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具

功夫茶具

飲茶離不開茶具,茶具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包括壺,碗,杯,盤,托等,古人講究飲茶之道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藝術,一套精緻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絕的名茶,可謂相得益彰。隨著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地越來越精美。廣東潮州和汕頭一帶盛行工夫茶,工夫茶最講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別也在於茶具。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需要十種。

基本信息

名稱簡介

任何茶道皆有“茶道組”一套,所謂“茶道組”是指進行茶道的一“組”器具,該器具一套如下:茶筒(形如筆筒,用來放置其它器具)、茶匙(拔茶用,像細長小勺)、茶針(細長針狀)、茶夾(用來夾杯等)、茶刀(泡普洱茶必備)、茶漏(狀似大開口漏斗)。功夫茶亦不例外。

茶具及其作用

(圖)功夫茶具功夫茶具

第一: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第二: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第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圖)功夫茶具功夫茶具

第四: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第五:茶墊

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茶墊”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裡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第六: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第七: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第八:紅泥小火爐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第九:砂銚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共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第十: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製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茶藝程式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功夫茶具功夫茶具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支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願你的心會伴隨著這悠悠裊裊的香菸,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式,向嘉賓介紹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 茶具。
“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鑑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製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後代茶人嘆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後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並提高壺溫。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
功夫茶具功夫茶具
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颳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清沏潔淨。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品飲武夷岩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衝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龍入海,所以稱之為烏龍入海。
“重洗仙顏”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裡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後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功夫茶具功夫茶具

沖泡武夷岩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於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壺用於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現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母子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乾淨後,乘著壺熱再沖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當海壺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將巡迴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小姐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徵著向嘉賓行禮致敬。
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式稱之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的解說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功夫茶具功夫茶具

聞香杯中斟滿茶後,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鳳呈祥”。
把扣合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身躍過龍門可化龍升天而去。我們藉助這道程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偉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小姐用雙手把龍鳳杯捧到齊眉高,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右側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後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後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當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藝小姐點頭致謝,並按照茶藝小姐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在離茶藝小姐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後再從左側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手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鑑賞雙色,喜聞高香
功夫茶具功夫茶具

鑑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熱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隨著品茗杯溫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制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為五彩。這時還要注意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艷麗的琥珀色。 
喜聞高香是武夷品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
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中的頭一品。茶湯入口後不要馬上咽下,而是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根,舌尖,舌面,舌側的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這泡茶的火
功夫茶具功夫茶具
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詩云:“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雲腴,喉底留甘
“雲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葉的美稱。“二品雲腴”即請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的滋味,看茶湯過喉是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盪氣迴腸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後人常用來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盪氣迴腸”是第三次聞香。品啜武夷岩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僅用鼻子聞,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後從鼻腔呼出,連續三次,這樣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徵。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方法為“盪氣迴腸”。第三次聞香還在於鑑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岩韻
功夫茶具功夫茶具

“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岩茶時說:“品茶應含英咀華並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的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裡含著一朵小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無此美妙的岩韻。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飲了三道濃茶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咽下而應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咽下白開水後,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您一定會感到滿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式反映了人生的一個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餘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泡茶。看一看壺中的茶泡到第幾泡還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龍戲水”是把泡好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泡後的茶葉,行話稱為“看葉底”。武夷岩茶是半發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葉片的周邊呈暗紅色,葉片的內部呈綠色,稱之為“綠葉紅鑲邊。”在茶藝表演時,由於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戲水,故名“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孫中山先生曾倡導以茶為國飲。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飲茶之樂,其樂無窮”自古以來,人們視茶為健身的良藥,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徑,友誼的紐帶,在茶藝表演結束時,請賓主起立,同幹了杯中的茶,以相互祝福來結束這次茶會。

茶具“四件寶”

(圖)功夫茶具功夫茶具

中國的飲茶之道,最為講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了。《清朝野史大觀》載“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泉、漳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功夫茶大都是閒情逸興烹飲或作為待客的禮節,故有“閒來細品功夫茶”、“無茶不成禮”之說。

功夫茶具雖多,但茶人們卻認為“四寶”是必具:孟臣沖罐(小紫砂陶壺)、若深甌(小薄瓷杯)、玉書畏(燒水陶壺)、潮汕烘爐。閩、粵、台茶人對茶壺沖罐排名次有句茶諺:“一無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不知何為,“孟臣”排名第四卻備受茶人寵愛。史傳,孟臣是明代制壺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壺於明代天啟年間,最初壺底刻有“大明天啟丁卯荊溪惠孟臣制”字樣。《桃溪客語》載:“孟臣筆法絕類褚遂良。”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暑夏不變餿的優點。茶人選購它的標準是“三山齊”,即把壺去蓋覆置平桌,滴嘴、壺口,把柄三點平成一線就是真品了。泡茶越頻越久,壺壁長的茶銹越厚,可節省茶葉,即使空壺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銹厚的孟臣壺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齡長”的物證。若深甌是清代江西景德鎮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書有“若深珍藏”如今業已罕見。

功夫茶另“兩寶”之一的玉書畏以潮州百年老號《陶聖居》做的尤佳,有極好的耐冷熱驟變性能。隆冬,拿出爐外許久保溫。功夫茶講究水不能過熱,玉書畏便於觀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而潮汕烘爐則是選取粵東優質高齡土精工燒制的紅泥小火爐,這種爐具早在宋年間即出名,特點是長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觀。爐心深又小,能使火熱均勻省炭,爐有蓋有門,通風性能好,值得稱道的是水溢爐中“火猶燃,爐不裂”,有的藝匠還喜歡在爐門兩側配一對茶聯。

歷史評價

孫中山先生曾倡導以茶為國飲。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飲茶之樂,其樂無窮”自古以來,人們視茶為健身的良藥,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徑,友誼的紐帶,在茶藝表演結束時,請賓主起立,同幹了杯中的茶,以相互祝福來結束這次茶會。

相關信息

木魚石是天然稀有珍品,儲量有限,從《本草綱目》到現代科學均證明其奇特功效,對水具有保鮮、礦化、消毒等作用,並具有防癌,抗衰老,防止高血壓和動脈硬化、降低血脂和膽固醇,增強免疫力,補充微量元素等神奇功效,是居家、辦公保健使用及商務交流、饋贈親友之不可多得的上乘佳品。

茶具作用

茶壺

潮人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的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

茶杯

茶杯的選擇也有四字訣:小,淺,薄,白。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襯托茶的顏色;質薄如紙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底書“若深珍藏”的“若深杯”為珍貴,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鎮和潮州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稱為“白果杯”。

茶洗

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功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沖罐,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

茶盤

茶盤是用來盛茶杯的,也有各種款式,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KungFu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襯托茶杯,茶壺,使之美觀。

茶墊

比茶盤小,是用來置沖罐的,也有各種式樣,但總之要注意到“夏淺冬深”。冬深是為便於澆罐時多裝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墊里還要墊上一層“墊氈”,“茶墊”是用絲瓜絡按茶墊的形狀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絲瓜絡而不用布氈者,為了不會生異味,墊氈的作用是為了保護茶壺,工夫茶在灑茶後還要將茶壺倒置過來以免壺裡積水,一點點的水,也會使茶味變苦,原因是單寧酸溶解了。

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托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紅泥小火爐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砂銚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沖共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製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四件寶

中國的飲茶之道,最為講究的恐怕要算功夫茶了。《清朝野史大觀》載“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泉、漳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功夫茶大都是閒情逸興烹飲或作為待客的禮節,故有“閒來細品功夫茶”、“無茶不成禮”之說。
功夫茶具雖多,但茶人們卻認為“四寶”是必具:孟臣沖罐(小紫砂陶壺)、若深甌(小薄瓷杯)、玉書畏(燒水陶壺)、潮汕烘爐。閩、粵、台茶人對茶壺沖罐排名次有句茶諺:“一無名、二仕亭、三萼圃、四孟臣、五逸公。”不知何為,“孟臣”排名第四卻備受茶人寵愛。史傳,孟臣是代制壺名匠惠孟臣,他最早制壺於明代天啟年間,最初壺底刻有“大明天啟丁卯荊溪惠孟臣制”字樣。《桃溪客語》載:“孟臣筆法絕類褚遂良。”孟臣罐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暑夏不變餿的優點。茶人選購它的標準是“三山齊”,即把壺去蓋覆置平桌,滴嘴、壺口,把柄三點平成一線就是真品了。泡茶越頻越久,壺壁長的茶銹KungFu越厚,可節省茶葉,即使空壺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銹厚的孟臣壺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齡長”的物證。若深甌是清代江西景德鎮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書有“若深珍藏”如今業已罕見。
功夫茶另“兩寶”之一的玉書畏以潮州百年老號《陶聖居》做的尤佳,有極好的耐冷熱驟變性能。隆冬,拿出爐外
許久保溫。功夫茶講究水不能過熱,玉書畏便於觀察火候且不易生水垢。而潮汕烘爐則是選取粵東優質高齡土精工燒制的紅泥小火爐,這種爐具早在唐宋年間即出名,特點是長形,有一尺多高,很雅觀。爐心深又小,能使火熱均勻省炭,爐有蓋有門,通風性能好,值得稱道的是水溢爐中“火猶燃,爐不裂”,有的藝匠還喜歡在爐門兩側配一對茶聯。

功夫茶具的特點

功夫茶具一直是茶具中最具神秘特色的茶具之一,不過在茶具網小編前面章節中也講述了那么多關於茶具的知識。但是還是有很多朋友對於功夫茶具一知半解,那么本章節小編就再來為大家分享一下功夫茶具的特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功夫茶具。功夫茶具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功夫茶具必具備“四寶”

孟臣沖罐(小紫砂陶壺)、若深甌(小薄瓷杯)、玉書畏(燒水陶壺)、潮汕烘爐。

功夫茶具選購標準之一是“三山齊”

“三山齊”即把壺去蓋覆置平桌,滴嘴、壺口,把柄三點平成一線就是真品了。泡茶越頻越久,壺壁長的茶銹越厚,可節省茶葉,即使空壺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銹厚的孟臣壺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齡長”的物證。若深甌是代江西景德鎮瓷的名匠若深的佳作,杯底書有“若深珍藏”如今業已罕見。

功夫茶具包含十大茶器

十大器:茶杯、茶挾、蓋碗、茶漏、茶則、茶盤、茶巾、煮水器、茶船、茶海。這十大茶器的使用方法和相對應的歷史概況,前面已經都有詳細介紹了,這裡就不做深入講述。

影響功夫茶具價格的幾大要素

功夫茶具價格是所有茶具當中最貴的,也是最便宜的。為什麼這么講呢,主要因為影響功夫茶具價格的因素太多。
材質不同,價格不同。功夫茶具可以是陶瓷的,玻璃的,實木的,紫砂的,金銀(金屬)的、等多種不同材質。自然這些材質的不同會根本性的決定了功夫茶具的價格。
器具數量不同,價格不同。功夫茶具沒有一個定數,說是一定要包含哪些、或者那個茶器。消費者可以自己按照自己的所需去選擇或者訂購。因此,不同的人去選購的功夫茶具會有不同的器具,自然價格也不一樣。比如一壺六碗一套的,一壺4碗一套的等等。所配套的標準不一樣。
製作人的級別不同,價格也不同。這特別是在紫砂功夫茶具中表現更為明顯,紫砂大師們分很多等級。剛入門的紫砂師傅所生產的茶具自然不能和獲得諸多獎項的紫砂大師們所生產的茶具相比了。

茶具

一手壺 | 三足帶杓茶葉罐 | 上杉瓢簞 | 東本茶硯 | 五彩八仙慶壽盅 | 五彩花卉紋茶壺 |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 仿供春樹癭壺組 | 冰裂茶具 | 沖泡盅 | 玄機噴水壺 | 初花肩沖 | 盧葵生刻烹茶圖錫茶壺 | 取茶器 | 古逸壺 | 奉茶盤 | 孟臣罐 | 宜興紫砂壺 | 寒玉壺 | | 嵌螺鈿人物漆碗 | 工夫茶具 |建窯兔毫斑茶盞 | 弦紋金錢如意壺 | 歸復初制錫茶壺 | 歸復初款錫茶壺 | 彩瓷茶具 | 彩陶圈足碗 | 徐麗豐 |德化窯杯 | 把杯 | 把缸 | 掇球 | | 揭鹺簋 | 搪瓷茶具 | 收口杯 | 敞口杯 | 鬥彩歲寒三友壺 |日本茶具 | 明代茶具 | 更香茗茶 | 木魚石茶具 | | 朱泥壺 |杯托 | 松花 | 柿形壺 | 陶器茶具 | 水方 | 汝窯茶具 | 沈存周刻詩句錫茶壺 | 沈存周款錫茶壺 | 泡茶巾 | 泡茶杯 | 活瓷茶具 | 消毒櫃 | 滌方 | 清代茶具 | 清宮大宴乳茶碗 | 滓方 | 漆器茶具 | 漉水囊 | 犀角雕花卉蟠螭杯 | 玻璃茶具 | 玻璃茶壺 | 珏窯 | | 瓷器茶具 | 甜白僧帽壺 | | 白壇盞 | 白瓷茶具 |竹製茶具|竹木茶具|粉彩過枝瓜蝶紋蓋碗 白瓷茶臼 | 百折杯 | | 蓋杯 | 蓋碗 | 蓋置 | 盛具 | 直口杯 | 石茶盤聚石緣 | 石雕茶具 | 石雕茶盤 | | |素漆托盞 | 紫砂之家 | 紫砂八瓣瓜棱形功夫茶具 | 紫砂茶具 | 紫砂陶茶具 |綠玉斗 | 綠茶品茶茶具 | | 羽暖杯 | 翻口杯 | 茶具珍賞 | 茶具選配 | 茶則 | 茶匙 | 茶葉罐 | 茶器 | 茶城線上 | 茶壺 | 茶巾 | 茶巾盤 | 茶托 | 茶挾 | 茶斗 | 茶杯 | 茶海 | 茶焙 | 茶盂 | 茶盅 | 茶盤 | 茶碗 | 茶筒 | 茶箸 | 茶籯 | 茶罏 | 茶罐 | 茶船 | 茶荷 | 茶蟲 | 茶針 | 茶食盤 | 蓋碗 | 歸牧圖汝窯茶具 | 藏族嵌瓷陶壺 | 藏族黃釉注壺 | 衡州窯 | 計時器 | 許四海壺具 | 越窯蓮花紋碗 | 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 越窯青黃釉盒 | 遲櫻肩沖 | 都籃 | 醬釉 | 釉里紅碗 | 金屬茶具 | | 鏨花銅提梁壺 | | 鎏金銀荷葉托盞 | | 鐵觀音初制茶 |銅荷花瓣托盞 | | 銀茶具 | 鑲錫 | 長流銀注壺 | 聞香杯 | 陶土器具 | 陶瓮 | 陶瓶 | 陶瓷茶具 | 陶瓷茶壺 | 陶碗 | 集慧工藝茶盤 | 青白釉 | 青白釉碗 | 青磁砧大內筒 | 青磁砧馬蝗絆 | 青花三羊開泰杯 | 青花書法蓋盞 | 青花壺 | 青花蓋罐 | 青花碗 | 青釉 | 青釉盞托 | 青釉雕花三足蓋罐 | 風爐 | 飲具 | 饒平縣新豐楊大彩瓷廠 | 骨質瓷咖啡具 | 鹺簋 | 黑瓷茶具 | 黑釉 | 黑釉執壺 | 紫砂壺 | 廿碗頭茶壺 | 早船 | 湖月 | 面影 | 北野黑 | 樂燒 | 東陽坊 | 戰國原始瓷鼎式爐 | 南朝青釉點褐彩茶托 | 南朝青釉點褐彩碗 | 漢青銅獸耳釜 | 銀鑲金鏨花馬黛茶具 |日本老鐵壺 | 麥傳亮 |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山水人物紋茶葉瓶 | 清康熙五彩描金花鳥紋茶壺 | 清粉彩折枝花卉紋梨式壺 | 宋龍泉窯青釉瓜形壺 | 玉蓋包錫壺 | 茶夾 | 玉冰花 |茶暖 | 茶室四寶 | 茶盞 | 功夫茶具 | 煮具 | 嵌玉扁圓形刻詩錫茶壺 | 青磁千鳥 | 蘆屋真型釜 | 潮汕爐 | 乙御前釜 | 嵌玉八棱形及扁圓形刻詩錫茶壺 | 橋立 | 四十石 | 黑樂大黑 | 一重切園城寺 | “孟臣”壺 | 達磨堂釜 | 清琺瑯彩瓷開光仕女茶壺 | 三島桶 | 紹鷗茄子 | 九十九發茄子 | 珠光小茄子 | 稻葉瓢簞 | 曜變稻葉天目 | 魚屋飯櫃高麗 | 二重切夜長 | 松屋肩沖 | 制茶 | 清紅木茶籝 | 素雅 | 掌盤 | 泥繪方壺 | 鈞窯小碗 | 黃釉托杯 | 粉彩方壺 | 唐鞏縣窯外茶葉末釉裏白釉茶鐺 | 唐邛崍窯黃釉茶銚 | 漢典茶禮 | 水缽 | 提梁紫砂壺 | 泰一石 | 泰一石茶具 | 五代越窯青釉水方 | 唐鞏縣窯黃釉風爐及茶釜 | 清紫金釉開光粉彩人物紋茶壺 | 清松石綠地粉彩花蝶紋茶船 | 清康熙青花花蝶紋鈴鐺杯 | 清乾隆豆青凸白花茶葉瓶 | 清黃地粉彩帶托杯 | 唐越窯青釉撇足碗| 陶瓷茶壺鞋 | 乾隆御品 | 手繪茶具 | 鈞窯罐 | 茶道組 | 山間集 | 玳瑁盞 | 百卺雙桃杯 | 建窯茶具 | 茶拖 | | 鎏金折枝團花紋銀碟 | 紫檀六用 | 榧木茶盤 | 茶備 | 陶茶具 | 紫砂壺 | 紫砂陶 | 瓷茶具 |茶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