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鮮皮

白鮮皮

白鮮皮為為芸香科植物白鮮的根皮。生於山坡及叢林中。分布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內蒙古等地。性味苦鹹,寒。清熱燥濕中藥,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濕熱痹。

基本信息

概述

白鮮皮白鮮皮

白鮮皮出自《藥性論》,載於《神農本草經》。主要用來治療“頭風,黃疸,可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芸香科植物白鮮為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質,高達1m。全株有特異的香味。根肉質,多側根,外皮黃白至黃褐色。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有狹翼,無葉柄;小葉9-13,葉片卵形至橢圓形,長3.5-9cm,寬2-4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深綠色,密布腺點,下面白綠色,腺點較稀。總狀花序頂生,長達30cm,花軸及花柄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柄長1-2.5cm,基部有線形苞片1枚;萼片5,卵狀披針形,長約5mm,寬約2mm,基部癒合;花瓣5,色淡紅而有紫紅色線條,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約25mm,寬5-7mm,某部漸細呈柄狀:雄蕊10;子房上位,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時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 顆,近球形,直徑約3mm,先端短尖,黑色,有光澤。花期4-5月,果期6月。
狹葉白鮮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莖直立,多從基部分枝,被密集的長絨毛,下部光滑有時有短毛,有香味。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具毛,基部不是翅狀;小葉柄極短;小葉7-15,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10cm,寬2-3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鈍,邊緣有細小的鋸齒,向下面捲曲,上面光滑,下面沿葉脈有稀疏的白毛。花序總狀,著生在莖頂端,密被暗褐色的腺毛和淡褐色毛;苞片線狀披針形,密被暗褐色腺毛;萼片5,披針狀線形,長7-9mm,先端尖銳,密被腺毛;花冠披針形或長圓形,長2-4.5cm,淡粉紅色,有紫褐色毛,先端尖銳或鈍,基部漸收縮呈爪狀;雄蕊10,分離,花絲全部有毛;子房上位,有稀疏的白毛,花柱光滑。蒴果,密被腺毛及細毛,成熟時5裂,每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顆,近球形,黑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期8-9月。

藥品簡述

白鮮皮白鮮皮

藥名:白鮮皮
漢語拼音:bai xian pi
英文名: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 Root-bark of Densefruit Pittany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1、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
2、Dictamnus angustifolius G.Don ex Sweet.
功效分類:祛風藥;祛濕藥;清熱解毒藥。
科屬分類:芸香科
別名:北鮮皮、蘚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白蘚、白膻牡羊鮮、金雀兒椒、地羊膻、八圭牛、野花椒、八股牛。
性味:苦;鹹;寒..
歸經:脾經胃經膀胱經
功能: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
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風濕熱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灌木叢中及森林下,山坡陽坡。
資源分布:東北、華北、華東及陝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新疆,以伊犁、阿勒泰地區最多。
藥材基源:為芸香科植物白鮮和狹葉白鮮的根皮。
採收儲藏:大部分地區在春秋季節採挖,南方於立夏後採挖,洗淨泥土,去除鬚根及粗皮,趁鮮時縱向剖開,抽去木心,曬乾。
炮製:揀淨雜質,除去粗皮,洗淨,稍潤,切片,曬乾或酒拌炒。

用藥禁忌

脾胃虛寒證忌服。
1、《本草經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2、《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勿用。"

中藥化學成分

白鮮皮白鮮皮

1、白鮮地上部分含補骨脂素(psoral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東莨菪素(scopoletin),槲皮素(quercetin), 異槲皮素(isoquercetin),根含白鮮鹼(dictamnine),γ-崖椒鹼 (γ-fagarine),前茵芋鹼(preskimmianine)],茵芋鹼(skimmia-_nine),白鮮明鹼(dasycarpamin),胡蘆巴鹼(trigonelline),膽鹼(choline),O-乙基-降-白鮮鹼(O-ethylnordictamnine),O-乙基-降-γ-崖椒鹼(O-ethylnor-γ-fagarine),O-乙基-降-茵芋鹼(O-ethylnorskimmianine),異斑點沸林草鹼(isomaculosidine),吳茱萸苦素(rutaevin),白鮮醇(dictamnol),娠烯酸酮(peregnenolone),秦皮酮(fraxinellone),黃柏酮(obacunone),檸檬苦素(limon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萊油甾醇(campesterol),皂甙等。
2、狹葉白鮮根皮中含有秦皮酮,黃柏酮,檸檬苦素,檸檬苦素地奧酚(limonindiosphenol)及白鮮二醇(dictamdiol)。

藥理作用

白鮮皮白鮮皮
1、抗菌作用:體外試驗1:4的水浸液對多種致病真菌如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有報告本品的乙醚、乙醇和水提取物對金黃色等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和草分枝桿菌均未見效果。1:20煎劑對陰道毛滴蟲並無殺滅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及血液的影響:本品所含白蘚鹼於小量時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可使心肌張力增加,分鐘輸出量及博出量均增加。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明顯的收縮作用。所含花椒鹼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菌芋鹼有麻黃鹼樣作用,能使麻醉貓血壓上升,增強貓瞬膜收縮、擴張冠脈,增強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
3、對子宮及腸平滑肌的影響:白蘚鹼對家兔和豚鼠子宮平滑肌有強力的收縮作用,茵芋鹼也能加強貓或兔的在位子宮收縮,加強腎上腺素對子宮的影響,白蘚鹼、崖椒鹼對大鼠子宮的自發性收縮無影響,但對於催產素所引起的大鼠子宮收縮則可減弱之,而茵芋鹼則可增強。茵芋鹼能抑制小腸收縮、崖椒鹼能抑制氯化鋇所致離體兔迴腸痙攣,崖椒鹼及芋茵鹼還能鬆弛奧狄氏括約肌,有報告指出,白鮮鹼、崖椒鹼、茵芋鹼等的混合物,對大鼠、豚鼠的解痙作用較單個生物鹼的作用強。
4、抗癌作用:伊紅染色法結果表明本品非極性溶劑提取物及揮髮油有體外抗癌活性,從本品乙醚提取物中分離得到岑皮酮,白鮮鹼及得自揮髮油的一種無色透明液體為其體外抗癌的有效成分,其45%的濃度能殺死艾氏腹水癌、S180及U14細胞,而黃柏酮、檸檬苦素及β-谷甾醇無效。
5、Dictamnus albus L.根皮有解熱作用,給發熱(溫刺法)之家兔口服其煎劑,能使體溫下降。狗靜脈注射另一種白鮮皮D. Albus var.Caucasicus浸膏,能縮短血凝時間。
6、其它作用:白鮮鹼、茵芋鹼及崖椒鹼的混合物能降低腎上腺素對豚鼠精囊的作用,茵芋鹼能使肌肉麻痹,並可因累及心肌而引起哺乳動物血壓進行性下降。茵芋鹼能提高橫紋肌的張力,加強脊髓反射的興奮性,葫蘆巴鹼藥理活性弱,但早年有報告其在神經肌肉標本能降低神經的時值,對肌肉的時值則先降低後增加,此外,葫蘆巴鹼有一定抗癌作用,12.5mg/kg能使P388白血病小鼠生命延長31%。
7、藥(毒)理學:對小鼠的LD50白鮮鹼、花椒鹼、茵芋鹼相近腹腔注射為150-250mg/kg;葫蘆巴鹼對大鼠皮下注射的LD50為5.0g/kg。

選方

1、治肺藏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胸膈不利,時發煩躁:白鮮皮、防風(去叉)、人參知母(焙)、沙參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後臨臥。(《聖濟總錄》白鮮皮散)
2、治癇黃:白鮮皮、茵陳蒿各等分。水二鍾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書》白鮮皮湯)
3、治鼠疫已有核,膿血出者:白鮮皮,煮服一升。(《補缺肘後方》)
4、療產後中風,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白鮮皮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鮮湯 )
5、治鵝掌風:用白鮮皮入口嚼爛手搓之.(《萬氏秘傳外科心法》
6、治急性肝炎:白鮮皮9g、茵陳15g、梔子9g、大黃9g.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各家論述

白鮮皮白鮮皮

1、《綱目》:白鮮皮,氣寒善行,味苦性燥,為諸黃風痹要藥,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
2、《本草原始》:白鮮皮,入肺經,故能去風,入小腸經,故能去濕,夫風濕既除,則血氣自活而熱亦去。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
3、《本草經疏》:白鮮皮,苦能泄熱,寒能除熱,故主頭風有火證。性寒而燥,能除濕熱,故主五疸。咳逆者,實火上沖也,得寒而散,則咳逆止矣。淋瀝及女子陰中腫痛,亦皆下部濕熱,乘虛客腎與膀胱所致也。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者,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也,脾主四肢,惡濕而喜燥,今為濕邪所乾,故四肢不安也。時行腹中大熱,因而飲水、大呼、欲走者,邪熱盛也。小兒驚癇,亦熱則生風之候也。散濕除熱,蔑不濟矣。婦人產後余痛,應是血虛而熱,非所宜也。
4、《本草述》:白鮮根皮,始嘗之,味微鹹,後味辛,後即純苦,苦中復有微辛,《本草》言其氣寒。夫鹹入血,苦寒之性,有辛而合之以入血,宜能清散血中之滯熱矣。肝為風木,不獨血虛能生風,即血滯者亦然,血之滯也,不獨寒能澀之,即熱而氣傷者亦能澀之,此味於是有專功,謂其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者不謬也。但脾以肝為用,而此之借金氣以達者,肝更借肺為用以致於脾,脾因肝之血和,肺之氣達,而濕熱乃散,故治濕痹及黃疸症。如所謂女子陰中腫痛,及筋病不可屈伸、起止、行步,非肝之病乎?如所謂黃疸並濕痹死肌,又非脾與肺之病乎,雖肝腎屬下,其奏功多在下部,如希雍所云,然肝腎之病,未有脾肺之氣不達而能療者也。明者審之。
5、《本草求真》:白鮮皮,陽明胃土,喜燥惡濕,一有邪入,則陽被郁不伸,而熱生矣。有熱自必有濕,濕淫則熱益盛,而風更乘熱至,相依為害,以致關節不通,九竅不利,見為風瘡疥癬,毛脫疸黃,濕痹便結,溺閉陰腫,咳逆狂叫,飲水種種等症,治宜用此苦泄寒鹹之味,以為開關通竅,俾水行熱除,風息而症自克平。奈世不察,猥以此為瘡瘍之外用,其亦未達主治之意耳。然此止可施於脾胃堅實之人,若使素屬虛寒,切勿妄用。
6、《本草正義》:白鮮乃苦寒勝濕之藥,又能通行經隧脈絡。 《本經》主頭風者,風濕熱之在上者也;黃疸咳逆,濕熱之在中者也;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濕熱之痹於關節、著於肌肉者也。白鮮氣味甚烈,故能徹上徹下,通利關節,勝濕除熱,無微不至也。《別錄》療四肢不安者,即痹著之病也;時行腹中大熱,飲水、欲走、大呼者,則天行熱病狂易之類也,小兒驚癇,亦風熱病耳。《別錄》又有主婦人產後余痛二語,則有血虛血瘀之辨,且皆不宜於苦寒之品,雖容有血熱一症,然白鮮亦非主要之藥,仲醇已有血虛而熱,非其所宜之說。
7、《本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8、《別錄》: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大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後余痛。
9、《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
9、《兵部手集方》:療肺嗽。
10、《日華子本草》: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並一切風痹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藥用植物栽培

白鮮皮白鮮皮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怕旱、怕澇、怕強光照。浙江產區年平均氣溫17-17.5℃,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適宜氣溫12-18℃;年降雨量1350-1500mm。地下塊莖分布較淺,多集中於土層下3-7cm處,每塊莖具l-2個芽,多者3-4個。9月上旬-10月上旬栽種,幼芽從芽眼長出但不出土;11月上旬地溫在5cm處有23-25℃時塊莖從下部生根;地溫在18-20℃萌芽開始,沿水平方向伸展成細長匍匐莖,習稱“行鞭”;12月上旬形成第1個莖節,生有2-4支地下莖。 氣溫在4-5℃時莖開始出土,尤以7-10℃為宜。2月上旬出苗展葉,幼葉呈淡紅色,逐漸變成綠色。3月上旬地下莖在節處膨大形成淡黃色光滑的塊莖。4月中旬種塊莖腐爛萎縮。以選地勢高燥、向陽、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上或壤土栽培為宜。前茬地以甘薯、小麥水稻玉米、豆類、白朮等作物為宜;亦可水旱輪作或與薏苡輪作。

栽培技術

用塊莖繁殖。栽種期9月中、下旬-11月上旬,尤以9月下旬-10月上旬為適期。選當年生塊莖呈扁球形、色淡黃、芽眼多、健壯無病蟲傷疤、橫徑約1.4-1.6cm、組織較幼嫩者作種用。栽種前塊莖用退菌特50%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5min,稍晾乾,隨即栽種。條栽或穴栽,以條栽為好。
按行距20cm開淺條溝,溝深6-7cm,塊莖互動栽種2行。芽頭向上,栽種不宜過淺或過深,以免影響出苗。邊種邊覆土,上蓋草木灰或土雜灰一層。每1hm2用種量900-1125kg。

田間管理

出苗後要及時拔除雜草,不宜中耕。可用除草劑“綠麥隆”可濕性粉劑300倍液噴射,再蓋薄層草木灰,以免藥液揮發。亦可用“綠麥隆”250 g拌土25kg製成毒土,栽種後撤施畦面,再蓋草木灰1層,除草效果較好。遇旱時應及時灌溉,遇雨季及時排水。施肥要施足基肥,重施臘肥,巧施苗肥。11月下旬-12月上旬施腐熟餅肥或腐熟廄肥,促使地下莖生長,節間增多,又可防凍保苗;幼葉展開後追施人糞尿或硫酸銨,亦可用氟、磷、鉀複合肥料,提高生物鹼總量,促使新塊莖形成。或可在3月下旬用2%過磷酸鈣澄清液進行2-3次根外追肥。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霜霉病,3月開始發病,多發生在葉部,葉初生褐色斑點,漸在葉背產生1層霜霉狀物,使葉片枯死,可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00信液,或50%瑞毒霉500倍液、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噴射。菌核病,3月中旬發病,為害莖基部,初呈黃褐色或深褐色的水漬狀梭形病斑,嚴重時莖基腐爛,地上部位倒伏枯萎,土表可見菌絲及菌核,可用3%菌核利或1:3石灰和草木炭混合後撤入畦面,或用5%氯硝銨粉劑撒施。鏽病,3月上、中旬發病,在初期葉現黃綠色病斑,後變黃褐色,葉背或莖上病斑隆起,散出銹色粉末,可用6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射,或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射。還有白絹病為害。蟲害有地老虎為害幼苗及塊莖,另有螻蛄、金龜子幼蟲、種蠅為害。

生藥材鑑定

白鮮皮白鮮皮

性狀鑑別

白鮮根皮呈捲筒狀,長5-15cm,直徑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黃色,具細縱皺紋及細根痕,常有突起的顆粒狀小點;內表面類白色,有細縱紋。質脆,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斷面不平坦,略呈層片狀,剝去外層,對光可見閃爍的小亮點。有羊膻氣,味微苦。以條大、肉厚、包灰白、斷面分居者為佳。

顯微鑑別

根皮橫切面:白鮮木栓層為10餘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有橫長大型裂隙。韌皮部寬廣,細胞排列疏鬆,有裂隙;韌皮射線寬1-3列細胞。皮層、韌皮部散有單個纖維,類方形或長多角形,壁極厚,木化。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理化鑑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10ml,回流提取30min,濾過,濾液濃縮至2ml,作為供試液,另取黃柏酮0.5g溶於1ml氯仿液中作對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分別點祥於同一矽膠G-0.3%CMC薄層板上,以甲苯一氯仿一甲醇(3:12:3)展開,用碘蒸氣熏後,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

真偽鑑別

正品
白鮮皮為芸香科草本植物白鮮的乾燥根皮。呈捲筒狀,長5~15厘米,直徑1~2厘米,厚2~5毫米。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黃色,具細皺紋及細根痕,常有突起的顆粒狀小點,內表面類白色有細縱紋。質脆,折斷時有白粉飛揚,斷面不平坦,略帶層片狀,剝去外皮,迎光檢視有閃爍的小亮點。有羊膻氣,味微苦。功能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殺蟲。
偽品
八角楓皮:呈捲筒狀或片塊狀,長5~20厘米,直徑1~3厘米,厚1~2毫米。表面青灰白色或灰褐色,有細縱紋,內表面黃白色,光滑,質脆,斷面黃白色,氣腥味苦,有小毒。
金雀皮:呈捲筒狀,長6~20厘米,直徑1~2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栓皮多已除去,呈黃棕色,未去皮者呈棕褐色,平滑,有稀疏而明顯的棕色橫長的皮孔。內表面淺棕色,有細紋。質堅硬,折斷面淡黃白色,帶粉性,呈纖維狀。氣味微弱。
雞根皮:呈捲筒狀,長5~15厘米,直徑0.8~1.5厘米,厚2~4毫米。表面褐色或淡棕黃色,有較深縱紋或縱溝,可見明顯圓形脫落的側根痕。內表面黃白色,具細皺紋,質韌,折斷面棕黃色。氣微,味微甜,略苦。
臭皮:呈半捲筒狀或瓦片狀,長10~20厘米,直徑2~5厘米,厚約2~5毫米。栓皮已除去。表面淡白色至淡黃白色,具有不規則的細紋理及莖枝痕。內表面白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淡白色,纖維性。氣臭、味辛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