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麵塑

菏澤麵塑

菏澤麵塑是一種傳統的造型藝術。麵塑俗稱捏麵人,它以細小麥面和江米麵為主要原料,加入適應的顏料,分別和成不同色彩的麵團,用鍋蒸熟後再配上適量防腐、防蛀、防乾劑等。然後藉助於批刀、塑刀、小剪刀、梳子、骨簪、花紋印章等工具,用手捏製成各種各樣的栩栩如生的塑像。由於它製做精巧,形象逼真,逐漸形成一種富有觀賞價值的藝術珍品。

簡介

菏澤麵塑,俗稱捏麵人,是以小麥面和糯米面為主料,加入顏料,製成不同色彩的熟麵團。利用刀、剪、簪等工具塑造人物、鳥獸、花卉、蟲魚等富有觀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菏澤麵塑在1984年時,隨著日本電視台拍攝的《絲綢之路》紅遍海內外。

具體介紹

菏澤麵塑菏澤麵塑

菏澤麵塑相傳於堯舜時代,帶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逢年過節在公園、市場仍能看到藝人的身影,師傅們在短短几分鐘就能為你捏出逼真的花朵、活潑的娃娃、可愛的動物等讓你喜歡的面人。距菏澤城西南十多公里的解元集鄉穆李村麵塑之鄉,是菏澤麵塑的發源地。菏澤麵塑大師曾到東南亞多國獻藝,並應邀訪問歐美國家。菏澤麵塑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與創新,麵塑作品現已成為人們的藝術欣賞品和菏澤的旅遊紀念品。

一根竹籤捏在手裡,紅、黃、藍、綠、黑、白、紫等各色麵團在十指間揉、搓、拈、壓、拍,連續的動作之下,手中魔術般出現了孫悟空、豬八戒、桃園劉關張三結義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就是麵塑,其使用的工具不過是剪刀、撥子、刀子、梳子等日常生活用具。

“天下麵塑出穆李。”據碑文記載,清鹹豐二年江西弋陽的米塑藝人王清原、郭湘雲來到穆李村,與當地的花供藝人郝勝、楊白四合作,把米塑與花供技藝結合起來,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從此,“曹州面人”脫離民俗功用,成為一種集觀賞和把玩於一體的民間工藝品。除了它生動形象、粗獷、豪放、鄉土氣息濃的藝術風格外,“曹州面人”的持久保持期,也是其另一魅力。
在麵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穆李村麵塑藝人走南闖北,影響全國,逐漸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東菏澤的李派、北京的湯派、上海的趙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澤市李派一直獨占鰲頭,其代表人物先後有李俊興、李俊福、李芳清、穆緒建

菏澤麵塑菏澤麵塑

市麵塑協會副主席穆緒建告訴筆者,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民俗藝術越來越感興趣,而麵塑作為一種藝術品,也越來越受到人們喜歡,麵塑藝人的收入自然是水漲船高。自己的徒弟穆明芳憑藉紮實的功底,受聘於廣州一大型飲食公司,每月除去吃住還能有2000元的結餘。

“現在穆李村有麵塑藝人不下400人,別小看這一根竹籤一團面,一年收入2萬塊錢不在話下”,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穆緒建自信地說。目前,他正在積極籌備,聯合“單打獨鬥”的麵塑藝人向產業化發展。

起源

菏澤麵塑其源流可溯及堯舜時代,它歷史悠久,名揚四海,頗受中外人士讚賞。當時,當地人們為避災禍、求平安,常捕殺獵物,敬天地、求神靈、祭奠列祖。後來為了節約,便史用麵粉調和後捏成豬、羊,代替活物,這就早期的菏澤麵塑。到了唐代就便出現生麵塑、熟面刷色塑和熟面染色塑三種。

早在清朝鹹豐四年(1854年),江西戈陽麵塑匠人王清原、郭湘雲遊藝菏澤,寄居在解元集鄉穆李莊。他們與當地會製做花供的藝人賀勝、楊白四合作,採用可塑性較強的白面和糯米麵為原料,染成黑、白、藍、綠、紅、黃、紫等多種顏色,由塑動物、瓜果發展到塑人物,使麵塑初步形成藝術品。從而使麵塑藝術大大提高,隨後廣收門徒,傳授技藝,於是穆李莊一帶便成為菏澤麵塑藝術的發源地。

傳人

菏澤麵塑菏澤麵塑

到1908年前後,李朝訓等人的麵塑藝術,已馳名曹州府,並傳藝給侄兒李俊月、李俊和、李俊興、李俊福、李新起等數人。其中李俊興、李俊福技藝超群,由於李俊興善捏風流仕女,李俊福善塑武將英姿,被譽為“文武二李”。

麵塑藝術深受廣大民眾特別是兒童的喜愛,藝人們作為副業活動,在春節期間或農閒時趕集串鄉,隨捏隨賣,養家餬口。後來從此藝者愈來愈多,流傳到曹州及周圍地區,開始以面授技藝興家立業。他們雲遊全國各地城鄉,以致出國賣藝。自1920年起,李俊興、李俊福及師兄弟十餘人,多次離家去上海、廈門、廣州、香港捏塑面人,並出國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等國賣藝;1926年9月1927年6月,李俊興先後去過寮國王宮、萬象王宮表演麵塑;受到王宮一片讚揚。1928年,李俊興、李俊福、常天緒、李本化、李本純等十多人去新加坡,常天緒、李本化、李本純等長期留居新加坡,經營麵塑藝術;1931年,李俊興去莫斯科表演麵塑;深受國際友人的歡迎,至此,菏澤麵塑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馳名全國,聲揚世界。

榮譽影響

菏澤的麵塑名家李俊興老人獲“國家工藝美術老藝人”稱號,麵塑藝術大師李芳清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授予的“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早期菏澤麵塑只有在節慶日時才零散出售,未形成規模體系。隨著菏澤麵塑的產地牡丹區穆李村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利用自身特點打造生態旅遊新村,麵塑藝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穆李村生態園內設立了專門的麵塑館,努力研發各種新樣式,開展多渠道銷售模式,月銷售0.45萬元。現穆里村的有聲麵塑、動態麵塑、盒裝麵塑和有機玻璃密封包裝的麵塑,成為高檔工藝藝術品,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所喜愛。6月14日,菏澤麵塑中的曹州面人、曹州江米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穆李村抓住此次機會,準備在原有麵塑館的基礎上籌建麵塑博物館,更好地推廣菏澤麵塑,增強遊客對菏澤麵塑的認識與了解,提高菏澤麵塑的影響力。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