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翠屏區

宜賓翠屏區

翠屏區隸屬四川省宜賓市,位於四川盆地南部,宜賓市中部偏北,地跨北緯28°32′~29°02′與東經104°24′~104°54′之間,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之譽,是宜賓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翠屏區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金沙江和岷江在此匯聚成浩浩蕩蕩的長江,長江黃金水道由此開始,故有“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美譽。 宜賓市翠屏區原為縣級宜賓市,199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改設為區。 全區幅員面積113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84.5萬人(2016年),轄13個鎮9個街道,231個行政村,74個社區,擁有神州瓊漿五糧液、全國第二大人造城市森林公園翠屏公園、“哪吒行宮”、真武山道教廟群、吊黃樓、九曲流杯池、東山白塔、李莊古鎮等景區景點。

基本信息

地區特徵

中國西南部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

自古以來,翠屏區是川南地區通往雲南、貴州直至東南亞國家的咽喉要道,古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長江上游的重要水陸碼頭,有“金三角”之稱。隨著現代交通事業發展,翠屏區作為川、滇、黔三省結合部“金三角”地區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境內有內昆鐵路、宜珙鐵路兩條線縱橫全區;公路國道川雲中路穿境而過,內宜高速公路與成渝高速公路連為一體;長江水道千噸級駁船可直達上海;境內的宜賓機場屬國家二級機場,可全天侯起降波音737客機,並開通了北京、上海、廣州、昆明、海口等主要航線。目前全區已形成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相互銜接配套的立體交通運輸網路。由於區位交通優勢得天獨厚,翠屏區已成為川、滇、黔三省結合部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交易場所及物資集散中心,有較大的市場輻射能力和市場帶動潛力,在西部大開發及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布局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發達的農業和初步規模的工作基礎

翠屏區有廣袤的肥田沃土,完備的農業基礎設施和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 全區農村所產的稻米、蔬菜、肉類、柑橘、葡萄、花生、茶葉、芝麻油、宜賓芽菜等眾多優質農副特產品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信譽,遠銷祖國各地。全區農民人均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98年全區農村經省政府驗收成建制達小康。翠屏區是宜賓市的老工業集中地,轄區內有機械、電子、造紙、化工、化纖、軍工、能源、釀酒、食品等眾多國家大中型企業。區屬企業發展迅速、整體實力增強,已形成機械電子、包裝印刷、食品飲料、橡塑製品、皮革製品五大主要產業的工業布局。國有、集體、股份制、中外合資、個體、私營等多種所有制結構不斷調整和完善,推動了地方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完備的城市功能和繁榮的商貿環境

翠屏區不僅有農業產業化發展較快的廣闊農村,鄉鎮企業發達的郊區,更有商貿活躍、個體私營企業蓬勃發展的城區。全區城鄉通訊發達,直撥電話連線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700多個城市,現在通訊網路已基本形成。水能、電力、煤炭、天然氣各類能源充足。城市功能完備,擁有一批繁華的商場、商貿中心和賓館。旅遊資源富集、旅遊事業方興未艾。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區內有省級南岸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省級舊洲工業開發區。還開闢了舊州、李莊、菜壩、象鼻四個民營經濟發展園區,其優良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投資政策,完善的配套服務措施,成為精明商家理想的投資地,吸引著眾多的投資者。

較強的區域經濟綜合實力

翠屏區經過建國五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99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56.69億元,綜合經濟實力在四川省的縣(市、區)中排名第12位,在丘陵類縣(市、區)中排名第1位。

良好的投資環境

90年代以來,翠屏區先後獲得全國縣級十佳衛生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市、四川省雙擁模範城、四川省“三優一學”創文明城市競賽縣級市第一名等榮譽稱號。區屬企業改革成效顯著,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1998年被四川省政府命名為“四川省翠屏區個體私營經濟示範區”。

優越的自然條件,較好的發展基礎,巨大的發展潛力,良好的發展機遇,使翠屏區的前景令人振奮。江澤民總書記1999年4月到宜賓視察題寫了“走改革之路,建美好宜賓”的重要題詞,是對宜賓市和翠屏區人民的巨大鼓舞和鞭策。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翠屏區所在的宜賓市將成為長江上游的一級中心城市,翠屏區將成為宜賓市的經濟成長中心區,川、滇、黔的商貿核心區,長江上遊資源開發的重心區和生態保護的重要屏障。

自然地理

地貌

翠屏區海拔最高處805.5米,最低處254.5米,平均海拔530米,地勢呈南北兩翼高而中部低,總體由西向東傾斜,主要地貌有低山、丘陵、槽谷、河谷、平壩五類形態。

地理

白塔山位於宜賓市翠屏區東北面與翠屏山、七星山交相輝映,將宜賓城區緊緊懷抱,連線催科山,營盤山。

地形

白塔山地形起伏、高山聳峙、丘陵連綿、溝壑縱橫、植物茂盛、氣候宜人,自然景觀山水交融,蒼翠秀麗,更有豐富的人文景觀,使自然景觀在形態上得以添姿增彩,在內涵上被賦予深刻的文脈意義。

風景

翠屏山位於翠屏區城區壩西面。因山勢巍峨,樹木蒼翠,屏峙江岸而得名,人造森林3200畝,1984年曾評為全國城市中的第二大森林公園。

主要資源

水資源

翠屏區境內水資源豐富,金沙江和岷江在此匯聚成浩浩蕩蕩的長江,長江黃金 水道由此開始。三江五河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水能理論蘊藏量2.24萬千瓦,可開發量為0.96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6000餘萬度。

金沙江古稱麗水,為長江上游,發源於青海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中段,自古以盛產“金沙”得名。上游稱通天河,從青海玉樹縣巴塘河口至四川宜賓岷江口叫金沙江,全長2308公里。宜賓以下稱長江。金沙江經西藏於雲南德欽縣東北部德拉附近進入雲南,在雲南省境內全長1560公里,集水面積109026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8.5%。金沙江流至麗江石鼓突然來了一個大拐彎折向北流,嗣後又折向東流,形成著名的“長江第一灣”。江口切穿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深切為坡陡谷深的大峽谷,即聞名的“虎跳峽”。

岷江水系岷江又稱汶江、導江,以“岷山導江”而得名。

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槓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4萬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資源1300多萬千瓦。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游,以漂木、水力發電為主;都江堰市至樂山段為中游,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系及眾多人工河網一起組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為下游,以航運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游有黑水河、雜谷腦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其中最大的一條支流大渡河全長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還長415公里。在四川境內的長度也有852公里,比岷江還長百餘公里。大渡河古稱沫水、峨水,源頭在川、青交界處的果洛山,從壤塘北部入川,流經阿壩、甘孜、涼山、雅安,最後在樂山與岷江匯合,流域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大渡河流域自然資源豐富,除礦產和動植物資源外,就充沛的水力資源而論,可與金沙江、雅礱江一較高下,多達三千多萬千瓦,已建成的龔嘴電站,裝機容量70萬千瓦;銅街子電站60萬千瓦。

野生動植物資源

翠屏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珍稀野生植物有銀杏、蘇鐵、水杉等,有野生動物280餘種,著名水產有中華鱘、白鱘、鰻麗、岩原鯉等。中草藥以枸杞、杜仲為主。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煤炭儲量52.8億噸、硫鐵礦15.1億噸、岩鹽礦100多億噸,天然氣250多億立方米以及大量的陶土、建築砂、石英砂、砂金、石灰石、大理石等。

歷史沿革

  宜賓市境為中國西南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古為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秦屬蜀郡,漢屬犍為郡僰道縣。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僰道縣改名宜賓縣,仍含有今之市境。

1949年12月宜賓和平解放。1951年6月,析宜賓縣城區及城周近郊建立宜賓市,先後隸屬於宜賓專區、宜賓地區。

1951年6月,析宜賓縣城區及城周近郊建立宜賓市。先後隸屬於宜賓專區、宜賓地區。

1996年10月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80號):(1)同意撤銷宜賓地區和縣級宜賓市,設立地級宜賓市,市政府駐新設立的翠屏區中心街19號。(2)宜賓市設立翠屏區,以原縣級宜賓市的行政區域為翠屏區的行政區域,翠屏區政府駐人民路19號。

1997年,翠屏區面積1123.5平方千米,人口71.8萬,轄8個街道、10個鎮、6個鄉:東城街道、南城街道、西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岸街道、西郊街道、安阜街道、白沙灣街道、南廣鎮、李莊鎮、菜壩鎮、趙場鎮、金坪鎮、象鼻鎮、高店鎮、沙坪鎮、牟坪鎮、李端鎮、宋家鄉、明威鄉、涼姜鄉、邱場鄉、思坡鄉、宗場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809099人,其中: 北城街道 34508、 東城街道 27223 、南城街道 43639 、西城街道 48650 、南岸街道 70272 、西郊街道 56921、 安阜街道 78803 、白沙灣街道 33844、 南廣鎮 32250、 李莊鎮 36726、 菜壩鎮 28925、 趙場鎮 34626、 金坪鎮 26421、 象鼻鎮 34572、 高店鎮 18766 、沙坪鎮 37765 、牟坪鎮 22334、 李端鎮 25068、 宋家鄉 22896 、明威鄉 15411、 涼姜鄉 14490 、邱場鄉 21963、 思坡鄉 23947、 宗場鄉 19079。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瑤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1年底(估計時間),全區面積1129.33平方千米,人口745053人,轄83個社區、263個行政村。(下面數據根據“宜賓市政府網站”,全區數據為本站合計)

東城街道 面積 0.94平方千米,人口25891人。轄6個社區。

南城街道 面積 0.47平方千米,人口26213人。轄6個社區。

西城街道 面積 0.42平方千米,人口46682人。轄8個社區。

北城街道 面積 1.72平方千米,人口31411人。轄8個社區。

西郊街道 面積10.03平方千米,人口29600人。轄7個行政村、5個社區。

南岸街道 面積12 平方千米,人口41164人。轄10個社區。

安阜街道 面積12.5 平方千米,人口55726人。轄1個行政村、10個社區。

白沙灣街道 面積12 平方千米,人口33263人。轄3個行政村、5個社區。

李莊鎮 面積67 平方千米,人口43026人。轄21個行政村、6個社區。

菜壩鎮 面積43.83平方千米,人口30458人。轄16個行政村、2個社區。

高店鎮 面積44 平方千米,人口20839人。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

金坪鎮 面積77.58平方千米,人口30514人。轄13個行政村、1個社區。

牟坪鎮 面積58 平方千米,人口25127人。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區。

趙場鎮 面積65.24平方千米,人口37130人。轄17個行政村、1個社區。

象鼻鎮 面積65.8 平方千米,人口33693人。轄21個行政村、1個社區。

沙坪鎮 面積87.2 平方千米,人口40100人。轄22個行政村、1個社區。

南廣鎮 面積84.4 平方千米,人口31385人。轄17個行政村、4個社區。

李端鎮 面積48.5 平方千米,人口29658人。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區。

邱場鄉 面積89.9 平方千米,人口25922人。轄13個行政村、1個社區。

涼姜鄉 面積44 平方千米,人口16353人。轄 8個行政村、1個社區。

宗場鄉 面積79.5 平方千米,人口20220人。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

宋家鄉 面積64 平方千米,人口27293人。轄17個行政村、1個社區。

思坡鄉 面積93.6 平方千米,人口26919人。轄18個行政村、1個社區。

明威鄉 面積66.7 平方千米,人口16466人。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

2004年,翠屏區轄8個街道(東城、南城、西城、北城、南岸、西郊、安阜、白沙灣)、10個鎮(南廣、李莊、菜壩、趙場、金坪、象鼻、高店、沙坪、牟坪、李端)、6個鄉(宋家、明威、涼姜、邱場、思坡、宗場)。

2006年6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22號)批准:同意撤銷宜賓市翠屏區象鼻和趙場兩個鎮建制,原來兩鎮所屬的行政區域實行街道辦事處(象鼻)管理體制,由宜賓市按照規定程式自行批覆。象鼻鎮、趙場鎮撤銷後分別設立象鼻街道辦事處、趙場街道辦事處。翠屏區由10鎮6鄉8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8鎮6鄉10個街道辦事處。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瑤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風土人情

宜賓木刻印刷在川南及滇東北一帶以規模宏大素負盛名。從明中葉宜賓城開辦翠屏、三台、涪翁、孝節等四座書院到1956年的460多年間,曾先後刻印各種書籍、文本百數十種、數千卷。

宜賓木刻印書,在明、清時有官刻、私刻兩大類。明中葉至清前期,官刻刊印過府、縣誌共70多卷,私刻有明尹伸《自偏堂集》、清樊澤達《敬業堂集》等十餘種。清同治、光緒間,敘州府署刻印過《十三經註疏》、《漢魏叢書》共640卷。敘州學署亦曾刊刻《五朝文鐸》等三種共30餘卷。

從道光初年至民國初,宜賓城中先後有竹春堂、羅文遠堂、崇報寺、杜氏儷峰書屋、擘紅樓書坊、周氏玲瓏山館、韓氏榮昌堂、毛氏鴻章堂、曾氏大文堂以及宏文堂、宏德堂、儒興堂、崇文堂、從興堂、榮德堂等近30家木刻書坊營業。這些書坊,主要集中在宜賓城內學院街(今中山街),規模大者擁資白銀萬餘兩,聚工匠百餘人。書坊多集刻、印、銷於一體,高檔者刻印發行經、史、子、集和名家著述;中等的經營《四書》、《五經》等儒學讀本,兼及農桑、醫藥、方技之書,宜賓刊印的《珍珠囊藥性賦》,曾在四川、雲南、貴州被視為精品;一般小書坊刻印啟蒙和通俗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及川劇本、車燈、花鼓、金一板唱詞之類,也有翻印占卜相宅和“聖諭”講本之類的。1956年後,現代印刷技術在宜賓普及,舊木刻書坊先後歇業改業,尚有部分舊時刻板保存。

風土人情

宜賓木刻印刷在川南及滇東北一帶以規模宏大素負盛名。從明中葉宜賓城開辦翠屏、三台、涪翁、孝節等四座書院到1956年的460多年間,曾先後刻印各種書籍、文本百數十種、數千卷。

宜賓木刻印書,在明、清時有官刻、私刻兩大類。明中葉至清前期,官刻刊印過府、縣誌共70多卷,私刻有明尹伸《自偏堂集》、清樊澤達《敬業堂集》等十餘種。清同治、光緒間,敘州府署刻印過《十三經註疏》、《漢魏叢書》共640卷。敘州學署亦曾刊刻《五朝文鐸》等三種共30餘卷。

從道光初年至民國初,宜賓城中先後有竹春堂、羅文遠堂、崇報寺、杜氏儷峰書屋、擘紅樓書坊、周氏玲瓏山館、韓氏榮昌堂、毛氏鴻章堂、曾氏大文堂以及宏文堂、宏德堂、儒興堂、崇文堂、從興堂、榮德堂等近30家木刻書坊營業。這些書坊,主要集中在宜賓城內學院街(今中山街),規模大者擁資白銀萬餘兩,聚工匠百餘人。書坊多集刻、印、銷於一體,高檔者刻印發行經、史、子、集和名家著述;中等的經營《四書》、《五經》等儒學讀本,兼及農桑、醫藥、方技之書,宜賓刊印的《珍珠囊藥性賦》,曾在四川、雲南、貴州被視為精品;一般小書坊刻印啟蒙和通俗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及川劇本、車燈、花鼓、金一板唱詞之類,也有翻印占卜相宅和“聖諭”講本之類的。1956年後,現代印刷技術在宜賓普及,舊木刻書坊先後歇業改業,尚有部分舊時刻板保存。

經濟概況

黨的十五大以來,翠屏區高度重視了個私經濟的發展,始終把個體私營經濟擺在經濟工作的重中只重,常抓不懈,提出了“以構建個私經濟為主體的區域經濟新格局”的發展戰略,制定和實行了一系列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98年省政府批准建立“四川省翠屏區個體私營經濟示範區”後,翠屏區按照“發展一批,改制一批,壯大一批”的思路,堅持六個整和(發展個私經濟與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相結合、與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與最佳化發展環境相結合、與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相結合),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項目(科技型、外向型、生產型項目),重點企業,重點產業,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和農副產品為主的第三產業,放手、放膽、全力推進個私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2003年,全區新發展私營企業389戶,個體工商戶3184戶,個體和私營經濟新增註冊資金2.73億元,新增投資和從業人員6498人;招商引資到位3.1億元,完成出口創匯756萬美元;2003年,區屬經濟總量達到35.8億元,其中非公有制經濟占區屬經濟總量的80%,截止2003年底,全區個體工商戶累計達18504戶,私營企業2924戶;個體私營經濟註冊資本總額17.69億元。其中,個體工商戶註冊資金1.17億元,私營企業註冊資本金16.52億元。

經過扶持和發展,目前全區有規模以上生產企業44戶,其中年產值上億元的民營企業有4戶(惠美線業公司、高金食品公司、思瑞印刷包裝公司、昌宏紙業公司),已具備年產值上億元生產能力的民營企業有8戶。非生產性企業中,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商貿企業有3戶(燕君公司、成商大觀樓公司、寓苑公司)。

通過強化農業,提升工業,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實施工業強區、科技興區、商貿富區戰略,形成了以敘府茶業公司、高金食品公司等10多戶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優勢龍頭企業;以岷江機械公司、昌明機械公司、宏遠紙業公司等10多戶機械包裝為主的工業企業;以燕君公司、寓苑商場、成商集團等大型商場為主的第三產業,成為了一批實力較強的產業排頭兵。

2006年,全區地方生產總值(GDP)預計完成190.74億元,2003年至2006年(下同)年均增長14.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70億元,年均增長15.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8億元,年均增長19.75%;財政一般預算支出7.8億元,年均增長20.28%。工業經濟穩步推進,區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預計分別完成24.3億元、6.3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0.2%、16.9%。商貿經濟快速發展,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達53.26億元,年均增長14.9%。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迅速,農業總產值預計實現15.51億元,年均增長7.4%。民營經濟不斷壯大,全區民營經濟註冊資金總額由2002年的15.25億元增加到53億元,民營企業投資者和從業人員達8萬餘人,民營經濟占區屬經濟總量的80%。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預計達9200元,年均增長7.9%;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3908元,年均增長9.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預計達96億元,年均增長14%。2005年,翠屏區在全省縣級經濟綜合實力排名中列第十二位,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類區先進縣”。

基礎設施

由於翠屏區北部宗場和思坡因多種原因遠遠落後其它鄉鎮(一無水泥路、二無工業集中區)翠屏區經濟形成重南輕北。宗場機場的修建大力推動了這兩個落後鄉鎮的局面。西南航空物流基地和新工業園計畫在10年內建成。同時大力推動公交郊區化(目前共22條公交線路沒有任何一條線路開向鄉鎮的公車)。儲多原因將在樂宜高速和宗場國際機場建成後得到一定的改善。

行政區劃

翠屏區位於四川盆地南緣,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

Cuiping Qu

511502

644000

區人民政府駐人民路19號

2004年,翠屏區轄8個街道(東城、南城、西城、北城、南岸、西郊、安阜、白沙灣)、10個鎮(南廣、李莊、菜壩、趙場、金坪、象鼻、高店、沙坪、牟坪、李端)、6個鄉(宋家、明威、涼姜、邱場、思坡、宗場)。

風景名勝

真武山建築群坐落在翠屏區城賓武山。占地面積50餘畝,著名道教勝地。明清時曾建有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三座牌坊和寺觀10餘座,玄武殿、祖師殿等8座寺廟錯落有致,分中有合,組成宏偉壯觀的真武山古建築群。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真武山與翠屏山毗連,海拔396米,因山上有真武祠而得名。此山又名仙侶山,師來山,元武山,均與神仙際遇有關。

據《宜賓縣誌》記載:“昔有人浮舟於此,忽見一道人自空而降峰頂,即之不復見,土人呼道人為師,故名師來山。本名仙侶山,相傳楊道人升仙之地,山產仙茅,楊仙遇郁姑於此。”所以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也。”

真武山自以來就是川南道教名山,山上依崗取勢,原建有飛來寺、牛王廟、半邊寺、遇仙樓等廟宇十二座,今僅存八座。建築布局,頗具匠心,參差鄰峙,分中有合,構成了鱗次櫛比、叢集壯觀的真武山廟宇群,其勢度、工藝均可與青城山的宮觀建築媲美。

真武山因山上建有規模龐大的道教宮觀群“真武祠”而得此名,是川南著名道教名山。山上道觀以玄祖殿為主廟,建於山頂,視野開闊,是明代萬曆年間的建築;殿前十多米遠的半山坡上屹立著一座木石結構的斗拱牌坊,把建築規模並不宏大的玄祖殿烘托得還有幾分莊嚴宏偉的氣勢。與玄祖殿處在同一中軸線上的建築還有無量殿、望江樓、拔髮祖師殿。

右側兩座山峰上還建有斗母宮、三府宮和文昌宮;離望江樓不遠處還有地母宮,總共有八大建築,但都比較破敗。真武山海拔雖然只有369米,但山上林木蔥蘢,四季常綠,風景特佳;特別是站在山頂俯瞰金沙江與岷江匯合處的綺麗風光、親眼目睹長江起點處,目送一江春水向東流,會給人以一種心曠神怡的快感。

李莊古鎮景區坐落在宜賓市東郊19公里的長江南岸,形成了“江導岷山,流通楚澤,峰排桂嶺,秀毓仙源”的自然景觀。這裡氣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陸交通便捷,歷史悠久(建鎮至今1450多年),人文景觀學。

1992年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1995年被列為國家、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鎮內有體現明清建築特點的廟宇、殿堂、古戲樓、古街道、古民居;有很高古文化欣賞價值的慧光寺、玉佛寺、東嶽廟等“九宮十八廟”;有被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稱“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的鏇螺殿,與“魁星閣”、“百鶴窗”、“九龍石碑”堪稱古鎮四絕。抗戰時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國立同濟大學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遷駐李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勞乾等雲集李莊達五、六年,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這部扛鼎之作就誕生在李莊。

遊覽李在古鎮,品獨具特色的李莊白肉,觀傳統的龍舟、秧歌、腰鼓、川劇民間表演,賞三江日落、魁星點斗、鏇螺古殿、白鶴奇窗,讓你流連忘返。 古鎮四絕: 白鶴窗 九龍石碑 魁星閣 鏇螺殿.

李莊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即為古僰人聚居地,屬古僰國。因鎮境內有一天然大石柱名“李莊”而名。走進古鎮李莊,有不少明清時代的古街道、古戲樓、古祠堂、古民居等散落分布;展現出這個小鎮的古風古韻;還有薈萃一地的宮觀廟宇群落,如慧光寺、玉佛寺、文昌宮、東嶽廟、祖師殿、魯班廟、禹王宮等“九宮十八廟”,有著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文化欣賞價值。坐落在李莊古鎮附近石牛山上的文昌宮聞名遐邇,主殿為亭閣式的木結構建築,平面呈八方形,殿內結構精巧,運用力學神妙,八面均用斗拱承重,且皆由右側鏇轉至頂,呈螺鏇狀,故名“鏇螺殿”。此廟雖經400年風雨地震,仍屹立如初。抗戰時期,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遷住李莊時,曾對文昌宮建築進行了多次考察,讚譽它“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

李莊鎮西的張家祠堂,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時,由張師德為首的張氏族人集資660兩銀子,從族人手中購得的大宅,為表達張氏子孫愛敬祖先之心,專闢為追遠根本的宗祠之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