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琉璃雕琢

淄博琉璃雕琢

琉璃雕琢,在眾多的琉璃工藝品中,以其獨特的工藝,明快的色彩,凝重的造型,古樸的風格,深受各國收藏愛好者的青睞。

簡介

琉璃雕琢工藝在清代叫作“套料”。因為北京人把琉璃—也就是博山的有色玻璃工藝品—叫作“料器”,用兩種以上

11

的琉璃色料相套製成的瓶、等就叫“套料”。“套料”都要經過琢磨加工,雕琢上各種精美的花紋,最後再經拋光,才能成為一件工藝品。不經雕琢的套料瓶、碗,只是一件毛坯,不具有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最初出現的“套料”是鼻煙壺。清代大金石家趙之謙所著的《勇廬閒詰》中對“套料”的記述是較早和較翔實的:“鼻煙壺初制比古藥瓶式,呼為瓶,後惟稱壺。壺皆以五色玻璃為之……更創新制謂之曰‘套’。‘套’者,白套采也。先為之質曰‘地’……套之色有紅,有藍,有綠、黑、白……更有兼套,曰二采、三采、四采、五采,或重疊套,雕鏤皆精絕。康熙中所制,渾樸簡古,艷照爛如異寶。乾隆以來,巧匠刻劃,遠過詹成,矩鑿所至,細如毫髮,捫之有?。龍鳳盤螭,魚雁花草,山川彝鼎,千名百種,淵乎清妙。”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琉璃雕琢起源於清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所以當今國際文物市場和收藏界都把清乾隆年間的“套料”精品視為價值連城的珍寶,而日本的文物界乾脆把古今所有的琉璃雕琢工藝品統稱為“乾隆料器”。除套料鼻煙壺之外,我們從故宮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館的藏品中,還可以看到大量的清雍正、乾隆兩朝琉璃雕琢的瓶、碗、蓋豆、渣斗等工藝珍品。

歷史

清宮造辦處的檔案記載,其玻璃廠的匠役中有“碾匠”一行。這就是在“套料”上進行雕琢加工的工匠。經他們雕琢出來的工藝精品,都是用作宮中陳設或是賞賜外國國王、蒙藏王公及滿漢官員,是等級規格非常高的恩賞。
清朝被推翻後,造辦處玻璃廠亦隨之消亡,琉璃雕琢技藝遂流入民間。北京的玉器作坊都能製作—因為琉璃雕琢本來就是玉雕的一個分支。原來由宮中玻璃廠製造的煙壺、瓶、碗等坯子,也改由博山各琉璃爐製造供應,仍由北京玉器作坊雕琢。其產品以白色套金紅為貴重,其他有白套藍、綠和黃色等。品種有瓶、碗,煙壺已不復見。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達種傳統工藝遂告中斷。
1957年,山東省外貿部門根據國外客戶的要求,決定在博山恢復這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當時的博山琉璃工藝生產合作社派員去鄒平縣請來了曾在北京學過玉雕的王德行,成立了一個“刻花組”,由王德行傳授雕琢技藝。王德行於10餘歲時去北京玉器作坊學藝,至盧溝橋事變時返回山東老家,雖然很少接觸琉璃雕琢,但其人悟性極高,來博山後擔當起了製造設備、設計紋樣、教授學員等一系列白手起家的艱巨任務。在技藝上,他擅長花鳥。他把北京玉器作坊里的一些技藝和“穿枝過梗”、“翻卷摺疊”等口訣,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員們。至今保留在博山美術琉璃廠展廳里的一隻白玉綠花卉紋樣碗是王德行的代表作。這件作品帶有濃厚的京味玉雕的傳統風格,最講求花葉的靈巧生動,凡參觀過的人都讚不絕口。後來,由博山著名老畫師丁耀東參與紋樣設計,逐漸形成了當時以花鳥為主體的博山琉璃雕琢早期的特有藝術風貌。50年代末,當第一批博山琉璃雕琢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亮相時,曾引起過轟動,形成供不應求之勢。為適應市場需求,刻花組由16人擴大到52人,半年後又增至104人。產品的花色品種除瓶、碗外又增加了鼻煙壺、盤、筆筒、煙缸、檯燈、八仙人、彌勒佛及動物立雕等。紋樣題材也擴大到人物、山水、吉祥圖樣及文字。在工藝技術上採用了人造金剛石磨頭,對拋光工藝也作了一些改進。這給琉璃雕琢工藝的發展提高創造了條件。
將博山琉璃雕琢藝術推上一個新高度的,是博山美術琉璃廠高級工藝美術師張維用等人。自1974年起,他們先後創作了《三打白骨精》、《赤壁鏖兵》、《大禹治水》等特大型雕琢瓶共9件,其中一件雕琢前的重量在5.5公斤以上。這幾件作品設計章法嚴謹,人物造型生動,雕琢精細,工藝難度大,代表了當時琉璃雕琢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大禹治水》瓶,場面恢宏,人物眾多,是套料雕刻中難得的珍品。

典型案例

博山美術琉璃廠80年代起發展很快,在工藝水平上,差不多已令國內外同行們望其項背。他們的取材廣泛,選題高雅,手法多變,有著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比如張維用的作品,在這方面就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曾創作四件《十六大阿羅漢》瓶,卻又互不雷同。這四件作品的第一件被某港商看中以高價買去,第二件在北京首屆國際博覽會上獲銅牌獎,第三件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第四件廠方擬作為珍品保留。其他如《竹林七賢》、《東山絲竹》、《十八學士》、《蘭亭修禊》、《右軍籠鵝》、《鹿車荷鍤》、《採菊東籬》、《倪迂洗桐》、《達摩面壁》、《女媧補天》、《嫘祖養蠶》、《后羿射日》等作品,都能看出作者選題的特色。他把本來屬於民間藝術的工藝品創作注入了“書卷氣”,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水平和文化內涵。比較活潑一些的題材,他也能駕輕就熟,遊刃有餘。他曾一再創作過的《八仙過海》、《八仙打麻將》、《嬰戲》、《百猿》等,都是耐人尋味、百看不厭的上乘之作。如有一件《嬰戲》瓶,刻有12個幼童在一本正經地作“迎親”的遊戲。扮新郎的孩子十字披紅騎著竹馬;扮新娘的女孩坐在小椅上,被另外兩個孩子抬著。還有兩個孩子抬著一隻小板凳,模仿著大人們抬嫁妝,其他孩子則敲鑼鼓,吹喇叭,放鞭炮……一片天真爛漫,令人觀賞之餘忍俊不禁。
由於其製作工藝繁雜,技術難度高,迄今仍為博山美術琉璃廠獨家生產,可謂一枝獨秀。博山琉璃雕琢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歷屆工藝美展、國內外工藝美展、世界各地博覽會並獲獎。1992年在日本舉辦的乾隆玻璃展覽會上,博山琉璃雕琢作品,以其獨特的傳統工藝,大受日本人民歡迎,出現了競價搶購局面,引起了轟動,弘揚了我國民族文化藝術。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