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壺

紫砂“一手壺”是一種一手能抓起,一手能把玩,即玩壺於股掌之中的茗壺。這種“一手壺”,主要是在容量上來區別於大壺(包括特大壺),亦區別於小壺(包括微型壺),處於大壺與小壺之間。依照人們在品茗中的習慣,一般人們將 300cc 容量以上的稱為“大壺”, 200cc 容量以下的稱之為“小壺”, 200cc 至 300cc 容量之間的稱之為“一手壺”,是品茗人士玩壺的人中經過幾代人的品玩賞味,民間相承口傳,憑嗜好一代代傳下來,至今就形成人們的口語俗話,將“一手壺”替代了中壺的稱謂,習以為常,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手壺材質

紫砂掌中寶典“一手壺”
紫砂造型分光貨素器、花貨塑器、筋瓤貨紋器三大體系,形制分為紫砂方器、紫砂圓器、紫砂筋紋器三大類別,容量分大、中、小三種形態。其中較為適中容量形態的紫砂茗壺,人們習慣稱作

為紫砂“一手壺”。由於它大小適宜,靈便實用,細膩無比,造型多樣,適宜於掌中把玩,故能意趣無窮,為茗壺界講究品味的茶藝愛好者所鍾愛。
紫砂“一手壺”所使用的材質,因人而異,因作者而異,因賞玩者嗜好而異,並通常用容量來區別大中小,有十分明確界限規定,亦有十分明確的概念。從紫砂“一手壺”的傳世作品來看,似乎涉及到紫砂材質的所有成份,所有泥色,所有泥料。最常見的有紫泥、團泥、綠泥、天青泥、梨皮泥、粗砂朱泥等等,不一而是。
紫砂“一手壺”的造型涉及到紫砂光貨素器、花貨塑器、筋瓤貨紋器的所有體系,涉及到紫砂方器、紫砂圓器、紫砂筋紋器的所有類別。各個時期都有各式形制的光貨素器系列、花貨塑器系列、筋瓤貨紋器系列,方器系列,圓器系列,提梁系列等“一手壺”面世,造型千變萬化,形制豐富多姿。可以這樣說,有多少紫砂造型形制,就可以看到紫砂“一手壺”的身影,這絲毫也不誇張,雖然形制萬千,但成型工藝如同一轍,均採用紫砂“鑲接法”工藝和“打身筒”工藝,亦均分為純手工操作和模具操作成型。

歷史概述

因資料缺乏,紫砂“一手壺”的概念何時形成,從已出土的紫砂文物及紫砂古窯址遺址遺物,目前還不能確定紫砂“一手壺”起源於何年何月。但從世人所推崇的“供春小壺”、“李茂林小圓壺”、“大彬改作小壺”、“盂臣小壺”、“逸公小壺”等文字字樣反覆出現在紫砂研究資料中,可以初步確定紫砂“一手壺”的出現應不晚於明末清初。隨著日後考古的新發現,紫砂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疑問是會逐步解開的。根據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上的記載,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後游婁東,聞陳眉公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論,乃作小壺……”這小壺是否是容量 200cc 至 300cc 之間的紫砂“一手壺”,目前誰也不敢妄論。但有歷史上這一段記載,以及明末清初出土的容量在 200cc 至 300cc 之間的茗壺面世,當推斷紫砂“一手壺”應該晚於紫砂大壺的面世,而早於紫砂小壺的面世。因為明末清初材質為粗砂朱泥的紫砂“一手壺”的面世作品,年代往往早於容量在 200cc 以內的紫砂小壺。這已經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明末清初出土面世的紫砂茗壺“一手壺”中,最常見的形制為《文旦》、《龍蛋》、《柿圓》、《圓珠》、《橄欖》、《執壺》等等款式。容量大多在 200cc 至 300cc 之間,既不同於紫砂早期的大壺器皿(容量在 300cc 以上),亦不同於後來出現的小壺器皿(容量在 200cc 之內)。茗壺所採用的材質,一般只有兩種,一種是紫泥,一種是紅泥。泥質粗雅,紫泥或紅泥中配置淺黃色的顆粒,顆粒顯現,自然勻稱,精光內蘊,粗而不糙。這種選料制器,反映出紫砂特有的肌理效果。茗壺造型簡練圓渾,較大壺精緻,端莊古樸,粗獷凝重。這種朴致、風雅的紫砂“一手壺”,正是當年士大夫階層自酌自飲和清賞的珍玩,被品茗人士稱之謂“神品”。
清代以後,出現了專門製作紫砂“一手壺”的名工巧匠,亦出現了專門嗜好“一手壺”而來宜興訂置“一手壺”而成名的玩壺家。這就是清嘉慶道光年間的邵二泉和潘仕成。邵二泉,字友蘭,清嘉慶道光年間人,制壺名手,善制“一手壺”,所制“一手壺”均工鐫壺茗,擅正草隸籇。所制“一手壺”的形制有《圓珠》、《美人肩》、《平蓋蓮子》、《半瓢》、《合歡》、《合盤》、《扁圓》等式,材質泥色有呈紫褐色、紫紅色、淺紅色、蟹殼青色,砂質隱現,容量一般在 250cc 左右,大的不超過 300cc ,小的不低於 200cc ,簡練質樸,古雅秀美,珠圓玉潤,清醇素淡。再加上壺銘工整,布局合理,切茶切壺,佳題妙句,令品賞者玩味無窮。所以,邵二泉的“一手壺”歷來為品賞茗壺玩家所重。只是邵二泉歷來清淡名利,所用印款為“友蘭秘制”,自命清高,超脫凡塵,紫砂“一手壺”製得雖好,卻歷來流時尚於民間,不見書籍記載,歷來只為民間流傳的制壺高手。潘仕成字德畲,清道光廣東番禺人。先世以鹽賈起家,累官至兩廣鹽運使。由於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到宜興訂製茗壺。在品茗實踐中,潘氏特別嗜愛紫砂“一手壺”,小至 200cc 容量,大至 300cc 容量,還親自挑選壺樣,畫圖設計,將潘氏風格的茗壺定式定款,並習慣於將印款落於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籇字“潘”印。由於潘氏所訂製定樣的紫砂“一手壺”品茗把玩恰到好處,遠播海內,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稱之為“潘壺”。潘壺形制為“掇球”與“仿鼓”的變異修整,高式形狀取其“掇球”之形,胎為紫紅色底槽清材質,細潤如玉。置腳加頸虛蓋部稍平,蓋板線與口吻合,珠圓鈕有的腳,結構分明。一彎嘴純圓如玉,出水成線,綴茗尚雅。流線順暢自然,骨玉停勻。矮式形狀取其“仿鼓”之形,扁圓壺身,高足高額,扁腹圓渾,上下勻稱,嘴把自然銜接,渾然一體,整體融切,端莊渾厚。壺體曲線張弛有力,整器如碧玉之完美。製作工手、泥色俱佳,歷來為嗜茶人士所珍愛。潘壺之所以能成為書齋雅供,主要是紫砂“一手壺”的妙用,使文人雅士名流一邊品茗,一邊把玩,一邊書寫文章、吟詩作畫,欣賞評論,成為一時風尚。但傳世品魚龍混雜。民國期間就有人專訪其品,型制亦逐隨時尚小於 200cc 容積,這是需要用心辨別的。
紫砂“一手壺”隨著年代的推移,品茗把玩人士的嗜好而時興時落。發展至今,紫砂“一手壺”已遠遠超出原來的範疇。在材質上,已涉及到各種泥料材質;在造型上,已涉及到各種形制款式;在風格特點上,亦已經涉及到各種類型、類別。隨著品茗人士的愛好,而不斷翻新、出新、創新,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嶄新局面。現代藝人從傳統造型中汲取精華,繼承發揚,創新求索,在創製中不但體現傳統韻味,而且適合現代人的口味習慣、品茗愛好,富於人生哲理和時代新貌。在創新“一手壺”時,加深創意,提煉主題,在造型、壺型、裝飾中追求創意立新,以小見大,古樸雅致,清新自然,和諧統一,給人以完善的藝術享受,使其不僅具有中國傳統風貌,而且兼容現代文化藝術內涵。在追求工藝、追求完美、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下,追求不同形體、不同造型、不同特點和風格的嘗試和掌握,弘揚紫砂傳統,提高茗壺品位,跟上時代脈搏,散發時代氣息,使紫砂“一手壺”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只有不斷創新,不斷開拓,在題材的提煉,造型的選擇,裝飾的得體上狠下功夫,才能使紫砂“一手壺”達到小而精巧,精而雅致,雅而別致,把玩適宜,受到越來越多的品茗茶藝愛好者的鐘愛,受到賞者玩家的鐘愛,使紫砂“一手壺”發揚光大,步入輝煌。【文章來源:中華收藏網

茶具

一手壺 | 三足帶杓茶葉罐 | 上杉瓢簞 | 東本茶硯 | 五彩八仙慶壽盅 | 五彩花卉紋茶壺 |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 仿供春樹癭壺組 | 冰裂茶具 | 沖泡盅 | 玄機噴水壺 | 初花肩沖 | 盧葵生刻烹茶圖錫茶壺 | 取茶器 | 古逸壺 | 奉茶盤 | 孟臣罐 | 宜興紫砂壺 | 寒玉壺 | | 嵌螺鈿人物漆碗 | 工夫茶具 |建窯兔毫斑茶盞 | 弦紋金錢如意壺 | 歸復初制錫茶壺 | 歸復初款錫茶壺 | 彩瓷茶具 | 彩陶圈足碗 | 徐麗豐 |德化窯杯 | 把杯 | 把缸 | 掇球 | | 揭鹺簋 | 搪瓷茶具 | 收口杯 | 敞口杯 | 鬥彩歲寒三友壺 |日本茶具 | 明代茶具 | 更香茗茶 | 木魚石茶具 | | 朱泥壺 |杯托 | 松花 | 柿形壺 | 陶器茶具 | 水方 | 汝窯茶具 | 沈存周刻詩句錫茶壺 | 沈存周款錫茶壺 | 泡茶巾 | 泡茶杯 | 活瓷茶具 | 消毒櫃 | 滌方 | 清代茶具 | 清宮大宴乳茶碗 | 滓方 | 漆器茶具 | 漉水囊 | 犀角雕花卉蟠螭杯 | 玻璃茶具 | 玻璃茶壺 | 珏窯 | | 瓷器茶具 | 甜白僧帽壺 | | 白壇盞 | 白瓷茶具 |竹製茶具|竹木茶具|粉彩過枝瓜蝶紋蓋碗 白瓷茶臼 | 百折杯 | | 蓋杯 | 蓋碗 | 蓋置 | 盛具 | 直口杯 | 石茶盤聚石緣 | 石雕茶具 | 石雕茶盤 | | |素漆托盞 | 紫砂之家 | 紫砂八瓣瓜棱形功夫茶具 | 紫砂茶具 | 紫砂陶茶具 |綠玉斗 | 綠茶品茶茶具 | | 羽暖杯 | 翻口杯 | 茶具珍賞 | 茶具選配 | 茶則 | 茶匙 | 茶葉罐 | 茶器 | 茶城線上 | 茶壺 | 茶巾 | 茶巾盤 | 茶托 | 茶挾 | 茶斗 | 茶杯 | 茶海 | 茶焙 | 茶盂 | 茶盅 | 茶盤 | 茶碗 | 茶筒 | 茶箸 | 茶籯 | 茶罏 | 茶罐 | 茶船 | 茶荷 | 茶蟲 | 茶針 | 茶食盤 | 蓋碗 | 歸牧圖汝窯茶具 | 藏族嵌瓷陶壺 | 藏族黃釉注壺 | 衡州窯 | 計時器 | 許四海壺具 | 越窯蓮花紋碗 | 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 越窯青黃釉盒 | 遲櫻肩沖 | 都籃 | 醬釉 | 釉里紅碗 | 金屬茶具 | | 鏨花銅提梁壺 | | 鎏金銀荷葉托盞 | | 鐵觀音初制茶 |銅荷花瓣托盞 | | 銀茶具 | 鑲錫 | 長流銀注壺 | 聞香杯 | 陶土器具 | 陶瓮 | 陶瓶 | 陶瓷茶具 | 陶瓷茶壺 | 陶碗 | 集慧工藝茶盤 | 青白釉 | 青白釉碗 | 青磁砧大內筒 | 青磁砧馬蝗絆 | 青花三羊開泰杯 | 青花書法蓋盞 | 青花壺 | 青花蓋罐 | 青花碗 | 青釉 | 青釉盞托 | 青釉雕花三足蓋罐 | 風爐 | 飲具 | 饒平縣新豐楊大彩瓷廠 | 骨質瓷咖啡具 | 鹺簋 | 黑瓷茶具 | 黑釉 | 黑釉執壺 | 紫砂壺 | 廿碗頭茶壺 | 早船 | 湖月 | 面影 | 北野黑 | 樂燒 | 東陽坊 | 戰國原始瓷鼎式爐 | 南朝青釉點褐彩茶托 | 南朝青釉點褐彩碗 | 漢青銅獸耳釜 | 銀鑲金鏨花馬黛茶具 |日本老鐵壺 | 麥傳亮 |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山水人物紋茶葉瓶 | 清康熙五彩描金花鳥紋茶壺 | 清粉彩折枝花卉紋梨式壺 | 宋龍泉窯青釉瓜形壺 | 玉蓋包錫壺 | 茶夾 | 玉冰花 |茶暖 | 茶室四寶 | 茶盞 | 功夫茶具 | 煮具 | 嵌玉扁圓形刻詩錫茶壺 | 青磁千鳥 | 蘆屋真型釜 | 潮汕爐 | 乙御前釜 | 嵌玉八棱形及扁圓形刻詩錫茶壺 | 橋立 | 四十石 | 黑樂大黑 | 一重切園城寺 | “孟臣”壺 | 達磨堂釜 | 清琺瑯彩瓷開光仕女茶壺 | 三島桶 | 紹鷗茄子 | 九十九發茄子 | 珠光小茄子 | 稻葉瓢簞 | 曜變稻葉天目 | 魚屋飯櫃高麗 | 二重切夜長 | 松屋肩沖 | 制茶 | 清紅木茶籝 | 素雅 | 掌盤 | 泥繪方壺 | 鈞窯小碗 | 黃釉托杯 | 粉彩方壺 | 唐鞏縣窯外茶葉末釉裏白釉茶鐺 | 唐邛崍窯黃釉茶銚 | 漢典茶禮 | 水缽 | 提梁紫砂壺 | 泰一石 | 泰一石茶具 | 五代越窯青釉水方 | 唐鞏縣窯黃釉風爐及茶釜 | 清紫金釉開光粉彩人物紋茶壺 | 清松石綠地粉彩花蝶紋茶船 | 清康熙青花花蝶紋鈴鐺杯 | 清乾隆豆青凸白花茶葉瓶 | 清黃地粉彩帶托杯 | 唐越窯青釉撇足碗| 陶瓷茶壺鞋 | 乾隆御品 | 手繪茶具 | 鈞窯罐 | 茶道組 | 山間集 | 玳瑁盞 | 百卺雙桃杯 | 建窯茶具 | 茶拖 | | 鎏金折枝團花紋銀碟 | 紫檀六用 | 榧木茶盤 | 茶備 | 陶茶具 | 紫砂壺 | 紫砂陶 | 瓷茶具 |茶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