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饃饃

花饃饃

一種藏式月餅,源於清代。是用麵粉做成的一種夾心並模印圖案的薄餅,當地俗稱花饃饃。現被視為民族文化交流、漢藏一家的實物體現。

漢族傳統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賞明月、嘗月餅是我國漢民族由來已久的民間傳統習俗。藏族人民是沒有這種習俗的,但在道孚縣的鮮水鎮、協德鄉藏族人家同漢族民族一樣也流行過中秋節。這天家家戶戶都做一種“藏式月餅”。

定義

一般“花饃饃”的厚度約一指厚,直徑為13厘米左右。製作“花饃饃”時,一定要用新打出的本地麵粉(用新面意為喜慶豐收)並不加發酵的老面(主要防止饃饃以及饃饃上的圖案變形),只加少許蘇打以水揉面即可。心子是由藏族特有的食品酥油、糌粑、奶渣等拌上紅糖或白糖而成。先將揉好的麵粉揉成巴掌大的面坨,把調好的心子包在面坨內,然後壓平,儘量使它變成圓形,並在“花饃饃”的最中心粘一小片青綠的蘿蔔葉,然後用雕有各種圖案的印板印上圖案。印板圖案多為三條圓圈或藏族美術中常有的萬吉祥等,圈內雕有玉兔、鹿子、獐子吉祥物等,一般是一對玉兔相對而立,或是鹿子休閒躺於青草之上,或是兩朵鮮花對開,或是……再用手將“花饃饃”的周邊勒成各種花邊,並點上幾點食用紅點(紅點表喜慶,如年內曾遇喪事則不點紅點)。最後將成形的“花饃饃”置於平鍋底在火上炕成即可。炕好後的“花饃饃”外形呈圓形,象徵圓月,“圓月”里有玉兔等吉祥圖,有象徵喜慶吉祥的紅,有象徵春天的綠,極為鮮麗好看而又香甜味美,叫人垂涎。但做好後不能立即實用,首先要選兩個最大最好的來敬月亮,敬菩薩,要等敬月亮,敬菩薩後,中秋這天才能吃,並伴以水果等物贈送鄰里、親朋。據說這是為了促進友誼,讓大家品嘗大家吉祥。

來歷

道孚“花饃饃”的出現,並以點布形式流行於該縣的鮮水鎮和協德鄉,而沒有以流線形式流行於間隔的地區,概源於清1724年,清王朝在噶達(今協德鄉)始派把總1員,兵30名防駐;1730年置泰寧協,設副將、都司率1800人防守,並由泰寧協派守備1員,兵400在今鮮水鎮設安寧營,後改道塢汛。這些駐兵是最早進入康巴地區的漢民,他們有的帶有家眷,有的則與當地的藏族姑娘聯姻結合,或是開荒種地,或是做生意並定居下來。雖然他們也入鄉隨俗操藏語,行藏儀,漢族的一些習俗、節日都淡化了,但是由於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使有著花好月圓、合家團圓寓意的中秋節始終不能淡忘。於是便因地取材做成了這種風格獨特,民族文化交流色彩鮮明的亦藏似漢的藏式月餅—“花饃饃”而代代流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