒,頂端針刺狀漸尖,向上葉漸小,與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同形並等樣分裂。全部葉質地薄,紙質,兩面異色,上面綠色,被稠密短糙毛,下面灰白色,被薄蛛絲狀綿毛,但沿中脈有多細胞長節毛。復頭狀花序單生莖枝頂端,直徑4一5.5厘米。頭狀花序長2厘米。基毛長1厘米,為總苞長度之半,白色,扁毛狀,不等長。外層苞片稍長於基毛,長倒披針形,上部橢圓形擴大,褐色,外面被稍稠密的短糙毛及腺點,邊緣有稍長的緣毛,頂端針芒狀長漸尖,爪部下部有長達4毫米的長緣毛;中層苞片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約1.1厘米,邊緣有長緣毛,外面有稠密的短糙毛;內層披針形,長8毫米,外面被稠密的短糙毛,頂端芒齒裂或芒片裂,中間芒裂較長。全部苞片14—18個。許多朵頭狀花序密生在一處形成圓球形的復頭狀花序,直徑可達4cm,小頭狀花序長約2cm,小花淡藍色或白色,被刺毛狀的外總苞片所包圍,僅含1朵小花。花冠筒形,有5枚裂片,果序上圓柱形的瘦果密生黃褐色柔毛,具短的冠毛。花冠5深裂,裂片線形,花冠管無腺點或有稀疏腺點。瘦果倒圓錐狀,長約7毫米,被黃色的稠密順向貼伏的長直毛,不遮蓋冠毛。冠毛量杯狀,高約1.2毫米;冠毛膜片線形,邊緣糙毛狀,大部結合。花果期8—9月。

生態習性

藍刺頭適應力強,耐乾旱,耐瘠薄,耐寒,喜涼爽氣候和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忌炎熱、濕澇,可粗放管理。是一種良好的夏花型宿根花卉。

分布範圍

分布於我國東北、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山西、陝西和新疆天山地區。蘇聯(中亞、高加索、西伯利亞)、歐洲中部及南部也有廣泛分布。

在北京地區,主要分布於西部山區海拔1200~2000m的高山草甸及山地陽坡,如房山縣上方山,昌平縣南口,百花山、東靈山等。

藍刺頭——初花藍刺頭——初花

繁殖

藍刺頭可以採用種子繁殖、根段扦插和組織培養等繁殖方式。
①種子繁殖種子繁殖比較簡單,藍刺頭的種子在20℃~25℃條件下容易萌發,而且出苗率高,但是這種繁殖方法所得的實生後代性狀分離比較大,降低了藍刺頭的觀賞品質。
②根段扦插藍刺頭的根具有很強的不定芽再生能力,通過根段的扦插可以獲得大量的不定芽,而且通過扦插繁殖可以獲得性狀較為穩定的後代。一般採用根段扦插的方式繁殖,可以保持母株的優良特性。方法是,基質∶河沙∶草炭=1∶1∶1,根段剪成2~3cm長度。根插後可在苗盤上覆塑膠膜,以保持濕度。10天后,插段上端首先形成白色突起狀愈傷組織,然後分化出不定芽,20天后,下端分化出不定根。該方法在溫室中可一年四季進行,若露地可於春季3月進行,扦插苗生長兩個月後,即可定植。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段按40cm×40cm株行距定植,然後澆一次透水。注意中耕除草,適當控制澆水,雨後及時排水。
③組織培養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可以進行工廠化生產,實現藍刺頭優良品種的快速繁殖,獲得無病毒植株,保持原有的優良性狀不變;還可利用組培誘變培育新的品種。

栽培:宜栽植於陽光足,排水良好的土壤。

藍刺頭的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

1 材料類別 藍刺頭根段扦插得到的不定芽。
2 培養條件

(1)芽增殖培養基:MS+6-BA2.0mg·L-1(單位下同)+NAA0.2。

(2)繼代培養基:MS。

(3)生根培養基:1/2MS+NAA0.02+IBA0.5~1.0。其中增殖培養基和繼代培養基附加3%蔗糖和0.7%瓊脂,生根培養基附加1.5%蔗糖和0.7%瓊脂;pH5.8,培養溫度為(24±2)℃,光照16h·d-1,光照強度為40μmol·m-2·s-1。
3 生長與分化情況
3.1 無菌材料的獲得

取直徑0.5~0.8cm、長3cm的藍刺頭根段扦插,基質為河沙:草炭=1:1。10d後,插穗上端首先形成白色突起狀愈傷組織,然後分化出不定芽。以根段扦插得到的不定芽(未展葉,長0.5~1cm)作為組培快繁的外植體,接種前先用流水沖洗1h,然後用75%酒精浸泡20s,無菌水沖洗2次;2%次氯酸鈉處理10~15min,無菌水沖洗5次。接種到培養基(1)上。

3.2 芽的增殖

接種5d後,外植體切口處開始膨大;15d後,外植體切口處分化出現大量不定芽,20d繼代1次。叢生芽誘導的結果可以看出,隨著6-BA濃度的增加,叢生芽的數量呈增加趨勢;但隨著NAA濃度的增加,平均芽長不斷減小,只有當6-BA和NAA比值達到10時,才能達到最佳的誘導效果,增殖係數達15.3,平均芽長為4.2cm。培養基(1)是最佳的芽增殖培養基。生根培養前,無菌苗要經過一定的營養生長。添加生長調節物質的培養基(2)是理想的壯苗與生長培養基。

3.3生根與移栽

無菌苗長到3~4cm時,轉入生根培養基(3)中。先暗培養3d,然後轉移到光下培養。30d後統計生根數,主根平均達到3~4條,側根20~25條,根長6~8cm,生根率達到80%。此時在培養室內打開瓶蓋煉苗3d,然後用鑷子小心夾出無菌苗,洗淨根部培養基,移至消過毒的基質(河沙:草炭=2:1)中。移栽苗在人工氣候箱中培養,控制濕度80%,溫度20℃,適宜的光照,基質不能太濕,成活率可以達到90%以上。

套用

①花卉裝飾藍刺頭可以作鮮切花和乾花。由於花型奇特,花色艷麗豐富,觀賞期長,可套用於家庭、賓館、飯店的花卉裝飾,其切花上市後,受到消費者,特別是國外朋友的喜愛和認可,有望進入國際市場。
②園林套用藍刺頭是高海拔草原和山地特有的野生花卉,引種後表現出管理粗放、適應性強、維護成本低廉的特點;而且具有花色艷麗豐富、花序別致等較高的觀賞價值,因此在園林綠化中有著非常廣闊的套用前景。
A、單株種植觀賞。藍刺頭株型優美,其花梗自葉叢中抽出,而且分枝較多,3~12枝不等;花球數少則幾個,多的達到40個;花球直徑在4~8cm;花色有藍色、藍紫色、白色等顏色;單株種植在草坪綠地、道路拐角等處非常醒目,吸引遊人視線。因藍刺頭花期過後地上部逐漸枯萎,因此要注意與其它植物合理搭配種植,營造一種連續的景觀。
B、叢植。藍刺頭具有良好叢生性狀,而且它的根具有很強的再生不定芽能力,幾年以後就會呈現出一種叢植景觀。成叢的藍刺頭生長於草坪綠地上或疏林下,使呆板的綠化空間充滿野趣,給人們以親近自然的心理滿足。
C、片植。藍刺頭片植作花境;沿道路兩側種植。可柔化生硬的道路曲線和避免規則的綠籬線條。若與常綠的小灌木搭配種植,則可營造出一種變幻的景觀,遠遠優於單一的灌木綠帶的種植形式。另外作花壇種植也可滿足多樣化色彩的需要。
D、地被綠化。隨著城市園林建設的快速發展,地被植物作為園林景觀和生態功能的一種載體日益受到設計者的重視。藍刺頭作地被綠化植物,具有很多優良特性。其生態分布廣,適應性、抗性強,可以在乾旱、貧瘠的土地及山坡疏林下生長良好,而且一次種植可多年觀賞,極大地節約了管理成本。將其和其它一二年生草花搭配種植套用於花壇、花境,山體護坡,特別是種植在疏林空間下,既可合理利用空間,又可創造連續景觀,因此作地被綠化材料極具開發潛力。

化學成分

藍刺頭藍刺頭

採用矽膠柱色譜製備型反相HPLC等方法分離純化,1H—NMR13C-NMR等方法進行結構鑑定。結果從藍刺頭根中分離並鑑定了8個化合物,分別鑑定為:5-(3,4-二羥基丁炔-1)-2,2'-聯噻吩[5-(3,4-dihydroxybut-1-ynyl)-2,2'-bithiophene,1]、2-(戊二炔-1,3)-5-(3,4-二羥基-丁炔-1)噻吩[2-(penta-1。3-diynyl)-5-(3,4-dihydroxybut-1-ynyl)thiophene,2]、2-(丙炔-1)-5-(5,6-二羥基-己二炔-1,3)噻吩[2-(pro-1-ynyl)-5-(5,6-dihydroxyhexa-1,3-diynyl)thiophene,3]、木犀草素(1uteolin,4)、筋骨草甾酮C(ajugas—teroneC,5)、丁香苷(syringin,6)、綠原酸(chlorogenicacid,7)、菜薊素(cynarin,8)。結論化合物5、7、8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得到。

藥材鑑別

藍刺頭藍刺頭

本品粉末棕黃色。韌皮纖維多成束,直徑20~42μm,壁厚,其細胞間隙有棕褐色樹脂狀物。木纖維細長,兩端漸尖,直徑12~30μm,壁較厚,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較多見,直徑20~120μm。石細胞少見,類圓形、長方形或方形,直徑35~150μm,層紋及孔溝明顯,細胞間隙有棕褐色樹脂狀物。可見菊糖

藥理作用

藍刺頭藍刺頭

1.抑菌試驗:藍刺頭的水浸劑在試管內對許蘭氏黃癬菌、緊密著色芽生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藍刺頭含有的蛻皮激素具有適應原樣作用。

3.蛻皮甾酮可逆轉因高血糖素引起的高血糖症,並可抑制肝膽固醇的合成。

4.能提高正常及免疫受抑制動物外周血T淋巴細胞的數量及比值。

5.藍刺頭水煎劑可改善高脂血症,減輕動脈硬化病變,降低內臟組織中脂褐色素的含量,防止自由基對衰老機體的損害。

6.藍刺頭不同提取物對多種活性氧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

7.藍刺頭水提物對光嘌呤光氧化作用有明顯對抗作用,其作用與對光嘌呤產生的單線態氧的清除有關。祁州漏蘆根及地上部分水煎劑能抑制大鼠組織中過氧化脂質的形成,有抗脂質過氧化作用。

功效介紹

藍刺頭藍刺頭

中藥名稱:禹州漏蘆

拼音名:
YuzhouLoulu

英文名:
RADIXECHINOPSIS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藍刺頭EchinopsLatifoliusTausch或華東藍刺頭EchinopsgrijisiiHance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
性狀:本品呈類圓柱形,稍扭曲,長10~25cm,直徑0.5~1.5cm,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具縱皺紋,頂端有纖維狀棕色硬毛。質硬,不易折斷,斷麵皮部褐色,木部呈黃黑相間的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澀。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胃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排膿止血,消癰下乳。用於諸瘡癰風,乳癰腫痛,乳汁不通,瘰癧瘡毒。又用作驅蛔劑。
用法與用量:4.5~9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附方

藍刺頭
藍刺頭

①治疽作二日後,退毒下膿:黃芪(生用)、連翹各一兩,大黃一分(微炒),漏蘆一兩(有白茸者),甘草半兩(生用),沉香一兩。上為末,湯調下。(《集驗背疽方》漏蘆湯)
治乳婦氣脈壅塞,乳汁不行,及經絡凝滯,乳內脹痛,留蓄邪毒,或作癰腫:漏蘆二兩半,瓜蔞十個(急火燒焦存性),蛇蛻十條(炙)。上為細散,每服二錢,溫調服,不拘時,良久吃熱羹湯助之。(《局方》漏蘆散)
治瘰癧,排膿、止痛、生肌:漏蘆、連翹、紫花地丁貝母金銀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治皮膚瘙癢,陰疹,風毒,瘡疥:漏蘆、荊芥白鮮皮浮萍牛膝當歸蘄蛇枸杞子各一兩,甘草六錢,苦參二兩。浸酒蒸飲。(《本草匯言》)
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藍根一錢,漏蘆一錢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治歷節風,筋脈拘攣,骨節疼痛:漏蘆半兩(去蘆頭,麩炒),地龍(去土,炒)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末。先用生薑二兩取汁,蜜二兩,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盞調藥末一錢半匕,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古聖散

治小兒無辜疳痢,羸弱,不欲飲食,及腹內蟲動作,多吐清水:漏蘆二兩,豬肝一兩(煿乾),楮樹根白皮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丸如彈子大。每服以溫水研一九,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聖惠方》漏蘆丸
治冷勞泄痢,及婦人產後帶下諸疾:漏蘆(去蘆頭)一兩,艾葉(去梗炒)四兩。上二味,搗羅為末,用米醋三升,入藥末一半,先熬成膏,後入余藥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聖濟總錄》漏蘆丸)
治室女月術不調:漏蘆(去蘆頭)、當歸(切,焙)、紅花子枳殼(去瓤,麩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參各半兩。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總錄》漏蘆湯)
治白禿:五月收漏蘆草,燒作灰,膏和使塗之,先用鹽湯洗。乃敷。(《補缺肘後方》)

各家論述

藍刺頭《綱目》

《綱目》

漏蘆,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故東垣以為手,足陽明藥,而古方治癰疽發背,以漏蘆湯為首稱也。龐安常《傷寒論》治癰疽及預解時行痘疹熱,用漏蘆葉,雲無則以山梔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熱,蓋不知其能入陽明之故也。

《本草經疏》
漏蘆,苦能下泄,鹹能軟堅,寒能除熱,寒而通利之藥也。故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
《本經逢原》
漏蘆,《本經》治熱毒惡瘡,下乳汁,以其能利竅也,為消毒排膿殺蟲要藥。蓋鹹能軟堅,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瀉,使邪從下而出也。
《本草求真》
漏蘆,遺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熱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蘆寓有收澀之功也。
《本經續疏》
漏蘆,《本經》謂其下乳汁,《別錄》謂其止遺溺,旨實相反,何歟?夫溺以溫化而通,乳以清純而下。遺溺因乎熱,乳不下亦因乎熱,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於除熱,是以能使不應行者歸於應行,而應行者不得應行而不行,則漏蘆者謂為瘍證逐濕之劑可也。
《本草正義》
漏蘆,滑利泄熱,與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過之。苟非實熱,不可輕用。不獨耗陰,尤損正氣。《日華》謂通小腸,治泄精溺血,腸風乳癰,排膿止痛,通經脈,皆惟實熱之症,可以暫用。

備註

藍刺頭藍刺頭

對於瘡癰初起紅腫熱痛,常與連翹、大黃等配合套用;

對於乳房紅腫疼痛欲成癰腫者,常與瓜蔞、蒲公英、貝母等配合套用。

本品且能通乳汁,與通草王不留行等配伍,又可用於乳汁不下。又可用於各種腫瘤。

如用於肝腫瘤,常與半枝蓮半邊蓮石見穿等配合套用。

菊科·藍刺頭屬植物

藍刺頭屬(Echinops L.),菊科,約100種,分布於東歐、非洲至亞洲,我國約10餘種,主產西北至東北。粗壯草本,有些似薊,莖和葉背多少被白色綿毛;葉互生,常羽狀齒裂或深裂,齒和裂片有刺;頭狀花序各有1小花;總苞由刺狀外苞片和線形或披針形的內苞片組成,全部花聚合成一稠密、圓球狀的復頭狀花序,下有俯垂而藏於花序底的葉狀苞片;瘦果長形,四棱形或圓柱形,常被長柔毛,頂端有短鱗片多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