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是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的漢族傳統名點。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種樣式的饅頭,花式各樣,從而命名為花饃。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傳承發展到今天,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具有豐富的文化品位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聞喜花饃2006年入選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大放異彩。在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了四項世界紀錄。2012年2月3日,首屆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在聞喜縣城成功舉辦。

基本信息

歷史傳承

聞喜花饃又稱禮饃、面花,漢代就有這方面的文字記錄,被列為“秦藝六絕”之一。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 。古時候,聞喜縣老百姓為祈禱神靈、祭祀祖先、感謝大自然恩賜,把麵食做成各種禽獸、花鳥、瓜果和人物等形狀,作為貢品和吉祥物,後來則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對親友的祝福。該習俗傳承發展至今,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具有豐富的文化品位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製作工藝

原料

製作花饃的原料以北垣面為主,另有精麵粉、醋、糖水、奶水、蜂蜜等。

花饃花饃

工具

製作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

手法

製作手法以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為主。

工序

製作工序講究,要歷經凝水、籮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饃、蒸製、著色、插面花九道工序。

捏饃

製作花饃時,要提前一個晚上發“酵水”,第二天將發開的酵水和麵粉攪拌,加水起面、揉面。揉面分合、合分,最少不低於8遍,揉出的面光滑而有彈性。也可以在和面時在麵粉中摻入適量的醋,蒸出的花饃白亮、光滑,還有的加糖水或牛奶、蜂蜜,這樣花饃不易乾裂。

醒饃

把捏制好的麵塑品放在熱籠圈里,再在籠圈中間放一碗熱水,用棉褥蓋嚴,保持適當溫度和濕度,使花饃製品不變形、不乾裂、濕潤光滑。

蒸製

待饃發虛後,即可上籠。花饃上籠蒸製經驗如:開水上籠、急火上氣、籠圈封嚴、不忘放氣、大小分蒸、落氣出籠等。

著色

花饃出籠後最後一道工序是趁熱著色,這樣顏色艷麗,不易褪色。待上好色晾乾,需要組裝的還要用竹籤把輔助的部分與襯托的花瓣等進行組合。

花饃特點

說造型。糕類里,題材有龍鳳糕、四龍八鳳糕、十二生肖糕、石榴布籃糕、九獅(世)同菊(居)糕、大吉大利糕、招財進寶糕、雙喜臨門糕、狀元遊街糕、魚躍龍門糕……花糕是麵塑之最,重的可達近20公斤,分4層,最下面的是糕底層,其上為雲團夾紅棗,再上是糕面兒。這3層是糕座部分,是能食用的。最上面的一層,圖案造型層,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神話傳說、愛情故事、花鳥圖案,想弄什麼弄什麼,中心是一個吉祥、美好。花糕是送禮用的,用在婚事中叫上頭糕,用在建房上樑上為上樑糕,祝壽,為壽糕,年節活動,叫布籃糕、節節糕。
花饃比花糕用途廣,喜喪節典日常交往各種活動都可用,分大花饃、對對饃、棗花饃、餛飩饃、石榴饃等等。說大,大到重十多公斤,和花糕差不多,小的像棗那么大,常用的有2斤多的,有半斤多的。花饃的圖案越複雜,食用性越差,欣賞性越強。支健康說,欣賞性的可以長期放,面幹了,並不影響美觀。
盤頂,是不能吃的,它是祭祀活動中的專用品,是擺在食籮頂節的麵塑藝術品,有人物,有動物,動物體現了濃濃的地方特色,麵塑人物則是比較普及的手工藝術。
在聞喜,花饃已進入了經營,日常有用花饃的,可以到饃鋪訂做。做花饃用的是北垣面。北垣面,面白,筋實而韌道,與北垣麥質(地勢高,小麥生長周期長,光照足)和聞喜的制酵、揉面有很大關係。北垣饃不用發酵粉或鹼面發酵,而用面酵。面酵是用玉米面做原料,難度極大,工藝的尺度、環節非常微妙,面酵制不好,蒸不出好饃。做花饃,更是如此。揉面,花饃用的麵粉,選精粉,比一般饃要求高,用最細的太面籮篩過才行。發開的酵腐和麵粉攪拌,加水起面揉面分合合分不少於八遍,揉出來的面要光亮,有彈性。和面摻適量的醋,蒸出來的花饃白嫩,光滑;摻糖水、奶水、蜂蜜,饃除甜以外還不易乾裂,存放期長,麥香也不會受到影響。

花饃文化

“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跟晉南其他地方一樣,在農村流傳著許多如剪紙、花饃、布畫、刺繡、草編等民間藝術,其中聞喜花饃流傳最盛,因為它始終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緊密相連,從而形成了節日花饃、婚嫁花饃、壽誕花饃、喪葬花饃、上樑花饃、喬遷花饃等較為完整的花饃體系。聞喜花饃的製作原料以白面為主,另有豆子、棗、胡椒等輔料;製作所需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製作的手法以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為主。就是這些原料、工具和手法,經過聞喜民間藝人一雙巧手擺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行象、飛禽走獸和花卉果實便出現在你的面前。最大的花饃直徑有60多厘米,重量達10多公斤,最小的直徑只有幾厘米,令人驚嘆。聞喜花饃除了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不同類型的花饃有著不同的含義。如男女青年結婚時,新郎家要給新娘家蒸“上頭糕”花饃,待新娘出門時,媽媽要將“上頭糕”的根部一段裁下來,讓一對新人帶走,意為女兒應在婆家紮根,其餘切成片分送給家族與鄰居,表示喜鳥兒翔遠了;給老人蒸的壽糕花饃,一周有九隻造型優美的獅子族擁著一朵怒放的菊花,寓意“九世共居”;而五彩斑斕的喪葬“面獅”花饃,既是一種對親人的哀思,也是人們智慧才華的顯露,真可謂神工塑瑞獸,奇想鏤霞;......聞喜花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形式,高超的製作工藝,贏得了廣大民眾的青睞,受到社會各界的讚許,中央電視台、山西電視台等新聞媒體都對聞喜花饃作了專題採訪或報導。

種類

按性能分,可分為純觀賞性、食用性加觀賞性兩大類。按造型分,可分為糕類、饃類、吉祥物類、盤頂類。按功能分,有節日祭祀類、生日祝壽類、蓋新房立柱上樑類、定親結婚類、喪葬禮儀類。 不同節日用不同形態的花饃,來代表不同的意義。

糕類里,題材有龍鳳糕、四龍八鳳糕、十二生肖糕、石榴布籃糕、九獅(世)同菊(居)糕、大吉大利糕、招財進寶糕、雙喜臨門糕、狀元遊街糕、魚躍龍門糕等。花糕是麵塑之最,重的可達近20公斤,分4層,最下面的是糕底層,其上為雲團夾紅棗,再上是糕面兒。這3層是糕座部分,是能食用的。最上面的一層是圖案造型層,可隨意設計。花糕是送禮用的,用在婚事中叫上頭糕,用在建房上樑上為上樑糕,祝壽,為壽糕,年節活動,叫布籃糕、節節糕。

花饃比花糕用途廣,喜喪節典日常交往各種活動都可用,分大花饃、對對饃、棗花饃、餛飩饃、石榴饃等等。大的重十多公斤,小的像棗那么大,常用的有2斤多的,有半斤多的。花饃的圖案越複雜,食用性越差,欣賞性越強。欣賞性的可以長期放,面幹了,並不影響美觀。

盤頂類是不能吃的,它是祭祀活動中的專用品,是擺在食籮頂節的麵塑藝術品,有人物,有動物,動物體現了濃濃的地方特色,麵塑人物則是比較普及的手工藝術。

捏饃能手“巧兒”

在聞喜縣,人們稱捏饃能手為“巧兒”。每逢過紅、白喜事或節日喜慶活動,都要請“巧兒”幫忙做花饃,因此花饃藝人受到人們的尊重。

保護與推廣

保護

2006年入選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推廣

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 2012年在聞喜縣舉辦首屆春節花饃文化節,2000多種花饃吸引了5萬餘民眾參觀,4件花饃創世界記錄(最“高”龍王:用面2000斤、最“長”飛龍:30米長大製作、最“大”花饃:層層藏構思、最“大”麵塑群:麵塑與人等高 ),並遠銷港、澳、台及世界各國。
2013年1月16日,聞喜花饃在太原首設專賣店。

相關著作

面對聞喜花饃在民間走向式微的緊迫性,聞喜縣對聞喜花饃進行了廣泛地徵集和認真地調研工作,於2005年出版《聞喜花饃》一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