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則

茶則

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藝術性、製作的精細與否,又是人們選擇的另一個重要標準。如果是一位收藏家,那么,他對茶具藝術的追求,更勝過對茶具實用性的要求。茶則這種東西,可以用海里的貝類、牡蠣之類的來加工,也可以用銅、鐵、竹做材料加工。茶則作為漢族茶具的一種,在唐代已經有了名分。茶則之則,是量取的意思,也就是茶的量取工具。稍晚於《茶錄》一書的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已經不用茶匙擊拂,而改用茶筅,後來為日本抹茶道延用。

簡介

茶則茶則

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指出:“則,以海貝、蠣蛤之

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茶則也是陸羽提到的28種茶具之一,其功能在《茶經》中也描述的很明白。

歷史

釋義

法門寺出土的唐代茶具法門寺出土的唐代茶具

茶則作為漢族茶具的一種,在唐代已經有了名分。陸羽

《茶經·四之器》:“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茶則的用途,就是用以將茶從茶葉罐中舀出,然後倒入茶壺、或茶盞中。則字的用法較為古典,所以陸羽在其後專門加注“則者,量也,準也,度也”,意為準則、原則、法則的意思,本義是標準、模範。則字古文字中作從鼎,從刀,而不是現代從貝從刀,是個會意字,其實是用刀在刻鼎的泥模的意思,也就是在製作鑄造用模子,於是由此衍生為模式或標準之意。則字動名詞兩可,準則、原則都是名詞,而秦詔版“法度量、則不壹”,就是作為動詞用,意思是規範那些不統一的度量標準。

材質

茶則茶則

茶則之則,是量取的意思,也就是茶的量取工具。陸羽說

茶則這種東西,可以用海里的貝類、牡蠣之類的來加工,也可以用銅、鐵、竹做材料加工。但其後的匕、策,不是指的材料,而是指可以用匕、或策來當作茶則使用。策不好確定是什麼具體作用的,但匕就是匙、調羹,法門寺出土的唐代茶具中就有匕狀茶則,其實叫做茶匙羹更準確。圖左茶床上可見彎曲的茶匙,疑為竹製。

其他用途

茶匙除了舀茶用,蔡襄《茶錄》說“鈔茶一錢匕”一則說明用茶匙舀茶,二者說明是取茶量是有標準的。同時茶匙還用於點茶時的擊拂,簡單地說是一個攪茶的動作。蔡襄《茶錄》:“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輕,建茶不取。”茶的擊拂在鬥茶時的茶麵效果上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稍晚於《茶錄》一書的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已經不用茶匙擊拂,而改用茶筅,後來為日本抹茶道延用。茶筅同樣見於上圖宣化遼墓壁畫的茶床上,可見其用於茶的擊拂,並非北宋末年的事,應該更早,茶匙、茶筅同作為擊拂的工具,並行了很長時間。南宋的《茶具圖贊》,只有被稱為竺副帥的茶筅了,可能南宋時茶匙已經不作為擊拂使用了。

因茶制宜

古往今來,大凡講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韻味,崇尚意境高雅,強調"壺添品茗情趣,茶增壺藝價值"。認為好茶好壺,猶似紅花綠葉,相映生輝。對一個愛茶人來說,不僅要會選擇好茶,還要會選配好茶具。因此,在歷史上,有關因茶制宜選配茶具的記述是很多的。唐代陸羽通過對各地所產瓷器茶具的比較後認為:"邢(今河北巨鹿、廣宗以西,�河以南沙河以北地方)不如越(今浙江紹興、蕭山、浦江、上虞、餘姚等地)。"這是因為唐代人們喝的是餅茶,茶須烤炙研碎後,再經煎煮而成,這種茶的茶湯呈"白紅"色,即"淡紅"色。一旦茶湯傾入瓷茶具後,湯色就會因瓷色的不同而起變化。"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今安徽壽縣、六安、霍山、霍丘等地)瓷黃,茶色紫;洪州(今江西修水、錦江流域和南昌、豐城、進賢等地)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而越瓷為青色,傾入"淡紅"色的茶湯,呈綠色。陸氏從茶葉欣賞的角度,提出了"青則益茶",認為以青色越瓷茶具為上品。而唐代的皮日休和陸龜蒙則從茶具欣賞的角度提出了茶具以色澤如玉,又有畫飾的為最佳。

要求

壺、船、盅、杯、托、碗等所構成的主茶具,一定要符合泡飲茶的功能要求,如果只有玲瓏的造型、精美的圖案和亮麗的色彩,而在其功能上有所欠缺,則只能作為擺設,失去了茶具的真正作用。不同茶具的功能要求儘管不同,但終究以實用、便利為第一要旨。現分述如下:

茶具

一手壺 | 三足帶杓茶葉罐 | 上杉瓢簞 | 東本茶硯 | 五彩八仙慶壽盅 | 五彩花卉紋茶壺 |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 仿供春樹癭壺組 | 冰裂茶具 | 沖泡盅 | 玄機噴水壺 | 初花肩沖 | 盧葵生刻烹茶圖錫茶壺 | 取茶器 | 古逸壺 | 奉茶盤 | 孟臣罐 | 宜興紫砂壺 | 寒玉壺 | | 嵌螺鈿人物漆碗 | 工夫茶具 |建窯兔毫斑茶盞 | 弦紋金錢如意壺 | 歸復初制錫茶壺 | 歸復初款錫茶壺 | 彩瓷茶具 | 彩陶圈足碗 | 徐麗豐 |德化窯杯 | 把杯 | 把缸 | 掇球 | | 揭鹺簋 | 搪瓷茶具 | 收口杯 | 敞口杯 | 鬥彩歲寒三友壺 |日本茶具 | 明代茶具 | 更香茗茶 | 木魚石茶具 | | 朱泥壺 |杯托 | 松花 | 柿形壺 | 陶器茶具 | 水方 | 汝窯茶具 | 沈存周刻詩句錫茶壺 | 沈存周款錫茶壺 | 泡茶巾 | 泡茶杯 | 活瓷茶具 | 消毒櫃 | 滌方 | 清代茶具 | 清宮大宴乳茶碗 | 滓方 | 漆器茶具 | 漉水囊 | 犀角雕花卉蟠螭杯 | 玻璃茶具 | 玻璃茶壺 | 珏窯 | | 瓷器茶具 | 甜白僧帽壺 | | 白壇盞 | 白瓷茶具 |竹製茶具|竹木茶具|粉彩過枝瓜蝶紋蓋碗 白瓷茶臼 | 百折杯 | | 蓋杯 | 蓋碗 | 蓋置 | 盛具 | 直口杯 | 石茶盤聚石緣 | 石雕茶具 | 石雕茶盤 | | |素漆托盞 | 紫砂之家 | 紫砂八瓣瓜棱形功夫茶具 | 紫砂茶具 | 紫砂陶茶具 |綠玉斗 | 綠茶品茶茶具 | | 羽暖杯 | 翻口杯 | 茶具珍賞 | 茶具選配 | 茶則 | 茶匙 | 茶葉罐 | 茶器 | 茶城線上 | 茶壺 | 茶巾 | 茶巾盤 | 茶托 | 茶挾 | 茶斗 | 茶杯 | 茶海 | 茶焙 | 茶盂 | 茶盅 | 茶盤 | 茶碗 | 茶筒 | 茶箸 | 茶籯 | 茶罏 | 茶罐 | 茶船 | 茶荷 | 茶蟲 | 茶針 | 茶食盤 | 蓋碗 | 歸牧圖汝窯茶具 | 藏族嵌瓷陶壺 | 藏族黃釉注壺 | 衡州窯 | 計時器 | 許四海壺具 | 越窯蓮花紋碗 | 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 越窯青黃釉盒 | 遲櫻肩沖 | 都籃 | 醬釉 | 釉里紅碗 | 金屬茶具 | | 鏨花銅提梁壺 | | 鎏金銀荷葉托盞 | | 鐵觀音初制茶 |銅荷花瓣托盞 | | 銀茶具 | 鑲錫 | 長流銀注壺 | 聞香杯 | 陶土器具 | 陶瓮 | 陶瓶 | 陶瓷茶具 | 陶瓷茶壺 | 陶碗 | 集慧工藝茶盤 | 青白釉 | 青白釉碗 | 青磁砧大內筒 | 青磁砧馬蝗絆 | 青花三羊開泰杯 | 青花書法蓋盞 | 青花壺 | 青花蓋罐 | 青花碗 | 青釉 | 青釉盞托 | 青釉雕花三足蓋罐 | 風爐 | 飲具 | 饒平縣新豐楊大彩瓷廠 | 骨質瓷咖啡具 | 鹺簋 | 黑瓷茶具 | 黑釉 | 黑釉執壺 | 紫砂壺 | 廿碗頭茶壺 | 早船 | 湖月 | 面影 | 北野黑 | 樂燒 | 東陽坊 | 戰國原始瓷鼎式爐 | 南朝青釉點褐彩茶托 | 南朝青釉點褐彩碗 | 漢青銅獸耳釜 | 銀鑲金鏨花馬黛茶具 |日本老鐵壺 | 麥傳亮 |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山水人物紋茶葉瓶 | 清康熙五彩描金花鳥紋茶壺 | 清粉彩折枝花卉紋梨式壺 | 宋龍泉窯青釉瓜形壺 | 玉蓋包錫壺 | 茶夾 | 玉冰花 |茶暖 | 茶室四寶 | 茶盞 | 功夫茶具 | 煮具 | 嵌玉扁圓形刻詩錫茶壺 | 青磁千鳥 | 蘆屋真型釜 | 潮汕爐 | 乙御前釜 | 嵌玉八棱形及扁圓形刻詩錫茶壺 | 橋立 | 四十石 | 黑樂大黑 | 一重切園城寺 | “孟臣”壺 | 達磨堂釜 | 清琺瑯彩瓷開光仕女茶壺 | 三島桶 | 紹鷗茄子 | 九十九發茄子 | 珠光小茄子 | 稻葉瓢簞 | 曜變稻葉天目 | 魚屋飯櫃高麗 | 二重切夜長 | 松屋肩沖 | 制茶 | 清紅木茶籝 | 素雅 | 掌盤 | 泥繪方壺 | 鈞窯小碗 | 黃釉托杯 | 粉彩方壺 | 唐鞏縣窯外茶葉末釉裏白釉茶鐺 | 唐邛崍窯黃釉茶銚 | 漢典茶禮 | 水缽 | 提梁紫砂壺 | 泰一石 | 泰一石茶具 | 五代越窯青釉水方 | 唐鞏縣窯黃釉風爐及茶釜 | 清紫金釉開光粉彩人物紋茶壺 | 清松石綠地粉彩花蝶紋茶船 | 清康熙青花花蝶紋鈴鐺杯 | 清乾隆豆青凸白花茶葉瓶 | 清黃地粉彩帶托杯 | 唐越窯青釉撇足碗| 陶瓷茶壺鞋 | 乾隆御品 | 手繪茶具 | 鈞窯罐 | 茶道組 | 山間集 | 玳瑁盞 | 百卺雙桃杯 | 建窯茶具 | 茶拖 | | 鎏金折枝團花紋銀碟 | 紫檀六用 | 榧木茶盤 | 茶備 | 陶茶具 | 紫砂壺 | 紫砂陶 | 瓷茶具 |茶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