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麵塑藝術

山西麵塑藝術

聞喜花饃歷史悠久,始終與人生禮儀習俗緊密聯繫,它廣泛用於節日、婚嫁、壽誕、喪葬、上樑、喬遷等諸多民俗風情、祭祀或慶賀活動,因種類齊全、製作精美、構思巧妙獲得美名。

信息

山西麵塑藝術省級Ⅶ-3
山西麵塑藝術山西麵塑藝術

所屬地區:山西·忻州
文化遺產名稱:山西麵塑藝術(定襄麵塑聞喜花饃焙面麵塑、新絳麵塑)
遺產編號:Ⅶ-3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忻州市定襄縣運城市聞喜縣、新絳縣晉城市陽城縣
遺產級別:省

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歷史悠久,始終與人生禮儀習俗緊密聯繫,它廣泛用於節日、婚嫁、壽誕、喪葬、上樑、喬遷等諸多民俗風情、祭祀或慶賀活動,因種類齊全、製作精美、構思巧妙獲得美名。
..

聞喜花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高超的製作工藝,贏得廣大民眾的青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聞喜花饃開始進入商品市場,聲譽與日俱增,成為一方名優特產。中央電視台、山西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對聞喜花饃作了專題採訪和報導,人民日報海外版曾經用整版篇幅進行介紹。它不僅銷往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等地,還被帶到海外。近幾年,聞喜的“花饃外交”十分活躍,機關、團體、企業單位將聞喜花饃送給客戶,得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聞喜花饃是一次性的食用藝術品,它既無範本流傳,也無底樣可依,完全憑借巧婦信手捏制而成。花饃藝術實為“母親的藝術”,口傳心授,常“因人而存,因人去而藝亡”。面對“母親藝術”在民間走向式微的緊迫性,聞喜縣對聞喜花饃進行了廣泛地徵集和認真地調研工作,已經於2005年出版了《聞喜花饃》一書。

新絳麵塑

新絳麵塑,俗稱花饃。新絳地處汾河下游、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北端,土地肥沃,人傑地靈,是山西省小麥主要產區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宋代,人們就開始用白麵塑成豬、羊,代替真豬、真羊祭祀。此後,這種既經濟又實用的辦法便在絳州一帶沿襲下來。人們根據歲時節令,用白麵塑成動物、瓜果、花卉等各種不同的物品,用於祭奠亡魂、乞求神靈,以及串親訪友、人情往來。元宵節,花饃多捏豬、牛、羊、棉花籃、小麥囤、卷包等以求得來年六畜興旺,五穀豐登,財源滾滾;端午節以老虎為主,以求防病祛邪;七月十五捏麵人,是為紀念民族英雄岳飛;八月十五中秋節以月餅饃、石榴、桃為主;過年多捏棗山、棗糕,人們一層面、一層棗往上擺,有的成塔形,有的為糕狀。生日、滿月、老人過壽有“老虎腿”、“八仙慶壽”等以求茁壯成長或長命百歲。
..

新絳麵塑多達60餘種,由於受麵團軟和、發酵所限,所塑之物,只求神似,不求形似,它似陶非陶,像瓷非瓷,極富觀賞性,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但隨著社會變革和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念的不同,麵塑這門民間手工技藝,大有斷代失傳的危險。趁一些麵塑藝人尚健在,組織培育一批年輕人傳承此項藝術,使這塊民間文化瑰寶,繼續流傳下去,意義重大。

焙面麵塑

陽城傳統麵塑分布很廣,根據製作方法不同,可分為生麵塑、炸麵塑、蒸麵塑和焙面麵塑。焙面麵塑即焙面娃娃,是陽城麵塑中的佼佼者,焙面娃娃以陽城縣城關為主,另有少數分布在鄉村,其風格迥異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由於陽城縣地處太行、太岳和中條山之間,山高谷深,交通閉塞,構成了民俗文化形成與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土生土長在這裡的辛勤善良的人們,在日常民俗活動中,不斷創作出許多優秀民間藝術作品,陽城焙面娃娃就是其中的一個。它是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娘家為閨女送“十五”時所帶的禮饃
..

焙面娃娃是用特製的砂土套鍋烤制而成的,主料為上好的麥面,輔料是杏仁水、糖稀搭色水、黑豆、花椒子等,經焙烤出的食品,其特點是形狀美、聞的香、吃著脆,是陽城最有特色的麵食品。
焙面娃娃表現內容豐富,有傳說故事、有戲曲人物,還有動物飛禽、花蝶魚蟲。1994年,參加山西省文化廳舉辦的“山西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選送30餘件作品,一舉奪魁,同獲金獎。後又參加中國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選送18件作品,獲集體金獎,這一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蓓蕾大放異彩。然而時隔十餘年,大部分老藝人相繼去世,焙面娃娃已面臨失傳的危機。

麵塑

..
民間俗稱“面人”、“面羊”、“花饃”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態各有特點,它們大都出自山西農村鄉鎮家庭婦女之手,以麵粉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大都造型誇張、簡練、質樸、民間和地方特色鮮明,而後延續到城市,發展到通過非食用的,防腐、防乾裂、易存放的配比特點,用藝人靈巧的雙手,捏制出精細的、生動的、有故事情節的、有文化內涵的純觀賞意義的麵塑藝術品。
..

山西麵塑主要分為霍州麵塑、忻州麵塑和絳州麵塑。
霍州麵塑當地人稱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祥”,有“吉祥”的寓意。一般過年過節臨近,農家婦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當地習俗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等麵塑製品,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祝願萬事如意。霍州麵塑造型樸實,不多修飾,著色往往僅用品紅點彩。
忻州麵塑是流傳於這個地域內的民間傳統藝術品,它深藏於民間,紮根於民間,成為當地的工藝品之一。在忻州一帶地域內,春節期間要敬神蒸供,節前把和好的面用團捏製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馬蹄等,各種形狀的供物,通稱它為“花饃”。

傳承創新與發展

..
山西麵塑主要分為霍州麵塑、忻州麵塑和絳州麵塑。
霍州麵塑當地人稱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洋”,有“吉祥”的寓意,一般過年過節臨近,農家婦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當地習俗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的麵塑製品,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祝願萬事如意。霍州麵塑造型樸實,不多修飾,著色往往僅用品紅點彩。
..

忻州麵塑是流傳於這個地域內的民間傳統藝術品,它深藏於民間,紮根於民間,成為當地的工藝品之一。在忻州一帶地域內,春節期間要敬神蒸供,節前用和好的麵團捏製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馬蹄等,各種形狀的供物,通稱它為“花饃”。
忻州花饃,中間往往插以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很受歡迎。當地還有一種大型供品為“棗山”,這種棗山以面卷紅棗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頂往往塑一層如意形圖案在上面,再加上麵塑的“小元寶”三至五個,同時還塑上一個供咬“銅錢”的“錢龍”。棗山蒸出後可以顏色點染,成為一種鮮艷的民間藝術品。
絳州即新絳縣,每逢過節,這裡家家磨麵粉,捏制出千姿百態的麵塑,來歡渡節日。由於這裡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新的當地人稱之為“花饃”。絳州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
在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制花饃,而且普遍都捏制多種造型的花饃。由於是自做自用,儘管水平不一,並不影響食用。
..
由於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饃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
..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化生產逐步代替手工業,包括麵塑藝術在內的民間手工業在市場的空間越來越小。
山西麵塑藝術要發展,就必須要創新。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已於2003年初啟動,保護的範圍中有民間藝術。這是一個福音。
山西麵食有著國際聲譽,這是眾所周知的。麵食與麵塑有著難以分割的緊密聯繫,麵塑藝術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獲得山西麵食廣告品牌效應。山西麵塑藝術通過不同形式的展覽會,旅遊推介會,旅遊景區展示或手工藝品博覽會,把山西麵塑推向市場,讓市場逐漸通過山西麵食的品牌,認識山西麵塑藝術,從而擴大影響。
在2004年的第二屆中國太原國際麵食節上有一塊展示麵塑的視窗——《面道天下》,以動物、植物、人物為創作題材,充分展示麵食與麵塑的親近關係,也充分體現到了山西麵食這樣的品牌會給麵塑藝術帶來的效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