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麵塑

中國麵塑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緻、優美、精巧。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獻資科,漢代早已有麵塑的記載,宋代《夢粱錄》中曾記載著把麵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在陝西、河北也有把麵塑稱作“面花”和“年模”的,並將這古老習俗一宜貫穿於節慶日子的始終。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送禮饃的歡快場面。在陝西關中東部婦女幾乎人人都是製作禮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長的婦女技藝更是高超。

藝術特色及使用功能

麵塑藝術的特點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麵塑本是一種街頭民間工藝,被引進餐飲殿堂之後,它也和食雕一樣,擔當起點綴和美化菜餚、烘托宴席氣氛的作用。
麵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麵塑,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用於收藏的麵塑通常用精麵粉、糯米粉防腐劑香油等製成,而用於食用的麵塑則用澄粉、生粉等製成。

麵塑分類

麵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麵塑,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用於收藏的麵塑通常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而用於食用的麵塑則用澄粉、生粉等製成

製作方法

製作麵塑,和面是關鍵之一。製作麵塑的和面與製作麵點不同,前者需要考慮麵團在可塑性、防腐性等方面的要求。
許多人在製作麵塑時都會遇到諸如麵團不易塑造成形、作品易乾裂綻口等問題。究其主要原因,恐怕還是製作者沒有完全掌握麵塑和面的訣竅。
由於麵塑的流派眾多,故和面的配方和手法各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流派,和面的配方和手法也會因季節的變化及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根據筆者所屬流派的經驗,冬季和面的配方為:精麵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鹽200克、防腐劑100克、香油250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其製作手法為,將麵粉、糯米粉、精鹽、防腐劑放在盆中和勻,再徐徐倒入開水並用筷子攪拌,然後將麵團反覆揉搓,直至達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用手將麵團壓成薄片,上籠蒸約45分鐘取出來,迅速將面片與香油揉和均勻,再放入塑膠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時至麵團上勁後,即可用廣告色進行調色了。
如果是在夏季,考慮到氣溫和濕度等因素,一般可適當增加麵粉的比例可將麵粉增加到1700克左右,同時,防腐劑和香油的比例也應適當加大。
和好的麵團在冬季可保存1~2個月,夏季放在冰櫃中也可保存1個月左右。取用時若感到麵團發硬,可用手將其揉軟,這並不影響其使用效果。
初學麵塑者在和面時,由於對原料的用量比例及製作手法掌握不好等原因,容易出現下列問題:
1麵團過乾,這會造成麵塑各部件之間不易粘接。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和面時水加得過少或麵粉加得過多。但如果發現問題已出時切不可再加水揉和,只能用502膠或白乳膠對部件進行粘接。
2麵團太軟,就是說麵團失去了骨力。主要是因和面時水或糯米粉加得過多所致。其解決的辦法是:將麵團置於陰涼通風處,吹至麵團不粘時即可。
3麵團彈力過大,這可能造成無法刻畫麵塑的細微部分。如用塑刀剛壓好的眼窩,馬上又會彈起恢復原狀等。解決辦法很簡單,麵團和好後立即入籠蒸熟即可。
4制好的麵塑作品存放時出現乾裂或生蟲長毛。加入精鹽和香油或甘油後,有增加麵團筋力、使麵團不開裂綻口的作用。因此,只要和面時將上述兩種原料放夠了,並與其它原料充分揉勻,即可防止作品乾裂。致於作品生蟲長毛,則是防腐劑用量不足所致。

菏澤麵塑

山東菏澤古稱曹州。曹州面人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礎上發展起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來的。相傳早在堯舜時代,地處黃河流域的菏澤就常因黃河決口,天災人禍幾乎不斷。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用面捏成豬羊,代替鮮活的動物供奉神靈,即所謂的“花供”。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麵塑藝術了。 “天下麵塑出穆李。”數千年間,當地麵塑歷經滄桑變幻,幾度沉浮興衰。據碑文記載,清鹹豐二年(1852年)江西弋陽的米塑藝人王清原、郭湘雲來到穆李村,與當地的花供藝人郝勝、楊白四合作,把米塑與花供技藝結合起來,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從此,曹州面人脫離民俗功用,成為一種集觀賞和把玩於一體的民間工藝品。在麵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穆李村麵塑藝人走南闖北,影響全國,逐漸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東菏澤的李派、北京的湯派、上海的趙派。三派各具特色,而山東李派一直獨占鰲頭,其代表人物先後有李俊興、李俊福、李芳清、何曉錚穆緒建等。

山西麵塑

山西民間有個習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它喜慶時日,都要捏制麵塑以示慶祝。麵塑,民間俗稱“面人”、“面羊”、“羊羔饃”、“花饃”等。
中國麵塑山西麵塑

各地叫法不一,形態也各有特點。這些麵塑,大都出自農村、鄉鎮、城市家庭婦女之手。尤其是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幾乎家家都要用麵粉塑制諸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樣繁多、技藝精湛的麵塑。
山西麵塑,本身就是一種民間藝術品,它又與各地風俗人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麵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與當地民俗活動、民俗風情緊密聯繫並發展變化著。在山西南部的新絳縣、襄汾縣蒸製麵塑講究染色,麵塑製品華麗別致。霍州一帶,麵塑不講究修飾著彩,有著樸素雅致的特點。忻州、定襄等地的麵塑,則以塑為主,著色為輔,色與面的本色相間。
就全省而言,山西麵塑以上等白面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一般麵塑,造形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霍州麵塑

霍州麵塑,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祥”,有著“吉祥”的寓意。
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當地習俗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的麵塑製品,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祝願萬事如意。
在“寒食”節時,霍縣人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有的,還分單頭蛇、雙頭蛇。舊時民俗,祭祖時晚輩吃掉“蛇頭”,表示“滅毒頭、免災禍”。
中國麵塑霍州麵塑

農曆七月十五日,霍縣境內麵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是塑造女子坐於蓮台上的造型)、、狐狸等等造型。
農曆七月七日是“乞巧”節,傳說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就心靈手巧。
嬰兒鬧滿月,一般由姥姥家製做直徑達尺余的“囫圇”,即一個圓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細的十二屬相的麵塑。有的在大“囫圇”里還會有較小的“囫圇”,中間放龍鳳或虎頭造型的麵塑,名曰“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誰來看孩子,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
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舊社會,由於窮困,給女兒送去幾個“羊羔兒”饅頭,就算盡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給女兒的“羊羔兒饅頭”幾十個甚至幾百個。饅頭造型多樣,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徵六畜興旺,“麥秸集”象徵五穀豐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麵塑造型樸實,不多修飾著色,往往僅用品紅點彩。

忻州麵塑

忻州麵塑,是流傳於這個地域內的民間傳統藝術活品它深藏於民間、紮根於民間,成為當地的

中國麵塑忻州麵塑
工藝品之一。
忻州一帶地域內,春節期內要敬神蒸供。春節前,把發好的麵團,捏製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馬蹄等各種形狀的供物。通稱之為“花饃”。
忻州花饃,中間往往插以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很受歡迎。當地還有一種大型供品名為“棗山”。這種棗山以面卷紅棗,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頂往往塑一層如意形圖案,在上面再加上麵塑的“小元寶”三至五個,同時,還塑上一個供咬銅錢的“錢龍”。“棗山”蒸出後,可以顏色點染,成為一種鮮艷的民間藝術品。
清明節,捏制一種當地人叫做“寒食供賢”的面人頭。這種面人頭,內里包油、鹽、小米和芝麻的素餡,捏成男女小孩人頭,用紅蓮豆作嘴,黑蓮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後加以點染,甚是天真可愛。有的還捏制一種“寒燕兒”,捏好蒸熟的寒燕兒,插在酸棗枝上,很像是停在樹枝上的群燕。這些供奉的民間麵塑,相傳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徵春天的到來。
農曆七月十五,忻州民間有著蒸“面人”的習俗。相傳,這種習俗開始於元代末年,據說人們用互贈“面人”傳遞信號,至今,民間有著“七月十五捏麵人,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然而,七月十五的麵塑樣式繁多,有牛、羊、豬、兔、貓、雞、鴨、娃和花卉、瓜果。還有寓含幸福、吉祥、愛情的鴛鴦、孔雀、獅、虎、鹿等動物造型。十五過後,幾乎家家牆上都掛著一串串麵塑。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忻州一帶,在婚娶之日,男女兩家都蒸很多大“喜饃”。這些大“喜饃”,要擺在桌子上供人們欣賞、品嘗。與此同時,還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習慣用十來斤麵粉捏一個“花糕”。這種花糕,以面作圓底盤,卷條邊緣為紋,鋪一層紅棗,上面再加上一層比第一層略小的帶花邊的面盤,上面捏上“魚鑽蓮”的浮塑,蒸熟後加色點染,供人們欣賞和食用,也可作為禮品饋贈。
忻州一帶的壽誕之期,也常蒸製“喜饃”。“喜饃”多以桃形為主體,上面加上各種寓意吉祥長壽的小裝飾物,點染色彩,做為“壽饃”贈送親友之用。
辦喪事時,當地人還要捏制一種在靈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兒”麵塑。這種麵塑捏成各種花果、小動物形象,甚為精巧別致,有的蒸熟後點染,有的晾乾後點染。
在忻州地區的繁峙縣一帶,有一種以胖娃娃為題材的人物麵塑。同時,還有一種玲瓏小巧,不加點染顏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這種小面人,有著爬、臥、抱花、啃瓜的各種姿態。有時,還將置其於染成大紅大綠的“大面花”之中。相傳,這類麵塑是當地民眾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專門製作的供品。
忻州民間,還有著塑造生、旦、淨、末、醜等戲劇人物的人物麵塑,甚至拿到廟會的市場上出售。這種麵塑,製作也頗為精巧。
總之,忻州麵塑各式各樣,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成為民間具有審美情趣的藝術作品。

絳州麵塑

絳州,即今日新絳縣,是晉南平原上的一個縣份。這一帶歷史上盛產小麥,一直是山西省小麥棉花產地。所以,逢年過節,這裡的家家戶戶都要用上等的小麥磨成麵粉,捏制出千姿百態的麵塑歡渡節日。由於這裡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
絳州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塑造造型別致,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絳州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制花饃,而且普遍都會捏制多種普通的造型,由於是自做自用,儘管水平不一,並不影響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婦女熟能生巧,花饃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斷提高。
由於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饃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
每當城鄉嫁喪婚娶,捏花饃便會成為一種必然的活動。而且,這些花饃會在大庭廣眾面前展示,從而得到品評,這種不推選冠軍的自發的民眾性品評,無疑成了推動捏制花饃的一種動力,成為促進麵塑水平不斷提高的民間評議。
所以,絳州至今捏花饃的名手輩出,成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而名聲在外。

濟南麵塑

麵塑,俗稱“捏麵人”。它以糯米麵為主料,調入不同色彩的顏料和防腐劑,用指和簡單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針等,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塑像,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舊社會的麵塑藝術都是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成於瞬間,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但他們的藝術作品卻被作為一種民間小玩意兒,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濟南麵塑是濟南工藝美術中,最具地域特色的類別之一。
中國麵塑濟南麵塑
著名的濟南麵塑老藝人李俊興曾挑著擔子走遍中國各地,還遠離國土到過東南亞歐洲中東等十幾個國家。解放後,在黨和政府關懷下,麵塑藝術獲得了新生,李俊興被聘到濟南工藝美術研究所傳授技藝,培養出兩代麵塑藝人,形成了濟南麵塑的獨特風格。濟南麵塑的色彩鮮明,手法細膩,套用於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門。
中國麵塑濟南麵塑

優秀作品《火燒琵琶精》《老壽星》等,曾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得到好評。以後又創造出《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三打白骨精》《大鬧天宮》《霸王別姬》等古裝人物作品。這些高僅數寸的小巧玲瓏小面人,有的龍騰虎躍,表的婷婷玉立,栩栩如生,見者無不為之叫絕,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國的工藝美術展覽中獲獎,有的作品還參加了國際展覽銷售.

上海麵塑

上海麵塑已有百餘年歷史。最富盛名的當推被人稱為“面人趙”的上海著名麵塑藝術家趙闊明趙闊明(1901-1980),生在北京。他出身貧苦,從小賣苦力,做過堂館、小販、轎夫、車夫等。平時愛好打拳、唱戲。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19歲起捏麵人,25歲就與北京東城“面人湯”(湯子博)齊名,32歲在天津被人譽為“面人大王”。本世紀30年代,他到上海,結識上海民間麵塑藝人潘樹華,並吸收潘的藝術之長,使技藝進一步提高,終成為全國著名的麵塑藝術家。
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內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劃細緻,衣紋簡練概括,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並且,他通過長期的摸索,掌握一套使面人長期保存的辦法,因此,他製作的面人,不霉、不爛、不裂、不變形,也不易褪色,有利於長期收藏。他的代表作有傳統題材作品:“福祿壽三星”、“觀音”、“長眉羅漢”、“五子戲彌勒”、“鍾馗嫁妹”、“關公看春秋”、“林沖”、“捉迷藏”,表現現代題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魯迅”等。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技藝,在國外現場表演中被譽為“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萃”。
今年是趙闊明先生誕生100周年,其女兒——著名麵塑家趙艷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動情地談起一些往事:1981年趙艷林赴美作短期訪問、表演。就在最後一站舊金山,來了一位八十多歲的美國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堆小紙包,一層、兩層……直到把最後一層棉花打開,原是中國面人,有笑眯眯的老壽星、有黛玉葬花,也有江邊垂釣的老漁翁,還有些許戲曲人物,雖然色澤有些暗淡了,但保存得完好無損。趙艷林仔細地辨認出,這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技法。老人自豪地說,這是30年代在上海“面人趙”那裡得來的,一直收藏至今。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果然是父親的作品!原來中國面人50年前就遠涉重洋到美國來了。當翻譯告訴老人,站在他面前的就是“面人趙”的女兒時,老人驚喜交集,隨後又收藏了趙艷林好幾件作品。
1958年前蘇聯著名畫家茹柯夫到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參觀,看到趙老在捏麵塑人像興趣大起,拿出紙筆來速寫。趙老見了,從工具盒中取出麵團,三搓兩揉然後雙手伸到桌下,眼觀茹柯夫,憑手感塑像。
幾分鐘後,兩人將作品亮相一看,都很像!立時引出一陣叫好聲。他們興趣未減,尋找不同角度表演。僅半個多時辰他倆的作品放了一台子,臨行時將作品互贈對方。不久,“趙闊明人像速寫”就發表在《茹柯夫畫集》中。
趙闊明先生是上海麵塑的一代宗師,他的精華作品,將屬於市v井文化的藝術趣味上升到藝術美的典型,創造了東方型的麵塑藝術的典範,代表著當代中國麵塑藝術的最高成就。

萊州市金城麵塑

麵塑是萊州市金城鎮民間流傳的工藝。

中國麵塑金城麵塑
伴隨其悠久的發展史,金城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製作技巧,並使麵塑日益走入日常生活中。從青年人定婚的“鴛鴦”、結婚的“喜餑餑”、小孩過百歲的“穗子”、老年人慶壽的“壽桃”、蓋房慶梁的“梁龍”、“獅子”、正月十五的“聖蟲”、七月七的“巧餅”、八月十五的“月糕”,到以人物花卉、鳥獸魚蟲、吉祥圖形、戲曲故事為題材的裝飾藝術品,花樣繁多,造型新穎。金城的麵塑,一般是由心靈手巧的婦女所做。製作時,先把精粉調入適量的白糖,和好麵團,經過揉、搓、迭、捻,塑出基本形態,再用簡單的工具進行剪、點、捏,使其特點突出、氣韻盡傳。蒸熟後,再予以淡妝濃抹,巧加美飾。成品麵塑風格多樣,有的古樸自然,以拙見秀;有的細膩精巧,惟妙惟肖;有的運用誇張,大膽變型,匠心獨具,自成一格。
為使這種傳統工藝流傳光大,金城鎮遵循精神文明與民間藝術融匯的扶持原則,積極倡導,並自1989年開始,每年正月十六都舉辦一次大型麵塑展。如今,金城麵塑已發展為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300多種類型。該鎮鳳毛寨村婦女王克英曾多次外出表演麵塑藝術,並作為代表出席了1995年北京世婦會,她那慶回歸、迎國慶、歌頌祖國繁榮富強的作品贏得了國內外友人的高度讚賞,並且她參加“亞太地區婦女手工藝品展覽“的作品——吉祥物“聖蟲”也被澳大利亞女作家海倫·露絲編入《亞太地區工藝大全》一書。

郎莊麵塑

山東冠縣郎莊位於魯西北,這個小村子裡有三四十戶人家,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會做麵塑。麵塑太的有約15厘米高,小的只有約6厘米,且取材廣泛,十二生肖、歷史傳說、神話故事、戲曲故事、花鳥蟲魚、菜蔬水果樣樣俱全,

中國麵塑郎莊麵塑

比如關公、八仙、劉海戲金瞻、哪托鬧海、豬八戒背媳婦、金魚、蟬、青蛙、公雞、老虎、猴、春燕等。郎莊麵塑太都用精麥發麵,製作簡單,用捏、揉、搏、粘等萬法造型,用剪刀、梳子做細部及裝飾,蒸熟後上色點彩、塗膠,然後晾乾,做成的麵塑表面光亮,不易乾裂。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郎莊麵塑為圓雕造型,太都為扁平狀,既宜於平放和吊掛,又宜於晾乾。色彩豐富艷麗、純度高,除了太面積的品紅、黃、綠以外,還用少量的白粉、鈷藍柞點綴,最後用墨線細緻勾勒,整體感覺活潑跳躍,絢麗多彩。圖中的金魚與童子活潑而有情趣,造型誇張、簡練,太面積色塊中又有五官及魚鱗的細緻刻畫,細緻傳神。
傳說郎莊的"郎"和""諧昔,而狼食人畜,必須做面老虎吃掉狼,人畜才能平安興旺,所以郎莊的麵塑是從做面老虎開始的,當地各種麵塑都統稱"面老虎"。"武松打虎"為婦孺皆知的故事,見於施耐魔的小說《水游傳》 ,也出自聊城地區的冠縣一帶。圖中武松一手舉哨棒,一手提虎,眉毛倒豎,作擊虎狀。人物矯健有力,表情刻畫十分精彩,生動自然。色彩的運用艷麗沉穩,在大面積的紅色和黃色中以深綠調劑,同時淡綠色的頭巾和哨棒又加以點綴,醒目提神。因為是發麵,武松圓圓的腦袋頗顯可愛。

清明習俗與寒燕

清明寒食合二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時作為遠古歲時標誌的風俗節日已加進了敬神、祭祖、崇念聖賢的複合性內容,因此;掃墓之風尤盛。要說祭神是春節習俗之特徵的話,那么清明則主要是祭祖祭人。孔之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因此極講究“事死如事生”。宗廟,祖墳便是種性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晉南晉北、祭掃時都要用面做貢,晉南叫蛇盤盤,有的分單頭蛇與雙頭蛇,祭祖前繞墳一周,晚輩吃掉蛇頭,表示滅毒頭、免災禍。這種蛇盤盤造型簡潔、極少雕飾,似有漢唐凝練明快渾沉之遺風。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山西寒食節之本質內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轉化變異為紀念晉國賢臣介子推。民間廣泛製作的昭示春天來臨的百樣寒燕麵食,也被易名為“子推燕”。事實上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春燕凌空正是萬物新生的季節,於是鄉村巧婦感自然之變而為之,借柔軟的麵團、籍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個鮮靈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機,展示出一個美妙神奇的民間藝術世界。特別是山西代縣一帶所作的寒燕天飛地走,水生土長、目中所見、心中所想自然萬物無一不在塑造之列。這些麵塑精巧別致,方不盈寸。所塑動物如虎、獅、馬、牛、貓、龍、猴、羊等,著重誇大頭部比例,增強尾部動感,刻畫四肢的靈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飛禽類如雞、鴨、孔雀、鳳凰、喜鵲及各種小鳥,則誇張表現其尾羽的動感,誇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擬人的效果,與觀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所塑人物造型都大於動植物,有各種戲劇人物,爬娃、抱雞娃、蓮花娃娃等,造型獨雅而生動有神。植物類有各種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圖案紋樣。蒸出後用品色點染開臉,設色濃艷、對比鮮明,極合理地適用了對比色的比值關係,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清明時節互相饋贈,做成花架系插,懸掛於室內牆壁,頓覺春風拂面,生機盎然。究其根源,可能是這些花色食品是為寒食節禁火時準備的乾糧,後禁火俗廢,麵塑食品作為一種藝術隨風俗保留了下來。
清明節儘管因為寒食習俗的複合揉進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氣氛,但還是一個希望之節,是一種對春的回歸的祝福和萬物興旺的祈望。麵塑藝術則理所當然地成為這種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靈表現天地。麵塑使習俗成為一種充實的文化,習俗又為麵塑的發生和發展提供土壤和空氣,最終使民藝和民俗成為一種文化整體

七月十五與送面羊

每個民俗節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義,這含義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與表達方式。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墳祭祖,饋贈親友,是山西民情風俗的一大特點。從傳統風俗講,七月十五稱為“鬼節”,源於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弟子目連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後靈魂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為烈火,其苦難忍,目連求於佛,佛祖告他於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置五味百果,靠眾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說又與我國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說相融合,深深地影響到民眾生活,於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貢祭祖上墳的風俗。其實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東京夢華錄》所說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種祈望豐收的願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節,發展到後來已全無鬼的蹤影,已是一種人與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節日。節日前幾天,鄉村的巧婦們三個五個聚在一起,發好精細白面,家長理短談言笑語中,搓的捻的,剪的壓的,一紮一挑,盤棗點豆,一個個活物生生從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綿善善的羊、活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溜溜的魚、獅子,小豬、小雞、小狗,每個物象身上施之於智慧,注之於情愛。待餳好上鍋急火蒸出,一個個白白胖胖,鮮嫩靈活,嬌態可掏,然後點施丹青,打扮齊整,便成為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晉北風俗送男孩為羊,羊為祥瑞之陽物。送女孩為魚,魚屬陰,是為順乎陰陽秩序之作法。晉北的面羊造型渾厚飽滿,內蘊力極強,又加之身上點線的對比,使之極富漢魏風格,這與當地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有關。晉南的走獸花饃造型琳瓏精巧,神態獰厲,設色濃烈。所謂面羊實質是代稱,飛禽走獸其實什麼都有,還有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戲桃,五子爭腚等。
定襄的“面羊”更以其飽滿挺秀,渾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譽中外。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個,小至三五寸之間,視饋贈對象而定。在造型風格上準確地把握住了隨意性這一特色。在簡括整體的形體上以梳子、錐子等器物壓出點、線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紋飾,形成一種力度上的強對比,極象漢霍去病石雕上刻線的運用。製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給面的自然餳發和蒸氣來完成作品,以充分發揮面的特性,體現面的質感,自然天成、樸實渾厚、令人愛不釋手。特別是一種叫“辯不清”的造型,幾個小胖娃娃纏身交臂盤在一起戲耍,使你辨不清是誰的胳膊誰的腿,只看到一組優美的造型,精絕的構思,讓人驚嘆不已。

人生儀禮風俗與麵塑

在歲時節令風俗中麵塑充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人生各個展現生命意義的儀式中,麵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滿月,是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比較隆重的儀式,其時麵塑也頗為講究。霍縣一帶,外婆要做一個直經尺余的叫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囫圇”的食品,上有精細的十二屬相造型,孩子屬什麼,就在那個屬相上點一個紅點,謂之“點頭腦”。“囫圇”中間放置精美的龍、鳳或虎頭叫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送與孩子,分給來探望慶賀的親友吃,取免災之意。晉北人家則多做花饃,叫“桃”,形狀似乳房,乳頭點紅,饃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吉祥圖案。桃在古俗中本為驅邪之物,諧言“逃”,意為免災。做成乳房狀,表示成熟,是鄉村民俗母性特徵的一種隱喻手法。到孩子周歲時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饃饃或十二屬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隨地方而變。
婚禮迎娶之俗歷來是極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語道“結婚勝如小登科”,晉北風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對“歡魚吉兔”,洞房門頂上放一對用紅線連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徵玉兔金緣。實則兔之本意為虎,是民間鎮宅驅邪的護佑之神。婚禮麵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縣一帶的“宮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對,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馱仙桃,金魚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細加點綴,造型生動,情趣悅人,五彩繽紛,鮮麗明快,線與面、點與塊、塑與畫、拙與巧的結合與對比,形成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喜慶的氣氛,豐富了民間婚俗的內容,更為民間藝術增添了俏麗的一枝。
老人們年至花甲,晚輩們慣常要為之祝壽慶賀,祝賀者蒸做漂亮的大壽桃以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表達對老人們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義告訴人們,當每個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後,人的靈魂將在另一個世界得到永生和升華。因此,人們將葬禮的種種程式鋪排得格外的隆重和複雜。這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讚頌和肯定。這項活動中的主要麵食供品,視親近程度而區別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兒孫之輩所做的大供又叫饅頭,圓形上面飾以明快簡潔的花瓣,插上棗花,源於古時三牲祭奠之遺俗,其他親朋則敬奉類似蛇盤盤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帶則要塑出幾響—個甚至上百個的麵塑人物系列,戲劇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紙作裝點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繪上用色甚怪,畫眼不點睛。在分寸上明顯與人間享用品有著美學結構上的區別,讓人在濃艷中感受到一種陰冷的悲涼。
麵塑在人生儀禮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現的,只是把它賦予了一種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種複合的價值,從而成為研究民間文化的一種不可忽視的資料。

一般風俗中的麵塑

民俗使生活充滿了神秘和樂趣。大的如歲時儀禮的活動若比作人們生活麵塑
運城地區的麵塑分為花饃、面花、棗花、龍鳳糕等多種,每至喜慶節日,家家戶戶都要蒸些各式各樣的花饃,一是祭祀祖宗,二是作為禮品送給親朋好友。本區花模在製作和造形上有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平陸、芮城、永濟、臨猗、運城等縣市的花饃,簡練粗獷,造型誇張,憨態可掏,既可欣賞,又可食用;新絳、稷山、聞喜、夏縣、萬榮等縣的花饃,製作精細,巧奪天工,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收藏價值。萬榮縣高村一帶的面花很有名氣,品種有花鳥蟲魚,瓜果蔬菜等。花饃的製作方法是在發好的白面里摻上生面,用剪刀、竹刀、梳子等工具剪樣、壓痕、重疊,製成花坯。入籠蒸熟,趁熱點彩、插枝即可。面花有一種瑪瑙石的質感,艷而不惜。面花多作供品使用,有些面花藝人製作許多屜面花,用於出租,如稍有陳舊,用白酒噴一下,仍鮮艷如初。平陸、芮城一

中國麵塑中國麵塑
帶農村,每到春節前要蒸一個大棗糕,這種棗糕像一個小屏風,當地人稱做“棗花”或者“棗山”,是專門給灶君爺蒸的,除夕晚上要豎著斜靠在灶君板上。其製作方法是:先用發好的粗圓麵條盤成各種形體,中間夾著許多大棗,再把每個形體拼成方形,上面是山峰起伏形狀,下面有兩條短腿,入籠蒸熟後即成一體。聞喜、夏縣農家在舉辦婚事時,由伴郎用紅色包袱提著一個龍鳳糕交給新娘家。龍鳳糕作為喜慶禮品,其用料、製作都非常講究。製作者選用上等麵粉,採用分解組合式的方法,把做好的龍鳳頭、身裝飾面花與大圓糕分開放入籠里蒸熟,趁熱點彩,再用小竹蔑將龍、鳳分別組裝。用竹籮插在圓糕上,最後用紅線繩將龍鳳聯在一起即成。的節奏高潮的話,一般的交往禮儀活動自然使每時每刻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麵塑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
新房起架,上樑大吉,畫八卦,貼賀聯,點燈放炮,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做好花桃花饃來慶賀,謂之“扶梁”。
新房落成,喬遷入居。當新麥上場,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貢,油炸出各種精巧的面花,酬謝五土,恭請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共訴衷腸。織女巧手早巳成為人間婦女崇拜之偶象。於是每到這一天,姑娘媳婦們要吃麵做的“頂針”、“針線笸籮”,期望自己心靈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節,月餅成為人們傳說的食點。在造型紋樣上都精巧別致,賞心悅目,當稱麵塑藝術別樣之花。
新媳婦過門的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饃。窮人家送幾個,富裕一點的人家要送卜幾個乃至幾十個。都配成套,與生命意識,生殖崇拜有關的造型圖案很多。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