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饃

禮饃

禮饃是黃河流域流行的民俗節令產物,是以麵食為主的地區的創造。後來又成為維繫民間人際關係不可缺少的禮品。

禮饃

黃河流域流行的民俗節令產物,是以麵食為主的地區的創造。民間禮饃創作到底始於何代?我無法考察,但是我堅信這是庶民百姓按照自己的經濟條件,以面為材料做祭品,取代殺牲祭天、地、人、神而開始的。後來又成為維繫民間人際關係不可缺少的禮品。

 

慶陽禮饃

各地區有相似的禮儀、節令,例如民間古老的“送羊節”。它可能當初是贈送真羊的,慢慢演變為送面

禮饃慶陽禮饃
羊。在每年農曆七月一日至十五日,母親要為已出嫁的女兒塑面羊,將象徵美好吉祥的麵塑送到女兒家,而且要年年送,說是“陳羊見新羊,年年有餘糧”。在陝西甘肅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某些鄉間,至今依然保存著送女兒、送外甥面羊的“面羊節”。令人驚奇的是面羊造型做法又那么大同小異。

甘肅隴東慶陽一帶的禮饃製作是豐富多彩的。使人注目的是此地面獅造型與眾不同:滿口的牙齒像須一般向四周彎伸著。最特殊的是它不同於陝北和山西雁北一帶面花的素樸,也不同於山東麵塑色彩那么濃艷。它用色有如水彩畫,強調彩色暈染的水分感覺,以豆綠與桃紅兩色為主,從深向淺過渡,既有民間色彩的絢麗,又如水彩般的清淡,像雨後的虹彩。

面羊禮饃

羊、祥也,大羊為美。在中國的民俗中,羊不只是十二生肖中的一個,而且又屬陽性,長期以來作為美好的吉祥物出現於民間。到後來發展出“三陽(羊)開泰”的諧音喻意形象。

禮饃

面羊禮饃

羊已經形成了歷史久遠的文化現象,存在於中國民眾的風俗之中,尤其在民間剪紙刺繡、布製品、雕刻中被反覆表現著。面花作為禮饃在黃河流域的民俗節令中代替著祭祀用的犧牲品,因此羊的造型出現於與之相應的禮俗中。

在河南,正月十六日有媳婦回娘家的風俗,姥姥要送給外孫一些面花、豬、狗、雞、魚、羊等,一般稱這種活動叫“送羊”。據說最早是送一隻真的小羔羊,後來變成送面制的小羊和其他動物了。孩子們得到這些禮品,先拿來玩耍,玩夠了就吃掉。這種送羊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在陝西、甘肅、河北、山西、山東等省的鄉間流傳著一種甚為隆重的“送羊節”,即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母親要為出嫁的女兒捏蒸面羊。據傳姑娘出嫁後第一年,送面羊的儀式最為隆重,一般要送四隻。女婿先用刀從最大的一隻面羊切出一塊,用紅線拴起來掛在客屋牆上,等第二年送新面羊時才更換,這叫做:“陳羊見新羊,年年有餘糧。”女婿外孫吃麵羊頭,女兒吃麵羊腳,其他部分切開分給鄰里共享吉祥喜慶。河北磁縣一帶,面羊做得很大,象徵富餘。令人驚訝的是山西、陝北、河北等地遠隔數千里,面羊造型竟那么相似,像似出自同一傳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