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茶具

紫砂陶茶具

紫砂陶茶具用泥土製成坯的燒成品,都稱陶器,人類最早使用的器皿就是陶器。用江蘇宜興紫砂陶土燒制而成的紫砂陶茶具,是舉世公認的質地最好的茶具。

紫砂陶茶具

明清時,紫砂茶具的製作達到了頂峰。其造型色彩千姿百態、耐人尋味。壺外壁常雕以金石書畫、詩詞對聯、名家手跡,"壺隨字貴,字以壺傳"、"寸柄之壺,貴如金玉",終成為精美的藝術品而名噪天下,使紫砂陶具的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使用價值,以其"金石味、書卷氣、民俗情"而在諸多質地的茶具中獨領風騷,長盛不衰。
1.紫砂陶
宜興紫砂陶土分布於宜興南郊,位於鼎山、蜀山附近的丘陵地帶,品種繁多。當地一般把陶土分為白泥。甲泥、嫩泥三大類。白泥為灰白色粉砂質鋁土質粘土,甲泥是紫色為主的雜色粉砂質粘土,嫩泥是土黃、灰白色為主的雜色粘土。其中紫色泥中又包含了紫泥、綠泥、紅泥三種。
紫砂陶製品的色澤及肌理效果,充分顯示了紫砂陶土的美感潛質。紫砂陶藝的肌理之美是任何陶瓷材料所無法比擬的。
紫砂泥製成品的表面不但可以拋光處理,而且只要使用者經常對其拭滌保養,不久便可發出暗光,如珠似玉。紫砂色澤屬·暖色系統,古樸沉穩,色相變化微妙,有海棠紅、硃砂紅、水碧、葵黃、梨皮、墨綠、黛黑等多種色澤,種種變異,全靠製作者匠心獨運。 由於紫砂陶的結構和成分優於瓷器,存茶湯的香期明顯比瓷壺長。在紫砂陶壺內的茶湯色澤,無論紅茶還是綠茶,茶色都逐步變為紅褐色或棕色,而在瓷壺內則變為黑褐色,這充分說明,紫砂陶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氣密度高,具較強的吸附力。故用紫砂陶茶具存放茶湯,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過夜也不餿,留得住茶的色、香、味,這也成為了紫砂壺卓越的質地之一。
另外紫砂壺久用後,以沸水注入空壺也有茶味;其耐熱性能也好,冬天注入沸水不用擔心冷炸,還可文火燉燒;傳熱慢,沖入沸水也不燙手。
在壺的造型上,與瓷質壺相比,瓷壺壺嘴向上,壺蓋與壺身銜接寬鬆,而紫砂壺壺嘴有斜度,大多採用嵌式蓋,比之瓷壺有更好的條件減少致癌物質--黃麴黴素流向壺內,有益於人體健康。
2.紫砂陶茶具
聞名中外的紫砂茶具,除具良好的材質外,特別注重外形的裝飾。融書、畫、詩、印諸藝為一爐,又集雕、琢、捏、塑、貼、絞、堆、繪、噴、嵌、釉、漆、鑲、包等諸般製作技藝為一體。可謂出類拔萃,巧奪天工。
紫砂茶具的創製始於北宋末年,興盛於明代正德年間,以紫砂茶壺最為著名。
宜興紫砂壺的系別可分為:創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別派等。始創者為宜興"金沙寺"寺僧,專摶當地的特產--細陶土加以煅煉,手捏為坯,經幾道工序燒制而成,世代相傳至今。
至明代正德年間,宜興進士吳頤山曾在金沙寺寓居攻讀詩文,時書憧名"供春"者,因閒暇無事,見寺僧在從事紫砂壺生產,就在暗中淘細土製坯仿效。又經自己刻苦鑽研,日積月累,制壺技藝日精,終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一代制壺高手,成為陽羨茗壺"正始"之首。 據說當時供春在寺內學藝時,曾看到寺內一古銀杏樹上有樹癭,形狀古樸,奇拙,就模仿樹癭的造型,用手指捏為形,再用茶匙挖空內壁,做成幾把"樹癭壺"。這一獨樹一幟的紫砂壺,受到當時社會名流、雅士們的認同、欣賞和讚嘆,為其起名曰:"供春壺",供春遂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制壺名家。
名家評供春其壺曰:"脫手則光能照面,出冶則資比凝銅","供春之壺勝於金玉"。歷代以來,供春壺均為極其名貴之物,名聞遐邇,存世極少,歷代藏壺名家競相搜求而不可得。
供春以後的制壺名家當為董翰、趙梁、元暢、時朋四家。四家之後制壺技藝最高者為一代制壺名家時大彬(時朋之子),時人謂其制的壺"不務妍媚而朴雅堅栗,妙不可思"。 時大彬初仿供春製作大壺,後因人們品茗鬥趣之需而改制小壺,並以柄上拇指為標誌,流傳之廣,以致人人"几案一具"。清人陸紹曾見時大彬所造之壺,有名為"六合一"者,即壺身、底、蓋都可分可合,"合之為一壺"、"離之乃為六",水注其中"滴屑無漏",可謂匠心獨運,巧奪天工。
至後來,時之弟子李仲芳與徐友泉也成為制壺名家。
明代的紫砂壺製作越發精巧絕倫。或像花果樹木、綴以草蟲,或似鳥獸蟲魚、各肖其形,或象商周鼎彝、古趣盎然,或似秀女壽翁、情態可掬……至今已成為各國公私收藏家作為藝術精品而競相搜羅收藏,極為名貴罕見。
清代著名的制壺名家當推陳鳴遠,他制壺技藝精湛,題材廣泛,在壺的造型上更為古樸自然。
至清代中葉以後,文人墨客參與了紫砂壺的設計製作,書畫名家,如近代的吳昌碩都親自參與、共同設計,他們將文學、書法、繪畫、篆刻諸藝術融為一體,裝飾於壺壁,使紫砂壺不但成為茶文化的主要載體,且在自身的藝術內涵上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優秀作品,不僅僅是一件茶具,更是一件恆久的藝術品。
紫砂壺的品類與式樣
一把紫砂壺可分為鈕、壺蓋、壺腹、壺把、流嘴、足、氣孔等七個部位。
足有圈足、釘足、方足、平足之分。
鈕有珠鈕、橋式、物象鈕之分。
蓋有嵌蓋、壓蓋、截蓋三種。
把有單把、圈把、斜把、提梁把之分;圈把又有與嘴對稱式、傾斜式、三平式等。
歷代流傳的紫砂壺品類都有一定名稱,至今仍流行的還有數十種,如:洋桶掇球、一粒珠、龍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魚兒龍、壽星等。
紫砂壺從造型上來區分,可分為:
(1)自然造型:以自然界中的瓜果花木、蟲魚鳥獸等自然形象加以簡化,結合實用而變形,如梅茶壺、蓮子壺葵花壺柿子壺、竹形壺等,統稱"花貨"。
(2)幾何造型:以不同的幾何形體為藝術造型,如各式方形壺、圓形壺、直筒壺、雙棱形壺等,統稱"光貨"。
(3)博古造型:取材古代文物的造型,如:仿青銅器、漢簡、玉器、秦漢瓦當等造型的茶壺,形象質樸、雅致,古趣盎然。
(4)微型刻壺:因紫砂中存有石英砂粒,歷代都有微型刻壺問世,且微刻技藝日益精臻。現今,在一把容量35O毫升的掇球壺上,琢刻茶聖陸羽七千餘字《茶經》全文的紫砂壺業已成功。
紫砂壺在造型上"方非一式,圓非一相",幾近三千多種。在形體與線條的運用上變化無窮。通過壺線的運用,使原來的形體變得安穩、活潑、深厚,又富有輕巧感。紫砂壺的形體主要分高、矮兩種,依茶性而設,高壺徹紅茶,香濃醇厚;矮壺泡綠茶,色、香、味皆蘊。
新紫砂壺變舊法
日常用紫砂壺飲茶者都有同感,即同樣的茶葉,放在剛買回的新紫砂壺中沏泡,與放在用舊的紫砂壺中沏泡,茶的香味大不相同。
這是因為紫砂壺使用的時間越長,其外觀愈光滑美觀,同時紫砂泥的質地也隨之變軟,紫砂泥特有的氣孔群全部打開而易於吸收茶香(此時即使以空壺注水,也略有茶味溢出),因紫砂陶土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料,氣孔微細,氣密度高,具較強的吸附力。而用新紫砂壺沏茶,因其質地較結實、緊密而堅硬,紫砂泥的氣孔未能全部張開,而不易吸收茶香。
如要使新壺在短時間內發揮茶葉的香氣,可試用如下方法來促進泥質變軟:
(l)將新壺先用溫水內外沖洗乾淨;
(2)鍋中放冷水,將新壺放入蒸煮一小時;
(3)將壺從蒸鍋中取出,在空氣中自然冷卻;
(4)再次放入原鍋中用同一鍋水蒸煮一小時,晾涼後沏茶。
經上法蒸製的新紫砂壺,其泥質較前變軟,氣孔群基本張開而較易吸收茶味,這樣泡出的茶湯就能發出較好的茶香。

相關信息

黑樂大黑

平蜘蛛釜

九十九發茄子

青磁砧馬蝗絆

三日月

青磁千鳥


茶具

一手壺 | 三足帶杓茶葉罐 | 上杉瓢簞 | 東本茶硯 | 五彩八仙慶壽盅 | 五彩花卉紋茶壺 |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 仿供春樹癭壺組 | 冰裂茶具 | 沖泡盅 | 玄機噴水壺 | 初花肩沖 | 盧葵生刻烹茶圖錫茶壺 | 取茶器 | 古逸壺 | 奉茶盤 | 孟臣罐 | 宜興紫砂壺 | 寒玉壺 | | 嵌螺鈿人物漆碗 | 工夫茶具 |建窯兔毫斑茶盞 | 弦紋金錢如意壺 | 歸復初制錫茶壺 | 歸復初款錫茶壺 | 彩瓷茶具 | 彩陶圈足碗 | 徐麗豐 |德化窯杯 | 把杯 | 把缸 | 掇球 | | 揭鹺簋 | 搪瓷茶具 | 收口杯 | 敞口杯 | 鬥彩歲寒三友壺 |日本茶具 | 明代茶具 | 更香茗茶 | 木魚石茶具 | | 朱泥壺 |杯托 | 松花 | 柿形壺 | 陶器茶具 | 水方 | 汝窯茶具 | 沈存周刻詩句錫茶壺 | 沈存周款錫茶壺 | 泡茶巾 | 泡茶杯 | 活瓷茶具 | 消毒櫃 | 滌方 | 清代茶具 | 清宮大宴乳茶碗 | 滓方 | 漆器茶具 | 漉水囊 | 犀角雕花卉蟠螭杯 | 玻璃茶具 | 玻璃茶壺 | 珏窯 | | 瓷器茶具 | 甜白僧帽壺 | | 白壇盞 | 白瓷茶具 |竹製茶具|竹木茶具|粉彩過枝瓜蝶紋蓋碗 白瓷茶臼 | 百折杯 | | 蓋杯 | 蓋碗 | 蓋置 | 盛具 | 直口杯 | 石茶盤聚石緣 | 石雕茶具 | 石雕茶盤 | | |素漆托盞 | 紫砂之家 | 紫砂八瓣瓜棱形功夫茶具 | 紫砂茶具 | 紫砂陶茶具 |綠玉斗 | 綠茶品茶茶具 | | 羽暖杯 | 翻口杯 | 茶具珍賞 | 茶具選配 | 茶則 | 茶匙 | 茶葉罐 | 茶器 | 茶城線上 | 茶壺 | 茶巾 | 茶巾盤 | 茶托 | 茶挾 | 茶斗 | 茶杯 | 茶海 | 茶焙 | 茶盂 | 茶盅 | 茶盤 | 茶碗 | 茶筒 | 茶箸 | 茶籯 | 茶罏 | 茶罐 | 茶船 | 茶荷 | 茶蟲 | 茶針 | 茶食盤 | 蓋碗 | 歸牧圖汝窯茶具 | 藏族嵌瓷陶壺 | 藏族黃釉注壺 | 衡州窯 | 計時器 | 許四海壺具 | 越窯蓮花紋碗 | 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 越窯青黃釉盒 | 遲櫻肩沖 | 都籃 | 醬釉 | 釉里紅碗 | 金屬茶具 | | 鏨花銅提梁壺 | | 鎏金銀荷葉托盞 | | 鐵觀音初制茶 |銅荷花瓣托盞 | | 銀茶具 | 鑲錫 | 長流銀注壺 | 聞香杯 | 陶土器具 | 陶瓮 | 陶瓶 | 陶瓷茶具 | 陶瓷茶壺 | 陶碗 | 集慧工藝茶盤 | 青白釉 | 青白釉碗 | 青磁砧大內筒 | 青磁砧馬蝗絆 | 青花三羊開泰杯 | 青花書法蓋盞 | 青花壺 | 青花蓋罐 | 青花碗 | 青釉 | 青釉盞托 | 青釉雕花三足蓋罐 | 風爐 | 飲具 | 饒平縣新豐楊大彩瓷廠 | 骨質瓷咖啡具 | 鹺簋 | 黑瓷茶具 | 黑釉 | 黑釉執壺 | 紫砂壺 | 廿碗頭茶壺 | 早船 | 湖月 | 面影 | 北野黑 | 樂燒 | 東陽坊 | 戰國原始瓷鼎式爐 | 南朝青釉點褐彩茶托 | 南朝青釉點褐彩碗 | 漢青銅獸耳釜 | 銀鑲金鏨花馬黛茶具 |日本老鐵壺 | 麥傳亮 |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山水人物紋茶葉瓶 | 清康熙五彩描金花鳥紋茶壺 | 清粉彩折枝花卉紋梨式壺 | 宋龍泉窯青釉瓜形壺 | 玉蓋包錫壺 | 茶夾 | 玉冰花 |茶暖 | 茶室四寶 | 茶盞 | 功夫茶具 | 煮具 | 嵌玉扁圓形刻詩錫茶壺 | 青磁千鳥 | 蘆屋真型釜 | 潮汕爐 | 乙御前釜 | 嵌玉八棱形及扁圓形刻詩錫茶壺 | 橋立 | 四十石 | 黑樂大黑 | 一重切園城寺 | “孟臣”壺 | 達磨堂釜 | 清琺瑯彩瓷開光仕女茶壺 | 三島桶 | 紹鷗茄子 | 九十九發茄子 | 珠光小茄子 | 稻葉瓢簞 | 曜變稻葉天目 | 魚屋飯櫃高麗 | 二重切夜長 | 松屋肩沖 | 制茶 | 清紅木茶籝 | 素雅 | 掌盤 | 泥繪方壺 | 鈞窯小碗 | 黃釉托杯 | 粉彩方壺 | 唐鞏縣窯外茶葉末釉裏白釉茶鐺 | 唐邛崍窯黃釉茶銚 | 漢典茶禮 | 水缽 | 提梁紫砂壺 | 泰一石 | 泰一石茶具 | 五代越窯青釉水方 | 唐鞏縣窯黃釉風爐及茶釜 | 清紫金釉開光粉彩人物紋茶壺 | 清松石綠地粉彩花蝶紋茶船 | 清康熙青花花蝶紋鈴鐺杯 | 清乾隆豆青凸白花茶葉瓶 | 清黃地粉彩帶托杯 | 唐越窯青釉撇足碗| 陶瓷茶壺鞋 | 乾隆御品 | 手繪茶具 | 鈞窯罐 | 茶道組 | 山間集 | 玳瑁盞 | 百卺雙桃杯 | 建窯茶具 | 茶拖 | | 鎏金折枝團花紋銀碟 | 紫檀六用 | 榧木茶盤 | 茶備 | 陶茶具 | 紫砂壺 | 紫砂陶 | 瓷茶具 |茶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