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闊明

趙闊明

趙闊明[近現代](一九oo至?)北京人,從國小過京戲,拉過人力車,十九歲起兼捏麵人,二十五歲與東城面人湯(子博)齊名。三十二歲在天津創化學百人藝術研究社,人稱“面人王”。一九三八年到上海,拜老藝人潘樹畢為師,藝益精進。道創不裂不蛀不老之面人。所捏“武松打虎”、“貴妃醉酒”等戲劇人物,及中外古今人物肖像,無不惟妙惟肖,形神兼備。一九五七年任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副主任,一九五八年當選上海市人民代表。妻潘桂榮,亦工此藝。

基本信息

簡介

趙闊明指導製作面人 趙闊明指導製作面人

趙闊明(1900—1980),現代工藝家。北京人,滿族。幼年父母雙亡,家貧。1919年拜天津藝人韓英亮為師,以捏麵人為生。1935年所捏麵人曾在北平民間藝術展覽會上獲獎,時有麵人兒大王之譽。1956年進入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麵塑工藝研究和創作。1957年出席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1958年當選上海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時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上海分會理事。1964年獲得工藝美術師稱號。擅捏制戲曲人物和佛像,也愛捏胖娃娃。作品造型優美,形神兼備。並總結出手捏八法揉捏搓捻擰擠掐拉和使用工具八法挑撥按粘嵌刮戳滾以及調色配色等一整套麵塑技法,還解決了麵塑防裂防霉防蛀三大難題,使之能長期保存。

生平

10歲喪父,14歲喪母,伶仃孤苦。以拾破爛,跟和尚打執事,戲院里當武丑,市場當苦力,叫賣燒餅為生。

1918年靠80枚銅元,從北平步行到天津向麵塑藝人韓亮英學藝7個月,掌握了捏麵人的基礎技術,又步行回北平。白天拉黃包車掙取生活費,夜間在油燈下研究捏作麵塑,並向糕團鋪師傅學捏糕團技藝。

25歲時,捏的面人造型精美,可與北平著名麵塑能手湯子博(人稱面人湯)相比。

1938年到上海,拜老藝人潘樹畢為師,藝益精進。道創不裂不蛀不老之面人。所捏“武松打虎”、“貴妃醉酒”等戲劇人物,及中外古今人物肖像,無不惟妙惟肖,形神兼備。

1939年到上海永安遊藝場賣藝,再度投師著名泥塑藝人潘樹華。抗戰勝利後,在上海商場內開過幾場麵塑展覽會。

1957年任上海工藝美術研究室副主任,1958年當選上海市人民代表。妻潘桂榮,亦工此藝。

貢獻

趙闊明面人作品 趙闊明面人作品

對傳統麵塑技藝的改革

早在1924年,他在北京賣藝時,便著手這種改革。當時北京一帶的面人不太講究比例,動作簡單,且多呈“扁”狀。他借鑑年畫的表現方法,又改進了麵粉的硬度,使所做的面人呈圓形,比例更加準確,造型更加生動。他還引進了北派“面人湯”的麵塑技藝,使面人脫離了簽舉小棍站立起來,成為案頭藝術,從而改變了面人一向只是充當孩童玩偶的街頭手藝的地位。後來,他在上海賣藝時,又拜著名泥塑藝術家潘樹華先生為師,學習設色技藝,進而對麵塑的用色作了改進,使之更為鮮艷和豐富。

在改革面人造型和色彩的同時,趙闊明歸納和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技法。即揉、捏、搓、捻、擰、擠、掐、拉八種"手捏方法";根據麵塑工具的特點,又歸納出挑、撥、按、粘、嵌、刮、戳、滾八種使用工具的技法;在色彩方面,也歸納了調色、鑲色、複色、並列色、對比色、調和色等多種技法。由於他這套技法的形成,使麵塑有可能運用多種藝術手段來表現各種人物的相貌、體形、動態、神情,以及各種質地的服裝、飾物、道具和背景,成為具有很高欣賞價值的藝術。

化學面人藝術研究社

趙闊明還於1949年在瀋陽南門內開設“化學面人藝術研究社”,攻克導致麵塑損壞的斷裂、霉變、蟲蛀的三大難題。經數十年努力,上百次試驗,終於延長了面人的保存期。他所研製的配方,能使面人保存十年以上,成為一種有保存價值的藝術品。

創作作品

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內容以傳統戲劇和神話傳說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劃細緻,衣紋簡練概括,神態生動,色彩鮮艷豐富,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並且,他通過長期的摸索,掌握一套使面人長期保存的辦法,因此,他製作的面人,不霉、不爛、不裂、不變形,也不易褪色,有利於長期收藏。

他的代表作有傳統題材作品:"福祿壽三星"、"觀音"、"長眉羅漢"、"五子戲彌勒"、"鍾馗嫁妹"、"關公看春秋"、"林沖"、"捉迷藏",表現現代題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魯迅"等。他的女兒和徒弟們繼承了他的技藝,在國外現場表演中被譽為"東方的明珠"、"中華之國萃"。

藝術特點

趙闊明面人作品 趙闊明面人作品

趙闊明雖然出生在北方,但在上海賣藝和生活的經歷、江南一帶的風土人情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風格上,他不斷追求精巧細緻之美,力求在精巧細緻中達到傳神入化的目的。這些對南方藝術特點的認同,最終使他的麵塑具有南派麵塑藝術風格。他的麵塑特點是:一、悉心刻畫、眉目傳神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細心的觀察,使他對各類人物的表情進行提煉和概括,摸索出一套獨特的表現方法。例如,在《達摩》中,用瞪突的眼珠和擰緊的劍眉,使人物“怒氣衝天”;在《觀音》中,用彎彎翹起的眉毛、眼角和嘴角,使人物“眉開眼笑”;在《霸王別姬》中,則用圓睜而黯淡的眼色,使項羽“悲”“淒”交集。

二、善於利用人物肌肉骨骼與服飾之間的關係來揭示人物的內在感情。

趙闊明捏麵人有兩個特點:一是不管外面加多少服飾,他都要先捏出面人的各種形體動作;二是它能夠用麵粉作出薄如蟬翼的各種衣飾,然後一層一層地“穿”在面人身上。

看上去這似乎過於繁瑣,其實這二者恰恰是他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例如,《達摩》、《觀音》這兩件作品的服飾都做得很“飄”,但前者服飾下是緊張的肌肉和劇烈的動作,“飄”得彪悍強勁;而後者表現的是靜態,“飄”得非常輕柔。

三、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來襯托面人的神態。

在《關公讀春秋》中,通過周昌的暴躁、不耐煩,反襯關羽的專心致志、旁若無人的風度,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令觀者拍案稱奇。

由於趙闊明在中國麵塑藝術上的重要貢獻,人們往往將他與北派麵塑大師“面人湯”(湯子博)相提並論,稱為“北湯南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