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麵塑

宜賓麵塑

宜賓麵塑藝術是民族民間文化當中獨樹一幟的"天府奇葩"。吸收了南北雕刻藝術的造型特性,強調傳神、誇張而簡練的塑造,塑像有花鳥、瓜果蟲草等;一改先塑後上色的技法,具有創造性和獨特性。

簡介

宜賓麵塑宜賓麵塑

宜賓麵塑藝術是民族民間文化當中獨樹一幟的"天府奇葩"。宜賓麵塑經歷了百年的歷史,形成了自身的特徵:在造型上,吸收了南北雕刻藝術的造型特性,強調傳神、誇張而簡練的塑造,塑像有花鳥、瓜果蟲草等;在色彩方面,一改先塑後上色的技法,具有創造性和獨特性。

麵塑介紹

宜賓麵塑宜賓麵塑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它以糯米麵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山東麵塑起源於菏澤,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舊社會的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成於瞬間,深受民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麵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兒童,以及各種神話故事、戲劇、歷史人物精緻的玻璃框內,就成為人們喜愛的工藝美術品 。

麵塑概說

麵塑是以麵粉為主要原料,進行塑作的一種鄉土藝術。它主要分為"面花"(或花饃)、"懸掛面人"、"簽舉面人"、"案頭面人"等類。
面花,為農村婦女的炊飲之作,北方婦女尤其擅長。她們用生麵粉揉合制用各種動物的花樣後蒸熟,用於祭祀、喜慶場合擺放或食用。
簽舉面人又稱"面人"、"江米人",為民間藝人用麵粉摻合江米(糯米)粉塑作在竹籤上,以供孩童玩樂的玩偶。這種民間麵塑藝術遍及大江南北,長江流域的麵塑藝術,多屬於這一類。舊時,在各城鎮街頭遊走賣藝的簽舉面人不計其數,著名的藝人有成都面人"雷麻?quot;、宜賓面人李列光、江蘇"面人許"和上海"面人趙"等。
麵塑藝術產生於古代的宗教祭祀風俗
《中國大百科全書·輕工卷》載:"漢代迎神賽會上的儺舞便以麵團塑成鬼怪頭部形象"。沈從文先生也指出,在漢代以麵粉塑制鬼頭,用於儺舞的"大儺還願"。據說,諸葛亮南征孟獲時,因瀘水河作祟,需按當地土俗用人的首級實施人頭祭。諸葛亮"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頭以祠,神亦饗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高承《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部》)。郎瑛《七類修稿》也記錄了此事,並說饅頭"本名蠻頭,轉訛為饅頭";起初的饅頭,亦稱"餅",也有帶餡的圓狀饃,即後世的包子。今浙江一帶仍稱包子為饅頭,看來並非沒來由的。
在四川的羌族,過羌年"吉美日"時,家家戶戶也要捏制一些小動物祭祀祖先和神靈。閬中著名的"保寧(閬中古名)蒸饃",以麵粉製成壽桃、魚、蛙狀花饃,也與祭品有關。
按說"南人食米,北人食麵",以麵粉為主要原料的麵塑應為北人的專利,其實不然。諸葛亮發明"饅頭"的傳說,至少可以說明麵食在古時也是南人所享用的食品。楚辭《九歌·招魂》篇中所提到的祭祀食品種類齊全,"室家遂享,食多方些",意思是供奉祖靈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在飯食上也提到"稻粢禾爵麥,奴手黃粱些。"證明當時楚地也有以麥為飯的習慣。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了粟、黍、大豆、小豆、大麥、小麥等農作物品種,證明北方有的糧食品種,南方也有。
麵塑的產生不僅僅在於麥的食用,還在於麥的精加工──磨麵技術的誕生。
古代米、麵粉加工主要靠石舂、石磨。長江流域製作精緻的石磨頻頻出土,證明這一地區漢代就有了磨麵技術。如在湖北襄陽出土的漢代石磨,磨麵有明顯的磨齒紋,側面有柄,可以安把,並陰刻有龍虎圖象;湖北隨州、均縣出土的漢代陶磨,荊州出土的漢代青銅製品"銅人推磨"則屬於隨葬的明器。這些都證明漢代石磨在長江流域的使用已是十分普遍。那么用它來加工製作麵粉、米粉,進而像制陶那樣合水捏塑成人神共享的美食是很自然的。

麵塑特點

麵塑藝術的特點是1、顏色豐富;2、體積教小、便於攜帶;3、材料便宜,製作成本比較低廉。

經過麵塑藝人長期摸索,現在的麵塑作品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遊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遊者在參觀面人製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交口讚譽,稱北京麵塑為“中國的雕塑”。

麵塑起源

捏麵人真正始自何時已不可考。但從新疆土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豬來推斷,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對捏麵人也有記載:“以油麵糖蜜造如笑靨兒。”那時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果食”。而民間對捏麵人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三國孔明征伐南蠻,在渡蘆江時忽遇狂風大作,機智的孔明隨即以面料製成人頭與牲禮模樣來祭拜江神,說也奇怪,部隊安然渡江並順利平定南蠻,因而從此凡執此業者均供奉孔明為祖師爺。

製做技法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緻、優美、精巧。

麵塑分類

麵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麵塑,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用於收藏的麵塑通常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而用於食用的麵塑則用澄粉、生粉等製成。

麵塑技巧

(一)、關於麵塑的工具及原料的備置麵塑的工具有滾針、撥子、剪刀、印模、梳子、雞毛刷等。其中滾針與撥子均是雷光宗用牛角為材料自製的。他對徒弟講:滾針與撥子以牛角材料製作最佳,木、竹材次之,因木竹質均有紋,會影響麵塑光潔度。梳子也以牛角梳為最好,黃楊木梳次之。自製雞毛刷是塗蛋清上光用。印模用梨木分別刻成雲朵紋,人字紋、壽字紋。剪刀用小號鐵剪。
麵塑主要原材料有麵粉、糯米粉,輔助材料有白礬、桃膠、蛋清、菜籽油、黃蠟,竹箋、稻草、草紙、棉花、羊毛、雞毛、細鐵絲等。其中麵粉要精、糯米粉要細,白礬要質地純白透明,桃膠選用白桃膠溶水過濾。
(二)、對原材料的加工處理燙麵的製作是麵塑製作中的關鍵所在,燙麵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麵塑的成敗,故麵塑藝人都十分重視這一工藝。首先須根據用量來決定水量。燙麵時的火候最重要,以七成熟為最佳,然後快速揉好。要避免出現面疙瘩(土語叫魚眼睛)。水份的多少,燙麵過乾過生,都會對燙麵的質量有影響。此外,天氣和季節的不同,燙麵的配方還要隨之調整。
燙麵揉好加入顏料製成黃色、紅色、藍色、黑色、白色五種基礎色面,便可製作麵塑了。
(三)、麵塑的製作方法麵塑藝人以揉、搓、剪、挑、壓、粘、貼等手法來塑造不同的物象。在製作彩面和麵塑物象前,先用濕毛巾淨手,塗上黃蠟,每揉完一份彩面,必須擦一次手,再塗上黃蠟,再加色面揉,可使色不染手,面不粘手,色不混色,色度準確,色調鮮艷。
(四)、風格與特點雷光宗藝深路廣,在麵塑上有自己的風格與特點。他表現的人物形象誇張而簡練,達到神韻及形體的完美結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