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面花

滄州面花

“面花”,城裡人叫“麵塑”或“捏麵人”。豫東地區稱為“蒸花饃”;豫西一帶早年叫“窩窩花”,解放以後改稱“糕花”,但在河南廣大地區,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稱呼是“捏面花”。

“面花”,城裡人叫“麵塑”或“捏麵人”。豫東地區稱為“蒸花饃”;豫西一帶早年叫“窩窩花”,解放以後改稱“糕花”,但在河南廣大地區,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稱呼是“捏面花”。
“面花”是一種麵食藝術,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的一種“飲食文化”。河南地區盛產小麥,以麵食為主,其中用小麥做的麵粉稱之為“白面”。在舊社會面是勞動人民生活中的高檔食品,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幾頓“白饃饃”,成為窮苦孩子們企盼一年的最佳食品。母親們把來之不易的白麵粉,製作出各種不重樣的小動物、小花饃,即好吃,又好看,又好玩,成為母親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的最好的食用玩具。
“面花”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
早在宋代《東京夢華錄》等書中,就詳細記載了當時東京汴梁城製作、出售各種面花藝術和民間習俗的情況。明代的《宛署雜記》中,還記錄了南陽一代農村,每年的農曆正月,為了祈禱來年的糧食豐收,便用麵粉做成各種麵食品,稱為“果食”,"花樣奇巧百端",相互贈送,並將這些麵食品掛在田間、地頭,以犒勞天地之神。
在河南,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有製作面花的習俗。豫西的洛陽、靈寶;豫北的安陽、內黃、濬縣、鶴壁;豫東的尉氏、沈丘;還有許昌、登封、新鄭等地,都有各種不同風格的麵食玩具。
在眾多的民間面花藝術中,以豫西的靈寶和豫東的沈丘顧家的面花最為有名。靈寶面花,據考證明清時期已有。早年的面花是伴隨著當地民俗活動應運而生的,叫“窩窩花”,是當地民眾,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趕廟會,用來“祭神”的貢品。據老年人說:凡參加廟會的人,都要到廟裡來拜神,對神特別虔誠的人,便達成協定,輪流主持每年一度的盛儀。輪到誰,誰就要負責籌資,並在進入臘月後,把當地有名氣的“巧巧”們(有一手做面花技藝的巧媳婦),請到自己家裡捏“窩窩”(面花)。這些藝人文既心靈手巧,又格外虔誠,她們浴吃齋,精心捏出不重樣的面花,有龍、風、獅、虎、花、鳥、魚、蟲,“十二生肖”等等,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面花做好後,分別插在用麥草綁成的3個2米高的草塔上。到了廟會這天,鞭炮齊鳴,香菸繚繞.主持人把“巧巧們”做好的“窩窩花"、“草塔",擺放在廟院當中,供神享用,求神保佑鄉民們四季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隨著時代的推移,社會的不斷進步,如今的農村已經向現代化邁進,農民用科學種田,基本上實現了旱澇保豐收,那種靠天吃飯,求神保佑的迷信思想已經逐步減少或捎失。面花這一古老的麵食藝術,已由供神的祭品,變成了新民俗活動中饋贈親友的禮品。如青年男女訂婚,小孩“作九”、“作滿月”,乃至建屋上樑,都要製作面花饋贈親友,達到吉利、祝賀的目的。
靈寶的“窩窩花”,現在通稱“面花”,又叫“糕花”。糕花又分“高花”和“平花”兩個品種,“高花”製作時的方法是:手捏成形蒸熟後,再勾畫著彩,然後用竹籤插在圓形的面糕上,華麗秀美,形態逼真,五彩繽紛,是用在男女訂親時,女方贈送給男方家庭的禮品,示意姑娘心靈手巧;“平花”不染色,和面糕合為一體,渾厚豐滿,樸素大方,示意小伙子體魄健壯,堅強能幹。這是男方回贈姑娘家的,總之,充滿了生活情趣。
沈丘縣的“顧家花饃”,在國內很有點名氣。傳說是一位叫顧二別子的人首創而得名。顧家花饃一斤面做四十個丫腰葫蘆形的小饃饃.用木梳在上面豎摁一道花紋,饃尖兒用桃仁一點,一個栩栩如生的小壽桃便出現在你面前了。顧家花饃最大韻特點是蒸熟後乾透,經久不壞,長期存放不霉不裂,到食用時,一經蒸餾,復原如初。傳說清末,項城人竊國大盜袁世凱,為討取慈禧太后的歡心,曾拿沈丘花饃當貢品送進清宮,深得慈禧太后的讚賞,沈丘“顧家花饃”名聲大振,據說從那以後,“顧家花饃”又叫“貢饃”。
“顧家花饃”表現題材極其廣泛,花樣繁多,如母子猴、小馬、小狗、小羊、面魚、變化多姿,神態各異。那稚氣的眼神,憨態可掬的動勢,令人愛不釋手。藝人技藝高超熟練。小動物的造型誇張、概括。
沈丘麵食玩具的設色,同樣受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影響。以品黃、品綠、大紅為基調,然後用黑色勾畫,藝人十分注意色彩的對比效果和各種人物、動物的神態刻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麵塑工藝,在河南乃至我國北方各省,都與漢族民俗密切聯繫,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每到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前,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做一些麵食藝術品,有的做成各種水果、面花,擺到堂屋的方桌上作為觀賞品。有的做許多花饃、壽桃、花糕,作為串親戚饋贈親友的禮品。而母親們要藉此機會為孩子們做許多戲劇人物、各種有趣的小動物作玩具供孩子們食用和玩耍。
近年來,面花藝術品在節日期間已進入市場,手藝較好的藝人大批製作,拿到集市和縣城、市區銷售,很受城裡人歡迎。這樣一來,“面花”不僅僅是節日中的食品,而且已經以“民間藝術品”的面目出現在商品市場上,產生了經濟效益。據初步調查:濬縣的正月會,淮陽的二月會、登封的三月會上都有出售“面花”的藝人,沈丘槐店鄉的藝人們,過去大多是在春節前後才捏制、出售“面花”,而現在變成長年製作出售,人們已經逐漸習慣於小孩過生日,老人作壽都要買些面花以示祝賀。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遠至北京,近到山東、河北、安徽等省的一些民間美術收藏家、美術工作者及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也都加入了購買的行列,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進行收藏和學術研究。

滄州面花,以黃驊市的面花最為有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