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麵塑

上海麵塑

上海麵塑有百餘年歷史。開創者當推被人稱為“面人趙”的上海著名麵塑藝術家趙闊明。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內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的作品代表著當代中國麵塑藝術的最高成就。

上海麵塑上海麵塑
上海麵塑已有百餘年歷史。開創者當推被人稱為“面人趙”的上海著名麵塑藝術家趙闊明。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內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技藝,在國外現場表演中被譽為“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粹”。麵塑體積小,攜帶方便,又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褪色,因而成為旅遊者贈送親友,留作紀念之佳品。

我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緻、優美、精巧。

麵塑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等方面。農家把已蒸好的各種麵塑花擺在諸神前,其中豬頭形麵塑俗稱“大供”,另外還有花饃、花果饃、禮饃、饃玩具等。制麵塑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發麵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制,那么一個鮮活的麵塑形象就會脫穎而出。麵塑藝術的特點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獻資科,漢代早已有麵塑的記載,宋代《夢粱錄》中曾記載著把麵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在陝西、河北也有把麵塑稱作“面花”和“年饃”的,並將這古老習俗一宜貫穿於節慶日子的始終。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送禮饃的歡快場面。

上海麵塑已有百餘年歷史。最富盛名的當推被人稱為“面人趙”的上海著名麵塑藝術家趙闊明。趙闊明(1901-1980),生在北京。他出身貧苦,從小賣苦力,做過堂館、小販、轎夫、車夫等。平時愛好打拳、唱戲。19歲起捏麵人,25歲就與北京東城“面人湯”(湯子博)齊名,32歲在天津被人譽為“面人大王”。本世紀30年代,他到上海,結識上海民間麵塑藝人潘樹華,並吸收潘的藝術之長,使技藝進一步提高,終成為全國著名的麵塑藝術家。

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內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劃細緻,衣紋簡練概括,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並且,他通過長期的摸索,掌握一套使面人長期保存的辦法,因此,他製作的面 人,不霉、不爛、不裂、不變形,也不易褪色,有利於長期收藏。他的代表作有傳統題材作品:“福祿壽三星”、“觀音”、“長眉羅漢”、“五子戲彌勒”、“鍾馗嫁妹”、“關公看春秋”、“林沖”、“捉迷藏”,表現現代題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魯迅”等。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技藝,在國外現場表演中被譽為“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萃”。

今年是趙闊明先生誕生100周年,其女兒——著名麵塑家趙艷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動情地談起一些往事:1981年趙艷林赴美作短期訪問、表演。就在最後一站舊金山,來了一位八十多歲的美國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堆小紙包,一層、兩層……直到把最後一層棉花打開,原是中國面人,有笑眯眯的老壽星、有黛玉葬花,也有江邊垂釣的老漁翁,還有些許戲曲人物,雖然色澤有些暗淡了,但保存得完好無損。趙艷林仔細地辨認出,這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技法。老人自豪地說,這是30年代在上海“面人趙”那裡得來的,一直收藏至今。果然是父親的作品!原來中國面人50年前就遠涉重洋到美國來了。當翻譯告訴老人,站在他面前的就是“面人趙”的女兒時,老人驚喜交集,隨後又收藏了趙艷林好幾件作品。

1958年前蘇聯著名畫家茹柯夫到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參觀,看到趙老在捏麵塑人像, 興趣大起,拿出紙筆來速寫。趙老見了,從工具盒中取出麵團,三搓兩揉然後雙手伸到桌下,眼觀茹柯夫,憑手感塑像。

幾分鐘後,兩人將作品亮相一看,都很像!立時引出一陣叫好聲。他們興趣未減,尋找不同角度表演。僅半個多時辰他倆的作品放了一台子,臨行時將作品互贈對方。不久,“趙闊明人像速寫”就發表在《茹柯夫畫集》中。

趙闊明先生是上海麵塑的一代宗師,他的精華作品,將屬於市井文化的藝術趣味上升到藝術美的典型,創造了東方型的麵塑藝術的典範,代表著當代中國麵塑藝術的最高成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