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哈達

臨清哈達

臨清哈達是民間工藝。是魯繡的一種。

介紹

臨清哈達,魯繡的一種,是臨清市生產的一種淨地或織有宗教圖案的絲織品,有官佛像、文帕、紅淨花絹、佛子像、八寶花絹等品種,是藏、蒙等民族表示尊敬的一種贈品。這一技術是在太平天國時由俄國傳入,全盛時,從事哈達生產的有700餘戶,後衰落。解放後得以恢復和發展,產品銷往青海、甘肅、西藏、新疆、內蒙和東北等少數民族區。

獻哈達獻哈達

記載

《臨清縣誌·經濟志·工藝篇》中有這樣的記載:“臨清地處平原,服田者多,而逐末者少。其工藝之較著者如織絲縫皮等。在前清時代營業頗盛……”在《舊工藝篇》中又有更為詳細的記述:“絲工類其最著者為粉絹行,一名哈達莊。收買遠銷者曰絲店,織戶曰機房,染工曰漿房。前清季世最為發達時期,全境機房七百餘,漿房七八處,收莊十餘家,織工五千人。其織機有大小之別。出品有淨貨、漿貨之分。淨貨為佛像、佛字、丈哈達、八寶、通面等。漿貨為澆花漿、本丈絹等。統售銷於內、外蒙古及察綏等地。民國十年以前,年銷貨值常達百數十萬元,自外蒙多事,此業頓衰。現有機房不過數十家,收莊三四家,每年輸出貨賈僅六七萬元。今昔相差不啻天淵矣!考此項絲織業,發源於蘇州,自太平軍興,遂轉移於臨清。今蘇莊多改營綢緞,而臨清織工則聽其失業,殊可惜也!其次者曰線鋪,紡織作線或絲為帶,設肆零售,與機房不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臨清哈達的生產在清代已非常興盛,清末時蘇州絲織業者湧入臨清。對臨清織造工藝發生了深刻的影響,推動了哈達生產工藝水平的提高。
臨清哈達現存最早的文字記載是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的《臨清直隸州志》,其中介紹了臨清哈達,並把其分為精、次、又次三個等級。《聊城地區文化志·工藝美術篇》中也追溯了其淵源:“臨清哈達作坊始為吳姓人創辦。他曾在杭州哈達作坊幹了五年,為了把這門技術學到手,裝成啞巴,學成後來到臨清。從此,哈達織作業就在此落了戶。昔日,西藏一官員曾慕名去杭州選購哈達,結果空手而回。後來他沿運河北上,終於在臨清如願以償。從此臨清哈達便進入西藏、內蒙古、甘肅等少數民族居住區域,並享有較高聲譽。”1954年,臨清哈達在北京展出(至今北京雍和宮售的還是臨清哈達)。1955年,1200條帶有蒙古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臨清哈達銷往蒙古國,對促進中蒙關係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來歷

臨清哈達“哈達”,是絹帛或絲巾的藏語譯音,是藏、蒙古等兄弟民族敬神拜佛、迎往饋贈、喪葬和隆重紀念活動中用以表示敬意和祝賀的特需物品。早年臨清哈達業分為絲店、機房和漿房三部分。清代極盛時,全境機房700餘處,漿房七八處,收莊10餘家,織工5000餘人,成為當時“日進斗金”的三大手工業之一,曾有“一張機子一頃地”之說。1954年,臨清哈達在北京展出。次年,12000餘條帶有蒙古國徽的哈達出口到蒙古人民共和國。

特色

1980年成立了專門生產哈達的工藝絲織廠,成為國家輕工部惟一的定點生產廠家。哈達成品,高檔有官佛像、小佛像、丈帕,中檔有花喜綾、八寶、福壽,低檔有小白絹等。色澤以胡色(淺藍)為主,兼有白、紅、黃等色。在圖案設計和工藝水平上,官佛像當為上品。它的圖案造型採用“豎三世佛”法。釋迦牟尼、燃燈佛和彌勒佛3尊佛像,方臉大耳、脖粗頸短、體態渾厚。佛像上方有二龍戲珠和大鵬金翅鳥,下有四大天王,提花織就,顯得精巧富貴,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生產

臨清哈達的生產在本世紀四五十年代還全部是家庭作坊,新中國成立後才成立了絲織社。1980年建廠之前直至1982年,哈達的生產仍靠手工、木機,操作十分繁瑣。自1982年購進四台“津田”絲織機後,生產設備得到初步改善。1985年又改換為國產新型織機,進一步提高了生產量和工藝水平,成為國家輕工業部唯一的定點生產廠家。

臨清哈達臨清哈達

臨清工藝絲織廠曾生產過官佛像,大、小佛像,丈帕,大、小八寶,花喜綾,小白絹,小藍絹,粉絹,浪翠等花色品種的哈達。像“浪翠”,是班禪大師1985年特意從臨清絲織廠訂購的,在此前後均無此品種生產,因此“浪翠”可以說是班禪大師專用品。而佛像的圖案造型採用的是釋迦牟尼、燃燈佛、彌勒佛圖像,兩頭還各有一小喇嘛,提花織就,形態逼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大八寶”是用輪、羅、傘、蓋、、罐、、腸組成的佛教圖案,寓意吉祥,因其疏密得當、舒展瀟灑而獨具特色。“小藍絹”為湖藍色,蒙族多用。“粉絹”是因其製作時用澱粉漿制而成匹,即“縣誌”中所講的“漿貨”,使用時因粉乾後紛紛灑落而得名,色白,多為蒙古人用。“丈帕”是因其一丈長(3.3米)而得名。“小八寶”是兒童們的專用品,長和寬都要小一些(2.2米×0.25米)。而黃色哈達則多用於寺中。

工藝

臨清哈達以匹為單位,每匹四條。原來的哈達全部以蠶絲為原料,現已改由人造代替。但要求保持一定的亮度,又必須燒後成灰。一條1米多長、40多厘米寬的哈達,只用50克絲織就,其質地潔白如雪,晶瑩如,薄似蟬翼,輕似柔水,十分精美。

規矩

使用哈達有一定的規矩、規格和形式:平日裡,各級官員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號去使用哈達,不能越軌亂禮。私人和民間使用哈達要隨便一些,哈達沒有那么嚴格的規矩,親朋至友間也有使用內庫哈達的。獻致哈達也有一定的規矩和形式:按約定俗成的規矩,對上敬獻,對下賜給,平級之間互贈,前輩、同輩和晚輩之間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規矩和講究。對上呈獻哈達要雙手捧上,或通過代理人轉獻;將哈達賜給下級時,一般把哈達繫於對方的頸項,平級之間則把哈達捧送給對方手中。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敬獻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區別。 

獻“哈達”的動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彎腰給對方,這時,哈達正與頭頂平,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對方以恭敬的姿態用雙手平接。對尊者、長輩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對平輩或下屬,則可以系在他們的頸上。

作用

哈達被藏、蒙人民視為聖潔、崇高和友誼的象徵,是他們用於敬神拜佛,對人們表示敬意和祝賀,以及舉行紀念活動的珍貴禮品,一匹哈達相當於一匹馬的價值。祭祀、喪葬、娶妻、生子、朝拜祝賀都獻哈達。

“哈達”在很早以前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只在上層人物之間流行,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這種禮敬法器如今已經被沿用到民間,並且對此賦予了新的意義,成為歡慶、祝賀、禮俗的形式,作為藏族在禮賓交往中的一種表示敬意的吉祥物了。
當今,每逢新春佳節來臨之際,藏族民眾中亦有在各家客廳的顯要位置掛一幅毛主席像,上面敬獻一條哈達;或者在堂屋的中柱上拴一根哈達;當夾道歡迎尊貴的領導和高僧大德時,向緩行中的座轎拋獻哈達;在婚禮上要舉行為新郎新娘掛哈達的儀式;賽馬節上騎手從飛奔的背上彎腰撿拾地上的哈達等等習俗。有的領導和活佛接受民眾敬獻的哈達時,順手將哈達回敬於對方頸項上。有的地位顯赫的人贈蓋有自己印鑑的哈達,此類哈達常被視為福物,珍藏起來作為永久的紀念。
哈達代表藏族人民的祝福、問候、祈願、和睦、友好。哈達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用途十分廣泛,在宗教禮儀中是最純潔、最虔誠的供品,敬神獻佛、喜婚嫁娶、謁見尊長、饋贈迎送等,哈達是第一道貴重禮品。雙方會見商討有關訴訟、械鬥、糾紛之時也要相互贈送哈達,它象徵著息事寧人的意願,若拒絕對方獻上的哈達,就意味著拒絕和好。請求別人幫助若不獻哈達,則被認為是禮儀不周,辦不成事情。有事相求獻哈達,對方應允,接受其哈達,不應允,則當面退還。向對立的一方獻哈達,表示愧悔、致歉,對方接受哈達,意味著取得了諒解,願意重歸舊好。在某種情況下,一條哈達的陪禮道歉也往往能化干戈為玉帛。
按照藏族人民的規矩,哈達可以充當被罰款的對象,因為他可以代表一匹馬,也可以代表金、銀、、羊、布匹等。音訊往來,亦纏哈達於信函中,以表示恭敬和祝福。媒人提親,親戚間探望,知已相聚,逢年過節,迎賓接客中也都用哈達作為見面禮物,以表示莊重、典雅、高貴、互獻互敬,心明如鏡。據史料記載:“凡進見,必遞哈達一條,如中華投遞手本之意。若系平交,則彼此交換為禮,即書信中亦置一哈達”。藏族人民在各種政治、經濟社交活動交往中如果禮品中沒有哈達,就會被認為失禮而遭到嘲弄。

象徵友誼象徵友誼

盤點齊魯民俗手工藝品

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融合。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而東臨濱海的齊國卻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齊魯民俗手工藝品以弘揚齊魯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古典藝術與齊魯文化巧妙結合,構思巧妙,匠心獨具,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