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樓[宜賓]

大觀樓[宜賓]

大觀樓原名譙樓,在宜賓市西街口。建於明代,清嘉慶年間焚毀,乾隆乙酉年重建。石砌高台上建樓三層。素麵高台,平面呈四方形,四方中段有一拱形門,內為通道,形成“十”字空間,是古城東西南北街交匯點之一。建築氣勢恢宏,高敞壯觀。清人鄧時敏在《敘郡譙樓記》中稱為“西南之最”。建國後曾多次維修,已經批為地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是宜賓市圖書館閱覽室。

概述

宜賓大觀樓宜賓大觀樓

大觀樓原名譙樓,在宜賓市中心西街口。建於明代(另有唐代韋皋建之說),清嘉慶年間焚毀,乾隆乙酉年(1765年)重建。高27.7米,長316米,寬204米,呈長方形,占地650平方米。素麵高台,平面呈四方形,長31.6米,寬20.4米,高5.45米,四方中段有一拱形門,內為通道,形成“十”字空間,是古城東西南北街交匯點之一。
樓為三重檐山頂,翼角飛昂,正脊中立一座閣樓式小塔,兩邊走獸,脊端正吻,垂脊作蹲獸。檐下裝如意斗拱。第一層檐柱外有副階迴廊。橫向柱網採用減柱造,僅角柱用移柱造,逐層梢間柱距縮短,立柱用移柱造,每上一層則柱距漸收,樓的第三層東檐下有清代中州書法家冀宣明題寫的“大觀樓”匾額,因而得名。兩西有清代書法家顧汝修提的“西南半壁”匾額。兩匾書法雄厚,筆力勁健,赫然醒目,馳譽古今。整座建築氣勢恢宏,高敞壯觀。清人鄧時敏在《敘郡譙樓記》中稱為“西南之最”。建國後曾多次維修,已經批為地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是宜賓市圖書館閱覽室。

建築特色

宜賓大觀樓夜景宜賓大觀樓夜景
整個樓分底層用石砌,中有十字形通道,可容車馬通行。樓西,有兩道各29級的石梯,直通樓廳。上面三層,全系斗拱木質結構,四角飛檐,凌空翹首,四崐周欞窗,高敞明麗。在二樓東檐端,掛有“大觀樓”三字匾額,每字見方15米,酣暢淋漓,挺拔雄健,是乾隆年間知府托隆的幕僚冀宣明所書;西檐下,有“西南半壁”四字匾額,瀟灑流暢,俊秀蒼勁,為清代華陽顧汝修書,整個樓形建築精美典雅,巍峨雄壯,保持了我國傳統的建築風格,形似北京的天安門。
解放前,大觀樓年久失修,樓台窗欞殘破不全,棟樑屋檐腐蝕,樓下通道成了乞丐棲息之地,樓上則為觀火報警和關押“壯丁”之所,整座樓宇蕭瑟淒涼。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拔款修葺大觀樓,使之煥然一新,比以前更加雄偉壯觀。

建設發展

和周圍自然景色相互映襯和周圍自然景色相互映襯

宜賓大觀樓原名譙樓,地處宜賓市中心的西街口,建於明代(一說是唐代韋皋所建)。清嘉慶宜賓縣誌中記載:宜賓大觀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明末張獻忠義軍進攻宜賓與明軍激戰,該樓毀於戰火,僅存台基。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65年)由宜賓知府托隆重建。掐指一算,已有數百年歷史。

解放前,宜賓大觀樓年久失修,樓台窗欞殘破不全,棟樑屋檐腐蝕,樓下通道成了乞丐棲息之地,樓上則為觀火報警和關押“壯丁”之所,整座樓宇蕭瑟淒涼。

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拔款修葺大觀樓,使之煥然一新,現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觀樓作為圖書館,書香裊裊,每天的讀者眾多。文革十年,大觀樓暫時關閉,改革開放後,又再次開放,直至20世紀九十年代大觀樓的圖書遷走。
大觀樓曾被作為茶樓經營。2005年,為創建全國優秀旅遊城市,迎接全省旅遊發展大會召開,市政府招標投入184.5萬元實施大觀樓總體修繕加固工程,進行全面“整容”。修繕方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屋面進行了處理,部分更換脊頂、瓦格、柱樑,一二樓地面全部換成青石板,水泥欄桿全部換成大青石。為確保維修質量,還專門請承德市祖傳三代的彩繪專家率14人的隊伍來宜參建,目前,大觀樓的建築風格已完全恢復了清代的歷史風貌。直至2009年的2月12日才又重新開放。

開發建設

底樓將作為長期的書畫系列展出地;二樓設定為現場獻藝,比如揮毫潑墨、茶道麵塑、奇石展、樂器等各種藝術形式的現場表演;三樓準備開設藝術沙龍,邀請藝術名家暢談歷史、講授藝術創作等。 大觀樓作為文物必須要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既沒有改變文物面貌又沒有經營與文物不相匹配的活動,此外,展覽檔次很高、位置又佳、在古色古香的古建築內欣賞歷史文化遺產展覽,文化氛圍特別濃郁。
在大觀樓開發傳統文化是否會遇冷的問題上,專家認為,社會浮躁只是一個過程,終究會用文化尋根,文化作為淨化心靈,傳承美德的精神品,不會斷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