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丘山花饃

雲丘山花饃

雲丘山花饃,按功能可分為節慶習俗饃、人生禮儀饃和日常食用饃3個大類,主要是用來敬奉天地神靈,祭祀祖宗先輩。

花饃簡介

雲丘山花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按功能可分為節慶習俗饃、人生禮儀饃和日常食用饃3個大類。所謂節慶習俗饃主要是用來敬奉天地神靈,祭祀祖宗先輩。據了解,每年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還有中秋節,家裡的婦女都要蒸饃,蒸得最多的就是大年花饃、清明花饃、端午花饃和中秋花饃。

花饃分類

而人生禮儀饃則是人人社會交往、和諧親戚的主要禮品,主要有婚俗花饃、賀壽花饃、生育花饃、周歲花饃、還願花饃、探病花饃和喪葬花饃,往往是親戚朋友家婚喪嫁娶,孩子滿月、周歲以及自家還願時所用。日常食用饃是指日常人們吃食所用,但也花樣眾多。“四方卷子、油卷子都是平時吃得較多的饃。除了這些還有荷葉餅、杏仁饃、蔥花捲子、銀絲卷。”村民們笑著說,四方卷子方方正正,寓意做人要規矩;而油卷子,外面是方形,裡面一圈一圈,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寓意做人要規矩,做事要圓滿。

一、節氣饃

節氣饃是鄉寧雲丘山延續幾千年來農耕社會人們敬畏天地神靈,蒸饃祭獻的傳統習俗,製作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面饃。
二十三蒸飥子,鄉寧城裡及城北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多蒸蒸飥子,是將和好的起面擀成薄餅,一層一層抹上油疊放起來上鍋蒸,蒸好後上面放上糖瓜,祭獻灶王爺。
大年鄉寧城裡過年蒸的饃大致與鄉寧西片農村一樣,但是也有個別差異。西片農村過年蒸棗山、棗盤、棗花、踅踅子饃、混沌饃、娃饃、花捲饃和天地爺饃。而鄉寧城裡則蒸棗山、棗盤、棗花、大饃饃(大棗花)、桃桃子和豬頭饃。棗山、棗盤:用來供奉灶王爺,有步步高的寓意,也有言好事的美好祝願。 棗 糕:現在人們說棗糕饃中間墊棗,取早日高升之意。據傳:棗糕就是遠古祭祀太陽的太陽糕,人們用棗子(代表果木)、白面(代表糧食),用圓形的棗糕象徵太陽,每年二月初一春天的播種季節進行祭祀太陽,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棗 花:“S”形,象徵著陰陽兩極。棗花又是“造化”的諧音,代表著變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遠古圖騰文化的傳承與表現的一種形式。踅踅子:形似一條盤鏇的龍,是中華民族龍圖騰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龍做盤鏇向上狀,也有扶搖直上,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
混沌饃:西片農村送長輩多送混沌饃,有尊崇的意思。混沌饃肚子大,有個蒸裂的開口,寓意老人笑口常開,心寬體胖。
娃 饃:家中有兒童的,長輩要送娃饃,回贈對方時,如果是和自己平輩的人,送花捲饃。對方若是自己的長輩,要送混沌饃。娃饃的形狀像一條捲曲的小蛇,龍頭鳳尾。祈願孩子們生龍活虎,能成大器。
正月十五藍藍子 圪拽子:鄉寧西片農村正月十五祭獻天地用圪拽子,祭獻完後打一堆野火將圪拽子烤著吃掉。而祭獻芒神、五穀及土地則用藍藍子,寓收穫、豐收之意。
清明節:鄉寧城裡清明節祭獻與城西片農村有很大區別。城裡清明節祭獻子柱、頂子、閒子柱、滾墳魚、娃娃子、子推燕,而城西片農村里祭獻子柱、滾墳饃、地神爺饃。
子 柱:子柱的製作城裡和城西片有很大區別。城裡的子柱是在大圓饃上盤蛇蛇子(龍),圓饃中包麥麩、三個核桃和兩個棗。取多子多福之意。盤蛇蛇子(龍)寓意望子成龍,多龍子龍孫之意。子柱上要有一個狀似石榴的頂子,內包一個雞蛋。祭獻時子柱要成對放,前面倚著娃娃子。
西片農村的子柱圓饃里也包麥麩和核桃,但不包棗。圓饃上有各種飛禽走獸,上面有一個磨盤形式的小蓋。傳說伏羲女媧曾各自滾一碾盤,碾盤合在一起後,兩人結合。寓意天作之合,多福多子之意。頂子:石榴形狀的頂子,取榴開結百子的寓意,清代的官員頭戴頂子,頂子也有祈求當官的意思。 頂子:石榴形狀的頂子,取榴開結百子的寓意,清代的官員頭戴頂子,頂子也有祈求當官的意思。
娃娃子:娃娃子是祭獻的人形面人,頭裡和肚子裡分別包個核桃,代表頭腦和心臟,頭戴帽,左手拿書,右手執筆,是男性,並且要體現出男性生殖器的特徵。鄉寧城裡清明節多蒸此上墳。
滾墳魚:上墳祭奠後,家中子嗣用滾墳魚在墳頭上滾幾遍,取輩輩有餘之意。子推燕:祭奠介子推用的饃,鄉寧清明節多多蒸此上墳用。
地神爺饃:西片農村清明節祭土地神、芒神用,圓饃上做一糧倉的造型,寓意五穀豐登,倉廩豐實。
枕頭魚魚饃 這種饃饃主要是送親戚的,若送男的,裡邊包核桃,若送女的,裡邊包雞蛋。包核桃寓意留根,生下孩子頭腦聰明。包雞蛋寓意不留根,生下孩子機靈能幹。
閒子柱、閒魚魚:主要用來送給女戚,女戚不上墳。鄉寧城裡做法是包棗不包核桃,而西片農村多在魚魚子中包蛋。
八月十五中秋節 蒸月餅:城裡和西片農村都蒸月餅祭獻嫦娥,裡面多填紅糖。

二、紅白事過事饃

過事饃是鄉寧雲丘山延續上古時期圖騰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傳統民俗,蒸製的形象生動,寓意美好的傳統面饃。
紅事過事饃:城裡:酵母饃、卷子(俗稱溝蛋子饃)、豆餡饃
西片農村:扎花饃、隨花饃、謝媒大饃
卷子:形似臀部,俗稱溝蛋子,象徵著女性生殖,有開口了的意思。
豆餡饃:圓饃上點一紅點,形似女性的乳房,與卷子一樣,代表了生殖文化的含義。
扎花饃:新婚男女二人晚上吃的饃,內包糖、蜜、油,以示甜蜜和好。民間有順口溜:“先包核桃後包棗,婆夫兩個經常好,兒一雙,女一對,花花搭搭坐半坯(坯指土炕,土坑用土坯做成,方言稱坯),要小子(男孩),要個能打能算的,要女子(女兒),要個能裁能剪的,不要呲眉子瞪眼的”。扎花饃上要蓋紅雙喜。
隨花饃:與扎花饃一樣,新婚男女二人若吃不完,父母也可以吃。
壽 桃:桃桃子,上有麵塑的“福”和“壽”字。坐月子:西片農村蒸乾饃,本家做,親戚也做,相互饋贈。乾饃寓意生下的孩子精明能幹。
周 歲:牛箍鸞 孩子過生日蒸的吉祥饃。城西片與城裡在饃的樣式上有些區別:城裡首位相連,呈圈狀,上有麵塑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牛箍鸞有周而復始,長壽之意。城西片則用頂針在上面壓出許多錢串子一樣圖案,寓意多財多壽之意。還願:家中有人生病或遇到大事,在廟裡或家裡許願,事後蒸麵食豬頭獻爺、酬神。
看病人:城裡必須將蒸好的饃饃(不分種類的各種式樣的饃饃均可,如:棗花、圓饃、卷子······)抹上蜂蜜過油炸饃饃上面部分,方可送給病人。稱油饃饃。據說:油炸過的饃饃會把一切病魔、邪惡的東西驅除乾淨的。
白事過事饃:城裡獻食獻兩類:花食子和三牲。
花食子:一般擺4盤,每盤擺4個,下3上1,內容為鳥獸魚蟲,瓜果、草木之類。
三 牲:豬牛羊,全部用油炸過,代表是隆重的祭祀禮。
發棺饃:在老人過六、七十歲後,一般要給老人做壽木,就是棺材,做好棺材後,把一個圓饃放在棺材裡面,饃上插一紙花,這饃就叫發棺饃。等老人去世後,把饃糅碎放在湯水罐里,讓兒子們用筷子攪,據說這樣可讓子孫們升官發財。

三、日常食用饃

四方卷子,取其方方正正,寓意做人作事要正來正去,有規有矩。填油卷子,此饃饃外方內圓,寓意做人作事要中規中矩,要圓滿成功。此外還有:酥笓卷子、棗饃饃、杏仁饃饃、杏皮饃饃 、蔥花饃饃 、豆餡饃饃 、糖饃饃 、圓饃 、椒葉饃饃 、瓷板窩窩 、卷腸 、韭菜饃 、糖三角 、莢莢子 、包子等多種饃

大花饃

雲丘山大花饃
2011年3月19日上午,在華夏·鄉寧(雲丘山)2011年中和文化節花饃文化藝術展上,5個重量分別達一噸以上的巨型花饃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觀看。
晉南花饃素來有名,但像這樣直徑有1.5米、高近3米,重約1.2噸,需要三四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圍起來的巨型花饃堪稱史上第一大花饃。現場的遊客或拍照留念,或湊上前去和大花饃比個子。在嘖嘖稱奇的同時,大家最感興趣的是這5個巨型花饃究竟是怎么做出來的。
世界最大的花饃世界紀錄證書
文化節組委會副主任董柏璋介紹說:“這5個大花饃共用了4122公斤麵粉,由23個人歷時半個月的時間精製而成。經過發酵、接面、揉面,再用專門定做的直徑1.6米的大籠圈蒸成、晾乾,然後再一層一層進行組裝,最後再蒸一些小花饃染色後插上去,方大功告成。雲丘山大花饃,被授予世界最大的花饃世界紀錄證書。
此次藝術展吸引了全省30多名花饃藝人前來參展,通過對各地200多種神態各異的民間花饃藝術品的集中展示,全面展現了當地悠久的農耕文化和民間花饃藝術的獨特魅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